搜索

影视聚合站

聊聊抗美援朝中志愿军的武器装备

发布时间:2020-12-28 08:00:33来源:跟着虹摄看世界

跟着虹摄看世界

摄影、旅游、各国博物馆趣闻~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肩负着伟大历史使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在彭德怀司令员的率领下,紧紧依靠中朝两国人民,不畏强敌,顽强作战,同朝鲜人民军一起,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迫使美国这和个世界第一强国第一次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书上签字,维护了东北亚和世界的和平。

与志愿军战士们朝夕相处的正是他们的武器装备,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步伐其实也正是在血与火的朝鲜战场上开始的,今天就让我们来走回历史之中,去了解当年我军战士使用的武器装备,回顾在敌我力量极其悬殊的条件下,志愿军战士舍生忘死、浴血奋战,取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伟大壮举。

神枪手的“莫辛-纳甘”步枪

近日,张艺谋担任导演的抗美援朝电影《最冷的枪》已经备案(立项),影片主角的原型是我军历史上最著名的神枪手张桃芳,他在世界狙击手排行榜上都是榜上有名的,而在上甘岭前线,他曾经一个人32天用436发子弹击毙了214个美国兵,被授予特等功臣勋章。

而在当年的战地照片中,20出头一脸憨厚的张桃芳就是握着一把苏制“莫辛-纳甘”步枪,他依靠这种没有光学瞄准镜仅有机械准星缺口的老式步枪,打出了中国士兵的赫赫威名!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仅两天后便发生出乎朝苏中三国事先预料的事件,美国不仅宣布出兵朝鲜,还以第七舰队进驻台湾。

这一对中国领土的严重侵犯和来自东邻的威胁,使中央军委不得不调动战略预备队第38、39、40军到东北,会同当地的第42军合组东北边防军,准备选择最适合发挥中国陆战优势的战场同美国较量。这支可称全军装备最好部队于7月间到达鸭绿江边后,首先采取紧急措施便是各单位“换枪”。

因为当时刚刚获得全国胜利的解放军装备极为杂乱。官兵手中的枪支出自许多国家,有十几种型号,一个班内常常有好几种枪。

其中日本的三八枪是6.5毫米口径,美式步枪是7.62毫米口径,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中正式步枪又是7.92毫米口径,子弹都不能通用,而且多数口径的子弹在国内又没有生产线。新中国若是出兵同美军这样的强敌打消耗多的大仗,枪支杂乱对弹药供应会是一场灾难。

全国解放时,中共中央便向苏联洽购武器,起初因经济困难只优先订购歼击机,还未顾及陆军装备。

东北边防军成立后,只好按枪炮的口径、型号作了调配,如第38军基本使用日制三八式步枪,第40军主要使用缴获的美制M1903A“春田”和M1“加兰德”步枪。与此同时,中央军委要求全国“打扫仓库”,把以往各地缴获的各种口径、不同型号的枪炮弹分类,统一送往前线。

1950年10月19日,东北边防军在改称中国人民志愿军后,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的率领下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25日,抗美援朝战争序幕揭开。而当世界上装备最精良的美军第一次与这支军服上没有军衔和徽章、扛着三八式、捷克式的军队遭遇的时候,还以为是“朝鲜预备役部队”,随即却惊讶地感到其战斗力的空前强劲,方知是“中共正规军”。

志愿军战士最初就是扛着这些杂牌武器,出敌不意展开了雷霆之击,入朝两个月便将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惊呼这是“美国陆军史上最大的败绩”。

不过战争进行到1951年春天,出国部队原有武器损耗严重,打扫“仓库底子”搜集的弹药也用掉大半,下一步作战只能全面替换苏联装备,1951年上半年入朝的第3、19兵团以及炮兵、坦克兵就开始换装苏联装备。

与苏联向志愿军提供的较为现代化的空军战机相比,陆军武器装备由于量大面广,生产新枪支弹药显然已经来不及,只能将苏军库房中存放的二战时期使用的枪械一股脑打包送到了朝鲜前线,这其中以1891/30式莫辛-纳甘步枪和“波波沙”PPSh-41冲锋枪数量最多,组成了我军步兵部队班最关键的单兵武器装备。

莫辛-纳甘步枪是一种研制于1880年代后期至1890年代早期的老式步枪,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无烟发射药军用步枪之一,枪声清脆,有如水珠溅落,因此我们中国人为莫辛-纳甘起了一个颇具诗意的绰号“水连珠”。

莫辛-纳甘步枪的枪机设计较为复杂,在1950年代已经显得粗糙而过时了,士兵们使用起来也较为笨拙。但是,该枪的优点是使用简单可靠,这对于当时士兵教育程度教低的我军一线部队来说极其重要的,基本上不需要怎么训练就能够熟练操作这种步枪。

1952年9月,仅接受了两个月新兵射击训练的张桃芳背着自己的莫辛·纳甘步枪入朝参战,而此时抗美援朝战争已进入战略防御阶段,上级要求组织特等射手展开狙击作战,打击敌人的猖狂气焰,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冷枪冷炮”运动。一天练习打靶张桃芳接连三发子弹脱靶,连长骂他“吃了三个大烧饼”。

此后张桃芳像着了魔一样,整天端着空枪,反复练习举枪动作,瞄准远近不同的物体,不停扣发扳机,寻找感觉。

他用破床单制成两个沙袋挂在手臂上练习臂力,练到最后,他两臂带着十几公斤沙袋时,仍能不差分毫地扣动扳机。夜晚,战友们常见到张桃芳拿着空枪在坑道中对着晃动的油灯练习瞄准。

一段时间后,张桃芳找到了感觉,张桃芳开始从熟悉阵地周围地貌特征入手,研究敌人的活动规律,将敌人常出没的道路估测好距离,在战壕中寻找理想的射击点。两个星期后,他适应了这种节奏,富有天赋的他开始显露水平。

接下来,他用240发子弹,击毙击伤了71个敌人。他在回忆中曾提到,他射击目标的距离多在400米以下,一两百米近距离的也有不少,他在上甘岭597.9阵地上有四五处射击位置轮换。

后来,张桃芳一发不可收,成为全连头号神枪手。24军军长皮定均听说后,起初不相信这位新兵蛋子这么厉害,找了一位作战参谋,带上一对自己都舍不得穿的皮鞋,嘱咐参谋要亲眼看见他打中三个敌人就把鞋子送他,后来张桃芳就在这个参谋面前打中了三个美国鬼子。

许多人没想到,几个月前还打空靶的新兵,竟成为了闻名军中的神枪手,这其中莫辛·纳甘步枪也是功不可没的,后来我军仿制了这种步枪,称为53式骑枪。

马良山上的IS-2重型坦克

有“冷枪”自然有“冷炮”,志愿军甚至将重型坦克开上山头掩体,当成了自瞄火力对“联合国军”一顿猛揍,掩护步兵攻坚。

故事发生在马良山,这是临津江西岸的重要制高点,三峰鼎立,形如马蹄,地势险恶,是兵家必争之地。“联合国军”如果控制马良山,就可以轻而易举占领开城,开城以北是一马平川的地形,美军可以依仗空军优势向北进攻,战争就会长期持续下去。而志愿军控制马良山则可以威胁汉城,双方战线就成胶着之势,只能通过谈判停止战争。可以说,谁占领了马良山,谁就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1951年10月初,英美军队凭借飞机、大炮的优势,动用成团兵力轮番攻击,占领了马良山,此后“联合国军”天天对志愿军阵地和附近的朝鲜村落开炮。志愿军指战员下定决心,一定要夺回马良山。

此时,马良山由英军皇家苏格兰团第1营守卫。他们构筑了由上百座明碉暗堡组成的多层地堡群,阵地前沿架设了15米宽的屋脊形铁丝网,还有由手拉雷、脚踏雷、照明雷构成的混合雷场。为了夺回马良山,志愿军调来包括“喀秋莎”在内的60门各型火炮、火箭炮。但远程炮很难通过间瞄射击摧毁敌人在山上的暗堡,于是调来坦克部队参战,让坦克炮采取直瞄射击消灭地堡。

参战的是坦克第1师第1团的两个连——第2连装备T-34/85中型坦克,第4连装备的则是IS-2重型坦克。IS-2就是大家熟悉的斯大林-2型重型坦克,装备的122毫米坦克炮威力强大,在二战时击毁过大量德军重型坦克,面对美英坦克也具有火力优势,用来打敌人的明碉暗堡那就更不在话下了。率领两个连开赴马良山的是第1团参谋长杨惠,担任主攻马良山的是第64军第191师第573团,团长许宪章与杨惠参谋长也是老相识。

当杨惠带领两个坦克连来到前线后,许宪章同他见面时半开玩笑地说:“老杨,咱们这回啃的是块硬骨头,敌人阵地的地势是险要的,工事是坚固的,军队是‘王牌’的。”

11月3日夜间,志愿军炮兵开始轰击马良山,破坏敌人的雷区和障碍物。4日凌晨2时,第2连的7辆T-34/85坦克和第4连的3辆IS-2重型坦克在隆隆炮声掩护下隐蔽开向预先构筑的阵地。

这一段路,他们通过20多个弹坑、5道炮火封锁线,平时只需二三十分钟就能跑完,他们竟用了4个多小时。前沿阵地距敌前沿约1000米,是理想的坦克射击阵地。

坦克乘员组与工兵们一起,按照战前研究的办法进行伪装,工兵协助坦克兵用稻草编成辫子,插上蒿草,搭成屋顶,伪装坦克掩体,并安置了防火用具。为预防敌人战机空投的凝固汽油弹,在坦克发动机上方铺了雨布,并堆积了10至20厘米厚的沙土。

11月4日15时,10枚信号弹呼啸着腾空而起,夺回马良山的总攻正式开始了。此前没有被英军发现的志愿军坦克突然开火,展开了猛烈的火力急袭。坦克手们充分发挥直瞄射击精确的特点,将一发发低弹道的炮弹准确送进地堡射孔,对敌人工事及地堡的命中率超过90%。

英军在马良山上精心构筑的多层地堡群,被坦克又快又狠的炮火打得“皮开肉烂”,明堡被揭了盖子,暗堡被轰成深坑。对于中国坦克的射击,英国人调动了4个炮群进行压制射击。

不久,美军的12架战机飞抵战场上空,一次次地对地面俯冲轰炸、扫射,炸弹、汽油弹如黑色冰雹从天而降,在坦克阵地激起冲天烈焰。先是一辆IS-2坦克起了火,接着又有两辆T-34/85坦克着火。

我军坦克顶着来袭的炮火继续对英军的地堡进行点名射击,马良山上英军残存的地堡被全部肃清后,16时5分,志愿军3个营步兵伴随坦克发起冲击,采取分割包围和断敌退路的战法,战至19时顺利攻占了马良山主峰,全歼英国皇家苏格兰团第1营4个连,杀敌500余人,俘虏46人。

战斗中,敌人向坦克阵地倾泻200多发炮弹、30多枚炸弹和40多枚汽油弹,但志愿军参战的10辆坦克没有被击毁一辆。强攻马良山之战,不仅是志愿军第一次步、炮、坦协同作战,而且打破常规在白天发动进攻,短短3小时,就全歼英军1个精锐加强营,被誉为“联合兵种协同作战的成功范例”。

画了十颗星的三七高射炮

以抗美援朝为题材的电影《金刚川》已经上映,电影把视角放在抗美援朝历史中一段不太为人知的战场故事上,志愿军战士坚守金刚桥,在敌机炮火下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电影中,我军战士操作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与美军F4U-5N夜间战斗机对决的镜头让人记忆深刻。

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又称61K型高射炮,于1939年开始量产,是苏联二战时期使用的著名的单管低空防御半自动高射炮,主要用途是3500米之内的近程防空,能够对付战斗机、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这种高射炮采用5发弹夹供弹,单炮携弹量200发,初速880米/秒,理论射速160~180发/分钟,实际射速是60~80发/分钟。

显然,这种老式高射炮的射速与目前我军1130近防炮那恐怖的每分钟上万发炮弹的射速相比,是根本不够看的,但是就是这种高射炮曾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击落了轴心国14657架战机,平均打下一架飞机仅消耗弹药905发,可见战斗力还是很强的!在抗美援朝的防空作战历史上,这种37毫米高射炮也可以说功勋卓著。

1951年3月,高炮第29营在64军编成内入朝参战,部队在三八线一带配合步兵、地面炮兵作战。

高炮第29营当时装备的就是12门这种苏式单管37毫米口径高射炮。当年6月,为了粉碎敌军对我方运输线的狂轰滥炸,上级安排第29营保卫市边里大桥。市边里大桥宽8米,长约80余米,是我军运输作战资源的重要桥梁之一。第29营为了完成好组织交待的任务,明确了“三不打”作战准则:即“对高空过航敌机不打,瞄不准不打,敌机不在火力范围内不打”,目标是“集中火力打一架”。

第29营进入大桥阵地之后,遵循准则作战。不管是高空侦察、高空过航,还是夜间投放照明弹的敌机都一律放行,达到隐蔽自身的目的。

6月9日8时10分,敌方派出4架F-80“流星”喷气式战斗机进入第29营的防区,飞行高度在3000米左右。

战士们严阵以待,密切关注敌机的下一步动作。4架敌机在大桥上空盘旋了两圈之后,突然下降到2000米的高度,排成一字型向大桥俯冲而来。营长王万厚眼看时机一到,立刻下令开火。12门高射炮一阵轰鸣,第一架敌机还未俯冲下来就被击中,瞬间在空中开花。第二架敌机投下炸弹后立刻转向逃跑,第三架敌机反应过慢,被击中后,坠入市边里的滚滚江水之中。第四架敌机因为排在队列的最后面,侥幸逃脱。

2天后的上午,4架F-51“野马”螺旋桨战斗机(P-51的战后编号)来到第29营阵地。这种二战时期名扬天下的战斗机已经在这个喷气式战斗机的时代落后了,往往被用于对地攻击作战。这次美机的胆子也非常大,主动朝阵地猛扔炸弹。第29营的12门高射炮猛烈开火,击落一架敌机并活捉了跳伞逃生的美军飞行员,其余敌机在密集火力的攻击之下只能选择撤退。半小时过后,敌军派出一架直升机和8架F-51战斗机意图救回被俘虏的飞行员,结果敌机又被37毫米高射炮击落了一架,敌方直升机也被击伤。

第29营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地守卫了市边里大桥。而该营打得最精彩的一场战斗则是1951年9月13日的古野洞对空战斗。

这场历时仅有30多分钟的战斗,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战果。古野洞位于九化里北3公里,处在一个狭长的山谷之中,是我军前沿部队兵站的所在地。第29营为了防守兵站,在距离兵站500米的地方开凿了一个“假阵地”,并在其中放置了反光物体,干扰敌机的视线。

9月13日下午5时许,美军AT-6“德克萨斯人”侦察机引导4架F-51战斗机侵入兵站上空。敌方侦察机向兵站打出红色信号弹之后,F-51立即朝兵站进攻,第29营的高射炮立即开火,首先命中了敌方侦察机,跳伞的飞行员被活捉。

敌F-51战斗机随即改变俯冲点和俯冲高度,意图躲避我方的火力。战士们没有被敌方的策略所干扰,始终坚持集中火力打一架敌机的作战准则,将一架敌机击落,随后又命中一架敌机,这架敌机从空中翻滚下落,坠毁于麻田里地区。10多分钟过后,美军又派出8架F-51战斗机,其中4架进攻假阵地却被反光物体干扰视线,战士们趁机击落其中一架敌机,其它战机见状,逃离了战场。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高射炮兵总共击落了430架敌机,其中有近十分之一的敌机都是被高射炮兵第29营击落的,该营成为了唯一荣获集体一等功的高射炮兵营,一门涂有10个红星代表击落10架敌机的苏制单管37毫米高射炮现在仍然陈列在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缴获美军大炮发威了

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来武装自身,是我军的光荣传统。

很少有人知道,志愿军装备的最大口径火炮其实就是从美军手中缴获的M1A1型155毫米榴弹炮。

M1A1型榴弹炮是美军在1944年才刚刚研制成功装备部队的,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大口径火炮。这种火炮采用强化钢,用钢质量上比旧式的M1型榴弹炮要好,射击寿命达到7500发,而M1型榴弹炮的射击寿命只有2000发。M1A1型榴弹炮在美军一直服役到了1982年才被M198型榴弹炮替代。

美国从来没有向中国出口过M1A1型榴弹炮,但在朝鲜战场上却被我志愿军所缴获,当年参战的美军步兵师编有4个野战炮兵营,其中1个是重榴弹炮营,装备18门M1/M1A1型155毫米榴弹炮。

1950年12月,在我志愿军第20军、27军的打击下,美陆战第1师溃不成军,半个重榴弹炮营装备的9门M1A1型榴弹炮被扔在了柳潭里到下碣隅里的山路旁。1951年1月,国民党军起义改编的志愿军第50军在歼灭英军第29旅皇家重坦克营时,缴获了2门M1A1型榴弹炮。为了使这些火炮发挥作用,我军还由东北军区组织兵工厂仿制生产了155毫米炮弹。这样,志愿军就可以依靠这种缴获的M1A1榴弹炮吊打美军了!

M1A1是一种重型榴弹炮,炮组11人,155毫米口径,炮管长23倍径,重量5.8吨,火炮俯仰角-2至+63度,左右射界50度。炮弹重达43.13千克,炮口初速563米/秒,最大射程14.6千米。

上甘岭战役时,支援第15军的炮兵利用这种155毫米榴弹炮的远射程,经常进行压制、反击美军迫击炮、榴弹炮任务。某连使用155毫米榴弹炮,在全纵深实施机动和火力支援,击溃美军10余次集团进攻,击毁美军48门105毫米榴弹炮、3门迫击炮、坦克7辆、弹药库10座,全连荣立一等功。其使用的一门155毫米榴弹炮至今仍存放在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

除了大口径榴弹炮外,我志愿军还在前两次战役中缴获了美军大量M18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和M20型75毫米无后坐力炮,随后与我国仿制的同型装备一起配发给前线志愿军战士,狠狠地打击美军的坦克。

M18型无后坐力炮尺寸适合步兵携带,射击精度也比较好,但是炮弹的威力小,很难击穿美军的坦克,因此志愿军多用M18对付火力点。M20的口径大,炮弹威力大,在当时对付坦克还是可以的。

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朝鲜前线,人民兵工仿制出了同款的52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和52式75毫米无后坐力炮,这两种无后坐力炮都是新中国第一代无后坐力炮。

相比于当时的反坦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的射程更远一些。因此志愿军中就涌现出了很多用无坐力炮打坦克的反坦克英雄。

比如在第五次战役后期的五圣山阻击战中,志愿军第26军特务团无后坐力炮连炮手徐忠,用无坐力炮先后击毁敌坦克7辆,荣立特等功。

在1951年秋季防御战役中,志愿军第68军203师607团2营机枪连无坐力炮12班战士郑玉田,曾用无坐力炮发射14发炮弹击毁敌坦克8辆,后在战斗中牺牲,1953年他被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

1951年10月12日,志愿军第68军204师612团3营机炮连战士胡连,在文登公路伏击美军坦克,一天内用无坐力炮击毁敌坦克4辆,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打下美国空军参谋长的米格15

2020年8月2日上,解放军空军原司令员王海上将在京逝世,享年94岁。

这位中国空军的传奇人物,世界公认的王牌飞行员,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70周年的时候离开了我们,给我们留下的却是他驾驶米格-15比斯战斗机搏击“米格走廊”,击落一架架美军战斗机的英雄故事。

1950年5月,年轻的王海从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毕业后,成为了共和国空军的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历任空军第4混成旅驱逐10团29大队中队长、空3师第9团第1大队大队长。1951年4月25日,王海随空3师一起奉命编入志愿军空军战斗序列,开始执行战斗任务。

11月18日下午2时左右,志愿军空军第9团和苏联空军在朝鲜肃川上空迎击美国空军,王海率领的大队以5∶0结束战斗,王海本人一举击落2架敌机。12月15日,王海大队再度迎战美国空军,以4对12的劣势创下6∶1的惊人战果。

在抗美援朝空战中,王海驾驶的是米格-15比斯战斗机。这是苏制米格-15喷气式战斗机的改型,用一台克里莫夫VK-1发动机代替了原来仿制的英国发动机,推力为2722公斤,并对机载电子设备进行了改进。

1949年9月首飞,1952年初大量投产,“比斯”(Bis)来源于拉丁文,是“再一次”的意思,表示“从原型机派生出来的改进型”。米格-15比斯拥有强大的火力,一门N-37型37毫米航炮位于机身前下右侧,两门NR-23型23毫米航炮安装在机身前下左侧,其威力远远超过了同时代美军战斗机的12.7毫米航空机枪,同时在机动性能上也优于美军F-80、F-84战斗机,与美军当时最新的F-86战斗机不相上下。

王海就是驾驶着这种米格-15比斯战斗机击落击伤了9架敌机,先后荣立过二等功、一等功、特等功,被空军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所带领的“王海大队”,与美国空军激战80余次,击落击伤敌机29架,荣立集体一等功。

而对一名军人最客观的评价来自于你的对手。美国空军前参谋长查尔斯·A·加布里埃尔在与王海司令员会面时感慨地说:我就是被你们打下来的!1984年7月,时任空军副司令员的王海陪同当时的国防部长张爱萍访问美国。

在与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会见中,当张爱萍介绍到王海时,美国空军参谋长加布里埃尔惊奇而又激动地走到王海面前,握着王海的手说:“你就是那个朝鲜战场上的王海,我当年在朝鲜就是被你们打下来的。”王海笑着说:“你如果再进攻我们,我还要把你们打下来。”

这位加布里埃尔是美国第11届空军参谋长,本身也是一名拥有4200飞行小时的资深战斗机飞行员。1950年,他从西点军校毕业,获得了理学学士学位后,进入了德克萨斯州的Goodfellow空军基地接受飞行员训练,并在阿拉巴马州的克雷格空军基地完成了高级训练。

1951年12月,他被部署到了南朝鲜,在那里他驾驶F-51(P-51)螺旋桨战斗机和F-86喷气式战斗机,先后执行了100次战斗任务,但最终在与中国空军米格-15战斗机的空战中被击落。因此,当他看到王海司令员后,有感而发,说了那句“我就是被你们击落的”。

后来,加布里埃尔专门到中国访问,并到杨村参观了“八一”飞行表演队,王海司令员专门陪他去看飞行表演。

加布里埃尔还在王海司令员的陪同下,到北京革命军事博物馆参观了王海曾经驾驶的那架涂有9颗红星的米格-15战斗机,看了后非常感慨地说,中国原来没有空军,突然在朝鲜战场出现,这一点让人惊讶。

加布里埃尔于2003年过世,王海司令员也于2020年8月2日离开了人世。中美两国空军上一代的宿将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传奇!

挫败细菌战的疫苗

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必将成为全国人民的集体记忆。在战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有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有最坚实的防控力量,有最科学的防护治疗,最终我们也一定会赢得疫情阻击战的全面胜利。

而很少有人知道,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穷凶极恶的美帝国主义居然在看到难以战胜志愿军的情况下,发动了肮脏而又无耻的细菌战。1952年1月28日,几架美国空军的飞机在平康郡上空盘旋了几圈,扔下来几枚没有爆炸的炸弹。随后,附近的人们发现突然多了不少小虫子,包括跳蚤和不应该出现在这个冬季的苍蝇,志愿军战士也在平康以西的金谷里、内山洞、龙水洞、龙沼洞、伏慕里等地的雪地表面首次发现了大量带有细菌的苍蝇、跳蚤和一种类似蜘蛛的小虫子(后查明为壁虱,也就是蜱)。经志愿军医务部门现场取样化验,发现这些小虫子带有鼠疫、霍乱等多种细菌。

美军发动了细菌战!

此后,美军进一步扩大了细菌战的范围,到1952年3月,志愿军患鼠疫者16人,患脑炎和脑膜炎者44人,患其他急性病症者43人,其中36人被病痛折磨致死。

3月以后,美军继续在朝鲜北方7个道、44个郡发动细菌战,并将细菌炸弹投入中国境内,以68批、448架次战机侵入我东北领空,在抚顺、新民、安东、宽甸、临江等地投掷细菌炸弹。据统计,1952年1月至1953年7月,美军在中朝进行细菌轰炸共计2943次。

其实,美军的细菌战基础来自于其豢养的日本731部队战犯,包括石井四郎、若松次郎、北野政藏和德国细菌战犯施勒勃等,其使用的细菌武器也主要是鼠疫、霍乱、天花等。

对此,我国积极证据,一部分曾经参与细菌轰炸的美军被俘飞行员也在人民军队宽待战俘的政策感召下公开坦白了美军的细菌战计划,1952年5月以后新华社陆续公布了25名美军战俘关于细菌战的证词,其中3人是上校军衔的高级军官,为我国在国际社会上的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志愿军前线也积极防范。

1952年2月下旬,中央军委连续发出两次指示,要求志愿军“各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必须把防疫工作当作目前部队和居民工作中首要任务”“不管有无病员发生,都必须迅速而坚决地进行防疫工作,不容有任何的犹疑和动摇”。遵照这一指示,志愿军于1952年3月1日成立了总防疫委员会,由邓华、韩先楚、王政柱、卓明、洪学智等领导同志组成,领导全军反细菌战斗争。

到3月上旬,志愿军从上至下都成立了防疫委员会或防疫小组,防疫工作有组织地开展了起来。国内派来的40余名专家也很快抵达前线,组成4个防疫检验队,配合第19、第20、第9兵团的军、师化验人员一起,对敌人投放物进行昆虫学鉴定和细菌培养检验,对敌投放地区和疫情发生地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急性死亡者进行解剖和病理检查,同时组成机动防疫大队,开展巡回检疫防治。

此外,前线3个兵团也组成了以军后勤分部卫生医务人员为主的22个中型防治分队、以师后勤兵站卫生医务人员为主的70余个小型防治分队,各团建立了检疫组,各连则建立监视哨和扑灭组。至此,志愿军形成了强有力的反细菌战防疫力量。

与此同时,国内展开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并大量生产前线急需的鼠疫疫苗和五联疫苗,前线战士和朝鲜群众先后注射了国内运来的疫苗,注射人数达到150余万人,彻底控制了疫情的发展。

为了全面扑灭敌人撒布细菌的媒介物,前线战士展开了捕鼠灭蝇运动,共捕鼠515.4万余只、灭蝇蚊等54亿个,打杀毒蛇15.7万余条。某部2连被评为全国甲等卫生模范单位,该连在3个月内捕鼠8.9万余只,扑灭各种害虫200余万个,战士文俊奎在同一时期捕鼠7930只,创造了全国个人捕鼠最高纪录。

而在整个反细菌战期间,志愿军共有384人感染不同疫病,258人治愈,伤亡者主要集中在最初阶段,随着防疫体系的建立,美国细菌战对志愿军已经毫无威胁。至1952年冬,看到细菌战难以取得成效的美国人开始减少细菌轰炸的次数,最终停止这种毫无效果的细菌战。

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在志愿军战士和驻地朝鲜百姓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战胜了美国的细菌战。

往期精彩回顾

喜欢我的科普就赞赏吧!

你的赞赏是我创作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