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童诗、儿歌的创作与传播研讨会在京举办
发布时间:2020-12-26 23:03:53来源:中国诗歌网
为促进诗歌教育及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拓展儿童诗和现代儿歌创作队伍,中国诗歌网自2020年2月25日至10月31日在全国范围开展原创童诗和现代儿歌征集,共收到来稿近7000份,反响热烈。
2020年12月26日上午,由中国作协《诗刊》社、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办,中国诗歌网承办的“当下童诗、儿歌创作与传播研讨会”在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会议室举办。会议聚焦当下童诗创作现状,并就童诗的传播和教育机制展开研讨。
《诗刊》社主编李少君,《诗刊》社副主编、评论家霍俊明,《诗探索》主编、诗歌理论家吴思敬,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罗振亚,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西渡,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翻译家树才,河南省文学院专业作家、河南诗歌学会副主席蓝蓝,中国作协创研部综合二处处长、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纳杨,《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北京市景山学校特级教师周群等二十余位从事童诗创作与教育的诗人、学者、一线教师、刊物主编出席会议,霍俊明主持。
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诗人吉狄马加在贺信中指出,儿童诗歌教育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更是世人皆知的诗教真理。平心而论,今天的儿童诗歌教育更多是结合应试教育的古诗词背诵,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当下现代儿童诗和现代儿歌的关注。此次中国诗歌网征集到海内外近七千件儿童诗和现代儿歌的作品,可见儿童诗创作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现象,亟需相应的教育工作者、诗人、评论家以及翻译家、出版人关注和深入研究。我也期待着此次研讨会能够成为长效的工作,至少每年举办一次,邀请各界的朋友不断参与到现代儿童诗和儿歌的研究、教育、传播、出版以及译介过程中。
李少君表示,要为中国诗歌寻找童心,童心就是诗歌的初心。在传统诗学里,“童心说”、赤子之心一直是十分重要的概念,当代诗歌回到初心,向童心学习,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儿童有敏感的天性,最容易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情感之美,对万事万物永远怀着新鲜感,这种敏感和想象力是我们写诗的人最应当保持的。中国自古就有诗教传统,儿童教育的基本方式都是从诗歌开始,诗歌里保存着中国文化的基因,在孔子看来,以诗的形式来教化儿童是最适宜的,我们应当将诗教传统弘扬下去。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中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建设文化强国首先要提高文化素养,文化需要从儿童抓起。举办此次童诗研讨会,对于推动童诗发展和弘扬诗教传统,具有深远的意义。
好的童诗需要具备哪些特质?吴思敬提出,童诗要把诗性放在第一位,有诗人独特的发现和想象力,发出诗人自己的声音。由于对象的特殊性——写给儿童,就要考虑到儿童的特点,有童心、童趣、童真,从儿童视角出发,用孩子的眼光观察世界,有游戏精神的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成年诗人要想写出好的儿童诗,须葆有一颗童心,这不仅是对儿童作家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作家,特别是诗人的要求。诗歌教育在孩子的心灵中播下诗的种子,有助于整个民族人文精神的培养。
针对童诗的传播与教育机制,罗振亚发现,当前诗歌教育存在用传统诗歌的理论机制来评价新诗的尴尬局面,不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方法。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在于,经典文本太少,没有权威的选本,也在于错误的诗歌观念——对于诗歌文体的偏见,认为现代诗“小儿科”,不需要诠释。他建议,童诗教育要建立一套独立完善的内容体系规范,完善儿童诗的选本文化,多向度地拓展新诗教育与传播的渠道。
树才从2014年开始教孩子们写诗,多数为5岁、6岁、7岁的孩子,不超过10岁。“一开始,我有点担心这么小的孩子会不会写诗,但几年下来,我发现5岁、6岁的孩子虽然自己不会直接写,却可以“说”出诗来,爸爸妈妈们帮他们记录。我还发现,孩子和诗的关系是灵感在孩子自己身上自由发展,当他感觉到一种审美冲动的时候,他让心里的感觉脱口而出,一首诗就有了。这些年来,看上去是我教孩子们,其实是孩子们的童心启发了我。”
蓝蓝为大家推荐了一批值得推广的优秀诗歌读物,她主编的《给孩子的100堂诗歌课》推出后也广受欢迎,“洪子诚、钱理群老师主编,西渡、张桃洲、姜涛等编选的《未名诗歌读本》、北岛、张祈编的《给孩子的诗》、王小妮编的《给孩子们的诗》,树才编的《给孩子的12堂诗歌课》......他们大多是很有影响的批评家、一线诗人,愿意拿出时间和精力,为孩子们、为中国的诗歌做事情,弥补当前教育体系中诗歌教育的缺失。还有一些很年轻的诗人和儿童文学的教师,像涂明求、闫超华、童子等,也在不余遗力地在不同平台推荐或讲解童诗,以期影响更多的孩子懂得诗歌、爱上诗歌。”
谈及当前童诗的创作现状,西渡发现,优秀的诗人不写童诗,写童诗的人往往跟当代诗歌发展隔绝。现在孩子们写诗过于关注诗的意义,“对意义的表达往往压倒了对诗意的捕捉”,究其根源在于辅导老师,应当注意避免诗歌教育功利化,避免与竞赛获奖、升学考试挂钩,“诗歌最重要的是对孩子心灵自由的保护。”
努力将诗歌教育和整体的教育联系起来,让诗歌教育发挥最大的功能,是一线教师的心愿,北京景山学校特级教师周群反映,目前对老师的培训和拓展资源远远不够,“真正做教学的时候,教材之外的需求相当大,这部分要仰仗各位诗人为教学资源部分把好关,特别是做阅读推广的老师,真的可以起到桥梁的作用。”
对于目前诗歌教育和童诗写作出现的种种问题,《中国校园文学》主编徐峙分析道,“目前教师对诗歌的理解、创作的水平不容乐观,诗歌教育存在较大的问题。诗歌教育远离诗歌现场,跟诗歌的时代性完全脱节。教材里的诗歌远远落后于时代诗歌发展的状况,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孩子、老师们对于诗歌创作的理解会有这么大的脱节...未来我们需要思考怎么样让孩子们真正从诗歌中感受到美、生命、找到自我,输出自己鲜活的生命,这可能是诗歌从业者、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童诗创作的关键和难度,在纳杨看来,在于如何将成人的阅历和智慧融入到童诗创作中去,用易于孩子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让他有所感悟。童诗能够为孩子打下诗性的基础,培养审美感受力,给孩子的成长增添温暖的底色。
敬文东从汉语的处境入手,指出今天写童诗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的汉语没有童年,《尚书》《易经》《老子》《论语》的说话方式只提供结论,不提供思索的范围,我们的语言倾向于老成。而安徒生在饱经沧桑、得知生活的真相之后,仍像孩子一样,对未来的世界充满好奇和希望。”今天要写合格的儿童诗,对汉语来说既意味着一个挑战,要把不可能的变为可能;另外一个也是机遇,要在安徒生饱经沧桑的基础上,重新学会做一个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儿童,机会和挑战并存。
邰筐作为一年级孩子的家长,以亲身经历讲述如何培养孩子对诗词的兴趣,“要从古诗开始读,儿子开始学‘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时候,就学‘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等于把数学的内容又温习了一遍。第二天学东西南北方位,就教他‘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我还配了一个故事,‘一个中国人约一个老外去北京西站南广场东要碰面,把一个老外给整晕了’,那段时间他突然对古诗阅读有了兴趣。”
马淑琴从大峪中学分校起,做中小学诗歌教育已近15年,她认为,孩子纯净的心与诗的距离最近,童心就是诗,孩子的诗更在于真性情,是天性之诗。她举例道,“课堂上,李典读自己的一首诗,说到名字脱口而出:(唐)李典,引得全班哄堂大笑,问他为什么这样写,李典说:‘我和李白都是一四班的男生’。于是就写出了‘我和李白都姓李/他叫李白,我叫李典/我和李白都是一四班的男生/李白在课本里/我坐在课桌前/李白教我学写诗/还经常和我玩穿越/于是/我把自己写成了/(唐)李典’。小作者不仅给自己的‘唐代’身份找了一个合乎情理的依据,并成就一首立意新颖的小诗。”
“万物皆有童心”,徐南鹏认为,诗人在写童诗,或者是儿童来写诗的时候,是用本心认识世界的一个方式,是“本我”处理与世界关系的途径。“我们这代人小时候读的诗并不是童诗,是我老爸教我的《望庐山瀑布》,背下来之后就激发了我内心的想象,那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庐山在哪里,每当夕阳西下的时候,就会看着我家对面的山上,想象那里有一股瀑布,诗歌教育触发了我的想象以及对美的感受。
王士强表示,儿童活泼自由的天性、可贵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表达,其中有多少艺术的独创性,需要时间来检验,也要警惕其中也有家长老师越俎代庖的修改、炒作。语文教育对诗歌、诗意、诗性的东西不友好,单一标准化的答案把诗的可能性空间压得很小,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有时也是一个去诗意的过程。这里面确实有很多值得反思的东西,在当前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做出一些改变还是有空间的,虽然比较难,但值得尝试。
回顾青年时代,李壮与诗歌有过两次创伤记忆,刚上初中的时候想读诗,但困于找不到合适的书,要么与时代脱节,要么太专业。读高中后,他接触到《诗刊》才让自己的心灵获得了自由,却导致高考作文失利。给中学生做讲座的时候,李壮发现,学生的感受与表达和实践之间出现了断裂,“这些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很好,一到解读诗歌的时候,又回到了考试思维,以模式化的思路去理解。”
阅读中国诗歌网征集的童诗作品专辑时,聂权感触最深的是,成年写作者对童诗力量的汲取。“童诗的力量来自于哪儿?来自本真,从本真的角度看世界,这时候世界就呈现出美好、单纯、纯净的东西,这是人们心底最美好的、天然生发的东西,在现实世界、在每个孩子的心里都存在,因而能产生强大的共鸣,也无意中契合了“诗言志”的本质。
童诗在庞大的少儿出版领域相对冷门,河北少儿出版社总编辑蒋海燕表示,作为一家专业图书出版单位,希望能承担起社会责任,在童诗出版方面有所作为,明年河北少儿出版社将与《诗刊》合作出版童诗诗集。“在下一阶段,童诗出版可以结合新媒体的冲击、读者阅读习惯的改变,在主题形式上加以创新,把诗歌融入到故事书、完玩具书、绘本等类型,引导孩子从幼儿起读诗。可以尝试以一首童诗进行视频互动游戏,在装帧设计上注重形式美。在营销手段上,需要出版人线下组织童诗分享会、作家进校园等活动,线上借助强大新媒体影响力,引导孩子们来读诗,关注诗。”
参加会议的还有来自《光明日报》《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作家网等媒体记者,以及中国诗歌网编辑部主任孤城,事业发展部总监祝雪侠,编辑符力、罗曼。
往期精选
点在看,分享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