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对话教育学者熊丙奇:一个月写几万字,究竟是为了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25 12:07:02来源:全媒派

教育领域似乎从不缺乏关注度,学前教育、青少年辅导、中考、高考、高等教育改革等,随便拎出一个话题,都有广阔的解读空间。但对于教育领域的内容创作者而言,要从海量的信息市场中脱颖而出,却又属实不易,需要与时俱进地更新知识,也需要十年如一日地输出内容。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内容行业中,关于教育话题的解读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很多,但致力于用严肃文字来做进一步分析的人少之又少。熊丙奇就是这样一位独特的坚持者,大学毕业至今,他在教育改革研究领域深耕20多年,尤其在内容生产上,素以高产和勤奋著称。

“对我来说,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谈及自己的创作初衷,熊丙奇丝毫不掩饰自己对教育行业的热情。但与此同时,他也表示,笔耕不辍,还有更复杂的原因,教育的热点话题太多了,争议性话题更多。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对话腾讯新闻知识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与他一同探讨教育行业内容创作的方法和价值。

熊丙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谈素养:内容创作者要终身学习和不断思考

全媒派:您本科学习的是电力工程,硕博期间读了管理学,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您最终选择从事于教育问题研究?

熊丙奇:我1994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由于工作的性质,对教育的思考既是本职工作,也来自于切身的观察。最初关注到的是大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中国学生的成长目标、能力素质其实是和教育制度密切相关的,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推进教育制度的改革。由此,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再到系统性的教育问题,我逐渐将关注重点转向了这个领域。

全媒派:就您的经历而言,这种转变有难度吗?

熊丙奇:我觉得没有遇到太大的难题。所谓的“专业不对口”其实是个伪命题,专业其实是培养人各方面能力的载体,只要在专业学习中,你掌握了一定的能力且这些能力能派上用场,就不存在人才和教育的浪费。现在跨学科就业很普遍,各行各业也强调学科交叉思维,其实也反映出专业和职业一一对应这一观念的现实性问题。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从大的方向来说,我研究生读的是管理学,和教育学同属社会科学,两个学科之间也有共同的特征。

其次,管理学的专业背景帮助我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进入教育领域后,我和教育学专业的同事在研究视角上有所不同,他们更关注如何实施教育活动,我更关注教育制度、教育改革层面的问题;我很擅长关注政策、报道背后的数据变化,而这些数据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进程和结果。我认为,研究转变的过程其实并不难,重要的是研究者要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不断地去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腾讯新闻的知识官计划就给大家提供了一个终身学习的平台。

全媒派:说到知识结构,除了终身学习的理念,您还会通过哪些渠道去更新和强化自己的知识体系呢?

熊丙奇:教育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给教育本身也带来了诸多改变,持续学习是必要的。在进入教育领域之初,我经常采取对话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我会收集领域内著名学者关于教育问题的看法,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学习新知。此外,我的学习方式还包括“自我思考”,围绕某个特定的问题进行持续深入的思考。这不仅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是一个管理事物逻辑关系的过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媒派:您一直在从事内容创作,那么您所说的“思考”,是知识的输入还是输出呢?

熊丙奇:两个方面都包括。思考的基础是知识积累,需要自己具备完整的逻辑体系。思考的结果是勤写,将思考的内容系统化输出。当然,输出以后还会获得进一步的反馈,这种反馈会再一次推动知识生产的循环,帮助我们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深度。因此,思考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本人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全媒派: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内容创作者,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熊丙奇:这个其实并不难。首先要专业,这不限定于专业出身,而是对教育问题本身要有知识的积累,才能产生专业的见解;其次要有表达能力,以内容为核心,找到一个合理的表达方式;再次,还需要对教育问题保持长期关注,进行长时间持续的创作,影响力是需要通过时间来打造的;最后,如果在创作之外还有时间,还可以加强和粉丝的互动,这不仅能够提高粉丝黏性,还能够帮助自己在讨论中获得一些创作的素材。

谈形式:文字和视频完全不是替代关系

全媒派:您在创作内容时,会考虑自己目标受众群的体验吗?

熊丙奇:我会在坚守专业的同时,努力理解我的受众,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会刻意迎合某个群体。一方面,教育问题常常也是社会热点问题,所以读者中的一部分是社会热点的关注者。比如我目前在腾讯知识官计划中发布的内容,很多都是和热点相关,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对教育问题保持持续关注的那些人,其中,比较多的是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并可能会进一步转变为粉丝。

全媒派:目前内容行业内短视频的形式备受欢迎,您今后会考虑加入短视频创作的赛道吗?

熊丙奇:近一个月来,我的确在考虑是否要开始做视频内容的问题,之前和腾讯教育频道合作的直播效果不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但我比较担心的是,视频创作涉及剪辑、配音、配图等多个环节,创作一个高质量视频作品的时间可能要比文字创作的时间长很多。如果我能够解决制作速度的问题,那么我很愿意尝试视频内容,我的视频作品也许会在明年推出。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全媒派:您长期在使用文字的形式进行创作,您觉得文字之于视频的优势在哪儿?

熊丙奇:视频很难形成系统性的学术沉淀,从文字严密性和内容含量的角度来看,视频的力量很难与文字相比拟。就视频赛道的详细划分来看,短视频由于体量的原因,我认为很难传递太多的有效信息;长视频能够有充足的空间拆解知识点,但仍然有一部分受众期望看到视觉内容背后的论证逻辑。一部电影很长,但是它无法替代一部专著。所以,即使今后开始视频制作,我也不会放弃文字写作,这不是完全替代的关系。

谈创作:追热点成为必然,有争议是正常的

全媒派:在内容形式的选择背后,创作者主要考虑的可能还是用户注意力的问题。在日常创作过程中,您有没有考虑追逐热点、提升关注度?

熊丙奇:“追热点”不是考不考虑的问题,而是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一些热点话题发生之后,为其撰写媒体评论是我工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关注热点的最终目标还是希望推进教育改革。

全媒派:教育类话题本身会附带一些争议性,很多时候暂时没有一个确切的标准答案,因此围绕教育话题的内容可能会收到褒贬不一的反馈。您在进行内容创作时,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潜在的争议?这是否会给您个人带来困扰?

熊丙奇:存在争议是很正常的现象,这不会对我造成困扰。在多元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立场和观念,应当鼓励多元的表达,我很欢迎和不同的人展开观点的理性辩驳。当然,网络中会有一些侮辱谩骂的现象,很多人可能会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因此,我们需要重视社区中的这种网络暴力现象。我认为在保持理性思考的同时,需要平台推出治理机制来保护创作者,及时清理一些攻击性的言论,维护好理性、高质量的社区氛围。

全媒派:说到平台,自加入腾讯新闻知识官计划以来,您作为创作者,对平台有哪些期待?

熊丙奇:第一,平台要对创作者的内容有质量把关的筛选制度,严格定义内容的价值,不要推送对教育问题有歪曲理解的文章,以免浪费公共资源。以前传统媒体对于内容的把握非常严格,三审制的存在保证了内容的质量,以此为榜样,知识官计划应该坚守住专业的立场。

第二,有社会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能吸引受众的关注,所以平台需要尽可能在专业和流量之间取得平衡,把资源多向专业的优质内容倾斜,才能促进行业的良性运转,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打开腾讯新闻App,搜索“熊丙奇”,查看他的解读内容。

https://view.inews.qq.com/media/18082097

全媒派:您目前在互联网平台所发布的解读和您平时撰写的教育时评之间的边界明显吗?

熊丙奇:我认为边界不是很明显,教育时评本身也是专业性的,这和知识官计划的内容体裁本质是共通的。关键的区别可能在于,知识官的文章会在传播时更注重知识的解读,希望受众能从中有更多收获。

全媒派:在面向公众传播教育信息时,您更注重内容的教育性,还是说会更注重内容的讨论性?

熊丙奇:我认为二者都要有,具体要结合内容的体裁来定。比如涉及到一些教育常识和政策的解读,没有太大的讨论和争议的空间,我可能更注重教育性。但针对一些值得讨论的热点话题,那么就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讨论会的主持者,获得多方面的观点。

谈行业:教育话题很热,但相关解读难出圈

全媒派:我国现阶段的教育事业发展状况,您比较关注哪些话题?

熊丙奇:实际上,不只是我国,所有国家的教育话题我都会关注。这其中,我关注的核心是教育制度。而教育制度涉及的内容很多,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从中考改革、高考改革到大学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我都希望能参与到改革的进程中。另一方面,我也希望能够在全社会倡导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比如,告诉家长怎么对孩子进行科学的、理性的教育,探讨老师如何坚守育人的底线。

全媒派:和其他领域的内容创作者相比,您觉得现阶段教育领域的内容发展整体情况怎么样?

熊丙奇:总体来看,我认为教育内容创作的水平不是特别高。首先,专业的创作者偏少,即使有一些业内著名的教育学者、从业者在各种平台上注册账号并且发表文章,但很遗憾的是,他们的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关注度和点击量,也就没什么外在力量激励这些专业人士持续投入创作。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负循环,优质的专业内容无处可寻。

其次,业内有很多内容创作的乱象,而这些内容并没有真正的价值。一些自媒体会为了追求点击量而抄袭、洗稿,破坏了教育内容行业的整体生态。所以,从一名知识官的角度出发,我还是认为行业内需要更多专业人士进行创作。当然,专业表达的同时,创作者还应该考虑到新媒体时代的受众阅读习惯,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策略。

全媒派:您刚才提到,有些优质教育内容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度,和当下火热的物理、天文这样的内容相比,教育行业的内容是不是更难出圈?

熊丙奇:物理、天文知识普及受到热捧的背后,其实还是体现出当前大家对学科的重视。但教育不同,教育本身虽然是一个公众关注度很高的话题,但大家对教育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很难制定出一个标准的答案让所有人信服,所以某个人的教育内容实际上很难获得较大的关注度。此外,对于教育理想、教育制度改革这类比较严肃专业的内容,大家的整体关注度还是比较低的。

谈理念:教育行业需要长期内容输出

全媒派:在目前的教育行业中,有人认为您是教育改革推动者,也有人说您是教育内容的创作者。那么,您对自己的定位是什么?

熊丙奇:外界给我的标签很多,面对不同的教育问题,在不同的平台上发声,我都会产生不同的身份。但就本质而言,很简单,我认为我是一个教育问题的研究者,希望通过自己观察、关注的力量来推动教育的改革。

全媒派:一直以来,您在教育领域的内容产出量都是非常高的。具体来说,您每年的创作产出量大概有多少?

熊丙奇:最多的时候,我一年创作的文章有五六百篇,平均每个月都会写五十篇左右,以每篇1500字来计算,每年创作的总字数能达到七八十万字。

熊丙奇曾被评价为教育行业最勤劳的创作者之一,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全媒派:很多读者好奇,您是如何长期保持高频率创作的?

熊丙奇:首先,我把教育内容创作视为个人的事业,本身就会对相关问题特别的投入,所以每天都会坚持进行思考和输出。也许写作在一些人看来是很累的事情,但是对我而言,创作是我的兴趣所在,我是乐在其中的。

其次,中国的教育改革本身就是长期进行而非一蹴而就的,因此也需要长时间的关注和输出观点。我认为,关注本身就是一种推动改革的力量,尽管很多教育现象重复上演,但是其实它们的背后存在共同的本质问题,你的关注就能够帮助提升全社会的关注,促进正确教育理念的普及。

最后,教育问题比较多,近年来,特别是疫情期间,和教育相关的热点事件层出不穷,因此各个媒体对我的创作需求也很大。但是我认为高频率创作的同时不能忽略文章的质量,因此,我必须在平时就积累对相关的问题的思考和看法,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来写作。

全媒派:您如何评价自己在教育内容创作领域的这些年?

熊丙奇:就个人评价而言,我很反对沽名钓誉的行为,在教育行业这些年,我的创作不是为了获得关注或者荣誉。当然,获得公众的关注是促进我持续生产内容的动力,个人的声誉也的确能够创造更大的发声空间,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但这些并非最终目的。我还是想能够通过写作来推进教育改革,推动问题的解决,实现这一目标,还任重道远。

「本文为特约稿件,欢迎转载。想成为知识官,或发现更多有趣的内容创作者,请点击超链接查看」

【互动赠书】

欢迎留言,我们将选择两位读者赠送图书各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