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就突然缺电了
发布时间:2020-12-23 13:58:12来源:南风窗
怎么了?怎么看?怎么办?
读『盐财经』,观天下大势。
关注我们的好朋友『盐财经』,一起读懂财富与经济的逻辑。
作者|何子维
编辑|黄靖芳
多地传出了限电的新闻——我们感兴趣的,不仅有多少地方停了电,更是在这个没有电流的冬季,我们是否触摸到了全球钞票的真正流向。
拉闸限电,已经很多年没有听到了。但在2020年底,多地突然传出拉闸限电的消息。
生活缺电的诸多不便,被写进了段子里。
电梯停了,打工人需爬二十层楼上班。空调歇菜,打工人在工位上抖动发热。路灯关闭,打工人摸黑下班。
限电当然也不全是打工人的烦恼。比如,“世界工厂”义乌的部分工厂开始实行上一休四,实现了无数打工人“不用上班”的终极美梦。
视频来源:央视财经
然而,对义乌等地是噩梦。逼近年关,正值贸易旺季,一旦工厂停休,订单无法完成,就难掩经济的损失。
那边厢,限电等因素却使得煤炭价格疯狂飙升。资本市场用脚投票,“煤超疯”现象再现。
如果以装机容量来衡量电力,中国的装机容量完全足够。至于电力吃紧,原因之一的确是,要烧煤。
有人就立刻联想到那些已经在海上漂了几个月的澳洲运煤船,认为缺电,是抵制澳洲进口煤炭的后续影响。
单凭这点想象,单凭澳洲那点煤,是不够的。
道理很简单,只要是缺电、限电,就是供需出了问题,供给不足,需求太旺。
要知道,中国是世界第一煤炭生产大国,能源结构是典型的多煤少油缺气。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原煤产量38.5亿吨,进口29967万吨。也就是说,进口的煤不足原煤产量的8%。
图源:国家统计局|2019年1-12月我国原煤产量情况
进口的澳洲煤就更微不足道,7700万吨左右。在中国年度煤用量中,澳洲煤就像饭后甜点,不足以充饥。
更何况7700万吨澳洲煤中,还有约3084万吨是炼焦煤,也就是供给炼钢行业的煤,剩下用于火力发电的动力煤,就更少了。
相反的是,在澳洲那里,中国是它的第二大客户,占澳洲煤出口的21%。试想,假如现在我们不买澳洲的煤了,发愁的是谁?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煤出生何处,少了一些,本就不代表会直接与限电联系。
中国整体煤炭供需量最近几年都在减少。比如2015、2016年这两年,每年煤炭产量都减少了大约2、3亿吨,这个数值比进口澳洲煤来说多多了,但也没有发生多地限电的现象。
既然与澳洲煤关系不大,中国又不缺煤,为何今年会陷入局部缺电的境地?
目前被爆出的省份限电原因不尽相同。
比如湖南,它在这个冬季的电力缺口将近1/3。
这个省份缺电是老问题——缺煤、枯水、外来电不足。早在两年前,湖南就曾出现过200万千瓦电力缺口,一度拉闸限电了19天。
图源:湖南省发改委|关于启动2020年全省迎峰度冬有序用电的紧急通知
如果说,调峰限电是湖南的“常态”,那么,浙江这个经济大省的限电则让很多人摸不着头。
原因其实也不复杂,浙江不存在电荒,而是它没有完成节能减排计划。
浙江立过一个Flag——到今年,建立能源“双控”倒逼转型升级体系;在各市平衡基础上,累计腾出用能空间600万吨标准煤以上。
也就是说,今年,浙江的经济恢复出色,但还有些减排的KPI待完成。
进一步来说,为什么有地方会完成不了节能减排指标,而需要拉闸限电呢?
站在需求端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国家发改委表示,是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和低温寒流叠加,导致了电力需求超预期高速增长。
先说后者。低温寒流带来的季节性问题让用电量增加,尤其是没有集中供暖的南方,人们正逐步使用开空调御寒,电力自然开始紧张。
而前者,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伴随的必然是用电量的大幅增长。
其中,出口尤为强劲增长,“中国制造”全速运转。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在11月的出口增长达到今年以来最快,增速创下去年3月以来的历史新高。
中国的贸易表现受益于更广泛的全球复苏。由于疫情影响以及相关封锁造成的对防疫、电子设备等需求的爆炸式增长,而全球能正常运转并且具备大规模制造和出口能力的主要经济体,现在只有中国了。
驱动制造业产能的能源就是电。数据显示,11月,全国用电量同比增长了9.4%。
图源:能源局网站|11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9.4%
需求端的上涨,出口的暴增,叠加节能减排等因素,这才使得部分地方不得不进行限电。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问题——煤贵。
本月初,一份河南煤企下属供暖公司没钱买煤、向投资方求援的文件,在债圈广为流传。
图|河南能信热电有限公司关于资金紧张、煤炭短缺的函
这家公司没钱买煤是受永煤违约冲击波扩散,但除了缺钱,买不起煤还与煤炭的价格高有关。
从9月以来,煤价就一飞冲天,期货市场主力合约价格创下历史新高。于是我们看到,动力煤创下7年新高,焦炭和焦煤价格则逼近9年高位。
有意思的是,煤价的暴涨并非孤例。
过去的几个月,大宗商品的价格暴涨其实是一个整体行为。甚至个别品种的价格如脱缰的野马一路狂奔:铜、铝、铁、塑料等涨幅超过30%,不锈钢、锌合金等涨幅超过40%……
最典型的是“疯狂的石头”铁矿石。数据显示,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已从春节后低点的79.5美元/吨涨至155美元/吨,基本是翻了一番,创下8年新高。
期货市场的投机群体更是趁机炒作。其中,黄金价格尚有涨跌波动,铁矿石则彻底变身“金矿”,价格突破1000元/吨,被加冕为“2020年商品之王”。
经济复苏,上游产品涨一波其实很正常。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原材料的价格飙升却没有带动成品售价的上涨。数据显示,11月,中国各行各业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几乎同比涨跌负多正少。
说白了,成本涨了,但商品却卖得更便宜了。
图源:中国经济网|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涨跌幅
图源:中国经济网|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涨跌幅
这么一来显然很难让各个工厂吃得消。一时间,中钢协等各个协会带头呼吁监管严查是不是有操纵价格的猫腻,大商所也随后做出了监管协作机制的应急措施。
是否存在操纵价格的行为,还是仅为正常的市场行为,是个难题,需要时间和精力去弄清楚。
如果仅仅是因为疫情,其他国家生产不了,所以把订单转移到中国,那么,按照正常的市场供需关系来决定价格的市场经济机制,上游价格最终还是会回落,或者成品的售价会上升。
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大环境是——美元的量化宽松,以及它所驱动的全球货币大放水。仅是如今的美元,就有约1/5是从今年的印钞机“水龙头”中拧出来的。
印了那么多钱,流去哪?当大放水的规模和溢出效应超出一个阈值后,就会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值。
数据佐证了这一点。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底,对冲基金和其他投机性投资者对铜价上涨的净押注,已经触及三年以来最高水平。
大宗商品的价格上升,自然就提升了制造国的生产成本。
进一步而言,当国内的订单呈井喷式增长,就会造成出口企业的结汇需求会越来越大——它们需要不断把出口赚来的美元,转回人民币。
这么做的结果是,人民币升值。
近半年来,人民币升值的确迅猛。其兑美元从5月底的7.1,升到了12月中旬的6.5。对部分人来说,是好事。但对出口企业来说,等同于造成了典型的汇兑损失。
我们假设一家义乌工厂在5月底的时候,获得来自美国1亿美元的销售订单,换算成人民币相当于7.1亿元人民币。但到了年底,真正拿到这笔1亿美元的销售收入时,结汇为人民币则下降到了6.5亿元人民币。
如果企业没有购买衍生工具进行对冲,那么这就意味着,缩水0.6亿元人民币的销售收入将可能是企业的噩梦。这还不算上飞涨的原材料价格成本损失,也就造成了出口企业“单子越多、赔得越多”的诡异现象。
为了尽量减少人民币升值对出口外贸企业的冲击,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央行在10月宣布,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20%下调为0%等。
一场货币博弈正在悄悄进行。如果不即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无疑会对中国的出口行业造成不小的冲击。
同时,当前大宗商品的价格飙升,将可能在一些经济本身脆弱的国家引发恶性通货膨胀。尽管中国的经济基本面强劲,但依然需要警惕美元量化宽松的溢出效应和大宗商品上涨带来输入型通胀的可能性。
总之,从某个角度来说,一场拉闸限电,以及煤炭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不仅涉及贸易问题,更是个金融问题。
为了未来所有的冬天我们都不寒冷,如今之计,是怎样有效调节出口与内需的关系,做好双循环的大文章。在寒冷的冬季,为全球经济注入强大的中国动力。
END
作者|何子维
编辑|黄靖芳
排版|徐嘉琪
—盐财经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盐财经
读懂财富与经济的逻辑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点在看把盐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