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被这狂热“撕裂”,是最可悲的事
发布时间:2020-12-23 23:00:03来源:Vista看天下
2020,当之无愧的“鸡娃”元年。
尽管教育焦虑这件事已经并不新鲜,但今年上升到“教育军备竞赛”的境界,究竟特殊在哪儿?
或许是一个个被广为传播的概念,终于固化成了牢不可破的标准。
当妈当如“海淀妈妈”,上好学校就要如“海淀六小强”;
小学生必考“PET考试”,“四岁英语词汇量1500”才有可能做人上人;
“牛娃”、“普娃”在价值判断上的鲜明对比,迅速给孩子们划出了隐性的阶级;
“鸡娃”这个本来略显生涩的词汇,也因为“鸡”这个谜之动词凝结了人类鞭策幼崽上进的集大成者,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教育界的显学。
旁观者对其或震惊,或不解,或嘲笑,时而也开始担忧这是否就是自己的未来。
千百种情绪中,我们却唯独常常忽略了它真正的隐患——
所有的不理性行为,都赤裸裸地被摆上了台面,拥有了合理性。
01
暴怒,焦躁,压抑……从什么时候起,这些词语成了教育的底色?
在家长这一端,事实已经无数次地证明,被这种焦虑无孔不入地侵袭,没有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父慈子孝。
“为做复利题目教宁儿数日,不得要领,作题常错。今日对答稍迟,余拳击其面。事后甚悔之,盖殴打决不能养成良好之习惯也。”
这一段鸡娃失控现场,出自科学家竺可桢1945年的日记。
你瞧,大学者也会被孩子做作业气得鸡飞狗跳。
当事人至少还及时后悔、深刻反思,最可怕的是我们正在对此“习以为常”——
今天这个妈妈气到心脏病发,明天这个爸爸把点燃的作业本扔下楼。人们越来越默认,情绪失控哪怕危及健康,也是鸡娃路上必备的修行。
孩子这一端承受的心理压力,则是被忽视已久的“隐秘角落”。
尤其是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给家庭教育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家长与孩子在家里没有空隙的相处,对网课等新形式的不适应,都把本就存在的摩擦与沟通问题放大到了极点。
今年6月中国新闻周刊的报道显示,杭州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的业务量比平常增加近30%。
孩子易怒、焦虑、厌学,以及被点燃的人际关系矛盾,成了无数家庭头上的一片阴影。
明星的孩子也要上网课,也免不了家长孩子双双崩溃
每每看到鸡娃的一地鸡毛,看客很容易丢下一个简单的结论:
要么家长不够负责任,要么孩子太不懂事,二者必居其一。
但现实生活中的答案,往往不会这么简单给出。
前段时间,一位中年父亲在豆瓣的育儿日记偶然走红,让无数网友大喊“窒息”。
发帖的父亲,为初二的女儿殚精竭虑,每天事无巨细地陪着女儿学习到深夜,每天只睡五个小时。
但他就是搞不明白,不管他如何苦口婆心,女儿的学习效率还是雷打不动地迟缓,与他的关系也变得愈发冷淡。
以至于让他开始思考,“血缘是否真的能天然带来亲情”这样的哲学命题。
有网友认为,父亲无孔不入的付出与关照太“自恋”了,只会加剧孩子心中的压抑与叛逆;
也有人认为不管怎样,孩子都应该体谅爸妈为其创造良好学习条件付出的心血。
你看,大家都天然认定学习这件事出了问题时,家长和孩子之间一定“谁有错”。
教育被视为一件有人付出、有人回报的等价交换,一项目的性极强、不可偏离正确轨道的项目工程,平等的沟通仿佛是其中最不重要的事情。
于是,亲子关系的裂痕、与“教育”真正目标的背离,才成了这场鸡娃狂热最可能留下的“后遗症”。
02
每当舆论场为此焦虑或争吵“到底该怎么办”时,我总会想起一部日本电影,《垫底辣妹》。
一个差生居然逆袭成功,考上了日本名校庆应大学的励志故事。
女主角沙耶加放到现在的环境里,恐怕早就“没救”了——
不学无术、整天和狐朋狗友瞎混。都到高二了,却只有小学四年级的知识水平。
从小不被父亲重视,与父亲关系冷淡。母亲为她的前途着急,却也束手无策。
能不能考上大学都是个问题,没人相信她还有咸鱼翻身的机会。
除了补习班的坪田老师。
坪田老师可以说是“救”了女主角的人生,但靠的不止是魔鬼学习训练——
在所有人都对女主角的前景绝望的时候,只有他发现了她古灵精怪的表象下,还有太多没被开发的潜能。
也是他不断的鼓励,让女主角敢去为一个“天方夜谭”般的目标奋斗:你还有太多可能性,只是缺少一个从不放弃你的人。
这是一碗由日本真实故事改编的纯天然鸡汤,但女主角被注入的这一针强力鸡血,可能真的不是只有“差生”才需要。
看看现在的鸡娃焦虑里,有多少孩子是真的“不学无术”的?
其实一个赛一个的上进、努力又乖巧。
但我们这些过来人回想一下亲身经历就知道,有时候,反而是越乖、越认真学习的孩子,越容易像一只被精心照料的小鸟。
被给予高飞的厚望,但其实并没有准备好孤独面对暴风雨的勇气。
就像电影《摇滚学校》里的主人公,一群精英私立学校的优等生,日后瞄着耶鲁哈佛的那种。
他们的代课老师,一个摇滚直男,很快就发现这些只被允许“好好学习”的孩子,压抑了太多真实的心情。
有人喜欢时尚,体育世家出身的爸爸却要求他必须喜欢橄榄球;有人刚转学过来觉得很孤独,家长却一味担心她精神有问题。
摇滚老师带这群孩子玩起了摇滚,释放了他们宝贵的天性。
电影也借他之口,对这种习惯了“唯成绩论”的教育方式,说出了一点不一样的声音:
重新认识你们的孩子吧,其实他们真的很棒。
这样一句无关成绩的肯定,如今在我们身处的热血鸡娃大赛中,似乎更加难以寻觅了。
家长和孩子都是一个个连轴转的陀螺,能身体健康把这大业完成已是万幸,务虚的精神关怀自然只能让位。
可是,每个小时候为了学习跟家长干过架的人都明白,很多时候没有像成绩一样鲜明的是非对错。
让人把时间浪费在怄气与争吵上的,是那种被置于对立面的孤独感:
“没有人真正站在我这一边,和我一起面对问题”。
所以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90后普遍都曾在小时候,有过特别崇拜或信赖一位老师的经历,甚至被家长吐槽为“你只拿老师的话当圣旨”。
他是坪田老师也好,摇滚老师也罢,其实本质上既是一个可靠的成年人权威,又是一个在父母的亲密关系之外让人更自在的倾诉对象。
在如今的鸡娃高压中,我们可能比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更该重视这种交流。
03
当然,必须要承认的是时代变了,教育环节上的每一个人——学生,家长,老师,担子都比10年前变得更加沉重。
重压之下,人们的情绪经常倒向家长与老师之间的敌视,互相埋怨对方做得还不够多、不够好。
“家校对立”只能是火上浇油,更值得社会探索的方向,是给这些压力找到更多的出口。
尽可能去弥合被焦虑支配下,那些因沟通不善带来的裂痕。
作业帮成都分校的辅导老师闫本琼,就曾经这样解开过一个学生的“死扣”。
班上一个名叫萱萱的三年级学生,眼看着从活泼开朗变得消沉没干劲,和家长之间的话也越来越少。通过与她妈妈电话长谈,闫老师才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在哪里:
无论在家里还是平时在学校,萱萱得到的认可与耐心都太少了。
这个二胎家庭里,有着无数家庭教育困境的缩影:爸爸总是缺位,妈妈工作十分繁忙,有限的好脾气与时间让她常常觉得“孩子有点笨,讲题讲不清楚就忍不住发火或者打她”。
在学校好不容易作业表现突出一次,老师也不以为意:“你这个能做对,不是因为你自己,是因为你有家庭教师”。连萱萱妈妈都难以释怀这样的轻视,在电话中对闫老师哭诉:“就表扬她一下,会怎么样嘛!”
遇到萱萱这样的情况,闫老师就像一位周旋在其中的“心理医生”。
她耐心开解家长的焦虑,劝说她放心把学习方面的监督交给老师,多给孩子一些只有妈妈能给的鼓励与温暖;
也对平日的家校关系提供帮助,比如建议家长请老师多给萱萱委派一些小任务,让孩子有受到重视和肯定的成就感,重建自信。
尽管刚毕业一年半,闫老师却因为活泼、和善、同理心强,获取了许多孩子的信赖。她知道小孩一般要到初中之后才拥有可以真正分享心事的朋友,小学生拥有的倾诉机会反而很少。
像她这样的年轻老师,反而成了一个最可靠的树洞。
作业帮西安分校的李榕老师,也曾像这样解决过一对母子之间的难题——打游戏。
母亲心急如焚,辅导老师也花了不少工夫,才用聊游戏、表情包斗图这样令人放松戒备的方式,听到了福建男孩田田真实的心声。
原来,田田并非不想好好考大学,只是自控力太差。在游戏中获得的被认可感——每次带队友获胜,队友会一个劲儿夸他“厉害”、“大神”,这成了他在学校和生活中唯一的成就感,让他忍不住沉迷其中。
妈妈因爱而生的指责和焦虑,那些过于急切的关心,反而对他来说是避之不及的压力。
这样的情况见多了,辅导老师们反而很难苛责家长的强势。
他们在电话里听过太多父母焦急得没有头绪的求助,也听过他们无奈的苦水:“等你真的做了父母,就不可能永远那么有耐心了”。
这话不假,但也使辅导老师们所做的工作更显珍贵——他们先填补了这块缺失的拼图,然后帮助那些被焦虑伤害的家庭重新聆听对方。
04
辅导老师,其实是在线教育这个赛道进一步职能细分的产物。
它的正式名称叫作“在线学习服务师”,2020年被人社部认定为一种新兴职业,指的是在线上教育中为学习者提供个性、精准、及时、有效的学习规划、学习指导、支持服务和评价反馈的人员。
常常有一种误解,以为辅导老师主要负责沟通和“卖课”,在专业功底上比不上主讲老师。
但其实,辅导老师比想象中更加“全能”。
作业帮郑州分校短训班的辅导老师陈威振曾被同事撞见,给楼下面馆老板的儿子“义务”讲题。不到10分钟,就把一道复杂的初一数学题讲得明明白白,甚至还在考虑能否运用作业帮的“大招”获得更快的解法。
尽管并非自己的学员,但“解惑”早已成为陈威振身为老师的一种习惯:
“孩子遇到了学习上的问题,不管是不是作业帮的用户,咱作为短训班辅导老师,都得要对得起‘老师’这两个字。”
开玩笑地说,辅导老师可能就是21世纪真正的“斜杠人才”。
课下讲得了习题、改得了作业,监督学习和陪伴成长两不误,很多时候还能充当孩子与家长之间矛盾的粘合剂。
不开玩笑地说,这份新兴职业开拓了“老师”的维度,为缓解当下各方承担的教育压力,提供了非常实际的解法。
今年,作业帮联合北京师范大学统计学院发布的《2020年在线学习服务师(辅导老师)新职业群体调研报告》显示,这一职业人群的画像主要为95后,九成以上从业者拥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超过七成为年轻女性。
这意味着一种更接近“亦师亦友”的相处方式:他们拥有高学历带来的专业水平,和更细腻的同理心,更贴近05后、10后的生活经验。
在线教育的发展,本就大大弥补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后果。辅导老师这一职业的诞生,也是在推动这一过程能真正落实到孩子的书桌上。
有些三四线城市的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课后作业遇到的问题不知该找谁问,线上的辅导老师及时填补了这个空白,让孩子免于掉队;
李榕老师还帮助过一位来自河北小县城、父母离异的15岁女孩。女孩平时极其缺乏安全感,渴求用知识改变命运,却差点因为经济条件终止在作业帮的学习。
幸而李榕老师细心开导女孩,并帮她申请了作业帮的助学金,在这条艰难的逐梦路上拉了这个孩子一把。
面对教育这件事,没有一个家庭里的矛盾和难处是完全相同的。作业帮的辅导老师也常常接收到孩子与家长的“求救”信号,希望自己能提供给他们更多的支持。
面对这种需求,作业帮于今年9月底推出了“家庭陪伴计划”,与北师大心理专业等专家团队合作,旨在当辅导老师处理学生与家长的情绪问题时,为他们提供更多系统性的帮助。
仅仅两个半月,就已有2500名辅导老师自发响应参与,跟进了170多个典型案例,涉及孩子问题行为、家长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校沟通等问题。
如今“鸡娃”的竞争,难免让我们被焦虑所包围。但静下来想一想就会发现,究竟有多少情绪是被误解放大的,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紧张关系建立在“真现象,假问题”的基础上?
虽然辅导老师的关照与专业人士的介入也并非一劳永逸,最大的难点也正在于,一种教育习惯和认知不可能三天之内就改变。
但还是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想在课堂之外也为孩子撑起一把“保护伞”,扫除他们的学习生活中本不该有的荆棘。
无论是辅导老师这一职业的普及化,还是作业帮“家庭陪伴计划”的支持,它们都是一种全新的探索,更代表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反思——让学习回归学习,教育回归教育。
↓Vista看天下新媒体招聘↓
感谢你读到这里,我们为明天准备了更加精彩的内容,不想错过的你,就把Vista看天下设为星标吧。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Vista看天下”,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一周热点回顾·
慢一点,让教育多一些
耐心与陪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