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北京的国际学校就像围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进来

发布时间:2020-12-21 12:59:09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疫情之下,一些国际学校应对失据,暴露出了外教管理和教学品质的问题。网课之“水”,让很多家长不得不在课外寻找更多的帮助。很多在国际学校的家长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然而却陷入了进退两年的状态。

作者:翊翊妈

本文原文来自:留学全知道

微信号:EduKnow

最近,北京一个好友跟我说:“北京的国际学校就像围城,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而今年想用‘脚’投票的家长增加了。”

返校复课后之后,外教不足又成了一个“要命题”。小学阶段,孩子还可以打打酱油,咬咬牙就过去了,但对于已经在初中阶段的孩子家长来说,蹉跎几个月甚至一年,就成了无法接受的“痛”。

经历了被认为“北京国际第一梯队”的学校因为老师不够,将两个班合并成一个上课后,璐璐妈决定将女儿转到上海。

对比上海,北京国际学校高昂的学费,与费用不匹配的教学品质和师资,本就让家长们“心理失衡”。而部分学校对家长要求改进教学品质诉求的傲慢,就像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让一些家长彻底寒了心。

有京籍户口,能转公立学校国际部是一部分家长的梦想,但中考分数要求很高,让很多人望洋兴叹。而拿着海外身份或是非京籍的家庭,因为却只能把孩子转到相对教学品质抓得好的一点的国际或是双语学校。要不就送去海外读高中,但疫情和大环境的改变让这个选择变得更纠结。

“想逃离却不能逃离,被困住了,你知道那种感觉吗?”好友说,“美高今年也走不了。”

*为了确保家长隐私权,本文的采访对象均为化名

01.

疫情放大的“傲慢”

悦悦爸是我在北京的另一位好友,两个孩子之前在北京CBD的一所国际学校A校就读,他还热心地建了一个家长群,大家可在群里拼课外课的班,运营了两年。

他是朋友圈里为数不多愿意钻研教育,把自己的心得无偿分享给其他家长的爸爸。但在几个月前,因为对孩子学校的彻底失望,将两个孩子转校了。

是什么样的原因,能让一个那么关心学校和孩子教育的家长意见领袖,离开了这所孩子们读了几年的学校,是深深的失望吧!

今年疫情期间,他觉得悦悦一个学期基本“废”了,东西学的很少,学校的整个管理也跟不上,学业被耽误了。跟他有同感的家长觉得这样下去不行,中学阶段真的太要紧,应该跟学校联系,强烈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时间点比较敏感,但当时悦悦爸是学生家长意见领袖之一,只好挑了这个头,带着这些家长跟学校去沟通,希望校方能听取家长们的意见,加强管理确保教学品质,但是校方管理层表现得非常傲慢、强横。

疫情是不可抗力。跨不同城市,朋友圈里的家长们其实都有通气。无论是北上广深还是其他城市,大家都心知肚明,外教多的国际学校多多少少都会遇到网课质量的问题,毕竟外教分布在不同国家,时差就是一个大障碍,家长们其实很能理解。

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美高美本的中国学生在国内上着美国学校的网课。但悦悦爸不能接受是孩子所在学校的网课之差超越了北京其他国际学校,更不能接受的学校处理这件事的态度。

在上海上的大学,悦悦爸有不少同学身在上海。他有一个同事的孩子就读于上海一所知名的双语学校,学校没有拉下一天课。而北京一所刚开没几年的双语学校,高品质网课在家长群里传播。

我采访过香港一些国际学校家长,聊网课品质。接受采访的香港国际学校家长认同,从开学到受访时一节课都没有拉下过,老师对学生的课业跟进也是很严谨的。我儿子学校用的是自己开发的一个在线管理平台。上学期,校长还亲自发邮件问各年级家长对学校网课有什么改进性建议。

所以,悦悦爸认为:学校的态度其实是一个试金石,可以看出创始人是来“捞钱圈地”的,还是有点教育情怀,想培养优秀孩子的。

他最终放弃了跟学校的谈判,将悦悦转去了一个北京的国际学校里面比较偏公立体系,但学业抓得很严的一所学校。学校离家约20多公里,女儿每天在路上要花1小时40分钟。虽然心痛女儿,但他没有办法。女儿转校后,全家都没有外出一起吃过晚饭,因为她没时间去,要写作业。

之前和之后,陆陆续续有家长将孩子从这所学校转走,J妈也是其中一员。她认为,从本次疫情中各个国际化学校的应对,其实可以看到学校应急管理水平和校方对学生是否真心关注,改进教学品质不是不可为,而是你是否真心想做好。

02.

顺义妈妈的“教育之伤”

在微信公众号里,北京妈妈常常被分为两个阵容:顺义妈妈和海淀妈妈,好像其他区的妈妈不是北京妈妈。

一个留学机构的顾问跟我说:“顺义的妈妈比较大方舍得花钱,海淀的妈妈比较抠,宁愿给孩子报很多班。”

顺义妈妈=有钱,海淀妈妈=鸡血?

“为什么我们被妖魔化了?“一个顺义妈妈跟我说。

每年花25-40万的学杂费,不是有钱是什么呢?

“是无奈吧!”她说,“谁挣来的钱不是血汗钱啊。”

与上海私立学校是主流不同,在北京,好的公立学校是家长首选,但非常难进(就是孩子再优秀,你再有钱也进不了的那种,哈哈)。

前几年,北京的国际学校选择非常少,家长没有外国护照基本孩子无法入读,要读还要走后门。当时外籍人士和港澳台家庭是主流,其实大家很少会去比较,因为这些家庭最后都会离开,学校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个驿站而已。

2013年开始,趋势开始转变,北京雾霾是一个诱因,而北京中上产家庭的崛起是另一个因素。顺义的别墅区的外籍家庭开始撤离,空置没多久的别墅很快就被送孩子读国际学校的中国家庭搬入。

2014-2018年,更多的国际学校和民办双语学校开始在北京建校,招收非外籍非北京户籍的孩子。一时间,一些不希望孩子经历残酷的竞争走高考独木桥的家长,一些没有北京户籍无法送孩子上好的公立学校,也没外国护照无法读纯外籍子女学校,但自身对教育非常重视的中产家长成为这股国际化浪潮的生力军。

悦悦爸说:“在那个阶段去选择国际学校体系的,家长都是觉得国际学校这个体系肯定比中式的体系要好,因为我们都是从中式的体系里成长起来的,亲身经历了公立教育的缺点:对孩子的兴趣的压制,唯考试论录取学生,对孩子要求比较苛刻。

而国际学校比较注重孩子个性的发展,有人际交往的国际化氛围,吸引了很多中产家长。但越来越多的家长也意识到国际教育的一些致命的问题:解决了公立学校一部分问题,但是其实没解决最重要的问题。”

几年前,市场声势特别浩大、新开的B校就吸引了我的朋友乐妈。她从海淀把两儿子送到了顺义读书。收到大儿子的录取通知书时,她是非常激动的,觉得找到了一个兼顾中西的教育解决方案。但现在,她后悔了,想把老二转出来。

“不知道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排队想进这所学校,可能是市场营销能力强吧。大家都跟我说你们学校的00后真厉害。那是他们不知道,B校很多家长花大量心血在课外鸡娃。在学校交着三四十万学费,然后在课外再花一到两倍的钱额外再去补课。我也不知道这算是学校功劳还是家长功劳,黄庄遍地都是B校的学生。”乐妈说。

“某种程度讲,B校就是给你吹了这样的一个泡泡,说的那些话都击中了家长的心。”壮壮妈也说。

壮妈属于比较冷静、­­­­­­­理智的家长,把儿子从公立学校转到B校的时候,她对培养“国际化的中国人”没整明白。儿子被录后,她还是极度犹豫的,因为这所学校不要学籍,所以她就没给孩子转学籍,想留着退路。

“如果当时学校要求必须转学籍,我也是不会去的,因为我就没有碰到让我满意的学校,所以学校在我这从来也就没有什么光环。”她说。

八年级时,壮妈还是将儿子转回了公立,一是对学校初中阶段的MYP课程深怀疑虑,二是对学校收高昂的学费但教学品质达不到期望,学生啥都要去课外补的不满。“给学校交着高昂的学费,然后额外再去补,不是每个学生都适合这样的节奏。”她说。

“北京的很多申请中介、语言培训中介、补习中介,都接触过B校家长,没有碰到过都奇怪,因为没有办法。他们在课外花了大量的成本和精力去弥补校内的不足,有的学生补课的花费也要将近学费的水平。关键还是孩子的时间,周末很多时间都被占用了,挺辛苦的。”

03.

如果重来一次,

你会怎么选?

晴妈有两个孩子,老大从公立转到国际,初三转到A校,读了4年申请到了美国一所知名的大学。老二比较小,从国际转到了公立。

“如果重来一次,你会怎么选?还会选择国际学校吗?”我们问晴妈。

“如果再让我选择的话,我可能第一会选择美高,第二会选择公立国际部,我可能不会选择去国际学校了。为什么有这么大的转变?反正从申大学的比例来看,同样优秀的孩子,如果读北京的国际学校,第一,他竞争不过美高;第二,他也竞争不过北京公立国际部,因为北京公立国际部基本都有本校作为作为依托。”她回答。

从公立转到A校,晴妈的老大理科完全没有问题,数学都是满分,英文也很好。十年级的时候,老大只是上了一个乐器课外班,其他的不愿意补了。但到了11年级,从MYP转到IBDP,他感觉到不对劲,有点跟不上了。就开始了解其他的同学,发现那些已经开始规划的同学,9年级开始6科每1门都有家教,占同年级同学的一半以上。基本上很多同学的作业都是跟家教一起做的,每一科都配备了家教。还有很多是那种很顶尖的孩子。

晴妈接触了一些机构,他们居然说有包学生改作业的业务。

“你知道他们年级去年一个是进了排名第一的文理学院,一个是进了范德堡,这两个孩子的家教都是从九年级开始一直处到十一年级的,越优秀的孩子就是抓得越紧,而且都是高配备。”晴妈说。

十一年级的时候,老大也加入了补习大军。用她的话说,孩子一年的补习的钱抵过学费了。中教一小时要600元左右,外教都是1000元/小时以上。化学和生物都是中教和外教一起补,既补中教也补外教。中教补落下的内容,外教补课上的内容。每天放学基本都有课,周末还有。到十一年级还要准备申请,还得有乐队,有体育运动。

“同辈的压力也是有的。”她回忆说:“他们学校有一个最狠的家长,在十年级升十一年级的时候做了一个决定,当时都是把我们家长都给吓坏了,什么决定呢?让孩子留一级回到一个公立学校的国际班。那个孩子非常优秀,SAT1600的满分,他考了1560。孩子特别有想法,他是就想去约翰霍普金斯,只想报一所学校,对自己的压力也特别大,然后家长也算比较配合。”

十一年级第一学期的时候,老大每天都学到凌晨大概一点钟,但到期末的时候发现方向不对,感觉很痛苦,就跟她说,“妈妈你给我找一个规划导师吧。”

原来她是不打算找规划老师的,打算孩子申成什么样是什么样。十一年级下学期才开始帮老大找规划老师。找了规划老师之后,晴妈觉得老师给的一些建议,最后还是非常好的,不仅仅孩子规划了学业还有人生,成了孩子的一个精神导师。

而对于A校的校内申请老师Counselor,她是非常不满的。

她说;“拿A校来说,整个管理层全部都是国际的,他们认为孩子能够选择自己想去的学校,这是第一位的。第二,他认为美国前100都是好学校,这个是无可厚非的,对吧?但咱中国家长能接受孩子去一个80多、90多的学校吗?高中就花了上百万,一般家长是不是不太容易接受的,对吧?我们肯定还想上一个好的学校。

但A校的高层说了,我们的定位没有错,我们还是选一个适合他的,因为美国前100都是好学校,这两点他们都做到了。所以,说到底还是看家长给孩子的一个规划问题。如果你规划的孩子进前30,你自己需要有额外计划。如果你如果你规划的是前50-100,就不用补课了,跟学校走就可以了。”

老大十一年级刚申请的时候,托福是考了115。托福满分120,115应该是很不错的了。他的数学是满分7分,其他的课基本上也都能在6~7分这样的一个水平。但A校的申请老师,学校的Counselor是一个美国人,给他推荐的学校是美国排名约60-80名的一个大学,她都没听说过。

晴妈非常气愤。“他作为一个Counselor,就给你孩子推荐一个学校,也应该推荐一个他认为最好的,或者他认为一个很不错的,对吧?我们无法接受!就咱们换位思考,任何一个中国家长不可能都不会接受。”

给老二找公立学校的时候,她跟先生还是挺有默契的。

“不找顶尖的,找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不产生很大压力的学校。就想让他又快乐,又能接受那种很扎实基础教育的学校,因为我们就奔着教育去的。”晴妈说。

孩子的中文问题也是一部分国际学校家长的心结。这个学期,我的一个朋友Lucy将她在一所纯国际学校就读的女儿送到了一所中文和数学抓得很严的双语学校。

“按现在国际的大环境,中国的崛起是势不可挡的。我计划送女儿出国上大学,但还是希望她把中文基础打好,将来还是要回国工作的,大家都看到了这个趋势。我不喜欢公立国际部,那种类似于‘洋高考培训班’的模式吧。学术成绩能确保的情况下,我还是希望她能全面发展课外的兴趣爱好,快乐一点、均衡一点。

说实话,我们都知道,从长远来说,名校不等于成功。未来需要的人才,创新能力还是很重要的,高分并不能代表什么。可能我就是那种佛系的家长吧。”她说。

璐璐妈、悦悦爸、J妈、乐妈、壮壮妈、晴妈和Lucy的想法代表了一部分正在悄悄转变的北京国际学校家长们的心态。在他们眼中,北京几个高大上的国际学校已经褪去了原有“光环”。而他们对国际教育的看法也更加贴近自己的现实需求,更多元化,跟几年前不同了。

他们代表了一小部分家长的心声,但不代表全体北京国际学校的家长。他们所在的学校也是个案,并不代表北京所有的国际学校,更不代表其他城市的国际学校。希望大家不要因为这几个故事而失去了对国际教育的信心。

写下他们的故事是觉得,这一趋势应当引起学校创办者的反思,到底崛起的中国中产家庭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是一所在中国但全盘西化的国际学校,还是在中国但真正解决中国家长痛点的独立学校。而我们看到有一些有情怀的教育者已经开始尝试。

而对于家长而言,用悦悦爸的一句话:“以终为始。”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有怎样的价值观,将来留在海外还是回中国,去判断你如何为孩子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