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东路的日子》原唱10年后重聚: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差距,在于这三个关键词
发布时间:2020-12-20 08:00:35来源:衷曲无闻
图|网络
01
10年前,一首《北京东路的日子》火遍全网,唱出了许多人学生时代的青春,也是95后的集体校园记忆。
10年后,荣耀做了一个策划,让这首歌的演唱者们再聚首,改编重唱青春的旋律。
北京东路,是南京外国语学校所在街区的主干道,2010届毕业生汪源在她18岁生日前一天,拉着12位同学走进录音棚,把即将告别的高中生活用歌声永远铭刻在记忆里。
每个人的青春,都有一条“北京东路”,走过的岁月,如同留在这条路的每一个脚印,前奏响起,就已经让人泪奔了。
创作于10年前的歌,仍未过时,或许是歌词写得贴合每个人青春的模样。
但是唱歌的人,已经变得和当年不太一样了。看到他们一张张脸再出现的时候,仿佛也看到自己青春里的那些面孔,一种特别熟悉又陌生的感觉。
当然,真正触动我的,倒也不是什么青春记忆、同学情谊,而是10年后,这些人的走向。
从字幕打出的学校和行业来看,这些人基本都就读于国内上游985水平和世界顶级的名校,战略研究、文化教育、数据分析、设计等各行各业,以及博士深造。
优秀的人,似乎一直都是优秀的。
可能会有人说,人家家境本身就好,但不可能所有人的父母都是留学生和教授,数据分析、设计师等行业,也不可能完全是父母帮忙选的。
这些优秀的孩子在走出校园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自信和独立,以及对自己的负责。他们很理性地评估自己的择业和发展路线,不依赖别人更不会为别人的期待而活。
当初都是在同一起跑线上,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毕业短短10年,人生天差地别。
优秀的人才有青春,平凡普通的我们,只会在生活停滞不前的时候,后悔当初没有再努力一点。
02
人与人之间是如何拉开差距的?第一个关键词是见识。
越来越多的人想要去大城市读书,是因为去大城市,可以接触到更多优秀的人;可以开拓视野,走在时代前列;大城市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可能。
在我走上写作这条路之前,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的数学老师。
身边有很多和我一样刚毕业的年轻人,过得很悠闲,觉得进了体制就端上铁饭碗,已经不需要再努力了。
我是因为缺钱,才开始写作的,也不被身边的人看好。
有一次去参加《哲思》举办的作家峰会,才知道好多作者都很努力。他们拥有一份薪酬不错的工作,还要利用业余时间做点兼职,写点文章,表达自己对于事件的不同看法和见解。
像我写作,完全是随心所欲。但是很多团队,出稿特别快,质量也很高,他们总结出一套标准化流程,让结果变得更加可控。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在上海读的大学,去年见过一面,发现他的变化很大。
曾经的他,连当着全班朗读课文都紧张,现在却能谈古今政治,可聊中外科技,熟稔人情世故,不缺个人技能。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乐观谦逊,能深刻地理解和包容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对自己也有正确的认识,不冒进也不自卑。
真正见过世面的人,入世随和,出世洒脱,仍可以像小孩一样单纯专注;信念坚定,内心强大,不受世俗的眼光和金钱所累,始终在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
你走过的路,决定着你见识的宽度。不走出去,你以为你接触的就是整个世界。
殊不知,见到真正的山和海,才知道自己一直都生活在小水塘里。
03
人与人之间是如何拉开差距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格局。
大家可能都听过一句话,“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意思是事情既已不可挽回,就别再为它伤脑筋了,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重建信心。
但真正有这个格局的人,恐怕少之又少。
学生时代,老师总是嘱咐我们,考一门忘一门,不要对答案,不要影响后面科目的发挥。
试问,有多少人在第一科考试凉了以后,还能保持良好心态?
我之前参加过一次招考,是我最想去的地方,也为此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一个月刷了40多套题。
结果考前赶火车,睡一觉醒来发现1000块钱丢了,心态也随之崩了。
讲真,试卷拿到手,很多题都做过类型题,完全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一想到钱丢了,就会分散注意力,把很多会做的题都算错了。
结果是,那次考试失利了。
有格局的人会想,丢钱已经无法挽回,再去投入情绪,反而会影响更重要的事。但是我做不到不去在乎,因为1000块,断送了一份好前途。
不在乎1000块,当然算不上大格局。如何在创业失败,恋爱分手,生活受到暴击之后还能保持乐观的心态,才是人和人真正的区别。
兵法有云,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有格局的人,都懂得控制情绪。越没本事的人,脾气越臭,因为他们把时间都花在了宣泄情绪上。
有格局的人,还懂得做事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有的人计划15天减重10斤,一个月说出流利英语,结果因为冲得太猛,导致计划失败。
生活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胜利者,往往是那些前期不断蓄力,中期稳步提速,后期才爆发的人。
04
人与人之间是如何拉开差距的?第三个关键词是改变。
之前看过一本书,提到一个概念叫“熵增”,任何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混乱度总是增加的,比如房间总是不自觉地从整洁有序到混乱无序。
因为事物都是向着熵增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切符合熵增趋势的东西,都非常容易和舒适,比如懒散。
反之,违反熵增趋势的东西,都会变得让人很不爽,比如勤奋、自律等。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连续刷两个小时的短视频,感觉很轻松。但是连续看两个小时书,感觉就像要了老命似的。
因为你刷小视频的时候,里面的情节都是精心设计过的,不需要你动脑思考,每隔几秒钟还给你来个多巴胺奖励,这是个符合熵增趋势的过程。
但看书就不一样了,需要集中注意力,不断动脑思考,一不小心走神了还得重头开始。
人在一个状态里待久了,往往也就习惯了,舒适区里呆久了,是很难再做出改变的。
我人生真正的转折点,是学校取消各种福利。
我刚入职的时候,虽然工资不到3000,但是加上课时费、值班费、晚自习费,一个月能拿到6000左右,前三年过得很轻松,也不思进取。
后来学校搬到新校区,为了出行方便我买了辆车。新校长上任以后,晚自习费从原来的50元一节减到25元一节,很多津贴都取消了。
我过得很拮据,只好跳出舒适区另谋出路。
刚好赶上公众号的红利,我把原来一周写一篇文的节奏变成一天一篇,每天研究如何涨粉,如何写出阅读量高的文。
通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出了三本书,买了两套房,5年的努力所得,至少顶得上我呆在舒适区工作30年。
人为什么会有中年危机,是因为大多数人到中年以后,各种破事越来越多,精力被分散,体力跟不上,不愿意再走出舒适区。
人一旦停止输入,不再学习,就会像炉子不添加柴火一样,慢慢就熄灭了。
05
从小学开始到高中,我们就一直被告知,“好好努力考上大学,就能改变人生”。
直至我们步入高校校门与真正的社会,才发现原来真正的竞争才刚刚开始。
有的人在大学时期就已经获奖无数,或者赚到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有的人可能念书时还默默无闻,毕业几年却像开挂一般,快速升值加薪、买车买房。
人与人之间是如何拉开差距的?我所说的几个关键词,肯定还不够全面。
当然还因为别人选对了方向,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因为你和别人存在认知上的差距,只能赚到自己认知范围之内的钱。
因为别人目标清晰,很早就为自己做出了清晰的职业规划;因为别人在你去休闲放松的业余时间,不断输入,持续努力……
10年后的《北京东路的日子》,后半段的歌词有了一些变化。
假如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还能再过一遍;假如穿上白色校服人生还能活一遍。
四季如烟,终究抵不过下一个十年;那年一起坚定的梦想,用力追不改变。
原来我们真的独自浪在中国外国不同地点;原来我们说了再见之后真的再没相见。
现实虽然残酷,直面它却是唯一的选择。人生无法重来,错过的却还有机会弥补。
过去的已经过去,好汉不提当年勇,再大的辉煌,再多的故事,终究是曾经。
好好利用当下,如果已经失去了一段时间的成长,当务之急是把失去的补回来,把未来需要的准备好。
人的一生,道路漫长也走得艰辛,但关键的,往往只有那么几步。
*作者介绍:衷曲无闻,最会安慰人的写作者,善于感知平凡生活中的温度。
衷曲无闻新书《我更喜欢风雨中前行的自己》正在热销中,后台回复“风雨”可以购买独家签名版。
若不需要签名,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可购买官方正版。
推荐阅读
(点击文章标题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