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录取暴涨!哥大却全军覆没?!美本早申冲梦校全拼“谁大胆”?
发布时间:2020-12-19 12:59:49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最近,斯坦福、约翰霍普金斯、哥大、加州理工、莱斯大学、埃默里大学、圣路易斯华大,以及全美顶尖文理学院威廉姆斯、阿默赫斯特、韦尔斯利等多所大学,已经开始陆续发榜。本来以为今年美本申请会受疫情影响而格外冷淡,但从ED申请量和美国名校发offer的数量上,压根没看到“寒冬”迹象,反倒怀疑这“暖春”来得是不是太早。
作者:NorahJiang
本文原文来自:留学全知道
微信号:EduKnow
密集的美本ED放榜已经快要砸晕申请人和家长了。
先来看看部分中国学生的录取数据:
斯坦福大学ED录了22个中国学生,去年仅为15位,涨幅47%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2025级ED至少录取37名中国学生,而去年仅录取30位
哥伦比亚大学今年给到了19份EDoffer,其中却没有一名中国籍学子
加州理工往年给中国学生的申请数量通常为个位数,今年是4位,变化不大
莱斯大学录了31个中国学生
埃默里大学给中国学生发放93份早申录取,远超去年33枚,也是发放offer数最多的学校
弗吉尼亚大学录取中国学生offer数量为18
卡内基梅隆给中国大陆学校的学生发放27枚录取,远远高于去年的录取人数
韦尔斯利学院,去年给中国学生发了17枚offer,今年目前仅有10份
威廉姆斯学院,目前仅录取3位中国学生
数据来源:留学机构和公开信源
从现有的数量来看,现在放榜学校除了两所文理学院的录取数量比往年要低之外,名校大U的数量普遍较去年有所增长。斯坦福大学发的offer数量涨幅接近50%。
从学校来看,除了北师大实验中学、北京十一学校、WLSA复旦、上海世外等一线城市的学校外,南京外国语学校与重庆南开中学也拿下两枚斯坦福的录取。此外,去年和今年斯坦福的ED都有来乌鲁木齐一中的学生。
这“暴涨”的早申录取背后有什么玄机?疫情到底在哪方面给早申带来影响?还有美高优势到底还在不在?国际学校是否值得选择?
针对这些疑问,我们邀请业界知名的美高美本专家曾敏敏(敏思跃动,原华英教育创始人),及深耕留学20年的老查(老查留学创始人)两位老师,来给我们答疑解惑。
01.
今年申请人胆“肥”
今年在留学圈看了太多的“看衰”论调,比如美国FitchRatingsGroup专家就曾预测,今年美国很多院校秋季入学率会下降5%-20%。
入学率低可以理解,疫情短期影响毕竟还是很严重。但长期是否会影响美国留学,从TOP30名校“暴涨”的早申数量,压根看不出来。
如果说前面放出来的数据可能会统计不全,那官方数据总能说明问题吧!
布朗大学在学报文章中表示,今年该校ED申请人数增加了16%。还有约翰霍普金斯,今年早申申请人数就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可见激烈程度不一般。
照理来说,因为疫情这一项不可抗力,美本申请应该平白无故多出很多无法调和的困难,比如SAT考试一直无法进行,不少学校已将SAT成绩改成可选项(Optional),TOEFL也接连取消考试,AP考试也改为了线上。而申请似乎是“迎难而上”,而且是明知山有虎,还要往山上跑。
尤其对名校,申请者的执念更深了。有数据显示,康奈尔大学今年的ED申请数增长了36%,杜克增长了20%,布朗也有明显增加;相应地,排名前20-40的大U,和文理学院的申请人数明显减少。
敏敏老师认为,名校申请激增其实跟标化成绩取消有关,很多学生在申请时过高地定位自己,冲梦校的勇气盲目增加。这也给梦校招办审核材料压力陡增,无形让池子里竞争更激烈。
但她也告诉我们,今年拿到早申OFFER的学生还是相当优秀的,因为除了申请人增多之外,还有一个挑战——今年录取名额实际上是变少了。
“本来今年入学的一批学生,因为疫情选择推迟入学,这也会在名额上造成申请难度进一步上升。”
另一位留学圈大佬老查也观察到相同迹象:由于今年很多学生没有SAT成绩,导致活动出彩而标化不足的学生大胆追逐梦校。
但两位大佬也对此表达了同样的态度:标化成绩可选,不是说它不重要了,相反,即便申请人不提交标化成绩,也改变不了他们的申请结果,因为大学会有很多方式去考察一个学生真实的学术能力。
我们找到几位过往被名校录取的学生案例:
被哈耶普斯录取的A同学:托福110+,SAT1500+,GPA4.0+
被排名TOP10学校录取的B同学:SAT>1550,GPA4.0
被哈耶普斯录取的C同学:SAT1500+,GPA4.0;
被排名TOP15学校录取的D同学:托福115+,SAT1500+,GPA有3个B(10年级时)
从规律来看,如果是哈耶普斯麻这类名校,必须是学霸成绩,外加出彩的活动和信服的申请故事,GPA也需要尽量争取满分,托福实现115+,SAT最好1550+。
如果梦校是布朗和康奈尔,尽量要做到GPA3.9、托福110,以及SAT1500的成绩。
“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分数,那就需要你有很强的理由说服对方,证明你是优秀的。”老查说。
02.
美高优势还在,转轨要慎重
疫情和国际局势不明了,除了影响美本留学之外,也向下传导,让一批低龄孩子的家长开始担忧:到底要不要把孩子送去美高。
从今年早申的结果来看,美高优势还是在的。
比如今年拿到斯坦福录取的中国学生中,有14位来自海外,超过十人名来自美高,几乎拿走一半名额。约翰霍普金斯则有约至少15名学生来自美高。
看来,家长视角跟招生官视角的确不大相同。
老查告诉我们,从招生官视角来看,他们对美高的熟悉要远远大过于国内学校,自然对美高学生有天然接近性。他们对学生GPA、课外活动和推荐信的含金量也一目了然。碰到满足条件的孩子,招生官心里是笃定的,他知道自己不会犯错。
但这是否意味着家长们就应该坚持送孩子去上美高呢?
“中国孩子,尤其男孩子去到美高,怎么克服文化差异、语言能力、社交障碍等挑战,是有相当难度的。”老查认为,如果跨越挑战,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优秀,美高学生在录取上也会有优势。但去不去美高,应该是个性化决定,并非因为对申请有利就去盲目追求。
相比美高学生的优异表现,国际学校就很尴尬了,尤其是北京的国际学校。
还是以斯坦福为例,今年ED录取的中国学生中仅有两位来自北京,全部来自公立学校国际部。在查找约翰霍普金斯、加州理工、以及范德堡大学等大学的放榜名单时,也未见到北京国际学校的身影。
老查认为,这与北京生源聚集度和选择的课程体系有关。
一来,北京学霸孩子的生源集中在公立国际部,而非国际学校。而公立国际部主要教授AP课程,而大多数北京独立的国际学校却选择IB课程。
并不是说IB课程不好,相反,IB课程对学生付出时间的要求和学校教学质量要求更高。
比如,IB成绩能够达到40分非常难,不到40分,申请藤校和牛剑就没优势,甚至失去申请的门票;而且,IB的课业太重,学生们忙于应付成绩,用于活动出彩的时间被大大限制,与其他体系的竞争者相比就处于劣势。
这就导致学习IB的孩子两级分化严重,最优秀的孩子自然会脱颖而出,但大多数孩付出加倍努力,但却没有换来匹配的结果,尤其是在学校本身无法提供更好的学术支持时。
上海的情况则不大相同,虽然无论是公校国际部还是独立国际化学校,IB都是普遍选择,但因为学校交付的“服务”质量更高,孩子则容易脱颖而出。
老查提到的情况非常现实,我们在了解北京地区的国际教育时,有京圈家长直接给我们吐槽说,她孩子之前所在年级几乎有1/3的孩子想要转回公立。除了担心美国疫情,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国际学校“出口问题”,名校毕业率还是不理想。
对于这部分想要回流的北京家长,敏敏老师也接触过不少。但在她看来,转轨涉及到许多实际问题,父母们在做决定之前需要想清楚。
“如果你一直走的是国际路线,现在突然转回到国内,孩子是否能适应?这个是值得商榷的。第二,美国的现状会持续多久,以及对教育产业的影响,可能并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糟糕,而美国教育本身还是值得选择的。”
03.
“偏远优势”很吃香?
今年我们还观察到一个趋势,美国名校对北上广深等中国一线城市的学生数量没怎么变,但来自非一线,甚至偏远地区的学生却格外亮眼。
再次提到斯坦福,去年和今年获得ED录取的学生中,都有来自新疆乌鲁木齐一中的男生。
这是不是代表着招生官对一线城市的申请产生“审美疲劳”,反倒是部分地区学生尝到“偏远优势”的甜头?
敏敏老师认为,这位学生之所能被录取,应该也是遵循了某种策略或者逻辑。可能是他们向招生官展现了这样一点:在有限资源里,获得超常成就。如果招生官看到学生在艰苦的情况下,都能做得比别人更好,那么到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成就会更加不可估量。
美国大学虽然不会考虑地域差异,但也会奉行多元化的策略。只是,“如果你不在一线城市,没有那么多优质教育资源,是否真能培养这么优秀的品质?所以,偏远优势只是一把双刃剑。”敏敏老师说。
在老查看来,北上广精英父母对孩子期望高,投入大,但某种程度上,的确会造成孩子们之间的趋同性。但回到乌鲁木齐这位录取者,这种个例是否反应了一种趋势,倒也未必。
比起地域差异,各学校的录取风格则更为重要。
“比如布朗特别保守,总是青睐‘雷达中学’;MIT需要申请人有足够的证据,展现自己对理工科的强烈兴趣和热爱;而哈佛和斯坦福喜欢“赌博”,认为打破资源限制的孩子更能创造未来。”
当然,尽早建立与心仪学校的情感链接,这一点是始终重要的。
04.
没拿到ED就放弃?申本不是玄学
在这一波波offer漫天飞时,我们也感受到家长们的焦虑和其中一些负面情绪。甚至有人总结说,斯坦福录取的中国学生多了,会不会对后来者是利好消息?这些情绪波动不仅源于攀比,还源于对藤校和TOP30学校的执念。
另外,今年斯坦福的确对学生颇为慷慨,但像耶鲁和哥大等学校ED数量却堪忧。有顾问告诉我们,今年申请耶鲁的学生收到的面试数量比往年少。
中国家长对名校的迷恋已经很难改变,今年文理学院录取人数减少也与此有关。
很多内地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去综合性大学更有面子,担心从文理学院毕业不好找工作,导致申请人数减少,而文理学院收不到足够数量的优秀申请,发放录取数量减少也可以理解。
但被焦虑家长忽略的一点是,ED录取并不是一切,而即便是我们之前整理的公开数据也并非早申全貌。
“对所有学校早申来讲,虽然录取几率似乎会比常规论高,但具体到个人时,竞争仍然是非常激烈的。而且今年ED录取率也不会太高,没有拿到offer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老查说,ED当然是让学生放飞梦想,但全行业ED阶段的成功率也只有10%-20%。
不要将ED看得太重,这也是敏敏老师的观点。在她看来,即便是约翰·霍普金斯和斯坦福的数据也无法完全证明对中国学生有利好了。
“一切可能还是要等到常规录取的数据出来”。
但没有拿到早申的录取,申请者也不能怠惰。“认为自己被拒的原因是‘申本是玄学’,这种想法很危险。”
老查提醒说,调整心态并准备好常规轮的申请才是重点。要仔细思考失败的原因是目标太高,还是选校不合适?从策略上,是否增加公校的比重,增加中间学校的比重是应该考虑的。RD阶段,最重要的工作则是要争取保底校。
只有作出了正确决策,才能最后放飞梦想,并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