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谭盾:保持幻想,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音乐

发布时间:2020-12-19 21:57:59来源:十点视频

点击查看十点视频×谭盾

音乐就是生命的修行

作者/储杨

主编/周小九

十点视频原创

闭上眼睛,音乐是可以讲故事的。

在电影《夜宴》里有一段音乐叫《爱的往事》。

抛开剧情,它缓缓流淌,让人身在浮世中,却有皓月当空,清风徐徐之感。

有人在乐评里,写了这样一段话:

从黄昏坐到凉夜,明月从树梢这头滑到那头,模糊的山影只剩混沌的轮廓,不知从哪里流到哪里的溪水,隐隐作响,我舍不得睡去,因为,山里的凉风正好。

又像谭盾自己所说的:

“音乐就是生命的修行,你用一个咏叹调一唱,一个歌词一配,就会发现,看到的场景,是跟你的过去和未来,都有联系的。”

作为国际著名作曲家、指挥家,从《风雅颂》、《卧虎藏龙》等到《敦煌·慈悲颂》,谭盾无疑最懂音乐这门艺术之于生命的意义。

敦煌壁画

也因为有了音乐,谭盾的生命有了光亮,他甚至被纽约时报评为“国际乐坛最重要的十位音乐家”。

他说,他是一个爱幻想的人,而幻想赋予了他更多的可能。

央视曾经有一期节目,把谭盾、朗朗、余隆三人聚到了一起。

主持人对三人提了同一个问题,问他们觉得最大的财富是什么?

朗朗说,是青春,是年轻

余隆说,他的女儿是自己最大的财富;

而谭盾却说,在他看来,最大的财富是人类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就什么都可以有了。

他之所以如此笃定,正是源于他在音乐道路上的真实经历。

1957年8月,谭盾出生于湖南长沙茅冲,楚国的浪漫色彩深深地影响着他。

因为住在浏阳河畔,谭盾会跟着外婆一起,在河边淘米,妇女们打衣棒发出的声响,自童年起,便留在他的脑海里。

这,是他对音乐最初的幻想。

其实,在谭盾很小的时候,是听不到什么西方音乐的,但,有些人,仿佛天生就拥有某种天赋。

即便给他的是一本《中国的地图》,它也能启蒙音乐。

“小时候,我觉得《中国的地图》就是一个声音的地图,我看它,无论是西面还是东面,无论是北面还是南面,我自己训练自己,看到那个地图,我就可以听到那个土地的声音。”

从小就喜欢音乐的谭盾,心里想着,要是不去种田,而是去玩音乐该多好。

可是,在那个年代,好像没有太多的机会,另外,13岁的年纪,对于任何音乐团体,都还是太年轻了。

不过,谭盾从小就敢想敢做。

当新疆南疆区歌舞团要招一名作曲和指挥的时候,他当即就下定决心要去报考。

因为,他非常清楚,这是自己喜欢的事儿。

高中毕业后,谭盾被下放到长沙望城县黄金乡,那时的他,一度以为音乐的梦想将要破灭。

但,有句话一直深以为然: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当时的谭盾,虽然连莫扎特都不认识的谭盾,却能拉出五百多首中国民歌。

1978年,他顺利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从此,开启了专业的音乐之路。

反观现在,当下的很多年轻人,都不敢去谈论梦想,总觉得现实有太多的束缚,不敢赌,不敢闯,徒留一声叹息。

而谭盾,却是一个保持幻想,同时追寻梦想的身体力行者。

1983年,仅才大四年级的谭盾,就凭借交响曲《风雅颂》赢得了国际作曲大奖。

时间来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此时的中国大陆,掀起了出国潮。

1986年,谭盾研究生毕业后,选择了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

和许多年轻人一样,他靠打零工、在街头拉琴,来维持生计。

在人生低谷的时候,是音乐的幻想与创作,陪他熬了过去。

他说:“我一直认为,在我最最低谷的时候,我是可以熬过去的,因为,艺术的疗伤和艺术的感染力,它其实是横跨所有的文字和解说的。”

的确,在人类语言文字还没有完全形成时,声音跟音乐是治疗抑郁、治愈心情,甚至止痛的良药。

《武侠三部曲》交响乐的演出照片

有音乐的陪伴,谭盾的世界丰盈且有力量。

亦有人说:“在谭盾的音乐道路上,他一直保持着一颗桀骜不驯的灵魂,他的音乐有一股侠气,你仿佛能从中听到刀剑挥舞的声音。”

其实,听过他音乐的人,一定会发现,中华文化的传承,早就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创作里。

2001年,电影《卧虎藏龙》,开启了21世纪武侠电影创作的大幕,谭盾与李安的合作,可谓是双赢。

李安的这部《卧虎藏龙》,成为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

而谭盾的作曲,不仅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还摘得了格莱美奖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专辑奖。

从此,谭盾的音乐与姓名,享誉国际。

随后,谭盾为《英雄》、《夜宴》配乐,组成了被大众所熟知的武侠音乐三部曲。

这是他对东方文化的极致幻想,也是他对音乐魅力的阐述。

在谭盾的成长过程中,有几本书,曾在关键时刻给了他方向与勇气。

“小时候,有两本书对我来说特别重要,一本是《十万个为什么》,它让我非常喜欢人文科学;

另一本书是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贝多芬小时候的经历,让我看到了我想走的一条路。”

在谭盾幼时,能读到的书很少,但恰恰是这两本书改变了他的命运。

谭盾说:“因为那本书,让我一天到晚就想成为贝多芬,所以,得了一种贝多芬幻想症,读大学以后,老师跟我们说,我们的世界,不需要那么多贝多芬。

我说,这无关紧要,他可以像敦煌的壁画一样,可以飞、可以飘,这种对贝多芬的偶然崇拜,对我来说,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幻想症,小孩子就是要有梦想。”

谭盾说,自己小时候的梦想以及幻想,是一种1+1=1的化学融合。

正是这种融合,让他有了方向。

待到读大学的时候,他又读到了《离骚》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这种浪漫而又执着的精神,指引着那颗心对浪漫的无限向往与探索。

又如谭盾所言:“人就是要像钢一样,可以把自己的心灵和梦想炼成一种未来。”

正是因为看到了偶像、看到了父母、看到了历史、看到了文化,才有了今天的自己。

所以,谭盾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成全未来很多的小孩子。

在他的音乐国度,一个音符又一个的音符就像建筑一样堆在面前,天马行空,奇妙至极。

谭盾用了六年时间,把《敦煌·慈悲颂》从绘画变成了声音。

反弹琵琶

当他第一次看到敦煌壁窟的时候,看到那些不鼓自鸣的音乐变成了气体、流体、固体,他就开始有了一种极其强烈的梦想:

“我要写成固定的音乐、气体的音乐和流体的音乐的一体的音乐。”

于是,有了今天大家能听到的《敦煌·慈悲颂》。

正如专辑上写到的:

“音乐是一座桥,它可以将遥远带到你身旁,从敦煌到欧洲,从古代到未来。音乐之桥,不只是缩短了时空和距离,也让我们听到了古代的信仰和故事”。

“而这些如何做人的故事,爷爷奶奶和我们讲了一辈子,如今我们长大了,故事却忘了,爷爷奶奶也走了,但故事还是要讲下去……”

对于谭盾而言,手中有剑,心中有江湖,保持幻想,就会有把故事讲下去的力量。

作者:储杨,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图书情报硕士,爱读书、爱文字的图书馆人,公众号:储杨(chuyangsiyu)。本文由十点视频原创首发。

十点视频,600万人的文艺生活平台,陪你看见更温暖的世界。

点击下图,阅读更多推文

点个在看

人就是要像钢一样

可以把自己的心灵和梦想炼成一种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