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小学为啥有一个个“不一样”的变化?来看他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0-12-17 11:59:21来源:浦东发布
20个月,对于一所有着99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就如白驹过隙般短暂。然而,过去的20个月,对于浦东新区六团小学来说,却特别“不一样”:2019年3月,特级校长姚星钢“流动”到这里担任校长,这所不起眼的公办学校,由此接连迎来了一个个“不一样”的改变。
这样的改变,让教师有了更高的育人追求、让学生体验并留恋校园的快乐、让家长感到放心,看到希望,也让这所明年即将迈入百年的老校,找到了提升办学质量的突破点,向着成为“家门口的好学校”一路前行。
“不一样”的尊重
让自信绽放在孩子脸上
穿过一片村宅,走上两车道的普新路,跨过浅蓝色的育才桥,这是浦东新区六团小学的师生每天必经的上学路。一大早7:00不到,姚星钢便已站在校门口,笑迎师生的到来。“同学,早上好!吃早饭了吗?”几乎每个上学日,学生都能听到来自校长的温暖问候,他们早习以为常,报以明媚的笑容和响亮的回答,特别有礼貌的孩子,还会得到一枚手工制作的“奖励卡”。
只要不出去开会,就会站在校门口迎候师生,这是姚星钢20多年来在校长岗位上养成的习惯。只是,在六团小学校门口“上岗”的第一天,他就感到了些许不一样:孩子大多内向羞涩不善言辞,待人接物的礼仪也有待提高。的确,与他之前所在的区域优质学校不同,这里的学生八成是随迁子女,来自于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生源流动性大,很多孩子读不完小学就会因为父母的工作变动而离开。
了解学生,成为姚星钢在六团小学的“第一课”。此后一个月,他走进全校22个班级陪学生吃午饭,通过细致的观察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召开学生座谈会,倾听学生对学校的看法和建议。渐渐地,一个理念在他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并得到学校书记韩凤萍的全力支持:六团小学要办成一所为孩子留下童年美好记忆的学校,“无论学生在这里读几个月还是读几年,都要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温暖、读书的快乐,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建立起自信。这是他们未来发展的基石。”
学生的自信从哪里来?姚星钢说,以爱育爱,从“我”做起,如果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感受到足够的尊重和爱,学生就会有自信。
于是,每天清晨进校时,礼仪习惯好的同学会得到校长奖励卡;而偶尔发现没吃早饭的学生,校长就与老师一起设法解决,并提醒家长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
于是,学生在座谈会上提出的“午餐想要一瓶辣酱”的愿望成为了现实,来自湖南、四川、江西的学生因为尝到“家乡的味道”而开心,更多学生则懂得了:“要说出自己的建议,才有可能会实现”;因家庭原因而离校转学的每一位学生,都会被郑重邀请到校门口和校长、书记一起合影,捧着学校赠送的照片,孩子感受到“自己很重要”。
于是,六团小学第一次召开了分年级家长会,校长与每个年级的家长分别面对面沟通教育理念,并当场公布手机号和微信号,对家长发来的微信好友申请来者不拒,建起了家校沟通的“无障碍通道”。
一年级新生子豪有些调皮,面对同学家长在微信群里的投诉,他的妈妈一度不知所措,哭着向班主任求教。“我没想到这事还惊动了校长,他牵头专门为我家孩子开了一次专题会。”子豪妈妈说,校长、德育主任和班主任全程没有一句指责和发难,而是耐心倾听她的苦恼,并根据孩子的情况,给了她很多家庭教育的方法和建议。她回去实施不到两个礼拜,就看到了孩子巨大的进步。如今,她不仅重拾起对孩子的信心,更对学校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她说:“我不会忘记姚校长的叮嘱:‘老师有信心,家长有信心,孩子就会有改变’。”
如今,变化正悄然发生:六团小学的学生掌握了更多沟通技巧,待人接物也有了礼貌。胆大的孩子会在课间敲开校长室的大门,向校长提问或者反映自己的建议。
“不一样”的教研
零的突破给教师带来希望
一所学校的办学要有所起色,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最重要的助推力。面对教师平均年龄偏大的现状,姚星钢和同事们交了底:“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一起加油,一起出汗!”
“一起出汗”,其背后的深意是:校长不是提要求的那个人,更是和教师一起往前走的那个人。在长达几个月时间的里,他随机走进课堂,把全校教师的课都听了一遍。让老师们意外的是,教职工大会上并没有听到一句“挑刺”,姚星钢将每一位老师的课堂优点拍照并展示出来,并一一点评。“放大优点,并非看不到不足。”姚星钢坦言:鼓励教师向彼此学习、激发起教学研讨的热情、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这是他初来乍到时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激励表扬推着教师往前走,这是一个“大招”;另一个“大招”则是请全体教师在家长会上集体亮相。“当了几年体育老师,我以前还真没见过班级学生的家长。”小顾老师至今记得,姚校长到六团小学后的第一次家长会,要求全体教师进班级和家长面对面交流。“我总不能对着家长练跳绳吧!”小顾焦急地拉着德育主任唐夏芸讨教,得到的建议是:很多家长苦于不知如何指导孩子练习跳绳,老师现场演示一下怎样纠正动作就很好。那一次家长会,除了语数外的教师,音体美教师也一一和家长作了交流。
如今,20个月过去了,六团小学的教研氛围和水准早已“不一样”了。走上讲台才5年的语文老师黄名懿在“新苗杯”教学评比中获奖,数学骨干教师项子寅的论文被权威市级刊物《现代教学》收录,从教6年的龚琪老师和校长联合署名在《上海教育》杂志上发表了学校管理的文章……
这些珍贵的“第一次”,让六团小学的教师渐渐有了“我也能行”的底气和“我来试试”的勇气。“老师们的眼界不一样了,我们开始走出自己的教研组,走到市级区级的展示舞台上去展现自己的教学追求。”作为学校的教科研主任,龚琪分明感觉到了“教师的教科研正热情水涨船高”。
而在学校“开门办学”的涛声中,数百名来自福建、广西、山东、江西、云南、安徽、重庆的教育同行走进这所小学,为老师的敬业和学生的成长点赞,也让这里的教师提升了水平,促进了发展,建立了自信。
“不一样”的特色
女足把对手踢成了“粉丝”
2020新学年,两位“新生”转学到了六团小学,她们都是冲着这里的足球特色和女子足球队而来。六团女足到底有什么魔力,能让女孩家长下定决心将孩子转到这里?
小布在校园里走了一圈,似乎找到了答案。走廊上,足球知识介绍和校队荣誉榜引人注目;七人制标准足球场上,正在上体育课练习射门的学生个个铆足了劲,随机问一个孩子,“我们全校人人会踢足球”的回答,透着自信和骄傲。
午餐时分,教工食堂旁的足球队专用餐厅里,几十位来自不同年级的校女足队员正一起用餐,校方额外给她们免费增加了鸡蛋或酸奶作为营养补充,让这群特别能吃苦、特别有活力的孩子感受到暖暖的关爱。
姚星钢主动提出担任校足球队领队,无论是周末训练还是外出参赛,只要他有时间,一定在场边陪着孩子们踢球。目前,六团小学与浦东新区第一少体校和社会化的足球俱乐部均保持合作,平时课后有常规训练,节假日里有加训,还会利用暑假进行夏训。
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六团小学足球队多次在浦东新区和全市级别的青少年足球赛中取得佳绩,特别是女足,常常在外区比赛中,因为顽强拼搏的精神“把对手踢成了‘粉丝’”。姚星钢看重这份勇气,决心花大力气支持学校的足球运动发展:“踢足球让孩子学会团队合作、懂得互相支撑、锻炼强健体魄。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正是六团小学未来走得更远所需要的。”
采访手记
细节的力量
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在生源不变、师资队伍不变、硬件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六团小学这所传统意义上的城郊学校,正变得越来越“不一样”。
细想这些“不一样”的发生,并非因为豪言壮语、雄心壮志,也与特级校长的光环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多半来自于细节的力量。
一瓶放在午餐桌上的辣酱、一声校门口的问候、一次远赴赛场的陪伴……采访中,这样的暖心细节,一次次被师生、家长重复提到。在宏大的教育叙事中,这些细节似乎都是不起眼的小事;但恰恰是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事里,师生和家长感受到来自校长的关爱,感受到了好的教育到底是什么样的。他们被感动、进而主动去改变,最终拧成一股绳,成为推动学校发展和变革的最重要力量。
在采访中偶然得知:在姚校长的电脑里,存着一份已经写了8万多字的教育管理笔记。从走进六团小学的第一天,他就开始了这样的记录,从每天的工作安排到对学生的一个表情、老师的一句提问的思考,事无巨细。可以想见,这些看似不经意却又打动师生的细节,都来自于他每天不间断的教育反思,并最终成为了“将心比心、以爱育爱”的教育实践。
如果说,“教育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那么,细节正是展现教育力量的抓手。正是细节,创造了六团小学的诸多“不一样”;通过细节,好的教育在潜移默化中直抵学生的心间。
文字/部分摄影:符佳
编辑:邹莹
*转载请注明来自浦东发布官方微信
近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