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不唯论文!指导学生获奖、有创新性成果也能晋升教授?这些高校出招

发布时间:2020-12-16 20:00:12来源:麦可思研究

近日,教育部网站发布《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了10个“不得”的底线要求:

1.不得简单以刊物、头衔、荣誉、资历等判断论文质量,防止“以刊评文”“以刊代评”“以人评文”。

2.不得过分依赖国际数据和期刊,防止国际期刊论文至上。

3.不得为追求国际发表而刻意矮化丑化中国、损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4.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与资源分配、物质奖励、绩效工资等简单挂钩,防止高额奖励论文。

5.不得将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导师岗位选聘、人才计划申报评审的唯一指标。

6.不得把SSCI、CSSCI等论文收录数作为教师招聘、职务(职称)评聘、人才引进的前置条件和直接依据。

7.不得将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作为学位授予的唯一标准。

8.不得将学历、职称等作为在教育系统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限制性条件。

9.不得多头评价、重复评价,严格控制涉及论文的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

10.不得盲目采信、引用和宣传各类机构发布的排行榜,不过度依赖以论文发表情况为主要衡量指标的排行性评价。

《意见》还强调,要优化评价方式,坚持分类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探索多元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评价;要加强学风建设,弘扬马克思主义学风、加强学术共同体建设、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坚持学术不端“零容忍”、加强学术期刊建设和管理;要健全长效机制,落实高校在学术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激发学术创新创造活力,正确理解破除“唯论文”不是不要论文,正确看待SSCI、CSSCI等相关引文索引的作用与功能。

其实,近年来,国家层面先后印发文件,治理当前教育评价中“唯论文”的现象,改革高校教师评价制度。

例如,科技部和教育部《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办、国办《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教育部、人社部《高校教师职称评审监管暂行办法》等,均明确提出,改变“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的人才评价标准。

治理“唯论文”倾向,除了依靠国家层面出台的科学的评价政策,各高校也需要结合实际进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许昌博士一直从事核物理的基础理论前沿研究,研究领域存在“研究难度大、周期长、期刊影响因子低”等问题,但并未阻碍其晋升为教授。

在晋升教授的述职中,他将重点放在了介绍自己的一个创新性工作上,研究成果已在《中国物理快报》发表,而不是将科研工作的重心落在发表论文的层面上。随后,他的汇报获得了校内外全部评委的高度认可,最终在晋升教授的投票中获得全票通过。

这得益于南京大学率先实行职称晋升代表作制度,在考核制度和职称晋升过程中,一直坚持“不唯论文和影响因子”的评价导向。

“我们对人才的评价不唯论文,主要看科研状态和同行评价。每一个考核周期快要结束前,学院和学校会组织校内外的专家进行评审,即使没有重磅的论文,但如果有不错的科研设想,展现出研究潜力,我们也认可。”南京大学人力资源处副处长刘公祥曾对媒体这样说。

除了许昌,“不唯论文和影响因子”的评价机制,也让许多其他教师受益。

今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了职称评审新办法,对人才进行多维度评价,破除了对老师片面的、狭隘的评价体系,拓宽了人才成长路径。该校水建学院副教授张耀哲因为解决了工程技术难题,取得了标志性成果,成功晋升高一级职称。

2019年3月,随着《南京林业大学教学专长型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条件(试行)》的出台,南京林业大学在对教学专长型老师进行职称评聘时,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虽然该校理学院教师蒋华松没有一篇“达标”论文,却凭教学专长晋升教授。

从2018年开始,南通大学对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制度进行“校本”的探索和创新,提出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教师,如开发了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精品课程等高水平的教学资源,或指导学生在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中获得高层次奖项,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作出重要贡献的,都可以通过认定评审渠道申报高级职称。该校文学院讲师王舒雅,因指导的学生研究项目“江海廉友文化活动中心廉能量廉洁文化传播”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夺得金奖,直接获评教授。

……

高校如何改变“唯学历”的人才评价标准?

南京大学:人才队伍建设与SCI论文脱钩

2020年,南京大学围绕落实《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工作。

具体来看,有以下措施:继续实施“科技创新十百千工程”和“卓越研究计划”,强化问题导向和卓越研究;在原来以国际一流期刊为主要对象的论文评价体系基础上,补充重要国际会议报告、一流国内期刊,构建“三高”论文库,进一步关注高水平原创性论文的内涵质量。同时,修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对标“国家需求、科技进步、文化传承”,注重创新性成果培育,为不同类型学生的培养提供多元通道。

此外,该校强调人才队伍建设与SCI论文脱钩。比如,进一步完善分类评价制度,在职称晋升评审中新增先进技术组和“冷门绝学”跨学科组;深化推行代表作制度,加强同行评议;在聘期考核中,加强对师德师风、社会服务和科研质量的要求,不再对论文等有明确要求。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把职称评审教师系列分为教学为主、教学科研、科研为主和科研推广等类型,又根据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设置农学、工学、理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风景园林艺术、体育等类别,并分别制定各有侧重的业务评价条件。

同时,该校建立了职称评审“绿色通道”,以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对工作业绩和学术成果突出,特别是在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成绩突出,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取得重大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突破,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难题以及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中作出重大贡献的教师,可突破任职年限、学历等资历限制,通过标志性成果等通道申报职称,鼓励教师原始创新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破“唯论文”,而非拒论文

上述国家层面的文件均提到破除“唯论文”,但这也并非拒绝“写论文”,而是要讲究论文的质量,注重论文的原创性与对社会的实际价值。

那么,如何保证论文质量呢?国外高校的做法或许能提供借鉴。

国外一所高校在考查教师的科研能力时,要求教师在申请材料中提供详细的学术论文发表和著作出版记录,而且更强调论文质量,即是否通过同行评议。

同行评议严格

同行评议有时需要10位以上的教师参加,论文的作者甚至评审者都被匿名,如此一来就减少了申请人通过“人情分”晋级的可能。一位教师如果发表大量没有经过严格同行评议的论文,不仅不会对他申请晋升带来益处,反而还会拖后腿。

更注重质量

论文数量并不作为教师晋升和考核的硬性指标,那是什么确保了国外高校师保持长久的研究动力?答案是:科研经费。

对国外教授来说,能够承担高水平的科研项目至关重要。在教授晋升考评中,一位只发表过15篇论文却承担过1个科研项目的教师,要比只发表过30篇论文却从没拿到过科研经费的申请人更具有竞争力。

但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高水平论文很难申请到科研项目。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是申请科研经费的“敲门砖”。一篇论文的发表既是上一个科研项目的结果,也是下一个项目的开端。

因此即便对发表论文没有数量上的要求,高校教师也会心甘情愿全力投入高质量论文的写作。

创造宽松的研究环境

在国外,不同类型的大学对教师的要求各有侧重。教学型大学要求教师把工作集中在教学上,而研究型大学则鼓励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科研,因此在工作量分配上留给教师做研究的时间更充裕,这也为教师高质量完成研究提供了客观条件上的保障。

而且国外高校认为,一个研究项目中,越是重要的结果出现得越慢,所以他们不仅不在论文数量上做硬性要求,连多长时间必须交出一篇论文也没有严格规定。

来源:科技日报、红网、陕西日报、新华网、中国青年报、麦可思研究等。

往期推荐

01.

02.

03.

本期责编|麦可思丁楠

分享、点赞与在看,至少帮我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