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爆出大料:欧盟制定美欧结盟计划,中国危险了?
发布时间:2020-12-15 10:07:30来源:军武酷
今天来聊聊民主党卷土重来下的中欧关系。
12月8日,在美国政府以涉港事务为由,悍然制裁14名中国官员后,有不少媒体发现,原先在该议程上与美国亦步亦趋的欧盟和英国没有立即跟上。
而就在此前一天,欧盟理事会通过决议,同意建立一套全球性人权问题制裁机制。根据当天发布的新闻公告,这是欧盟首次建立此类机制,它可以让欧盟针对参与或是与全球性的严重侵犯人权行径相关联的个体和实体实施制裁,包括政府机构和非政府机构。
对于此,不少人都认为,这是欧盟在人权问题上联美制华迈出的重要一步,包括布鲁塞尔的官员都如是强调:
只要有了这项机制,就可以在绕过中国政府的情况下制裁一位中国官员。
然而,当美国真在所谓人权问题做出实质性举动时,英国和欧盟却先后表示排除立即跟随制裁的可能性。
“
他们为何怂了?
欧洲外交政策主管博雷尔解释说:有成员国提议时,才会触发机制,目前还没有成员国提议。
以上现象从侧面反应出,在很多对外方面,欧洲各国和位于布鲁塞尔领导层是存在着巨大间隙的,而这种间隙在很大程度上,将导致民主党美国以价值观为导向构建的欧美反华联盟化作泡影!
事实上,早在去年年初时,欧洲对华战略就做出了敏感性调整。
2019年3月12日,欧洲外交政策部门发布《欧盟-中国:战略展望》,按照该报告的评估,中国已从原来的战略伙伴转变为合作伙伴、谈判伙伴、经济竞争者及制度对手。
我们该怎么理解这个评估结果呢?
如果说之前的中欧关系是合作7分,对抗3分,那么从欧中战略展望报告可以看出,欧盟领导层认为今后中欧关系的合作对抗是五五开。
有鉴于此,欧洲外交政策部门制定了十条对华政策,并于3月21日提交欧洲理事会审议。其中,有三条政策有着明显的对抗色彩,包括外商投资安全、信息安全、市场问题。
当时,由于美国正处于特朗普治下的孤立主义时代,欧洲在诸多问题上仍然对华有需求。所以,虽然该报告定下了中国是竞争者的基调,但也仅局限于经济和技术领域。
但随着拜登领导下的民主党美国卷土重来,布鲁塞尔又开始动起了小心思。
11月30日,英国金融时报爆料称,布鲁塞尔正在起草一份题为《欧盟—美国全球变化新议程》的计划,呼吁美国抓住千载难逢的机会,组建新的全球联盟,以终结特朗普时代的紧张局势及迎接中国的战略挑战。
根据该计划:
欧美需要在抗击疫情、促进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多边主义及共同价值观、促进和平与安全等五大领域构建跨大西洋联合体。
报道截图
不过,该计划是否能落实,仍然是一个很大的疑问。
原因很简单:欧盟宪法条约规定,联盟采取多识决机制,即任何决议需要由55%的欧盟国家代表欧盟总人口65%以上的成员国投票支持。而中国仅在长期运营的17+1合作集团中(中国+中东欧),就有12个欧盟成员国,这些国家因基础设施建设及经济增长压根不愿意与中国全面对抗。
也就是说,我们只需要再说服一个国家,布鲁塞尔的计划就不能成行。
而这次无一国提议跟随美国的制裁,更是将布鲁塞尔领导层和治下诸国间对华政策的矛盾,暴露得一览无余。
为何会出现如此分裂的情况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地缘安全
戎评在之前的文章提到过,按照影响大小决定两国合抗比(合作与对抗比例)的因素主要有四点:
一是地缘政治、二是大国关系、三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关系、四是历史渊源。
为什么地缘政治的因素排在首位呢?
比如说中国和日本吧,单从直接决定国家发展高度的经济产业来看,双方的契合度那是非常高。但这么多年下来,两国的关系并没有因这种契合愈发升温,反而还时不时的出现动荡。
归根结底,就是源自于日本在决定国家合抗比最重要的因素里,对中国造成了负面影响。
在美日安保关系主导千代田外交政策情况下,日本独特且狭长的地势条件,沦为美国遏制中国前出西太平洋地区最重要的封锁链组成部分。再加上日本曾经的侵华战争和今天对这场战争的态度,更是让本就矛盾突出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这种裂痕不是单纯能依靠经济产业的契合所能弥合的。
再比如说中国和印度吧,除了上世纪那场战争。中印两国没有多少历史渊源,经济产业关系也比较互补,而之前新德里也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对外战略受大国关系的制约也较小。
而且,中国方面也多次明确表示,愿意和印度携手发展,莫迪印度洋季风计划出炉之前,我们甚至还把新德里纳入一带一路倡议的框架中。
可结果诸位也看见了:印度不仅不领情,还多次在边境上制造事端。
有想过为什么吗?还是地缘问题!
首先,两国存在领土争议,因此在地缘上存在冲突的隐患;其次,不管中国态度如何,只要青藏高原居高临下的地势及亚洲水塔地位存在,新德里对华戒备的心态就一日不会消除。具体情况,大家可以参考电视剧亮剑中,丁伟对中苏国防安全形势的描述。
再回到中欧关系层面上来,中国对欧洲的地缘安全产生了威胁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从地理角度看,中欧不接壤且距离遥远,双方任何举动都难以对对方的地缘安全产生实质性影响,就连欧洲多次派军舰来南海搞所谓的自由巡航问题也不大,毕竟还不够塞牙缝的嘛。
从军事角度看:中国除了战略武器能快速打到欧洲之外,常规力量不论是从陆地还是海上也对欧洲没有任何威胁。
如果非要说中国能威胁到欧洲的地缘安全,那也只会发生在两种情况下。
一是与俄罗斯结盟,使我们能通过莫斯科的渠道在东欧对欧洲施加压力;
二是军事力量发展到美国的高度,能快速向欧洲调集重兵。
但前者概率很低,而后者就算有实力也不会这么做:因为沉淀千年的文明智慧让中国深知,即便国家再强大,但实力的发展和扩张都是有边界的,一旦超过这个边界,就离全面衰败的路子不远了。
日本战后经济凋零、苏联解体、美国衰落皆是源于没认识到自身实力的边界在哪里。
举个例子就大家就能明白中国有多聪明了。
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外交原则知道吧?除了道义上的考虑,其实还有现实因素。
大国的内政干涉不了,而小国的内政存在高风险。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世界上大部分小国内部问题重重,派系林立且攻阀激烈。如果下场干涉他们的内政,多多少少会涉及到站队的情况。
而小国矛盾一旦激化到政权更迭的地步,那么连带着被更迭政权背后的大国势力也会沦为其内部斗争的牺牲品!
本世纪前中期,中国、委内瑞拉、古巴、伊朗等国和美国的关系都十分要好,甚至是铁杆盟友,但政权更迭后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变化。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美国过多干涉内政,站队色彩十分强烈,使其在与新政权打交道时,已没有多少回旋空间。
而中国的做法就十分聪明,我不干涉你内政,更不直接站队支持某一方力量,只单纯把你的核心利益牢牢绑定在一起就行了。
这就给很多小国的新政权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留有充足的弥补空间。
看看巴基斯坦,多次军事政变,中巴关系照样铁;看看马哈蒂尔,选举前叫嚣在南海问题上与华对抗,现在也不是没声音了?再看看昂山素季,西方在缅甸一手扶持起的制华民主力量,反过来还不是在大步推进中缅关系?
什么叫以静制动?什么叫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
所以笔者一再强调,我们千万不要以普通人眼光去衡量国家战略,因为领导层的布局基本上是五十年起步,甚至延续到百年后千年后,常人短时间内根本看不出什么子丑寅卯。
联系到现在的国际环境,愈发觉得先主席和先总理的伟大,有此二君,国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不好意思,有点偏题了,再回正轨上来。
你看,中国与欧洲多国之间,既没有地缘安全矛盾,也没有太多的历史仇恨渊源,经济产业也互补,受大国关系的制约程度也不如日本、韩国,这些国家凭什么要去替美国火中取栗!
凭民主价值观吗?
那是某些心怀鬼胎的大国想法,其他国家都是要恰饭的,意大利和希腊就很诚实嘛,别弄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忽悠人,自己手里才是真的有。
2.欧盟内部矛盾
从希腊债务危机开始,欧盟内部矛盾就逐渐显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欧盟领导层之间的矛盾:英国退群之后,欧盟的三驾马车就变成了法德意三国。当然,轴心还是以巴黎-柏林为首,意大利的影响力还是稍微次点。
法国一直寄希望于用欧洲联军夺回国防主权,然后以此强势整合欧洲的政治统一。前些年,德国一直是法国强有力的后盾,在马克龙说北约已经脑死亡之前,默克尔就高喊出欧洲是欧洲人的口号。
但随着默克尔时代的即将谢幕,以基民盟主席、现任防长卡伦鲍尔那批人认为,欧洲统一可以,但不能由法国主导,至少是不能完全主导。
他们怎么做的呢?
引狼入室!所以自她登上德国政治舞台核心后,便一直与马克龙作对。先是讽刺欧洲复兴倡议有过度集中化之嫌。然后在马克龙说欧洲需建立像中美一样自主的防务体系时撂下狠话称没有美国欧洲无法保护自己。
其实,卡伦鲍尔知道整合欧洲符合德国的利益,但德国在军事方面有天然短板,在国防主导权决定话语权大小的情况下,他们不愿意法国独享美食。
所以德国这批人想把美国拉进来做筹码,让巴黎在一些问题上做出让步。
虽然这一招很管用,但你们两个大哥都打起来了,其他小弟怎么看?
至于意大利,那一门心思干脆钻在和中国赚小钱钱上,只要不威胁到它钱袋,和稀泥就完事了。
卡伦鲍尔
其次是领导层和治下小国的矛盾:其实还是德国的问题。
欧洲一体化进程这些年,很多人以为最大的受益者是五常之一的法国,错,德国才是真正闷声发大财的BOSS。
为什么?
因为他工业制造业牛逼啊!
欧盟的基本盘在经济领域,体现为零关税壁垒和货币统一。这就像羊圈外的狼,有一天栅栏突然没有了,那羊群还能活命吗?德国制造就像那匹狼般,在关税栅栏消除后,凭借着技术优势在欧洲疯狂攻城略地,很多小国的工业力量要么被兼并,要么被破产。
就连地位比他高的法国,要不是手里还有阿尔斯通、空客、达索几张王牌,估计也逃不过德国制造的魔爪。
其实这也没啥,毕竟技不如人,输了就输了呗。你德国既然吃了欧洲一体化的红利,总该承担一些义务吧。好家伙,债务危机出钱少不说,还要找雅典逼债,急得希腊政府开始不停变卖国有资产。等好不容易找到中国接盘,又给人扣上一顶通中的帽子。
你说这是人干的事儿吗?
中东欧那边情况更惨,诸如斯柯达之类的百年工厂,不断被德国工业寡头兼并,没享到多少福利不说,还要在难民危机上替德国做挡箭牌。
那叫一个气啊!
所以中东欧17国集团为什么跟中国你侬我侬,柏林心里没点数?
但凡你们做个人,不割完韭菜拍拍屁股就走,他们会大老远的找中国发展经济?真不知道他们外长凭什么恬不知耻的叫中国不要分裂欧洲。
最后是领导层与人民间的矛盾:欧盟领导层背后的利益集团,其实以民主党美国为代表的金融资本是同一个战壕的。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全球化为渠道,以资本、媒体、政权的三权勾连,打造出一个处于资本绝对控制下的世界性政府。
过去三十年,在这种金融寡头体制下,欧美虽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99%都被富人阶层掠去了,老百姓反而越来越穷。
近些年西方运动为何如此之多?答案就在于此。
如果欧盟要和民主党继续在这条道路上媾和,类似于黄马甲的运动只会层出不穷,而在多重分裂下,欧盟还有精力联美制华吗?就算有,钱够吗?搞苏联那种坡脚怪兽都要了半条老命,现在布鲁塞尔有脾气把整条命搭进去?
3.经济产业和市场
欧洲高附加值工业产品对中国供应链依赖有多强?举两个例子:
2017年,德国汽车配件制造商舍弗勒大中华区向上海市发出求助信,信中提到由于上海浦东新区执行的环保政策,让其唯一上游滚针供应商界龙金属拉丝厂停工,进而导致该公司的主要产品轴承缺乏零部件组装,损失十分惨重。
今年初,由于中国以停摆经济为代价抗疫,致使深度依赖中国零部件的欧洲、日本、韩国等多家汽车厂商生产中止。
据2017-2018年的数据:
仅中国大陆,就生产了全球70%+的车轮毂,1/3的轮胎,1/3的发动机,24%的座椅,22%的车玻璃,以及相当高比例的变速箱,安全气囊,车内饰等等。
虽然疫情后,有欧洲官员认识到重建本土供应链的重要性,但产业转移不是开汽车,说转向就转向。
当初特朗普用减税吸引制造业回流,最后还不是弄得一地鸡毛,里外不是人?
归根结底,发达国家因为物流、劳动力、原材料等各种成本问题,在面向非消费者市场的零部件领域并没有多大优势。最多只能在攸关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安全用行政力量去解决问题。
市场需求更为关键:西方疫情仍在肆虐,严重的经济萧条和欧美社会的内卷化,使得以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为支柱的欧洲,需要在非西方世界之外打开更广阔海外市场。
这个海外市场在哪里?
一是今年社会消费有望超过美国的中国,二是RCEP下的东南亚。这种背景下,谁要是跟随美国搞制华联盟,其他国家肯定会乐呵呵地把它的在华市场给占领了。
瞧瞧土澳的盟友们,嘴上一个劲支持,手里抢市场可没停下过半分钟。
所以,欧盟和美国搞新的全球联盟针对中国,很难成为现实。有些人之所以跟着布鲁塞尔瞎折腾,不过是想在年底签署的CAI(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上多占中国点便宜,真让他干架,可能跑得比兔子还快!
文章最后,笔者有话说
试图用美国力量与巴黎争夺主导权的德国人似乎没搞清楚一件事:引狼入室的结局往往只有两种,要么是把狼吃掉,要么是被狼吃掉。
但,欧洲人的胃口有那么大吗?
至少现在看来,欧洲是被吃掉的那个,概率最大!
——END——
文字:戎评
图片|网络
无条件欢迎分享转发至朋友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文章来源和立场与本公号无关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军武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