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八股化?一线呼吁“放风筝”
发布时间:2020-12-01 11:21:41来源:半月谈
作文写作靠模板,文本鉴赏翻教辅,古文分析玩套路……在现实课堂中,语文教育“怪象”不少。功利、刻板是当下许多家长、专家对语文教育的印象。如何让语文教育不落入八股化的窠臼,在保持鲜活与生气的同时,打好学生的语言文字功底并陶冶文学艺术情操,已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
1
功利化教学遭诟病
如今,在语文教学中,古文赏析、现代文阅读、作文等题型答题都不乏定式套路。以作文为例,模板化的起承转合,让学生练习堆砌形容词、生造排比句、编造“名人名言”以刻意拔高作文立意,且内容高度同质;阅读理解中,一句话被“掰”碎了逐字解读,文本被过度分析,甚至架空文章本意。
“教参式”教学,“按点给分”“依纲判断”,用题海战术“包围”语文教学,已成通行手段。“孩子每天做各种习题花费了不少时间,但感觉收获不大,学语文的积极性也不高。”一位家长说。
小学生在开学第一课上阅读语文教材杨韬摄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周小蓬认为,语文教育对学生如何看待自身、看待世界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唯分数、唯升学的浮躁心态让部分教师对语文的理解限于表层的学科知识传递,导致教学内容缺失了对学生语言美的培养。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中学校长吴颖民表示,人文学科本来就没有“精确”的标准答案,只顾训练答题套路,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在采访中,一些学生提到了他们心中的语文教师典范——电影《死亡诗社》中的文学教师基汀。电影中,基汀鼓励学生们以发散性思维独立思考求索。这些情节固然经过艺术化的加工,但它向人们展示了一种美好的期望:好的语文老师不仅能讲知识点、考背诵,更能做学生的领路人,让学生爱上文学。
2
过度活动化也偏颇
采访中,一些一线教师也对过度人文化的语文教育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搞舞台剧、诗朗诵,语文教学花样百出,固然让学生们兴致很高,但学生的基本读写能力反而下降了。
“只要能搞活动,学生们就特积极,可一听到抄写和背诵古文,默写字词诗句,做阅读、写作训练,学生就跟霜打了的茄子一样。”来自中部某省的一位初中语文教师说,学生懒于经历痛苦但必要的积累过程,有的经过几年语文学习仍然缺乏基本的概括阐释能力,甚至拼音、字形、语法都未熟练掌握。
“如果基本功差,就别提培养文学爱好了。”一位教师告诉半月谈记者,之前学校尝试搞教学改革,刚减了抄写类和背诵类作业没多久,她就遇到了“两多”困境:一是家庭作业里老师认不出的字越来越多,二是字词默写里学生画的圈越来越多。
“语文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给学生打好文字功底的基础,使其能熟练使用文字语言工具。”武汉市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潘若兰说,语文的教学设计和考评不能由着学生的喜好来,语文教育中有需要“痛苦学习”的地方。
语文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曹祎铭摄
3
“放风筝”理念或可借鉴
“既要通过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和有效的评价考核收住学生的心,给学生打好稳固基础,又要让语文教学走进现实生活、涵养学生情怀,做到张弛有度。”广东实验中学初中部语文科组长楚云说,语文教育呼唤“放风筝”的理念,即在确保风筝线不断的基础上,再让线放得长一点。
让“风筝”有足够广阔的天空翱翔,但线应当始终把握在手里。在这方面,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做了有意义的探索。该校在教学中一不弱化对学生基本语文素养的培养,二不弱化分数考评的价值意义,同时对评分方式、评分标准进行精心打磨和优化。
福州教育研究院高级教师何捷(左)在三明市大田县实验小学展示语文教学示范课彭张青摄
“常规的语文卷面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是大头。这就让学生决不可忽视对基本功的练习。”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师曾一鸣说,学校还推动语文考试评分方式多元化,将课堂表现、活动参与情况纳入考评范围。比如在高一、高二的语文课堂的前5分钟安排课前演讲环节,学生以书评、时评为主题作答,既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又丰富了课堂内容。
“不妖魔化考试,不歪曲考试的合理价值,同时在考察过程中纳入多元评价体系,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用实践丰富课堂的内容。”楚云说,如此方能释放学生的个性与创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点击下图,订阅半月谈
↓↓↓
来源:《半月谈》2020年第22期
半月谈记者:杨淑馨尹铭|编辑:徐宁
责编:秦黛新
校对:杨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