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市场的专业群到底怎么建?这所“双高”校做了超强示范
发布时间:2020-11-30 20:23:04来源:麦可思研究
覃川认为,专业群无论是组建还是建设均要体现出系统思维,抓好“三个面向”,即面向行业、企业对专业群建设的需求;面向求学者成人、成长、成才的诉求;面向专业群内涵建设的自身要求。
太长不看
(文章重点我们给你划出来了)
关于专业群组建模式,青职学院当下采取的是“以院建群”的模式,以此统筹学校、院系资源,集中力量抓重点,渐进式地“稳中求进”,对专业群中的专业进行优化组合,条件成熟后再重组专业群,在专业群的基础上重新建设二级学院。与此同时,学校还强调了要与时俱进地将真正与市场接轨、行业对应、产业相符、企业融合、地方需要的同类专业组合在专业群内。
那么如何让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呢?青职学院的做法是让校企合作模式由搭建平台向合作共建、共享、共用上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搭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关系上进行了探索。
在保障专业群(专业)建设质量方面,青职学院重点通过开展制订专业群(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加强专业群(专业)标准建设、统筹推进专业群重点建设任务、建立专业群(专业)质量评价体系四个方面的工作来完成。
以下为正文: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提出分高水平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两类布局,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凸显了专业群建设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如何组建专业群,应遵循怎样的组群逻辑,也成为不少高职院校探索专业群建设中的核心问题。
在2019年底教育部公布的首轮建设单位名单中,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青职学院”)的服装与服饰设计(国际时尚)专业群入选了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B)建设单位。该校的专业群组建和建设工作如何开展?在“双高计划”实行动态管理、优胜劣汰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又该如何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近日,麦可思研究对话青职学院院长覃川,请他对学校的相关工作实践进行了分享。
建群模式,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在专业群建设的顶层设计上,青职学院确定了以国家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为标准,“全院建群”、分层推进的专业群建设模式,现在已形成了一个国家级专业群、三个省级专业群、三个校级专业群的建设体系,在重点保证国家级专业群建设重点的前提下,带动、促进其他专业群的层次水平提升。
“以群建院”和“以院建群”是目前院校专业群组建实践中最常用的两种模式。高职院校该如何从二者中做出选择?覃川认为这取决于院校治理体系建设与院校运行模式:“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基础的院校,所采取的组群策略与组群模式应该从实际出发,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据悉,青职学院当下采取的是“以院建群”的模式,统筹学校、院系资源,集中力量抓重点,渐进式地“稳中求进”,对专业群中的专业进行优化组合,条件成熟后再重组专业群,在专业群的基础上重新建设二级学院。
在组建时,学校还强调了要与时俱进地将真正与市场接轨、行业对应、产业相符、企业融合、地方需要的同类专业组合在专业群内。以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为例,它紧密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和青岛国际时尚城建设目标。专业群由服装与服饰设计、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技术等专业组成,所对接的文化创意产业涉及纺织服装、室内外设计、产品设计、影视动漫和广告展示等多个领域。在组群时,各专业的共通性、同源性和协同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首先,各专业均以时尚与生活、艺术与科技、美与社会为创新对象,为人类提供一种新的时尚生活体验,让人类获得更有品质、更加时尚的生存形式,具有共通性。其次,各专业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一致。“大设计”概念的设计元素、流行趋势、表现形式、创意思维等要素具有共享度,诸要素彼此相通、具有同源性。此外,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融入3D打印设计;服装智能制造融合虚拟仿真、三维试衣;环境艺术设计与数字VR虚拟漫游相互结合,新兴人工智能的运用和产业链的延伸使各专业相互融合、协同,则让各专业之间的跨界融合得到明显体现。
联合育人,如何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瞄准市场多元需求、紧跟区域发展需要,这是专业群建群逻辑起点的基础。覃川表示,高职院校只有顺势而为,积极作为,才能成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开发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源的重要力量。青职学院瞄准青岛市“15大攻势”,对接“青岛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和“创业型城市”建设等重大举措,以对接产业链、职业群而组建专业群,搭建了青职学院与产业之间融合的平台,使学院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性凸显。
在校企联合育人中,企业的重要主体作用又该如何充分发挥?覃川介绍,进入新时期,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由搭建平台向合作共建、共享、共用上进一步拓展,特别是在搭建校企合作利益共同体关系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具体包括与名牌、明星企业共建冠名学院;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训(培训)基地;引入企业资源在校内共建企业学院;与企业建立双向员工培训基地;形成校企专业共建与课程开发联动机制;与行业、企业共同组建产教集团;探索共建混合二级学院;在政府指导下与企业联合组建办学理事会或其他组织机构等八方面的合作内容。
例如在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群建设中,群内服装与服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艺术设计、动漫制作技术等专业均与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组建学院、共建专业,学校还在了调研青岛市260多家文化传媒、艺术设计、服装服饰、时尚创意等行业企业近80个岗位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及其典型工作任务,对专业群组合逻辑性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此外,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和人才质量评估等环节中,校企合作开发双元教材,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学过程,使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的诸多环节中得以体现。
此外,学校还通过与海尔集团合作进一步拓展,共建工业互联网学院,设立海尔中央空调全球物联服务学院,启动海尔智能家居1+X证书培训与考试的合作;将华为、新华三、思科等龙头企业职业技能证书与课程置换或嵌入课程,构建校本化网络技术、云计算专业1+X证书课程体系;引进创业校友企业设立“校中厂”,以工学交替方式探索校内学徒制模式;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校企合作实施的机器人工作室教学空间等形式,构建出“校政企社家生友”多维合作体系,充分集聚校企合作育人资源。
四方面发力,保障专业群建设质量
每五年为一个支持周期,建设实行动态管理、过程监测、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双高计划”基于绩效、双向流动、滚动淘汰,不搞终身制的项目建设机制,彰显了保证建设质量的重要性。为保障专业群(专业)建设质量,青职学院重点将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制订专业群(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学校以“双高校”建设任务为目标,着手制订2020—2023年专业群(专业)建设规划,并配套制订“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细化教师队伍、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践载体、考核评价等实施方案。实施2025专业群建设工程,合力打造生态化的专业群结构与运行体系,力求稳步、有序地推进“以群建院”,构建起开放、共享、融合的产教协同育人载体。
二是加强专业群(专业)标准建设。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成果导向的基础上,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把握标准导向,瞄准世界同行的一流专业标准,对接产业链、职业群在新技术革命环境下的新要求,在“本土化”改造与实践的基础上,“扬长补短”、特色发展,建设并形成与类型教育相匹配、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专业群(专业)标准,为中国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提供新样本。
三是统筹推进专业群重点建设任务。首先,开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指南),在其指导下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其次,与产业链、职业群互通、融合,强化专业群核心技能培养和专业群教学资源库建设。第三,以职业能力需求和求学者需要为导向,加强“复合型”课程集群体系建设。第四,以投资理念、平台思维推进双师素质教师团队人力资本建设,实施1+X证书教师能力提升研修计划。
四是建立专业群(专业)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合力”,建立起专业群(专业)预警制度,推进专业群(专业)的持续改进与不断完善。具体包括建立“全要素”质量评价制度,以专业群为重点实施系列评价,包括双师教师、讲义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条件、专创融合等诸多方面;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发挥各种评价、考核、认证的功能作用,建立自我评价、同行评价、他方评价机制,注重利益相关方以成果为导向的绩效评价,倡导以正激励为导向的“发展性评价”;实施专业群年度质量报告,建立专业群负面清单,对专业能力差、专业不适合需求的,进行动态调整。
专业群建设要抓好“三个面向”
最后,覃川院长还谈道,专业群无论是组建还是建设均要体现出系统思维,把握类型教育属性,落实人才培养目标,抓好“三个面向”,即要面向行业、企业对专业群建设的需求,对接产业链、岗位群的技术技能标准与岗位规范准则等要求,明确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定位与重点内容;面向求学者成人、成长、成才的诉求,对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自身规律,制订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整合群内各专业课程资源,开发出共享型课程群组;面向专业群内涵建设的自身要求,强化教学基本建设,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方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群建设势必面临诸多挑战,当然也蕴藏着机遇。“挑战的关键因素不是资源条件,也不是能力基础,而是高职院校领导者的治理理念与价值追求。”在覃川院长看来,前者涉及方向、思维,后者涉及态度、激情。譬如,领导者如果是“自给自足”的小农意识,那么其思维模式就会定位在已有资源上——“我只能做些什么”,而不会通过经营资源——“我可以做成什么”。
专业群建设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对接产业链、岗位群时,专业群的能力建设问题。能力建设需要借力,需要积累,需要创新。在职场环境下,在社会系统中,在行业标准下,应该在紧跟政府,与企业同行的过程中,发展职业院校自身的“比较优势”,成为服务行业、企业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往期推荐
01.
02.
03.
声明:欢迎转载和分享,转载请注明来自“麦可思研究”。获取白名单或建立长期合作请联系编辑部(电话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
作者|麦可思郭坤
本期责编|麦可思谌超
分享、点赞与在看,至少帮我拥有一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