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那个从不做家务的神童,最后怎么样了……

发布时间:2020-11-29 14:22:10来源:职业幼师

最近,辽宁一位教育局长火了!

这位局长,大家其实也很熟悉,他就是著名教育学家魏书生先生。

他在辽宁省盘锦市当教育局长的时候,公开发表一段言论,听得所有家长一个激灵。

“本人当局长,

从明天开始大家回去落实:全盘锦市的孩子回家都要做家务劳动。

有时间多做,没时间少做,但不能停下来。一分钟也要做,做半个小时那就更好。”

很多人不理解,说魏老师当教育局局长,研究的首先不是分数,不是考试,不是升学率,怎么是家务劳动呢?

因为大多数父母都只把做家务,当成了单纯的“干活”,而忽略了家务对孩子的其他作用。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过父母,“不要不舍得用孩子”: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

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教育不一定是在课堂上,知识也不都在书本里。

实际上,家务对于孩子的影响,比家长们想象中的重要多了。

01

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根本不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贵阳的郑老师发现回收的早餐盒沉甸甸的,打开一看,发现鸡蛋都没有吃。

全班45个同学剩下39枚鸡蛋,老师感觉很纳闷。

在学生吃饭时他就留意了一下,发现很多学生居然不会剥鸡蛋,所以才会剩下这么多。

初一的学生,十二、三岁,居然不会剥鸡蛋,真是好笑又心酸。

很多家长说:孩子只要学习好就行,家务不需要做。

你有没有想过,在家里你可以替他包办一切,但你能包办他的一生吗?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那个陨落的神童——魏永康。

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

4岁学完初中阶段课程;

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

13岁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20岁却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

下雪天还穿着单衣、拖鞋在校园里穿梭,从来不知道打扫卫生,臭袜子、脏衣服在寝室随处可见……而这一切都和他的母亲有关。

在魏永康小的时候,他的母亲,曾雪梅就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于是,她就将家中所有的家务活都包揽了下来,为了让儿子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都上高中了,曾雪梅还在给儿子喂饭。

在魏永康考上湘潭大学之后,曾雪梅还一直跟在儿子身边,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

她包揽了所有的家务,让孩子全心全意扑在学习上,本以为可以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天才,却没想到因此害了孩子。

正如一位心理学家所说的:

“如今家长都想让孩子把时间花在能给他们带来成就的事情上,

但讽刺的是,我们放弃了一个的确能引领孩子迈向成功的项目——那就是家务。

家长都希望孩子志存高远,大展宏图,但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惯子如害子,没有独立的能力和人格,即便拥有高学历,今后的人生也将困难重重。

02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76年的研究表明:

爱做家务的孩子,长大后的就业率是不爱做家务孩子的15倍。

更神奇的是,爱做家务的孩子,更容易获得职业成就,收入更多,并且离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而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的调查也表明,做家务的孩子比不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了27倍。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朱棣文一家被称为“美国史上最牛华人家族”,他们一家12个博士,三代都是教授。

朱棣文有两个兄弟,哥哥朱筑文是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是一家知名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而且他们都是博士。

当有人问他,到底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将他们培养得如此优秀时,朱棣文说道,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被母亲要求,学会自己做饭。

他曾在采访中说:

“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这种经验和能力,对一个人在科学研究中解决所面临的瓶颈问题,进行科学的思考有很大裨益。”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习很重要,但生活也很重要。

面对家务,孩子会想办法解决问题,合理规划,而这种能力用到学习中自然是非常有利,可见会做家务的孩子学习也一定积极。

做家务,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最好工具。

03

心理学家塞德兹说:

“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幼儿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雏形。”

只要父母有意识地引导,不仅可以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而且孩子一定会做得比你们想象中更优秀。

下面这些方法可以有助于大家对孩子进行家务引导哦!

1、用具体详细的语言拆解家务步骤,并进行及时鼓励

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说,大人很多的语言他们根本无法理解。

比如说我们口中常说的,“去把餐桌收拾了”,这句话在孩子耳朵里是听不明白的,收?怎么收?收在哪里呢?

这就需要我们用孩子听得懂、能理解的语言去进行“翻译”啦。

像“收拾餐桌”这个家务,就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进行步骤分解:

“宝宝,可以请你把爸爸妈妈还有你的碗筷拿到厨房去吗?”

“宝宝,可以把抹布拿来吗?我们一起把桌子擦干净好不好?”

“宝宝,这些桌子上的垃圾可以帮助妈妈扔到垃圾桶去吗?”

要知道,在认知能力不足的孩子眼中,一切都可能是复杂的,没有大人帮助他们拆解任务,孩子自然会茫然无措,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当孩子完成你所交代的家务时,一定要及时地对孩子进行肯定,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很喜欢他这样做,他这样做爸爸妈妈特别高兴。

这样孩子今后就会乐意去做这样的事情,并且评价性的话语还能让孩子产生荣誉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2、家长以身作则,制定一周家务分配表,明确任务和目标

家务必须大家一起分担,这个概念需要从小灌输给孩子。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家务表,像课程表一样,填上时间和每人每天要做的家务,配以可爱的图片或者表情符号。

谁完成了都可以在家务表上打个卡,没有完成需要接受“惩罚”。

对于孩子来说,不管是小对号或者是小红花,都是一种莫大的激励,是对他能力的肯定。

学龄前的孩子每天可以固定做一两项简单的家务,更大的孩子每天可以做两三项,每周另加一两次新挑战。还可以定期更换家务内容,以保持孩子的兴趣。

3、把家务变成游戏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不管是什么活动在孩子眼中都可以玩起来,我们可以抓住这个特点,将很多家务改造成好玩的游戏,能让孩子更好地参与进来。

比如,和孩子比赛叠衣服;一边做饭,一边“过家家”,扮成大厨、服务员、顾客,来个全套服务……

只要稍稍开动我们的想象力,做家务的过程也可以变成愉快欢乐的亲子时光!

4、给予激励

许多育儿专家并不赞成奖励零花钱的做法,因为家务本来就是所有家庭成员,包括孩子,应该共同承担的责任。

并且,总是给予物质上的奖励,会让孩子养成“凡事都要求回报,没有回报就不做”的思维模式。

所以,比起物质上的奖励,精神上的鼓励反而更能激励孩子。

比如准备一些小贴纸,每完成一项家务,就让孩子亲手把贴纸贴到家务表上,看着就有满满的自豪感;

或者称赞“宝宝,你真帮了我大忙”“宝宝,你擦玻璃擦得真干净呀”,一个竖起的大拇指、一个赞许的微笑,对于孩子就是莫大的鼓励。

好的教育,永远在生活之中。

做家务,也是让孩子参与生活最好的方式。

在家务中,凝结着生活的智慧,也包含着抚慰人心的力量。

这同样也是孩子们的成长必修课,它让孩子们拥有一份能力,为自己、也为爱的人,创造一个干净有序、生气勃勃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