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焦虑妈妈的新式教养法:为了选对“同学圈”,我带女儿换了三所学校
发布时间:2020-11-25 12:21:45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在少年商学院的众多学员中,一个16岁的女孩让我印象深刻。她小学期间三次转校,从私立到公立再到私立,高中转向了国际学校;平时话不多,但每一位接触过她老师都认为她思想有深度、自律自省;谈起人生偶像,她毫不犹豫地说偶像是妈妈,令人生羡……
作者:米饭
本文原文来自:少年商学院
微信号:youthMBA
这个女孩叫伍娅闻,今年刚上高一,从应试体系的佛山民办学校考入了深圳最好的国际高中之一——深圳国际交流学院。
上周,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张华邀请了娅闻及其妈妈进行访谈。
为什么这对父母帮女儿在小学期间换了三所学校?
从公办、民办到国际学校,娅闻如何适应不同环境并拥有强大的学习内驱力?
为什么娅闻视妈妈为偶像,乐于公然和妈妈讨论“早恋”对象的标准?
今天,我们为您分享这一样本,关于如何做不焦虑的父母、如何敢让孩子做自己,希望能给您一些新的启发。
(从左至右为:娅闻妈妈、伍娅闻、张华)
01.
“伍母三迁”,
只为找到适合孩子的学校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家长逃得过择校三问:你的孩子在哪里上学?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包括国际学校)?国外留学?
为了好学校忙搬家的事我们听过不少,但娅闻父母为女儿换了三所小学的选择背后,名校与学区房不再是主角。
娅闻一家生活在广东佛山。
最初由于户口问题,娅闻上不了佛山的公立学校,妈妈送娅闻去了市里一所排名靠前的私立学校。但因为学校要求寄宿,妈妈逐渐发现,她无法及时了解娅闻在学校的情况,仿佛错失了与孩子一起成长的宝贵时光。
于是在解决户口问题后,娅闻转到了一所公立学校。
教育界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小学看家长,初中看老师,高中看自己”。但从娅闻第二次转学的例子来看,小学更像是“看自己”。这一回,娅闻看的不仅是“择校”,更是“择友”。
到新学校一段时间后,娅闻发现,两所学校差异明显。正如他们一家人打听到的,当地民校汇聚了不少顶级老师,相比之下,前一所私立学校确实质量更好。娅闻切身体会最深刻的便是,“同学圈的学习氛围都不同”。
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时娅闻已流露出远超同龄人的成熟——会往未来多看一眼。我们见过太多父母焦虑于孩子的择校问题,却很少有孩子会在学校选择上考虑自己的同学圈、社交圈。
综合考虑了离家远近、升学率和学校软硬件后,第三次转学,娅闻去到一所离家近的民办学校。这次,她明显感觉到“幸福感提升了”。
从娅闻的感受和妈妈的观察中,我们发现娅闻“择校三迁”后的选择有几个特点:
1.离家近,节约的时间可以用于运动、阅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同学上进,学习氛围好;
3.家校沟通顺畅,让家长安心。
正如娅闻妈妈所说,公办、民办没有优劣之分。娅闻三次转学的选择,只是他们一家人对于娅闻本人的考虑。
其实这也和英国教育家KenRobinson的《你、你的孩子和学校》一书中的观点类似。书中,他谈“学校应该是怎样的”,也给了父母一些参考的要点和因素,如:父母如何找到一个孩子喜欢、父母也喜欢的好学校。
Robinson提出,评估孩子是否真正适合目前的学校有三个因素:
第一,课表的安排是否均衡,从小的通识教育不可或缺;
第二,学校的文化是否鼓励多元发展;
第三,了解自己的孩子,敢让孩子做自己。
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最后一点,真正上学的主角是孩子,而不是孩子“被择校”。
或许很多家长担心,频繁转学会不会对孩子有影响?娅闻妈妈坦言,适应环境也是孩子需要学习的一种能力。
至于后来一家人决定让娅闻从国内主流的升学体系转到国际路线,也并不代表逃离应试教育。
在应试体系下的小学、初中阶段,娅闻感受最深的变化便是大环境越来越关注分数,“为排名而学”。
“大家在期中、期末大考前紧张一阵,其他时候松懈,都是很常见的。但我更希望自己努力,是因为期待付出了有收获,踏实完成每一天的学习。”娅闻说道。
小学放学后,娅闻还有时间听听歌、做自己喜欢的事。但娅闻爸爸观察到,女儿初中放学后只会“黏”在椅子上,令人担忧。因此在娅闻初一时,他萌生了让女儿走国际路线的想法。
刚好在初一上学期,娅闻期末失利。她开始思考:应试教育没什么不好,能让我的基础更扎实。如果把应试教育的基础,与国际化教育的长处相结合,会不会更好呢?
这与娅闻爸妈的想法不谋而合:即便孩子想选择另一条路,也不应该是被应试教育打败而逃离,而是为了追寻自己的目标。
流行的教养经验都在提倡“静待花开”,但在孩子的择校问题上,学校就像“围城”,不管孩子在哪里就读、读几年级,你可能都有过纠结,想问孩子换个或者已经换过学校。
对于大部分家长,“小学三迁”似乎有些过于冒险。其实,娅闻爸妈的这一决定,并非焦虑使然,而是源于对女儿的信任与耐心。
02.
如何培养有自驱力、自省的孩子
说起学习,无论是选择国外升学还是国内高考体系,家长们最常遇到、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孩子缺乏学习动力,也就是没有自驱力。
娅闻认为,她的自驱力主要来源于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这可以从两方面说起:“往小了看,学习就像升级打怪的过程;往大了看,眼界开阔让我更有底气。”
或许不少家长会以为“升级打怪”是让学习娱乐化,其实恰恰相反,娅闻的“升级打怪”离不开刻意练习。
小学时,娅闻在数学上经常会因为计算粗心丢一两分,到了初中,她发现同样的错误放到大题里,丢的有可能就是七分八分,不可轻视。即便她每次考完都会反思归因为“粗心”,问题不见好转。
所幸她遇到了一位数学老师张老师。每次考试结束后,张老师都会打电话和她分析错题原因,一聊就二三十分钟。
娅闻和妈妈对此感触最深的便是,大家经常习惯把“粗心”作为错题理由。但“粗心”只是表象,做错究竟是因为考试紧张、计算出错?没理解透考点?或者是误读了题意?张老师和娅闻细细分析几次下来,娅闻开始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把某一类错题归纳在一起,反复练习,从而逐渐提高了准确率。
初中、高中科目增多,如何保证在学习新内容的同时也能定期总结错题呢?这得益于娅闻从小学开始建立的时间管理意识。
小学阶段,可能很多学校都会给孩子发一本“学习计划”的小册子,让大家每天记录学习情况,娅闻也不例外。
最初,虽然娅闻也只是在册子上写几点几分、某科目、习题册第几页的作业完成情况,但妈妈回顾下来,认为娅闻做得比较好的一点是,坚持了写学习计划的习惯,并使之延续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建立习惯到自然而然,这个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上初中后,娅闻开始做很详细的计划,具体到一天要做的每一件的小事。但她慢慢发现,“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自己是不可能做完这么多事情的。如果她一天计划的十件事中只完成了三件,免不了沮丧。
对此,娅闻看了些书和网上的名校学霸分享,不断总结别人的方法和自己的经验。“最早在小学,娅闻就开始听少年商学院Evan老师的学习力音频课,初中科目多了,方法的效果才慢慢体现出来。”妈妈分享道。
现在,老师每次课后布置作业或通知下次考试时间,娅闻都会分类记下来,比如不同科目、社团活动,甚至小到今天要拿快递、洗衣服。
“写下来之后,这件事就不会在大脑里时不时冒出来干扰自己,比如我写着作业突然想起要去拿快递。”娅闻认为,适时记录要做的事,能让大脑留更多的空余给当下的任务。
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分享过相似的观点:“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记忆的。如果我们把它像仓库一样装满了东西,那么我们就无法思考,所以我希望把脑袋清空,不靠它记忆,而靠它思考。”
如今,时间管理已经融入到娅闻生活的每一件事,她做计划主要分为两步:
1.把所有要做的事都记在一起
2.每天早上或前一天晚上把当天要做的事列出来,尽量考虑自己的时间,不安排太多。
当然,如果五件事只完成了四件,娅闻也不会责怪自己、像过去一样过于懊恼。
或许你也像我一样好奇,孩子不慌不忙,父母如此淡定,这个家庭到底有什么特别的“基因”呢?要理解现在的娅闻和她的家庭,需要从30年前的娅闻妈妈说起。
03.
最好的家教角色:
爸爸是牧羊犬,妈妈是领头雁
“我小时候也是被‘放养’长大的。”每当被问及为何总是乐呵呵地面带笑容,娅闻妈妈认为这与自己的成长经历分不开。
30年前,没有什么科学的教养经验,父亲几乎对娅闻妈妈都是“放养”。相比之下,母亲会对她稍微“收紧”一点,但程度也远比不上今天家长圈中流行的“鸡娃”。
在娅闻妈妈看来,大家做父母都是从0开始,孩子成长其实也是父母学习的过程。面对和娅闻年龄相差一个小学多的老二、老三,她和娅闻爸爸显得有经验些,会比带娅闻时更游刃有余。
当爸妈对多子女家庭的教养心得落在娅闻眼里,她调侃自己更像“小白鼠”。因为娅闻对于小时候的记忆,多是放学后和父母去菜市场买菜,充满生活气息,相比之下,“爸妈现在教弟弟妹妹会更科学,注重培养能力”。
不可否认,时代变了,生活环境不一样,对每个孩子成长影响自然不同。但娅闻妈妈相信,不变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无论学习还是工作,孩子能发挥自己的价值就足够。“我们家三个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样,家长能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
一切真像娅闻妈妈说的如此吗?
出于好奇,我们向娅闻抛出了一个即兴提问:“如果分别用一种动物形容爸爸妈妈,你会用什么?”
娅闻沉思了数分钟,平静地说出:“爸爸是牧羊犬,妈妈是大雁人字型中的领头雁。”
“牧羊犬平时勤勤恳恳保护好羊群,但关键时刻会第一个站出来。领头雁负责给大家领路,而且领头雁扇翅膀的气流能让后面的雁飞得更轻松。”
娅闻的回答惊艳了在场所有人。在她看来,父母并不会给她很详细的目标,更多时候只是引导方向。
这也引出了娅闻妈妈对于“放养”的新思考——给孩子足够的空间,但还是要有方法地引导,带着孩子走。“如果完全什么都不管地放养,比如我们这代人成长的环境,可能有些人成长中有人带着,能成长得更好。总结一句话,就是先了解孩子,再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带领孩子成长。”
她以娅闻为例解释道,娅闻从小是有主见的孩子,如果给女儿很多细节要求,反而会引起抗拒。
由于娅闻爸爸工作比较忙,他对教育娅闻和老二、老三的参与更多是支持妻子的工作,比如接送上下学、和孩子聊聊自己熟悉的政治时事等。更重要的是,父母互相支持、家人彼此关爱,让娅闻感受到自己是“充满能量的”。
“包括让娅闻走国际路线,其实也是爸爸出于对女儿的爱、第一个提出来的。”娅闻妈妈说。
从娅闻妈妈的成长到娅闻对父母角色的评价,我们不难发现,母女两身上都有相似的淡定气质。这种淡定在我们聊到早恋、社会现象未来规划等话题时,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一、谈早恋
张华:过去16年,你有没有特别痛苦、受挫的时刻?
娅闻:有两个吧。一是初中时,身边有同学患了抑郁症,原因有很多,因为父母关系、没达到成绩的期望,或者是人际关系。我会特别难过,为什么帮不了同学。另一个是,没有懂我的人。
张华:什么是懂你的人?
娅闻:三个标准,一是对方要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二是我们有共同兴趣,三是对方愿意学习上钻研。
张华:妈妈听了是什么感受,怎么看待“早恋”?
妈妈:每个人都有青春。孩子到了高中这个年龄,对男性对一些关注,产生情愫都是自然而然的。我可以理解女儿渴望有懂她的人。
女儿初中时,我就很希望她谈个对象,因为我身边也有这样的朋友,思想比较深刻,可能不容易找到同频的知己。我还是挺希望女儿能找到志同道合的男孩子,尝试去谈恋爱。哪怕未来不合适分开了,也是一段特别的经历。
二、谈社会现象
张华:今天有很多孩子的梦想是做主播、买房、赚钱,你们怎么看?
妈妈:只要孩子喜欢,合乎法律、道德,都可以支持。
娅闻:我认为梦想是会变的。如果我弟弟妹妹喜欢,就去做,可能他们长大后想法会变,这无关对错。
三、谈未来规划
张华:妈妈先说,你认为女儿的梦想是什么?
妈妈:可能是冲刺牛剑,也可能暂时还没定。
张华:娅闻,妈妈说得对吗?
娅闻:其实我还没有很明确,更多是想要找到一种舒服的生活节奏和工作。
张华:怎样才算舒服?
娅闻:应该是热爱驱动,而不是压力驱动。
张华:那你有什么人生偶像吗?
娅闻:妈妈。我想成为妈妈这样的人。
04.
多做备选计划,
是治愈家长焦虑的“良方”
在亲子关系紧张屡见不鲜的今天,听到一个16岁的女孩视妈妈为人生偶像,没有人会不动容。
我不禁想起育儿博主王人平的观点:
家庭教育是来托底的,立足帮助孩子成为身心健康、人格独立、自食其力、热爱生活的人,让孩子在身处生活困境和人生低谷时,依然能有一种免于奔溃的力量,相信人间值得,岁月可期。能做到这一点,父母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娅闻对未来的探索依然在路上。
无论如何,这家人给我们的启示更多在于,父母相爱、不焦虑能给予孩子的力量是长远而持久的。尤其是对于多子女家庭,每一个孩子的特长、需求都不尽相同,真正看见、理解孩子的需求,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敢让孩子做自己”的前提。好的亲子关系,自然会给父母和孩子带来好的成长。
当我们在孩子的择校、升学问题上左顾右盼时,娅闻妈妈的一番话或许能提供方向:
“娅闻备考深国交这两年,我们也想过,万一考不上,也做好了其他备选,不至于天就塌了。焦虑不可避免,父母和孩子向着目标努力,但是要有退一步、两步的准备,不把所有期待压在一件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