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00后贫富差距特别大吗?

发布时间:2020-11-23 08:22:32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373454214/answer/1106804813

配图来源

zcool.com.cn/work/ZMzMwMTg4MTI=.html

差距很大,并且越来越大。

寒假给一些上初高中的孩子辅导过功课,简单谈一谈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01

学生A,05年出生,就读于某私立中学初中部(当地几大名校之一,具体校名就不说了),成绩排班里前十,自觉物理略差,主动提出补习。

父亲毕业于西安交大土木工程专业(当年貌似还叫建筑工程系),如今是某建筑集团工程师。

母亲毕业于青岛医学院,如今在某三甲医院做肾内科医生。

可以说,给这样的孩子辅导功课是一种享受。

谦虚礼貌,谈吐得体,各科基本功扎实,思维的发散性和逻辑性也强,讲解例题时,不需要复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在交流过程中能很快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不懂就问,再根据这些易错知识点进行针对性刷题。

这孩子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强,反应也很快,提出的问题也都有一定深度,唯一的问题是思维太快,解题经常跳步,显得逻辑不够严密,偶尔也会走神,但总体上思维很敏捷,能及时就辅导内容作出反馈,于是,单方面的知识灌输变成了双向的信息交互。

显然,和他一起学习是一件很愉快的事。

原本计划十次课完成辅导,但他的进度很快,第九次课就把我所准备的所有内容上完了。

课程结束以后,孩子的母亲给我发微信,说用第十次课的时间一起吃个饭。

在桌上,这孩子表现得很活跃。

原因是当天中午,爸爸从国外出差回来,给他带了一块卡西欧的手表,大概值300刀。

跟这母子俩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的父母关于孩子的教育有一种持久性的焦虑感:既担心孩子学习太辛苦,损害身心,又忧虑孩子学习能力达不到自己当年的水平,以至于长大后出现所谓的“阶级滑落”。

最后,他母亲说,夫妻二人给孩子定的最低目标就是高考考上西安交大,否则就先读一年预科班,然后出国。

最关键的是,家里已经在市区置办了四套房,光收房租就足够他把博士读完。

02

学生B,06年出生的小女孩。

父亲是山东本地人,只有初中文化。

母亲是四川人,小学没读完。

两人在鲁西北某乡镇中学对门开书店,挣得是辛苦钱,但在当地也算相当富裕。

这位小姑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渣。

满分100分的数学题只能考十几分,一本英语书上认识的单词不超过20个。

父母对她的唯一要求是随便考上一所高中,哪怕是当地最烂的一所高中,也算是给最高初中毕业的自己家扬眉吐气了。

但她在学习文化课以外的方面很有天赋,去年还作为群演参加了某卫视春晚的大型武术类节目。

给她补课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因为她什么都不知道。

讲一道非常简单的物理题,就需要带着她把课本重新啃一遍,压强公式,欧姆定律,牛顿定律…

背了就忘。

辅导老师急得满头大汗,偏偏她自己还毫不在意。

每学上十几分钟,就从书包里摸出一块巧克力“吧唧吧唧”啃,好不容易记住一个公式,就突然兴致勃勃地来一句“老师,你真的见过死人吗?”

“老师,我男朋友可帅了!”

“老师,你还没有女朋友吗?”

课间,我问她对于未来有没有什么想法,她摇摇头。

过了半天,她突然说:“俺要嫁给大帅哥当老婆!”

(她在山东长大,习惯于山东方言)

辅导时间一长自然就明白,这样的孩子天生不适合学习。

于是每天就带着她反复背最简单的单词和公式,直到能脱口而出,然后告诉她,考试的时候把你能记得住的和这一科有关的东西都写到卷子上就好。

小姑娘点点头,继续啃巧克力,发呆。

03

学生C,05年的农村男孩,算是我的一个远方亲戚。

年前,他的母亲提着一兜苹果,带他来到我家里,说自己还要去棉纺厂上班,麻烦我辅导他一天功课,然后骑上电动车,匆匆赶往附近的工厂。

他戴着黑框眼镜,很腼腆,话也很少。

我问他有哪些问题需要帮忙解决,他拿出几张改过的试卷,说有几道题不会。

我看了看,发现都不是很难的问题,但确实涉及到了很多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就拿张纸,一边写步骤一边给他讲,讲到最后问他听明白了没有,他点点头。

然后我说,你用我刚才的方式再给我讲一遍,他拿着笔,顿了半天,说“我想不起来了”。

于是我又给他讲了一遍,让他复述一下,他拿着笔,依然磕磕绊绊。

如此反复了四五次,他终于能较为流畅地把这道题说明白了,但也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

下午五点多,终于把这张卷子彻底弄完。

院子里传来摩托车的轰鸣声,他父亲满身是石灰和土,是从工地上下了班就直接来接他。

这孩子背着书包坐上父亲的摩托车后座,冲我们摆摆手就离开了。

当晚和母亲聊起这孩子。

她说孩子的奶奶去年刚去世,之前为了给她治病,唯一的儿子花了很多钱。

这个小孙子小学成绩不好,没有考上市区的公办初中,又不想按户籍“划片”上乡镇中学,家长就花了上万的赞助费,让他上了开发区一所寄宿制私立中学,那里学费和生活费都很高。

他父亲在工地绑钢筋,母亲是棉纺厂的女工,目前收入尚可,但二人都没有养老保险。

村里很多家庭都有和他年龄相仿的男孩子,近几年也纷纷在市区或附近的开发区买了房。

他的父母虽然嘴上不说什么,但暗地里也在着急,歇班的时候二人经常去一些新开的楼盘看房子,但动不动就8000多一平米的房价,实在让人望而却步。

这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算好,50多人的班里只能排到40多名,节假日上补习班,花了很多钱,却也没什么起色。

爸妈让他干啥他就干啥,从来不惹是生非,闲暇时间就自己玩会电脑或手机,很少出门。

可以看出,这就是普普通通的一个孩子。

家境一般,智力一般,社交能力不强,自制力也较差,父母很宠爱,陪伴时间不多,偶尔想要好好学习,但始终没有太多天赋和动力。

这种孩子在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长大,往往有极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感。

从小对自己的人生和未来就没有什么想法,等到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慢人一步时,已经来不及弥补。

04

00后之间最大的差距其实不只在于物质,更在于精神。

他们出生和成长于信息化建设最迅猛最便捷的年代,有的家庭抓住了时机,给孩子以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资源,帮助他将人生一步一步做好合理规划,有余力的甚至准备了planB,这样的孩子,自己知道努力,家庭条件又能满足各方面的追求,自然能德智体美全方位发展,实现阶级跨越,成为人中翘楚。

而大部分底层家庭并不能敏感地察觉到信息的重要性和社会阶级的日益固化。

家长自身的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就影响了孩子早期的成长潜力,他们唯一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就是更加拼命地工作,为孩子赚取节假日的补习费用和就读私立中学的赞助费。

但是这样的孩子往往只能成长为新一代的底层人民。

家庭没什么资源,自己也没什么想法,偶尔想努力,但付出了也总没有收获,于是渐渐认命,考不上高中的就去读个技校(大概率上不完就辍学),然后进个工厂当一线工人,在日复一日的刻板劳动中贩卖苦力,消磨青春。

考得上高中的也很难提高成绩,最终上个学费高昂的专科或三本,迷迷糊糊厮混几年,穿着廉价西装挤着两个钟头的地铁,为三五千月薪的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最终在异地他乡实在混不下去,灰溜溜地逃回故里,找个两三千月薪的工作重新开始,掏空父母多年的积蓄贷款买房,然后结婚生子,让后代继续重复这样的人生。

05

值得深思的是,由于自身所处时间及空间的局限性,我所能接触到的这几个孩子,上限不够高,下限也不够低。

换句话说,即使条件比较好的A同学,其出身放到整个社会上也算不得上流家庭,顶多算还不错的中产;

条件比较差的C同学,也算不上最为底层的家庭,因为在广大农村地区,比他条件艰苦的多的比比皆是。

条件真正好的,不会找我这样成绩平平的人来辅导。

条件真正差的,也根本不会有请人辅导功课的经济能力。

故而,放眼整个社会的量度来看,00后真正的贫富差距远比学生A与C之间的差距大的多。

06

本无意贩卖焦虑,也不想煽动情绪。

但文章既然写了出来,就必然会有我的主观意识潜藏其中,希望读者们都能有自己的判断,而非完全相信我或其他人的主观表述。

这篇文章有极强的主观色彩,并且在各种因素影响下,还存在一定的记忆偏差。

样本量也小,不具有代表性。

寒门肯定能出贵子,农家也必定能出状元,但客观地说,这种概率总比衣食无忧的富贵之家小许多,而且近些年越来越小。

有兴趣的不妨去看看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接受采访时发表的言论,当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认清社会真相并落落大方地说出自己出身中产之家时,他的思维就已经超出同龄人太多。

而现在,农村出一个北大,报纸都能报道很久很久。

我自己就是从最偏远最底层的农村家庭一路走来,深知农村少年的艰辛与无助。

当年在村里读小学,全校学生加老师一共一百零几人,小升初时,考上城里初中的只有5个。

等到中考时,已经有超过一半的小学同学选择辍学,组团去深圳打工。

再到上大学以后,我的小学和初中同学里面都已经有入狱或死去的人了,其原因包括但不限于打架斗殴、涉黑涉赌。

每一次回到故乡,都感觉格外孤独,因为能说上话的同龄人实在寥寥无几。

大家都在忙于打工,忙于贷款,忙于买房,忙于相亲,忙于结婚,忙于撕逼,忙于二胎…

偶尔遇见一位,也只是客套几句,说说哪位老同学不幸遭遇天灾人祸,装模作样地哀叹一番,再扯几个不咸不淡的笑话,哈哈一笑,然后各回各家。

07

实验室有位教授是海归博士。

通过本人讲述和科室里的小道消息逐渐了解了他的故事,当年他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待遇和地位,回到家乡,试图为中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做贡献,但当时国内的医学教育风气非常不好,而他也并不很懂政治斗争的潜规则,故而在回国的头几年吃了很多苦头。

但在各路神仙斗法的夹缝中摸爬滚打了十几年以后,他终于大彻大悟,从一位智商高情商低的科研天才转型成了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优秀领导。

有段时间实验进展很慢,许多科研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总有打退堂鼓的想法,想要换个简单点的课题。

教授知道以后,就把我叫到办公室臭骂了一顿。

他说:“现在国内所有像样的医院招人都有水分,一共10个名额,5个要留给关系户,还有三个拿钱买,最后两个干脏活累活的才留给无权无势的普通孩子,就这种岗位还有一群人挤破头抢。100分的题,院长他儿子考80就等于考100,你考80就等于考60。不好好发文章,简历一片白,凭什么进好单位?遇见这点问题就他妈想放弃,丢不丢人?对不对得起靠种地把你养大的父母?你就真甘心靠那几千块钱的死工资活着?想改变命运,你不努力能行吗?

从那以后,生活再难,也只咬牙撑着。

08

好好学习,好好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教育真的是为数不多的能改变命运的机会。

一定要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多读书,多思考,多提问,切莫故步自封。

不要安于现状,也不要愤愤不平,更不要妄自菲薄,十几岁读了几篇故作深沉的烂文章就要认命,幼不幼稚…

要有斗争意识,要有反抗精神,不能向逆境低头!

因为,有些人真的盼着穷人家孩子早早认命滚去搬砖呢。

年轻就有无限可能,看不见未来大势就先把手头的小事做好,眼高手低是最要命的。

每多背下一个单词,理解清楚一个公式,考试提高一个名次,你就离混沌的现状和烦心的室友远了一点,离远方的梦想和喜欢的姑娘又近了一步。

这世上没有人能替你们规划整个人生,最多最多就是在某一阶段给予些许建议。

人生就是一个逐渐习惯于别离的过程,一路走来,你会告别太多太多东西,最后发现自己孑然一身,日益孤独,但是,也只有孤独的人才能走得更远。

最后贴出非常喜欢的一首诗,以飨看客:

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老年应当在日暮时燃烧咆哮;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虽然智慧的人临终时懂得黑暗有理,

因为他们的话没有迸发出闪电,

他们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善良的人,

当最后一浪过去,

高呼他们脆弱的善行

可能曾会多么光辉地在绿色的海湾里舞蹈,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狂暴的人抓住并歌唱过翱翔的太阳,

懂得,但为时太晚,他们使太阳在途中悲伤,

也并不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严肃的人,接近死亡,用炫目的视觉看出

失明的眼睛可以像流星一样闪耀欢欣,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您啊,我的父亲.在那悲哀的高处.

现在用您的热泪诅咒我,祝福我吧.

我求您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09

放几个原文的留言

我就是最后一种,村小学读书,两个班,小学从来没碰过英语,语数成绩六七十分,在我小学毕业后两年,小学就倒闭了。初中寄宿在亲戚家,一个县的旁边的小镇读初中,第一次考试英语连怎么填卷子都不知道,语数外三科就只有语文及格。读完初一后成绩太差,回到老家初中重新读初一,这就是我命运的一个转折点,自己受家人影响,不爱说话,内向,但踏实,成绩慢慢好转,到初三成绩成为全班第一,成为唯一一个考上县最好的重点高中的学生。后来就是读高中,读大学,到现在工作,依然没能摆脱性格的影响,说白了,就是穷的影响。转过头来看那个初一,对我的影响实在太大,如果没有留级,我可能就没有现在人生的更多可能。

@橘子汽水

10个里面5个关系户…这上升通道很不错啊。在香港读研时找工作,所有好点的投行岗基本全是关系户,国内也差不多八成是。到了20多年后我下一代找工作,估计就完成95%关系户化了吧。另外,小孩不是天资中等以下的话,考清北都是可以通过后天习惯和教育搞定的。像我数学高一才及格线,高二找个名师一对一课后补课,高考满分。学生有意愿,智商超过100,堆资源也能堆进名校。更难的是怎么规划毕业之后,别迷上个门槛过低竞争饱和的行业做低端劳动力就好

@骊山夜雨

有点像要在漫威里成为超级英雄,穷人靠变异,富人靠科技,说的还挺在理的,像美队、浩克、黑寡妇这些没什么钱的都靠着注射血清或者意外而产生变异体质成为了超级英雄,而像钢铁侠、黑豹这些不缺钱的主就厉害了,靠着一身高科技装备就能够成为“超级英雄”,穷人要考名校,需要靠点天赋加努力,富人砸钱,各种提高成绩方法[大笑]

@天行健

个人感觉楼主说的第三种情况算好了。哈哈如果是90后的孩子,别的发达地区农村我不清楚,但是就是贫困县的农村来说,一般来说父母都是小学到初中文化的水平,家里也有几个小孩子这样,小时候几乎都是散养,基本上都是玩泥巴长大滴。平时有空时间都是帮忙父母干活。到初中高中这段时间假期在家大多数都会被父母叫上山砍柴背柴,小孩子到7岁直接上小学(没有幼儿园),小学也没有学过任何英语。更别说还请辅导老师了,完全是看孩子的造化了。00后出生大多数应该是不用去山上背柴了,除非家里是特困户那种有可能。毕竟我98年现在还去山里背过柴,高中之前是经常去,大学之后一般都是去有空去外婆家帮忙背过。老人家就是特别喜欢用柴。00后的在我这里他们小学也就是直接上一年级了,大部分都是玩泥巴长大滴。唯一可以玩乐的就是校点旁边一个水泥做成的乒乓球台。在村里读小学滴也没有学过任何英语。那个时候能请辅导老师的几乎没有。用村里长辈开玩笑说(送孩子们去读书就相当于丟玉米粒给土鸡一样。在学习方面完完全全是看孩子们自己了,父母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尽可能挣钱给你读书。希望你以后有出息)。最近这几年条件好了一些,越来越多的家长外出打工的同时大多数都会带上自己孩子过去,好一点呢就是一些在市里读书,差一点的就是在县城里面;当然了村里还有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差滴,和我当时走过来的路一模一样。(没有幼儿园到7岁直接上一年级,小学在村里读书,没有学过任何英语。初中大多数都是去镇里,高中就是去县城。考上大学了你才有机会去更远的地方,这些孩子们正常来说,很多都是读到大学之后才算是真正第一次出市里。当然了辍学打工不算了)总之在贫困县的农村里,现在00后总体上比90好了一些。我村这里是最近几年才要求必须要读学前班。以前根本没有这回事。我感觉变化最大的是10后的小孩子。也就是这些孩子大部分最起码也是在县城读书开始滴。他们这一代和城市里的孩子起点差距相对来说是比较小滴。有差距主要是来自与课外的各种兴趣班之类滴。这些孩子们是幸运滴,他们可以一开始就和城市里的孩子再同一个教室上课。特别羡慕他们,希望这些孩子们能够把握住这样的机会。努力奋斗改变自己家族的命运。

@谦虚独行侠

写的很好呀,我觉得我家里的情况比较类似b同学,我弟弟就是被我爸赋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我爸初中毕业我妈小学毕业,也不太会教育孩子,其实我都能看出我弟以后多半没啥出息,而我爸却总意识不到这点,还指望我弟能完成他年轻时的遗憾。而我从小到处颠簸,和父母就一起待了两年,后来高三两年都在外学艺,相较同龄人要独立一点,所以没有像b同学这么emmm,感觉我弟以后会变成这样,虽然有点心疼,但跟我父母说了很多次让他们改变教育方式,但奈何多年习惯改变谈何容易,反正我马上就要上大学了,不出意外应该是个不错的大学。唯一的愿望就是别被家里人拖累。

@自画自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