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这3种家庭关系,孩子最容易出问题,尤其是最后一种!

发布时间:2020-11-23 09:21:14来源:超级育儿师

作者|安歌

孩子出现问题,最心如刀绞的莫过于父母。

可“问题”孩子到底是怎样造就的?

央视曾花10年时间,拍了一部纪录片《镜子》,来探索问题的答案。

短短3集,90分钟的记录,最终全部指向了,纪录片的开篇语: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相似。”

孩子从来不是孤立地成长,他出生于家庭,身上刻着家庭环境的印记。

著名心理学家张国维博士曾说:每一个“问题”孩子背后,通常会有一个问题家庭。

孩子出现了问题,生病的不只是他。而是他赖以生存的土壤变了质。

纵观那些生了病的孩子,他们几乎都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而这些容易致病的家庭,都有以下3个特征。

01

父母过度关注,背负着沉重的期待

现在的父母,都特别舍得爱孩子。他们那么用力,为孩子不惜一切,可孩子也因此背负着沉重的期待。

一旦父母把焦虑转嫁给孩子,把希望寄托于孩子,这份爱就会成为一座山,压的孩子难以喘息。

电影《阳光普照》里,阿豪是一位长相帅气,乖巧懂事的优等生。因为考取医学院失败,他正在专心复读。

可就是这么优秀的孩子,却在某天夜里,从阳台一跃而下。

阿豪的父母崩溃痛哭,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美好未来就在眼前,阿豪却失去了生的希望。

跟着电影镜头,我们看到了阿豪“完美”外表下的阴影。

父亲是驾校教练,母亲是夜总会化妆师,弟弟不学无术,阿豪作为家中长子,理所应当地成为全家人的希望。

父亲对他极为偏爱,甚至对外表示,自己只有阿豪一个孩子。

第一次冲刺医学院失败时,父母的期待变得更为殷切和焦灼:我们给了你全部的爱,你不能停下来,只能靠你了...

这份无穷无尽的期待,绝不允许有任何差错的希望,成了一把尖刀,逼得阿豪无处躲藏,最终走向了陨落。

满足父母的心愿,迎合父母的期待,是每个孩子内心最深切的渴求。

最初,父母给予的爱和自豪感,会成为他们价值感的来源。

可是,当这份期待承载太多,不断提高,孩子拼尽一切都难以达到时,就会产生很深的内疚和挫败感。

想起那个江西的17岁少年,他离家出走时,给父母留下的“遗书”中写道: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可能达不到你们的要求,再见,永别了!

父母的无限期待,就像套在孩子心上的枷锁,让他们无法挣脱。

更重要的是,难以实现期待的他们,会有一种很深的绝望感,那就是根本不配被爱。

02

父母矛盾重重,彼此怨恨

心理治疗大师伯特·海灵格说过: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

当父母争吵、冷战、彼此冷漠时,孩子往往也会被卷入,成为父母矛盾关系的牺牲品。

综艺节目《婆婆和妈妈》里,林志颖回忆起小时候,坦诚表示自己童年的记忆并不快乐。

林妈妈听完大受震动,在她的印象中,她每周都带孩子出去玩,尽力多陪伴,希望孩子更开心。

可林志颖童年的画面,却是充满了父母的争吵和冷战。

林妈妈瞬间泪崩,原来在感情破碎后,他们处理矛盾的方式,才是对孩子真正的伤害。

因为父母常年争吵和冷战,林志颖被迫成了那个夹在中间的人。

跟爸爸在一起的时候,爸爸会说一些妈妈的事情;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妈妈又会对着自己诉苦。

面对父母的夹击,承受着巨大压力的的林志颖说出了心里话:“我真的受不了。”

在家庭治疗中,有一个词叫做“三角关系”。它指的是孩子出生后,父母和孩子形成的共同关系。

健康的家庭,三角关系是流动的,没有敌对,没有联盟,彼此关爱,互相支持。

可如果父母之间矛盾重重,相互怨恨,孩子就会被卡在三角上,成为平衡矛盾的工具。

就像林志颖,他被迫成为父母的传话筒,被迫接纳他们对彼此的怨恨和不满。

可对孩子来说,他们天然地忠实于父母。对于他们而言,无论做出什么选择,心理上都是一种“背叛”。

他们或许会关闭自己的感受,把焦虑都堆积到心里;

他们或许会站在弱势的那方,行为却忠于另一方;

还有很多孩子,把所有罪责都归咎到自己身上,陷入深深的自责。

家庭战争的爆发,没有人是赢家。而那个左右为难的孩子,就是最大的牺牲品。

03

亲子关系倒置,孩子被迫长大

许多父母在婚姻出现问题时,或者关系破裂后,会把焦点转向孩子。

他们把婚姻带来的孤独和挫败感,寄托到了孩子的身上。

这种亲子关系的倒置,会让孩子被迫成长,无形中替代父母的角色,成为一方的保护者。

因为脱口秀大会爆红的东北女孩李雪琴,曾在节目中调侃“我妈是我带大的”。

这是一句笑话,背后却隐藏着很深的绝望。

父母离婚后,妈妈变得敏感而情绪化。李雪琴成了妈妈唯一的发泄出处。可她不敢反抗,她不但忍着,还得回头哄好妈妈。

作为妈妈的精神支柱,她没有所谓的青春期和叛逆期,她不再逃学,学习特别好,什么活动都积极。

她不敢悲哀,成绩不敢退步、不敢表达情绪,她把满足他人的期待,当成了感受自己存在的唯一方式。

于是,她习惯于讨好所有人,习惯性自责,习惯把问题都归咎于自己。

可是,积压的情绪并不会消失,不是对外,就是对内指向自己。对于李雪琴而言,反复陷入抑郁的她,何尝不是一种求救。

作为父母而言,我们都特别喜欢乖孩子。尤其是婚姻关系令人失望时,孩子特别容易成为另一道出口。

“我只有你了!”

可当善良的孩子努力迎合,活成父母的保护神时,他们也就丢掉了真实的自我。

孩子的本性是纯真而自由的,当他们把所有的能量,都用来关注父母时,付出的是本能的童真。

被迫以父母感受为中心的孩子,是可悲的,他们终其一生,也很难找到自由的快乐。

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说过一句话:

“健康的家庭宛如平地,孩子会成长为挺拔的大树,而有问题的家庭宛如悬崖,孩子成长为奇形怪状的树。”

当家庭生了病,孩子作为力量的最底端,情绪却最敏感的存在,是最容易被伤害的。

孩子的问题,往往只是照出家庭的病根而已。

孩子的叛逆和逃离,照出的是家庭渗透的期待和高压;

孩子的痛苦和漠然,照出的是父母冲突的摇摆和煎熬;

孩子的懂事和压抑,照出的是家庭旋涡的拉扯和束缚;

每个问题孩子,都是在发出自己的信号,指向背后那个致病的家庭。

作为父母,先别指责和着急,收回紧盯着孩子的眼睛,从孩子的问题中,找到致病的来源,才是治愈的根本。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成长于健康温暖的环境中,不会变质,不会走形,最终生长成他们该有的模样。

更多热文

点击图片直接阅读

▲这个爸爸竟拿菜刀劈碎女儿作业:

爸爸的这两个特点,影响女儿的一生!

▲最失败的教育:孩子不努力,

妈妈太给力,爸爸不出力

文中所用图片等资料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因无法一一和版权所有人联系,如无意中侵犯了版权所有人的知识产权,请及时通知我们,以便我们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联系我们:

文章转载: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文章投稿:supernannyipcn2018(微信)

“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