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宝宝突然爱“捣乱”、哭闹变胆小,人生首个关键期,如何引导?

发布时间:2020-11-19 20:21:27来源:崔玉涛的育学园

崔玉涛的育学园

常见的疾病问题这里都有答案,点上方蓝字关注。

现如今,小小崔同学是越来越有主意了,把“我就是要XX”系列演绎的相当纯熟。

瞧瞧这每日三“作”的生活日常,如火如荼啊!

随着宝宝的日益长大,是不是感觉让你越来越招架不住呢?为啥他们现在总爱这么上蹿下跳?为啥总有奇奇怪怪的表现?今天咱们就来解读下小小娃们的内心世界吧!

01

各式各样的折腾

随着精细运动和大运动能力的发展,宝宝的手脚越来越麻利。你会发现在他们的世界里,“捣乱”这个词儿开始占据核心位置。每天一睁眼,翻乱收拾好的盒子、来来回回按开关、不停把东西从桌上扔下去等等。

上火不?别,他们真的是在干“正事”。

无数研究证明,宝宝是通过摆弄环境中的物体来了解这个世界的。随着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他们对什么事情能发生,什么事情不能发生的理解产生变化。所以你才会发现,一个两三岁的孩子不会像10个月的婴儿那样,只是把书放在嘴里啃咬,因为他的认知告诉他,书是用来看的。

要完成质变,就需要量变。对于宝宝来说,这种类似游戏或捣乱式的尝试,通过不断大量重复,让他的认知得以发展。如果仅仅是因为怕乱、怕吵,或者早早就想给宝宝立规矩,就限制或否定宝宝的尝试行为,那只会拉长和拖晚认知过程。

游戏专家和研究专家StevanneAuerbach认为,游戏是一种先天的驱动力,促使宝宝去探索,在探索中会不断犯错误,通过对这些错误的理解、尝试和学习,每个宝宝才会获得进步。

因此这些“捣乱”的行为,也是一种自主学习能力的表现,家长过多干预,并不利于宝宝各项能力的发展。

如果实在担心打破规则意识,家长可以划定一个安全区域,让宝宝在这个区域内自由发挥,在家庭其他地方则适度约束。

02

日益明显的焦虑

为什么原本谁抱都乐意的宝宝,开始见谁都哭?为什么妈妈只是短暂的去趟厕所,宝宝也能嚎出天际?你感觉是他“矫情”了,但其实呢,他只是“开窍”了。

宝宝的这些表现,属于陌生人焦虑和分离焦虑的范畴。

陌生人焦虑

它是指婴儿在遇到不熟悉的人时,所表现出来的谨慎与戒心。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形,和婴儿的大脑发育,以及日益增长的认知能力有密切关系。

初生时,婴儿大脑的复杂性不足以让他去实现“理解”。然而随着发育,大脑皮层开始运作,情绪出现分化,构成边缘系统(情绪反应的脑区)的结构也逐渐开始生长。到6-9个月大,婴儿开始能够试着去理解世界,当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他就会从中体验到恐惧。所以,当一张不熟悉的脸出现时,那肯定不在他的计划内,为了表达恐惧,自然要哭。

虽然6个月之后,陌生人焦虑很常见,但每个宝宝之间也存在差异。有的宝宝,特别是经常接触陌生人的宝宝,相对于只接触家人的宝宝来说,焦虑的表现会更轻、更少。

有意思的是,这种焦虑在面对陌生儿童或女性时,反应会更小。所以,还是鼓励大家,多带宝宝出门社交,特别是鼓励他和别的小朋友玩耍,这有助于他更好的度过这个心理阶段。

分离焦虑

这是婴儿在熟悉的照料者离开时表现出来的痛苦。通常在7、8个月大时开始出现,在14个月左右时达到顶峰,然后逐渐降低。起因和陌生人焦虑基本相同,宝宝增长的认知能力,让他产生了一些以前没有的疑问,比如“妈妈去哪了?”“妈妈还会回来吗?”然而对于这些问题,宝宝自己既不知道答案,也理解不了别人给的回答,所以产生了焦虑。

其实不管是陌生人焦虑,还是分离焦虑的出现,对宝宝来说都是一种重大进步,反应了他的认知发展,以及与家长之间不断增进的情感和社会联系。所以家长们不必太担忧,特别是不要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宝宝懦弱、胆小或内向。只需要包容他的焦虑,并适度引导宝宝参加社交就好,剩下的就交给时间吧。

03

如何面对越来越固执的小人儿

在大约1岁左右,宝宝的自我觉知开始发展,随着自我意识的逐渐明晰,他在行为上也会表现出独特之处。比如,即使大人阻止或不高兴,也依然要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情;发现有些事情自己做不到,就会生气、喊叫或哭闹等等。

事实上,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对宝宝来说非常重要,未来宝宝的性情、人格、价值观等等,都要基于自我意识的发展,所以尤其值得家长去保护。面对变得固执又坏脾气的宝宝,一味的遏制、批评并不可取,还是应该学会巧妙应对。

首先自然是学会共情,当宝宝表现出极度自我的时候,作为家长应该先顺应宝宝的情绪,理解并肯定他,再引导宝宝学会使用更恰当的行为方法。

举个例子,宝宝就是要拿大人的饭碗去敲击桌子,这时家长可以表示理解他的行为“哦,宝宝想听响声是吗?这个声音真的很好玩呀。”然后再拿一种宝宝不常见,但更安全的东西,比如储存食物用的塑料密封盒,去敲击宝宝的小凳子给他看,吸引他的注意力,并引导他主动更换敲击的物品。这样不仅可以让宝宝放弃危险行为,也同时避免了批评,保护了他的自主性。

(Tips:额外提醒大家,在面对宝宝某些行为的时候,一定要尽量做到家庭成员的态度一致。如果宝宝的同一种行为,在爸爸、妈妈那里却接收到不一样的对待,甚至是冲突的信息,会造成宝宝认知的混乱,不利于规则性的建立。)

其次,对于宝宝的愿望和需求,家长应该保持适度回应,且互动的时候能够多考虑宝宝的感受。有研究表明,家长的过度回应或回应不足,都会导致非安全依恋型儿童的出现,使未来出现心理问题的潜藏危机增加。

那么如何回应,才能既不过度也不至于不足呢?

打个比方吧,宝宝哭闹的时候,家长应该快速而积极的给予回应,而不是不理不睬任由他哭,这是让宝宝感受到安全感的关键。但回应的时候,家长的情绪应该保持温柔、坚定而平静,不要过于夸张的大呼小叫、长吁短叹,这反而会更影响宝宝的情绪。至于如何修炼出温柔、坚定而平静,哈哈,那就要考验你的悟性啦。

(Tips:所谓安全依恋型,是指在陌生情境中,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去探究周围环境。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究;母亲离开时,产生分离焦虑,探究活动明显减少。忧伤时容易被陌生人安慰,但母亲的安慰更有效。母亲返回时,以积极的情感表达依恋并主动寻求安慰,即使在忧伤时,也能通过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平静下来,然后继续探究和游戏。这是一种更健康的心理状态。)

好啦,今天的小小崔咱们就先聊到这里!关于宝宝的情绪、心理和奇怪行为,你还有哪些想了解的呢?欢迎到留言区一起探讨哦,咱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儿童发展心理学》【美】罗伯特S.费尔德曼

授权声明:原创内容,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合作邮箱:marketing@drcuiyutao.com

再看看这些也许对你有帮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