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分,大女性爽剧来了!
发布时间:2020-11-19 12:20:32来源:幕味儿
如果用“女棋手”、“瘾君子”、“天才”、“孤儿”几个词语编凑成一个故事,你能想到什么。
当过人的天赋配上绝对的努力才可能逃脱层层枷锁,女性唯有万里挑一的能力才可能在男权社会里脱颖而出,如此现实的话题让网飞用一种畅快淋漓的方式拍了出来,这就是最近热议的“大女性爽剧”《女王的棋局》(现更名为《后翼弃兵》)。在10月23日播出后便取得了9.1的豆瓣高分并持续维持不降,这部剧为什么大火呢?
在国内疫情刚刚放缓的今天,观众太需要如此一部“爽剧”来拯救无聊生活中的无耻意淫。纵观整部剧,不得不说除了一个“爽”字外也无需多虑,鲜明利落的单核故事线、小容量的大跨度时间剪辑,观众可以放松享受哈蒙一步步杀入国际棋局过程中的所向披靡,用一下午的空闲时光看这部剧过过瘾,应该是再好不过了。
应接前文中“天才”、“孤儿”等关键词,这部剧并没有以传统老套路来深化这些词的重要程度,没有强调一个天才的陨落或是职业的性别歧视,反而弱化限定条件的作用,用“爽剧”最简单利落的故事线、情节点来构建出更复杂深刻的主题。
▍所谓“爽剧”,到底是类型还是标签
结合近几年的IP改编热潮热潮来看,大众所热议的“爽剧”往往改编自网络文学当中的“爽文”一系列。而所谓“爽文”,即故事模型、内核、剧作结构、剧情剪辑节奏、情节点的设置上刚好触动了观众的社会心理爽点,通过视听手段与共情能力调动观众情绪。
创造一部爆款“爽剧”的重点在于广谱情绪、超级人设以及经典叙事,能够让观众并不费力的理解剧情以及有代入感、饱满的人设,这种“爽剧”设置更多情况下也会依据受众群体进行创作,达到爽感的投射与触动。而电视剧的大众性、通俗性更强,也就要求在更大程度和范围内满足观众的观剧期待,这或许解释了当下爽剧流行的部分原因。
如果说“玛丽苏”文学正好驾驭了女性对待完美爱情的想象力;超能力、战争式对抗符合男性主流审美的话,《后翼弃兵》则在“996”工作压力的今天,涵盖了“爽剧”中电子游戏式的快感以及现实中对事业的全面掌控,让观众共同感受到一种社畜开挂式的成功喜悦。
不仅如此,剧中也包含着爱情、女性独立、性别歧视、家庭等等观念,这印证了“爽文化”所揭示的观众内心渴望、社会思潮变迁,甚至是一场新旧更迭的交锋之战。
《后翼弃兵》虽取材自一个真实故事,但是它较为巧妙的改编了一个日常生活中较少见的职业——国际象棋手。
在职场剧的外包装下,它的“爽点”不仅仅是职业风光,更多是象棋对弈的痛快、女性成长之爽,因此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爽剧”更加注重人物个体内在的成长,而非外部对内容的管控、描述。
而中国作为影视IP改编的大国,虽然对“爽剧”的研究开发已经形成了一套国产剧流程,依附于中国的主流文化影响,国产“爽剧”的侧重点更多挖掘古装剧、武侠剧。
但是仍然逃不出一种固化模式,即用演员来带动故事的走向,因此国产爽剧总会被冠以“情节不符合常理”的头衔。
去年大火的《庆余年》中,男主凭借拱手相送的财富、权利最终完成“平天下”的终极理念;《延禧攻略》改变以往清宫剧的套路,将男倾爽文与玛丽苏混合。
如此看来,国产“爽剧”的预设更多体现在原生阶层或现阶层的“躺赢”,较少关注人物的内心成长以及情感经历的细腻波折。
《后翼弃兵》正是在“爽剧”的标签下完美做到了人物弧光的饱满,社会话题的最大化。
一方面,女主的角色设定做到了极致,哈蒙从孤儿到女孩再到女人,眼神湿漉漉的却坚定不移,经历亲人离去、养母病逝等无数创伤,烟酒成瘾甚至药物依赖,初尝恋爱滋味再到声名控制,人设的成立拥有绝对的情节架构。
而另一方面,编剧全然抛弃了支线故事里无数的抒情情节,孤儿院生活、初恋、亲情、校园霸凌等都没有成为喧宾夺主的对象,全然一笔带过。“爽剧”的质量也渐渐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越来越高,发展成为一种独有的短容量、紧节奏类型剧集。
▍女性独立:专业领域、社会、思想上的性别偏见
让笔者首先感到兴奋的是扮演哈蒙的安雅·泰勒-乔伊,早在恐怖片《女巫》中有过压抑克制而有张力的精彩表现,也在詹姆斯·麦卡沃伊主演的IP电影《分裂》中饰演了被多重人格罪犯绑架的女孩之一。
在演艺道路越来越宽的今天,她的独特魅力终于在《后翼弃兵》中大放异彩。
哈蒙是一位较为早熟的小姑娘,她身上的那股独立劲儿让她很少出现大喜大悲的情绪转变,因此诠释青春期岁少女家庭破裂,在酒精和镇定剂中迷茫失我,到最后获得世界冠军之后的从容自信,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在她的微表情上展现的非常自如,好像她就是哈蒙本人。
作为一部讲述女性与国际象棋的“爽剧”,我们应该先了解何为“后翼弃兵”,它是国际象棋当中较为常见的开局方式,通过牺牲侧翼的兵子来逼迫“女王”的移动,以求开局优势。
而被牺牲的这一部分往往象征着被牺牲的女性,如剧中的养母、乔琳甚至是从前的哈蒙……
益智类运动项目对于药物的管控相对较少,因此仔细的观众可以发现,海报的棋盘上除了棋子外还有同等分量的酒瓶与镇定剂。哈蒙自幼丧失双亲,在极大的悲痛中她努力做到自我独立,这部剧也同样揭示了天才背后的代价,痛苦才是她一步步前进的动力。
再次回到海报的彩蛋上,用一句话来形容便是,哈蒙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东西了,象棋、酒精、镇定剂成为了她难以戒掉的瘾,也唯有麻痹自己才能在心灵深处的痛苦中暂时逃脱。
如果站在道德层面来说,酒精与镇定剂将哈蒙一步步拉入无底洞甚至无法自拔,但也正是这部分麻痹的力量帮助她成长,隐藏在这背后的代价是天才异于普通人的脆弱与苦难。
哈蒙在男性为主导的象棋届应该怎样突破重围,更重要的是她应该怎样打破世人固有的男权思维。
《后翼弃兵》有意思的是,它没有大篇幅刻画哈蒙训练的努力、没有刻画她不被认可的委屈,而是将她的成功放在了两个层面上,一个是她生活中的内心成长,另一个关注点更多的放在象棋天才与男性选手对弈的场面上,无论社会的舆论偏见是怎么样的,这一刻两个人是平等的竞争关系,一个人一次都只能走一步棋。
为何说生活中的进步成长是帮助女性独立打破偏见的关键呢?一个被家庭亲情抛弃过两次的女孩儿,象棋的黑白棋盘替代了家庭的温柔乡,也只有象棋能带给她微弱的安全感。她拒绝社交、没有朋友、浸透酒精麻痹,逐渐的哈蒙变成了一个紧绷苛刻的年轻人。
而哈蒙在7集的短容量中只需要学会一件事——慢慢学会享受生活,在与亨利上床后,象棋似乎不再是她生命的全部,她开始接受自己的弱点,直视自己的感情,享受着爱与被爱。
那么这样一个从棋盘里被释放出来的女人,才正式走上独立的第一步,这种独立不是她一个人生活、一个人学习、一个人寻找家庭,而是她不再压抑自己女性的一面,女性魅力的展现才能让世界认可她的成就,这是从自身开始打破偏见的开始。
哈蒙自身的野性、自律与理智构成了她女性化与中性化的共同体,她需要在国际赛场上一步一步打破性别偏见,首先应该抛弃自我的“性格特征”。
哈蒙的独立性让她过分注重输赢的重要性,因此在在她开始尝试到宿醉后大败于世界第一的博戈夫的滋味,才明白控制象棋不等于控制全部的生活,世人想看到的也是一个在国际赛场上厮杀的真正的天才女孩,而非一个拥有男人性格的女性。
一起长大的黑人女孩乔琳也安慰道:“你承受的太多了。”
打破社会与专业领域的性别偏见,向来是从自身偏见的破碎开始的,哈蒙学会了如何与男孩子打交道、学会了爱与被爱、终于敞开心扉的大小大哭、鲜艳的彩色裙子替代了棕色板衣……哈蒙只有接受自己生活中应该存在的全部,才能真正让世界看到,一位真正的女性站在了男性主导的场面上。
待到最后一集哈蒙的老朋友通过国际长途群策群力、出谋划策;赢下比赛后被一群俄罗斯人包围欢呼,这是她第一次在生活中“享受”象棋,当所有人记住了这个美国女孩的长相,她一路走来的痛与梦的结合体终将成为现实,成为了哈蒙的一场胜利,也成为了女性独立的一场胜利。
从真正“享受”的这一刻起,哈蒙便正式站在了男性游戏的最高处,无人可以取代了。
哈蒙、乔琳、养母之间的故事交织,代表了独立女性的一副群像,她们学会取舍、主动出击,她们要为女性正名,唤起自我意识的觉醒。尽管这一路来是曲折的,但我们所畅享、所希望的平等社会需要颠沛流离的努力,也需要一群人内心成长的披荆斩棘。
焦虑、愤怒,养母教育哈蒙最多的一句话便是:“你的生活不应该只有象棋”。当哈蒙在俄罗斯接到老朋友的电话后,我确实没有忍住哭了起来,说实话哈蒙身边并不缺少爱她的人,只是她将自己完全包裹在象棋世界里与世隔离,几乎没有多余的精力关心身边的人。
当初那颗热爱象棋的初心没有变,变得是她不仅仅热爱象棋,逐渐在成长中学会了如何热爱生活。当她像“后翼弃兵”一样有所取舍,主动牺牲掉一部分东西的时候,她才最终赢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