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CGC 2020 | 李景南教授:胃血清生物学标志物怎么看?你需要了解的都在这!

发布时间:2020-11-19 23:20:14来源:医脉通消化科

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广东省医学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次全国消化系病学术会议于2020年10月29-31日在广东省珠海市召开。

大会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李景南教授以“胃血清生物标记物解读及临床应用”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医脉通现为您呈现如下。

李景南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副会长,

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促会消化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消化杂志》、《胃肠病学》、《中华内科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JDigestiveDisease等杂志编委

备受忽视的领域:胃的功能性解剖

李景南教授提到,对于胃,大多人关注早癌的诊治,胃的生理解剖学分区往往被人所熟知,比如,消化科医生普遍能指出胃部早癌发生的部位、幽门螺杆菌常定植的部位。

但同时,胃作为人体重要的分泌器官,胃的功能性分区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这些部位的分泌情况如何?

泌酸腺位于胃底、胃体区,包括黏膜上皮细胞、壁细胞(可分泌胃酸)、肠嗜铬样细胞(组胺、心房利钠肽)、D细胞(生长抑素)、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胃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目前备受关注,而其好发于胃底、胃体的原因就是大部分肠嗜铬样细胞存在于胃底、胃体。

幽门腺无壁细胞,不分泌胃酸,主要由G细胞分泌胃泌素,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以及肠嗜铬样细胞分泌一些肽类激素。

胃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一、胃蛋白酶原(PG)

PG检测常被用于辅助早癌的筛查。

其实,PG并不是反应早癌的指标,它的水平代表着胃黏膜腺体和细胞数量,其水平的下降可反映胃粘膜萎缩程度。

PG可分为胃蛋白酶原I(PGI)和胃蛋白酶原Ⅱ(PGⅡ)两种类型,PG1与PGⅡ的分泌部位不同,其水平的波动能用于辅助预测病变部位。

➤PGI主要由胃底腺的主细胞和颈黏液细胞分泌;

➤PGII除由上述两种细胞分泌外,还由幽门腺和位于十二指肠的Brunner腺分泌,与PGI相比,PGⅡ的分泌更为广泛。

简单来讲,若PGI波动幅度较大,则病变可能位于胃底体;若PGⅡ波动幅度较大,病变可能与胃窦幽门腺或十二指肠有关。

具体为:

➤PGI、PGI/PGⅡ与胃黏膜萎缩程度相关:菱缩程度增加,PGI降低、PGI/PGⅡ降低;

➤PGI、PGI/PGⅡ与肠上皮化生弥漫程度相关:肠化生风险增加,PGⅡ升高、PGI/PGⅡ下降;

➤低水平的PGI、PGI/PGⅡ可以预测胃癌发生风险较高:PGI≤70ng/ml和(或)PGI/PGⅡ≤3诊断胃癌的敏感性0.59、特异性为0.73。

划重点:胃蛋白酶原的指标变化如何解读?

不同胃黏膜状态下PG及比值的变化如下图:

二、胃泌素

胃泌素(Gastrin)与增殖、萎缩、神经内分泌瘤、腺癌密切相关。

它主要由胃窦G细胞产生,主要有胃泌素-17(G-17)和胃泌素-34(G-34)两种形式。由于G-34代谢清除较慢,外周血中几乎含有等量的G-17和G-34。

G-34是基础消化过程中胃泌素的主要成分,而G-17是食物摄入过程中胃泌素的主要成分。

划重点:胃泌素与增殖、癌变的关系

三、自身抗体

四、其它胃血清生物学标志物

理论结合临床:胃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应用

一、幽门螺杆菌(Hp)根除治疗前

胃炎的诊断

血清标志物还可用于Hp根除治疗前胃炎的诊断,其背后的机制如下:

√Hp感染时PGI、PGll升高

√PGll的增幅水平大于PGI

√PGl与Hp感染关系更密切

√PGl/PGll比值随着胃黏膜炎症的发生而降低

Hp根除治疗前胃炎诊断标准为:

·PGI/lIof≤6.0orPGllof≥10ng/mL(CLIA法)

·PGI/lIof≤4.0orPGllof≥12ng/mL(LIA法)

二、Hp根除治疗后胃炎的判断

机制:

√Hp感染时,PGI、PGlI升高,PGI/PGlI比值显著降低

√Hp根除后,PGll水平显著下降并恢复正常,PGI水平6个月内恢复正常

应用:

√Hp根除前PGI/PGII比值<5.0,治疗后PGI/PGII比值增加≥25%或Hp根除前PGI/PGII比值≥5.0,治疗后PGII比值增加≥10%,提示病情改善

三、明确Hp是否完全根除

机制:

√Hp感染时,PGl、PGlI升高,PGI/PGII比值降低

√Hp成功后胃粘膜屏障的完整性提高,PGlI显著水平下降,PGlI下降缓慢

应用:

√Hp门螺杆菌根除前后PGlI浓度监测,Hp是否完全根除

四、胃蛋白酶原在Hp感染

中应用的优缺点

优点:

√非侵入性检查

√反映胃黏膜炎症状态

√间接诊断Hp感染

√明确Hp是否完全根除

缺点:

√不适合应用人群:

·胃切除术后

·肾衰竭病史

·正在服用抑酸剂

√仅反映Hp感染的炎症状态,无法直接诊断Hp感染

五、作为胃癌前初步预筛

高危人群的检测方法

一项在2019年发表于GUT上的多中心前瞻性研究纳入来自荷兰和挪威的既往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或异型增生的279例患者,所有受试者完成胃镜检查并同时检测PG和G-17,10年内至少完成1次内镜监测。

研究结果显示在平均4.7年的随访中,大多数患者的病情稳定。4名受试者(1.4%)在随访中被诊断为高级别腺瘤/或胃癌。与弥漫性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PGI/lI≤3期和/或OGLIMlll-lV期)相比,局灶性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PGI/ll>3期和OLGIM0-ll期)随访时均未出现高级别腺瘤或侵袭性瘤变。

另一项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招募14929名40-80岁到医院做胃癌内镜筛查的患者。血清PGl、PGIⅡ、G-17水平和幽门螺杆菌lgG抗体浓度在内镜检查前检测。建立包含年龄、性别、PGI/、PGII比值、G-17水平、HP抗体的胃癌危险分层,在中高危人群中70.8%的胃癌患者和70.3%的早期胃癌患者被发现,而根据低风险比例可减少66.7%的内镜检查需求。

小结

胃内存在多种内分泌细胞,与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明确与胃分泌细胞相关的分子标志物有助于相关疾病的诊断及病情判断。

目前应用于临床的外周血分子标志物主要为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但这两种激素与胃广泛的分泌功能相比,只是冰山一角。明确外周血分子标志物的相关机制,才能更好地开展临床应用。

最后,李警难教授肠道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寻找更多的分子标志物应用于临床。

点击“阅读原文”,检索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