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原上的核战猛兽——苏联279工程重型坦克模型制作记
发布时间:2020-11-17 21:23:25来源:跟着虹摄看世界
跟着虹摄看世界
摄影、旅游、各国博物馆趣闻~
作者:虹摄库尔斯克
昨天大家对我发的《红色战锤——小号手ИC-3M重型坦克全内构改造记》反响很好!那么我们今天继续,讲讲我做279工程重型坦克模型的故事!
279工程重型坦克可谓军事迷最熟悉的前苏联冷战产物之一,飞碟状的车体、霸气的四条履带、硕长的火炮身管使该车就像是从科幻电影中走出来的猛兽一样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
核战猛兽279工程
279工程重型坦克全称“战术核爆区用试验性车辆结构279工程”。
在1950年代一系列核试验中,苏联红军的将领们发现在核爆一定范围内,各型坦克往往被冲击波一下掀翻,这显然不符合以坦克为立军之本、大打核战争的苏联红军战争逻辑。
这种思想也灌输到了新一代重型坦克的研制过程中,在1957年前后一共有三种重型坦克试验车被制造出来,即车里雅宾斯克厂的770工程,列宁格勒基洛夫厂的277、279工程,而其中的279工程可以说是历史上最颠覆坦克设计思路,最符合核战环境下作战的重型坦克工程。
279工程重型坦克由著名的科金坦克设计局研制,总设计师是曾经研制IS-4重型坦克的Л·С·托洛亚诺夫。
整个设计计划最耀眼的地方是采用了4条履带、可调节液气悬挂、液力机械传动装置等全新技术,加上设计了一个可以有效防止核子风暴侵害的飞碟状车体,使该车能在核爆区域内像一只铁乌龟一样紧紧地趴在地上,最大限度降低冲击波毁伤影响,同样也使279工程在苏联泥泞路面和积雪地域上具有极佳的通过性能。
在试验过程中曾经分别安装过950马力的DG-1000柴油机和2DG-8M柴油发动机,最大时速可以达到50-55千米/小时。
与印象中的重型坦克不同,279工程个头其实并不大,外形尺寸大概和后世的T-62中型坦克那么大,但战斗全重达60吨,远远超过T-62标准型的37.5吨战斗全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重量都用到了装甲防护上面。
该车车体采用了4个装甲隔舱,受到时代限制仍然采用均值钢装甲,车首前上装甲厚达192毫米,倾角60度,将近是T-10M重型坦克的2倍;侧面装甲厚182毫米,倾角60度,比T-54/55坦克的正面装甲还要厚得多;炮塔前装甲305毫米,倾角30度,可以有效抵御当时北约的反坦克火力。
279工程拥有一门60倍口径的M-65型130毫米坦克炮,这是1950年代为搭配新型重型坦克而研制的一种坦克炮,采用半主动装填器,可以保证每分钟5-7发的战斗射速,并安装了主动红外夜视仪等在当时算很先进观瞄装置。
辅助武器是一挺14.5毫米KPVT同轴重机枪,由于苏联认为在核战争环境下人操高射机枪没有实战价值,故未在该车上安装高射机枪。
在研制之初,该坦克是作为军级武器装备研制的,可见苏军对该项目的重视程度。
但在试验中复杂的行动机构故障率一直较高,更为关键的是该车生产成本较高,生产时间较长,难以满足苏军大规模装备需求,使该车前路迷茫。
1960年7月,赫鲁晓夫干脆一刀切,取消了所有37吨以上坦克研制计划,279工程如末代恐龙见证了苏联重型坦克计划的尾声。
模型素组
有多家厂商推出或准备推出279工程重型坦克的1:35模型。
笔者是在2013年开始制作的,选择了当年最先到货的PANDA牌模型。拿到模型打开后,一张A4版面的铜版279工程绘图让人眼前一亮,在漫天飘雪中,白色雪原上的279工程炮口指向远方,一副霸气侧漏的雄壮姿态,这使笔者作出了参照这幅绘画制作一辆雪上279工程的决定。
放下绘图仔细检查板件,首先引起注意的是令人胆战心惊、密密麻麻的履带板,以及包括4条履带、4个主动轮、4个诱导轮、24个负重轮和12个拖带轮的超复杂悬挂系统组件。
与之相比车体和炮塔组件就简单多了,由于整车在设计上追求良好的防冲击波要求,表面突出物并不多。
参照库宾卡坦克博物馆内那辆279工程重型坦克实车照片,感觉模型整体外观开模还是比较到位的,不需要做大的改动,故只打算进行素组。
在制作过程中才发现素组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PANDA公司在车体表面开模中纠结于为数不多的小部件,很多可以直接开在模型上的却单开分模需要黏贴,而且一些部件位置不清晰,需要细心比对实车照片才能明白部件是做什么用的,该放在哪,加上图纸中多次出现编号错误,给制作也带来了小小的困惑。
相比之下,预想的最复杂的履带悬挂系统反而制作起来比较简单,只是简单不代表轻松,4条履带上的几百片拼接履带板异常繁琐,而且由于负重轮系统和主动轮系统是两套单独的组件,所以履带必须在悬挂系统安装到位后才能组装。
另外,模型还配有一片不大的蚀刻片和一条金属钢缆,在制作中小心一点就没有什么问题,只是蚀刻片质地比较硬,必须使用专用的蚀刻片台虎钳才能方便地加以定型。
喷涂和旧化
在迷彩选择上,由于一开始就打算尝试雪景的制作,所以笔者YY了一种苏军雪地迷彩。
首先用黑色喷涂车体轮廓,进行预制阴影,再整车喷涂稀释后的原野灰和苏军绿混合液,然后根据自己的构想,随意喷涂白色迷彩色块。
在喷涂白色的时候不做遮盖,只是在喷涂迷彩边缘时略微减少出气量,使白色迷彩有类似于石灰涂抹的摸样。
另外由于该车使用的是无橡胶边缘的全钢单片负重轮,所以并未像现代战车那样在负重轮轮缘上喷涂黑色,而是采用和车体主色调相同的迷彩涂色。
履带由于考虑到要做后期的泥泞状态,所以在喷涂黑色底漆后,选择了添加黑色漆后稀释的战舰甲板黄,该色比沙漠黄略深,正好作为履带底色。
当然,履带都是喷好底色后再拼接安装的,否则由于该车的独特安装位置,履带是不可能在安装好后再进行喷涂的。
最后,在红外探照灯组、重机枪、炮口制退器以及众多潜望镜部分喷涂相应的黑色。
PANDA公司并没有提供任何标志或编号水贴,这和该车处于试验状态并未真正拥有战术编号的历史是相符的。
但是为了模型的可看性,笔者还是从一盒老旧的“飞毛腿”导弹发射车模型中翻出两枚近卫军标志。
由于模型给出的红外探照灯发射大灯是处于开启状态的,所以在喷涂黑色漆面后不能贴标示,笔者选择将两枚水贴贴在炮塔两侧。
由于贴纸太老已经脆化,在处理过程中用镊子将主体和碎掉的部分一点点贴上,再用贴纸软化剂小心翼翼地处理,最后效果还是不错的,贴纸与粗糙的铸造炮塔充分粘合。
下一个步骤是旧化车体。
将全车进行一遍渍洗,由于车体表面有一圈一圈的加强筋,在渍洗后使平面的涂装更加立体。
在渍洗车体两侧的时候,一些白色被擦拭掉,渍洗液与漆面混合产生了偏黄的色调,更显出了车辆的陈旧和泥污不堪。
随后使用各色相应的粉彩进行干扫,并用铅笔刷出金属高光位置,再用红锈粉彩混合ZIP油对尾部突出的发动机排气装置和附近一些容易锈蚀的地方扫了一遍,干后就形成比较逼真的锈蚀。
在制作其他地方小范围掉漆时,把百洁布上的泡沫面剪成小块,沾上黑色为主的杂色油漆废料,擦拭干净后轻轻地点在车体边缘、炮塔曲面、副油箱等容易生锈的一些装甲漆面上,再用面相笔轻描流锈。
在飞碟状车体的下侧,除了用上述方法处理外,还用ZIP油沾调好的泥污粉彩并混合一些砂砾,顺着弧形的车体下身进行无规则涂抹,形成泥污状,并用同样的方法处理完车轮组件。
接下去是履带旧化.
由于已经喷涂了由甲板黄为主的底漆,所以只是使用之前多下来的杂色粉彩混合液体,用ZIP油稀释后,涂在已经喷好底漆的履带上。
4条履带涂好后再用铅笔将未被粉彩遮盖的高光部分扫一扫,突出金属光泽。
雪原场景制作
最后一个步骤是雪原场景的制作。
首先使用一个镜框做底座,在上面均匀地浇筑由小苏打、水和白乳胶混合的液体.
刚开始看上去像是平平的一潭水,等液体半固化的时候,将坦克模型压上去,并用残留的液体在坦克履带附近进行补涂,做成履带压在雪中的摸样,也让雪面显得凹凸不平。
然后用多出来的履带板件压在车体后部,在雪上压出车辙,再将车体一些容易积雪的地方用笔涂上小苏打液体。
雪状物一开始的时候会很难看,但等干透后效果确实不错,此时再在雪地和车体上撒一些干花、树枝,并将之前已经做好的一些弹药箱、枪支等场景物压在雪中。
为了让场景更加生动,还在坦克右侧摆放了一名苏军持枪哨兵和一名快步赶上哨位的机械化步兵。
在雪原之上,经过一夜的飘雪,静静地停放在野外的279工程重型坦克已经是银装素裹,新的一天将会有更多的试验任务,而尽忠职守的哨兵也在等待着换岗同伴的到来。
这是笔者第一次做雪景,应该说收获很大,也给了我以后再制作更加复杂的雪地场景以信心。
往期精彩回顾
喜欢我的科普就赞赏吧!
你的赞赏是我创作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