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诚儒没人理
发布时间:2020-11-13 15:20:44来源:南风窗
作者|温棠
一个老戏骨,因为参加一档综艺节目,频频贡献了好几个热搜——这个人,就是李诚儒。
他对演员的点评,经常是这样的:
“如芒在背、如坐针毡、如鲠在喉。”
“困。我刚才一直打哈欠。”
“乏味。不动心,不动情。”
他对导演更严厉,从上一季的《演员请就位》开始,就和郭敬明“格格不入”。
例如在这季第二期的时候,郭敬明无厘头地就给毫无演技可言的何昶希一张S卡时,李诚儒惊了:“我不喜欢翻手为云有覆手为雨的各种做法。”
当郭敬明回应时,不夸张,我直接一口水喷电脑上了。
不仅对“年纪轻轻”的郭敬明,李诚儒对陈凯歌也没在客气。
“《无极》原片,不好意思,我没看过,受评论的影响……《霸王别姬》那个级别太高了,凯歌导演后来的片子我都没敢看。”
陈凯歌直接“炸毛”。
后来李诚儒便退出这档节目了。
近日,“李诚儒批评年轻演员私下给自己送礼”又引发了广泛讨论。在采访中他透露,在《演员请就位》中有五六个年轻演员私底下去给他送礼物,被他一概谢绝:“小小年纪哪学的这套!你给我小礼物干嘛?我收了你礼物我还说不说?”
此外,他还爆料,节目还没完,有的导演就私下和演员吃饭:“你差那顿饭吗?能不能等栏目完了,避嫌还来之不及呢。”
这又引发了广泛讨论。有人觉得给前辈送点礼物是礼貌的表现,没必要小题大做;也有人认为只有李诚儒一个人在秉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对待这场竞赛,而非只将之当成综艺或走红的工具。
李诚儒何许人也,凭啥可以讲话这么“嚣张”?一个老演员,怎么在一档有关演戏的节目里这么“尴尬”?
没人理的演员
嗨,其实也没啥大不了,就是有演技、有钱、有底气。
冯小刚2001年的《大腕》都看过吧,在精神病院的那段一分半钟的独白名场面,没看过总也听过几句台词:“什么叫成功人士你知道吗?成功人士就是,买什么东西都买最贵的,不买最好的。所以,我们做房地产的口号儿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最贵!”
电影《大腕》经典片段
而在《演员请就位》第一季,李诚儒就用这段台词直接调侃上了郭敬明:“合作过的导演,不是詹姆斯卡梅隆,就是斯皮尔伯格,你要是只跟郭敬明合作,你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我们成功投资人的口号就是:不求戏好,但求流量!”
当时冯小刚拍《大腕》找李诚儒时,他都不知道自己要演什么,到场后拿到一页A4纸,要求一镜到底。但其中有句英文“MayIhelpyou,Sir?”,还是伦敦腔,这可把李诚儒难倒了。
他饰演一个精神病患者,台词不能停顿的情况下,还得来句英文。“三小时,我有两小时跟它干上了。”演戏30年,这段是他觉得演艺生涯中最累的一次,演完手还在抖——而这段,靠的也是他30年的基本功。
李诚儒生于出生于1954年,正经的北京“老炮儿”。他家就住在故宫旁边的四合院儿,小时候放个风筝都能挂在故宫角楼上。别看现在这房子一平米可以抵一套房,李诚儒两岁时丧父,家中9个孩子全靠母亲一人。母亲在铁路上扛枕木、砸路钉,每天回家手都肿起来,还要纳鞋底。
后来搬去城里,母亲就去服装厂领西装回来做,而那时候他已经分配到服装厂工作了,因为心疼母亲,回来就帮着母亲一起做。也因此,李诚儒练就了一身“绝活”,手工、做饭都不在话下,这都出自于她对母亲的爱与敬佩。
从小学过戏,练过快板书,处于对文艺的热爱,从1976年开始,李诚儒就开始参加北京市东城区工人俱乐部的话剧演出,与此同时也参加了中央实验话剧院的演出。而他的师傅,就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表演艺术家董行佶老师。
有一次看完戏,他战战兢兢地主动找老师“学艺”,他的第一场才艺表演竟是朗读散文。三个半小时一句“在朝鲜”,就把李诚儒弄晕了。董行佶跟他说,下周再来还是这样,以后就别去了。
董行佶对台词的“抠”,也传承到李诚儒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在《演员请就位》的舞台,他对演员说台词这么苛刻。
李诚儒回忆,董行佶把他说得“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董行佶形容,演员朗诵就像把布料做成成衣,演员就要成为这个人。所以演员出场、台词怎么说,都是一门扎实的真功夫,得靠练。“我每天六点半到八点半,十年。”
事不遂人愿,1980年李诚儒参加北京电影学院业余表演进修班,第二年进入《西游记》剧组,原本想演唐僧,结果却是全程做了剧务和场计,5年里半个角色都没演到。
商海沉浮
从《西游记》取完经后,他没进成中央电视台,也没人找他演戏,1985年,为了生存,他下海经商。
1990年,他就创建了中国首家开架自选服店——“特别特”服装店。位置就在寸土寸金的西单,将近1000平方米,光是鞋厅就占了一半。据他形容,百货公司的鞋柜也就150平方米。
“我是全国之最。”一天现金进账就五六十万,那时候刚有奔驰,李诚儒就开上了大奔560。1991年左右,他的外汇仓库里有1300万美金。
在那个年代,这是何等辉煌的成就,一个自幼家境清贫的孩子,在生意场上做得风生水起。不过,好景不长,1992、1993年,他在外汇市场就把钱都赔光了。这哪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
但李诚儒是经过人生历练的,而且他是心中有信念的人。反思了一年后,他问自己,心中最爱的是什么?还是表演。
说干就干,李诚儒花了一年时间“擦屁股”,把债务全部处理完,轻装上阵重返演艺圈。他记得清清楚楚:“1997年1月1日正式返回演艺圈。”
在这之间,赵宝刚拍完《渴望》,遇上了老同学李诚儒,李坦言还想演戏,于是他“复出”后的第一部戏就是赵宝刚的《编辑部的故事》,他在里面饰演假何必。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剧照
万万没想到,这一演,就受到了王朔、冯小刚等诸多影视圈同行的好评,李诚儒说用北京话讲就是:“那孙子哪里找的呀!”
对李诚儒来说,商场沉浮12年,商人对他来说就是本色演出,1992年在《过把瘾》中饰演钱康;2002年,他在《重案六组》因为饰演曾克强而荣获12届北京电视春燕奖电视剧优秀男主角,这让他在演艺圈声名大起;2010年凭借《你是我的生命》获得南方盛典最佳男主角;2015年凭借《寻人启事》获得第三届亚洲微电影节金海棠最佳男主角。
李诚儒对历史有研究,钟爱他生活着的城市北京,因此除了演员,他也做起了编辑和导演,但基本都是有关老北京题材,他对老北京有有着一份浓厚的情节。
在《演员请就位》的舞台,陈凯歌就怼他是个在城墙边溜蛐蛐的人,言外之意是“赶不上时代”“活在自己的世界”,李诚儒在曾经的采访中自己也说过“你要跟我聊蛐蛐,我能跟你聊得比现在还精彩。”
也因此,他受不了“不纯正”“不地道”的北京剧,更讨厌打着正剧之名的穿越剧、乱编剧,他觉得《甄嬛传》“害人不浅,胡编乱造”。在这期的《演员请就位》中他就问,你们怎么让自己相信这种剧情呢?
不过,市场也是残酷的,他按照“大京味儿文化”和“正史正说”拍出的正剧《红墙绿瓦》,却没有得到市场的青睐。
电视剧《红墙绿瓦》剧照
在豆瓣上,《无极》被骂了那么久,还有十几万人评价,而《红墙绿瓦》连个评分都没有。不过,李诚儒自己很爱这部剧,他觉得电视台没“商业头脑”。砸了4000多万,没人看。
PK郭敬明、陈凯歌
经历过这些大起大落,也难怪李诚儒“尴尬”,他是一个坚守自己所相信的“正确价值”的人,一个字形容:正。
但也因为这种坚守,让他在当今越来越流量化、娱乐化的时代里,显得如此格格不入。于是在《演员请就位》的舞台,犀利的点评虽然贡献了不少流量,但李诚儒始终显得“尴尬”。
他不奉承、不说假话、不抱团,坚持比赛的原则,却碰了一鼻子灰,就像他那几个捂眼睛摸头的无奈动作。
当然,正,未必就是对的,而很多事情,也确实没有黑白分明的对错之分。就像他和郭敬明争执的“存在是合理的”“存在是有原因的”,这都是不是简单的“对错”就能概括的。
也于是,李诚儒这样的存在是“有原因的”,我们从他的人生背景就能略知一二。不过,郭敬明的存在也是“合理”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的孩子,大抵上也都经历过郭敬明所谓的“青春的疼痛”,或以45度角仰望过天空,并且泪流满面。
李诚儒不屑于流量时代,但我们真的能逆时代而上吗?每个人心中有一把尺。郭敬明本身就自带流量,而且他也善于操弄流量,时代欢欣鼓舞,他也赚得盆满钵盈。
两个人可以不喜欢彼此,但两个人都有存在的“原因”或“合理性”。当然,两个人也都有底气,两个不同圈子的人,也没人需要对方的资源。更何况,李诚儒有演技也有钱,60多岁的人,怕什么,想说什么就说点什么。而郭敬明有钱有流量,年轻气盛,顺着时代的流量往上爬,被人骂得越凶他越红。
两人都能任性,两人开心就好,网友也开心,节目组更开心。
至于这一季的《演员请就位》,李诚儒更是直接怼上陈凯歌。《无极》以“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也被骂了这么多年了,而且此后的电影和经典《霸王别姬》相比,也却是有种难以超越之感。但对陈凯歌来说,每部电影就像他养的孩子,更何况他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原创魔幻电影”。
这里不忘说一句,郭敬明认为《悲伤逆流成河》是“国内首部校园霸凌”的电影。见仁见智。任敏演技挺好。
回到“李诚儒批评年轻演员私下给自己送礼”这个话题,其实也反映了上面说的、他与郭敬明争辩的存在的“合理”或“有原因”的问题。
送礼背后代表的意涵复杂,它既可以视作“行贿”,也可以视为“礼貌”,此为“合理”。但行贿或礼貌,送礼者和收礼者心中都有各自的掂量,一不小心,尺子就歪了,这就是“原因”。李诚儒谢绝了所有礼物,心中却仍旧愤怒,这便是他的“正”——一种不再流行且匮乏的价值观。
不过,是是非非,总会随流量远去。但无论节目上的导演、演员、主持、鉴影等等,真金还是白银,都必要被淬炼过才知道。该留下的,总会留下,是金子,总会发光。
编辑|董可馨
排版|徐嘉琪
更多推荐
热文
围观
故事
商城
杂志
滑动查看更多
南风窗新媒体出品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nfcnewmedia
『2021年·愈日历』治愈上线
随心所·愈点击购买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