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中组部发新规,透露干部政绩考核新变化

发布时间:2020-11-10 19:19:57来源:学习小组

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习近平

图源:中国政府网

近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强调要“增强政绩考核群众参与度”。

《通知》提出“把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评判领导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政绩的重要标准”,“在政绩考核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

如何实施?各地也有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

2004年,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每年办好十方面民生实事。这些民生实事由群众“点单”,政府部门“配餐”,结果交由群众“打分”。

“办得怎么样?由您说了算。”这是浙江省政务服务网醒目位置上的一句话。对于民生实事项目,群众可以通过网站或微信小程序提意见、打分数。项目所在地也贴出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评价和留言,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近年,这种将考核的“打分权”交给群众的做法,在各地涌现出不少。

比如,四川省政府去年底下发《四川省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方案》,建立标准统一制定、数据统一汇聚、评价统一管理的政务服务“好差评”体系。

又如,山东滨州举办年终“亮结果”政务公开活动,市政府部门、单位一把手依次上台汇报年度工作,活动全程直播。70多位评委现场打分,群众也可通过网络线上评价。

在小组看来,这种“群众来打分”“群众考干部”的工作方式之所以越来越受到群众欢迎,在于其赋予了群众参与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权利。

浙江金华市民通过扫“二维码”对省政府2018年十大民生实事完成情况进行满意度评价并提出意见建议。(图源:金华日报)

作为选人用人的“指挥棒”,建立起什么样的考核评价体系,就是在倡导什么样的政绩观。

现实中,一些地方政绩考核体系相对封闭、群众参与度不高,领导干部只“唯上”,“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上级不知道”。结果就是,个别领导干部不计成本地打造“政绩”,大搞特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经常干出一些群众不满意、不认可的“蠢事”“坏事”。

前段时间,无论是贵州省独山县盲目举债打造“天下第一水司楼”,还是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铲毁2万多亩庄稼以突击完成退耕还林指标,引发舆论热议的背后,其实都是当地干部的政绩观出现了问题和偏差。

干事创业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那么,什么才是正确的政绩观?

《通知》写得很清楚:“引导领导干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注重考核民生保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推动领导干部把人民安危冷暖、安居乐业放在心上,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一言以蔽之,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显然,这就需要将群众评价纳入到政绩考核的指标中来,不断增强政绩考核的群众参与度。

从更大视野来看,“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而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尤其应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剩余贫困人口脱贫等工作。

如果对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不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考虑问题,就无法精准识别和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从这点看,增强政绩考核的群众参与度,不仅能促进领导干部“校正”政绩观,还可以倒逼各级政府转变工作方向,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切的实际问题。

图源:网络

那么,如何在政绩考核中充分反映群众感受、体现群众评价?

关键一点,是让考核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让群众真正能方便、有效地参与到评价机制中。比如,把对领导干部进行政绩考核评价方式、内容向社会公开,提升民意调查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中的权重等等。

不过,不同于考核GDP等客观指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带有很大的主观性。有人指出:“如果不抓增长率,地方政府就不知道做什么;不考核GDP,就没办法对地方官员的政绩做客观衡量。”

江西财经大学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欧阳静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实践中的群众评价制度,主要局限于政务服务、扶贫成果、民生建设等百姓能够切身感受到发展变化的领域,相对容易实行。

但政府施策过程中,还涉及很多专业性高、针对性强、群众难以立即有切身感受的领域。所以,“哪些领域、哪些环节可以引入群众考评制度?如何将群众感受科学合理地纳入到考核指标体系?这些都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思考和探索。”欧阳静说。

增强政绩考核群众参与度,尤需注意几组关系。比如,“老好人”型干部和“李云龙”型干部之间的关系,群众眼前的短期利益和地区发展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等。总之,不能让那些谁都不得罪、凡事都不担当的“老好人”轻松通过考核,也不能让着眼长远、着眼根本的“潜绩”在考核中被埋没。

习近平曾在《浙江日报》发表文章《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其中写道:领导干部要想真正在群众心目中留下一点“影”、留下一点“声”、留下一点印象,就要精心谋事、潜心干事,努力为人民多作贡献。

正如豫剧《焦裕禄》中所唱的那样,“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老百姓心里有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

文/钟祺

编辑/鹤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