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出国学习呈低龄化,真的好吗?

发布时间:2020-11-09 13:22:00来源:光明日报

在《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9)》中,中小学生出国学习成为报告关注的重点之一。中小学生出国学习呈现低龄化趋势已持续数年。这一趋势,既表明家长不惜财力物力培养孩子的决心,希望孩子能尽早融入国外生活、适应所在国的文化,也表明家长希望孩子可以以此经历增加考上国外名校的机会并获得更好的发展平台。但盲目地将孩子出国学习的年龄提前,并非理智之举。

一是亲情的淡漠化和疏远,所谓“新空巢家庭”,指的就是那些孩子在国外读书,父母在国内工作的家庭。在中国,血缘关系、亲情伦理积淀深厚,形成紧密的亲情纽带。西方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决定了他们崇尚自由独立,较为健全的社保制度和社会服务体系也使得父母不以子女为依赖。在孩子最需要父母陪伴、爱护和指引的年龄,远离亲人,对双方都是一种情感的缺憾。

二是边缘化带来的社交障碍。中国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中华文化的环境中,在远离国土后要面临陌生的文化环境。对于心智还在成长阶段就出国学习的中小学生而言,他们不易融入本土学生的社交圈子,会导致社交障碍等一系列问题。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较小年龄出国学习时,在中国的社会化学习刚刚起步,忽然因学习转移到陌生的西方环境,对孩子社会化有可能造成阻碍。

三是个性和潜能的发展难以被挖掘。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阶段,面对突发的一些诸如头疼脑热的疾病,只能选择自己解决。如果说身体的疾病只是暂时的痛苦,那么在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中小学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身边亲人的正确引导,也将会出现问题。此外,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自身的个性发展以及潜能开发,是能够充分发挥天赋素质并使之成为今后个人发展驱动力的关键。出国学习的中小学生身处不同的文化背景,缺乏恰当的引导,往往延误了最佳时间,让孩子在个性和潜能的发展中走了弯路,甚至泯灭了灵性。

四是文化认同感的弱化。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但是传统文化的熏陶,乃至文化认同感与世界观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积淀。故而出国时的年龄越低,人的民族文化根底越浅薄,文化认同感的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由此观之,中小学生出国学习情况的出现,往往是因为过分放大了中小学生出国学习可能带来的提早适应的好处,忽略了对孩子成长而言更为重要的亲情呵护,漠视了文化隔阂造成的身心负担,回避了孩子个性和潜能无法得到有效及时挖掘的弊端,小看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孩子出国学习可能是好事,但选择出国的年龄段非常关键。青少年在中小学阶段更宜扎根本国文化土壤,接受五千年文化底蕴的滋润,待到羽翼渐丰时再翱翔世界。可以这么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拥有丰厚中国优秀文化传承的学子更能驰骋于世界的浪潮之中。

(作者:唐盛昌,系上海市特级校长、正高级教师,上海中学原校长)

更多内容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内容:《光明日报》(2020年11月09日02版)

图片:网络

责编:张永群

编辑:朱晓帆常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