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豆瓣9.4,央视出手,果然每一帧都是震撼!

发布时间:2020-11-06 15:22:36来源:乌鸦电影

1950年春,上海。

一支中国军队,整天泡在海水里,练习游泳、上船、下船…

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练就水上作战的本领,目标是:解放台湾。

1950年春,东北。

一支中国军队,解甲归田,在成片荒凉的土地上,播下了玉米、高粱、大豆的种子…

短短几个月,北大荒长出了一望无际的庄稼…

1950年夏,广州。

一支中国军队,刚刚结束解放海南岛一役。

40岁的邓华,指挥10万大军,跨海征战,以木船打军舰,取得大胜。

他终于回到广州,与身怀六甲的妻子团聚。

谁能想到,未来如此难测…

挥军南下变成挥军北上,亲手种的庄稼等不到收获,父亲等不到儿子的出生…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抵达南韩,公然支援南韩抵御朝鲜。

国际局势突然紧张,中国火速调派几个军的兵力摆到鸭绿江边,加强东北边防。

分布在全国各地的部队军人,就这样,坐上了日夜兼程开往丹东的火车…

临行前,邓华对即将分娩的妻子说:瓦罐难免井上碎,将军难免阵上亡。

临行前,开垦北大荒的战士,回头看看亲手浇灌的黑土地,许多人眼睛都湿了…

因为军令下得太急,很多人直到上了火车,才知道要去哪里,去干嘛。

仅仅数月之后,“联合国军”已经打到中朝边境,鸭绿江边,美国空军的炸弹,时不时炸到中国境内…

1950年10月,中国应朝鲜请求,派兵赴朝,与朝鲜人民军并肩作战。

这支来自五湖四海的队伍,名叫:中国人民志愿军。

从驻守边防,突然变为出国作战,战士们心情很复杂。

离开家,多少天能回来?不知道。能不能活着回来?不知道。能不能打赢?心里更没底…

到了鸭绿江边,大家就到河里去捧一捧水来喝。

有人说:这是壮行酒,喝完咱们就要告别祖国了…

20集纪录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由央视《国家记忆》栏目摄制,目前更新至第18集。

豆瓣评分,高达惊人的9.4。

因其中的采访片段极其催泪,还登上了微博热搜。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很多相关题材的纪录片陆续出炉,而这部央视制作,是同类型纪录片中,资料最为详实的一部。

它用10个小时,向观众完整详细地描述了战争的全过程,还原了很多历史细节,让原本历史课本上简单叙述的片段,变得有血有肉,生动饱满。

还首次解密了一些珍贵档案和电报,拍摄了百余件抗美援朝珍贵文物,部分历史影像画面在片中首次公开。

摄制团队历时一年,在国内外进行详细调研和梳理,采访了许多权威专家。

最难得的是,摄制组对参与抗美援朝的150名老兵,进行了抢救式采访。

到播出时,有些接受采访的老兵已经去世了,这部纪录片,成了他们留给世人的最后影像。

我们都知道,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志愿军打得异常艰难。

纪录片给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1950年,美国钢产量为8772万吨,国民生产总值为2848亿美元。

而中国,钢产量为60.6万吨,仅相当于同期美国的1/144,工农业生产总值574亿元人民币,不足同期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1/12。

当时的美国,是世界强国,当时的中国,解放才不久,一穷二白。对战双方,实力悬殊。

在朝鲜战场上,美国有飞机大炮坦克,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

而中国是小米加步枪,战争初期,连空军都没有,防空武器基本为零。

志愿军进入朝鲜,只能白天隐蔽,夜晚行军,不能生火、抽烟,因为头顶上都是美军的飞机,稍有不慎就会暴露…

现代战争不仅仅比拼前线的战斗力,更是双方后勤能力的比拼。

美军有完善的补给体系,平均13个后勤人员,供应一个兵。

美国士兵上前线,穿的是厚实的棉衣,里三层外三层,有皮靴、手套、防寒帽,还能吃上后勤部队用吉普车送来的圣诞大餐。

他们连饮用水,都是从美国直接空运过来的,不喝朝鲜一口水。

而中国,一个后勤要供应6-10个战士,运输靠人力、畜力,因为没有空军掩护,食物、冬衣和子弹送到前线,都非常不易。

因为志愿军入朝时间紧迫,很多从南方调上前线的战士,还穿着适应南方冬天的单薄棉衣、单鞋,后方补给却远远跟不上…

1950年冬天,是朝鲜50年不遇的严冬。

北方山区,动辄是零下三四十度的低温,大量志愿军因此冻伤、冻死…

医疗方面差距也很大,美军受伤,5分钟内就能得到包扎,一小时后就能运送到后方医院接受治疗。

而志愿军,受伤后要等上一两个小时,才能得到简单包扎,爬8个小时,才能爬到后方医院救治…

当时,有人问志愿军,最怕什么。

他们的回答让人心酸:一怕没饭吃,二怕没子弹,三怕负伤后抬不下来。

那么,这场仗是怎么打赢的?

纪录片用大量的史料和生动的采访,回应了这个问题。

没水喝,就吃雪解渴。

一个苹果,大家一人一口轮着吃。

四五天吃不上热的食物是常态,饿了,就在阵地上啃土豆。

土豆都冻成冰块了,就捧在手里哈气,哈化了一层,啃一层,就这样一层一层吃…

天寒地冻,只能硬扛。

1950年11月的长津湖,零下38度,大雪纷飞。

志愿军埋伏在水门桥边的高地上,阻击美军。

还没等到美军,一个连的士兵,就冻僵在雪地里。

许多战士直到牺牲时,还保持着卧倒的姿态,人人都是手执武器…

人们在上海烈士宋阿毛的上衣口袋里,找到了一张字条,上面写着:

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

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

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

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

100多人的连队,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与阵地永恒地坚守在一起。

美军有强劲的武器,而我军有勇有谋,有纪律有战术。

白天没办法行军,志愿军就地隐避,军队纪律严明,说不动就不动。

常常是,美军侦察机终日盘旋,愣是一个兵都没发现。

夜路不好走,有人睡着了,其他人就用背包带,一个牵一个,有人晕倒了,后边的人扶起来架着他…

为了切断美军的撤退通道,一支部队14小时疾行145里,抢先到达指定地点,打了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美军万万没想到,吃不饱穿不暖睡不够的志愿军,竟然这么快…

志愿军还细致地做了观察和记录,发现每天美军侦察机飞离志愿军阵地的时间是16:40,而日落时间为17:03,炮兵就利用中间23分钟的时间差,准备炮弹。

我们的大炮,虽然射程威力都不行,但就是利用这点时间,把炮推到了离对方阵地三四百米的地方,一打一个准…

敌人有坦克,志愿军只能用步枪打,但子弹都反弹了回来…

当时他们能想到的唯一的办法,是爆破坦克履带。他们发现,坦克在上坡或转弯时,速度会慢下来,这是爆破的好时机。

然而,爆破了几次,都不成功,因为导火索太长,炸药包总是在坦克开过之后才炸。

爆破手李光禄胆大心细,把导火索从10公分截至3公分。

这意味着,他得在3秒内完成点火、投送、撤离,还得躲避枪林弹雨…

就这样,志愿军以血肉之躯,用最原始的方法,跟坦克硬刚上了…

在朝鲜战场,有一句话,被反复提及:美军是“钢多气少”,而我军是“钢少气多”。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军队能够跟美军抗衡,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战士不怕死。

对方炸掉了桥和铁路,我们的战士,顶着敌军的飞机炸弹抢修,很少在24小时内还未修复。

敌军投下的炸弹,志愿军就敢大着胆子去拆…

人家是轻伤不下火线,志愿军是只要有一口气在,就不下火线。

有的战士大腿打断了,接着打,有的肚子中枪了,就拿绷带扎一下,不让它流出来…

说要死守到底的阵地,打到只剩下一个人了,也要坚守下去。

子弹打完了,就上去肉搏…

被汽油弹烧着了身体,他们带着全身的火苗,扑向对手,同归于尽。

最后,志愿军战士的尸体跟敌人的尸体抱在一起,抠都抠不开…

李玉安和井玉琢,经历过最惨烈的松骨峰一役,血战8个小时。

因为身受重伤,被抬下火线,回国治疗出院后,默契地都绝口不提自己的身份,一个当了粮库工人,一个回乡务农。

多年来,人们都以为他们已经牺牲,他们的事迹还被作家魏巍写进了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

直到一次偶然,他们被发现了,组织上要给他们记战功。

朴实的李玉安不以为然:那么多战友,有的十八九岁就牺牲了,功劳属于死去的烈士,我有什么功?

在走下战场后的几十年里,李玉安几乎年年都是粮库的先进工作者。

他说:只要活着,就得像个战士,才对得起死去的战友。

志愿军的英勇,一度让美军闻风丧胆,成了一些人的终生噩梦。

有美国老兵回忆说:他们跳入刺骨的河水,蹚着齐腰深的冰水,展开冲锋,上岸后,他们跑得很慢,因为裤腿被冻住不能弯曲。他们一个个像圆木一样倒下,但总有人不断地冲过江面…当时我就知道,这是一场没有希望的战争…

还有的美军士兵,已经对中国的冲锋号,产生了PTSD。

在美国记者撰写的《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中,有这样的描述:一名美国将领说,这是我听过最奇怪的音乐,它似乎就是唱给我和我的士兵听的。好像敌人一直在盯着我们,为我们哼唱着一首小夜曲,嘲笑愚弄着我们,让我毛骨悚然。

抗美援朝战争,总计有240万人,先后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

最后牺牲烈士的人数是:197653。

这个数字包括,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牺牲和失踪的志愿军官兵、支前民兵民工、支前工作人员,以及停战后至志愿军回国前,帮助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生产建设牺牲和因伤复发牺牲的人员。

他们把最壮丽的青春,献给了那个血染的战场上…

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最后安葬在了朝鲜。

有些战士的尸体,就是扒开雪堆,匆匆埋在雪里…

最近,社会各界都在纪念志愿军入朝作战70周年,网络上一段段老兵的视频,频频被转发:

86岁的李继德,吃上了现代军粮,有荤有素,还能自动加热。

老人尝了一口热米饭,兴奋得像个孩子:这是变魔术啊!哎呀,非常好!

但一说到“我们那时候啊”,他沉默了…

89岁的杨德胜,重回阔别多年的老连队,看到步兵车,他迫不及待上去体验,笑着笑着,突然捂脸而泣…

他感叹:如果当年有这个武器,不至于和战友生离死别…

88岁的龚新祥,在一次战斗中,脸被击伤。

人家问他后不后悔,他说:我自愿去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和平而战!

89岁的涂伯毅,曾被美军投掷的凝固汽油弹烧伤至残。

正值青春年华的他,全身大面积烧伤,面部严重毁容。有一次上街,还吓哭了小孩。

靠着军人钢铁意志,才重拾生活的信心…

他说:我已经够幸福了,人家都牺牲了,我活了下来…

请大家记住,这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

是这些朴实无华的老人,凭着最纯粹的报国心,豁出性命,拿青春与热血,换来当下的风平浪静。

和平从来不是一种理所当然,换得和平的代价,很可能是巨大的、惨重的。

而这或许,正是它如此珍贵的原因。

后台回复抗美援朝

获得观看链接

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