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高技派建筑师Renzo Piano的中国建筑首作,究竟极致在哪?

发布时间:2020-11-04 13:21:17来源:IDEAT理想家

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于1998年获得普利兹克奖(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评委会评价称赞其“求知欲与解决问题的手法广博如其意大利先辈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并重新定义了现代和后现代风格建筑。”

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

十年前,他设计的纽约时报大厦,陶瓷玻璃幕墙能保证52层的全天采光和防晒。

二十年前,他设计的大阪关西国际机场,总长1.7公里,屋顶用的是82000块一模一样的不锈钢板。

三十年前,他设计的IBM移动大厦,长48米宽12米高6米,可以在任何地方拆卸组装。

四十年前,他设计的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完全不需要内部支撑,十层楼的内部层高都可以自由升降。

他的建筑作品正如他所言,没有规则、没有界限,你永远不知道他的下一个作品会是什么,而他的建筑作品所蕴含的创造力、科技之美和人文关怀,也从来没有令人失望过。

从上世纪的蓬皮杜艺术中心

到最近刚落成的杭州天目里

普利兹克奖得主RenzoPiano

一直在为世界带来属于他的独特建筑

“OōEli天目里”是建筑师伦佐·皮亚诺在中国承接的首个项目,其设计起始于2012年,业主方是著名服装品牌江南布衣及中国建筑设计机构goa大象设计,是集商业、秀场、艺术中心、私人美术馆、办公楼等功能于一体的新概念艺术园区。

▲天目里园区

没有惊世骇俗的概念,这次伦佐·皮亚诺取灵感于杭州人的当地生活,在游完西湖,喝过龙井茶后,对于天目里的设想:“我并不想让这里成为纪念碑式的建筑,我更关心建筑与环境的和谐"。

在八年时间长河的打磨下,天目里从草稿纸上一颗有着绿色坚韧的外壳和柔软丰富的内核的苹果,变成了一座由17栋单体建筑及其中心广场构成的约23万㎡建筑集群。

▲伦佐·皮亚诺天目里项目建筑草稿

在约23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上,伦佐·皮亚诺建造出了17幢形态不一的单体建筑,通过围合的方式在地块内创造了一个130mX95m的中心广场(与西班牙的Plazamayor尺度相似)称为“城市客厅”。

同时又对地块进行切割,创造出广场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和渗透,这些切线限定出不同的植被、镜面水池及下沉广场等丰富的景观元素。

“OōEli天目里”云集了日本枯山水大师枡野俊明、美国著名的植物生态学家PaulKephart参与到天目里的植物景观和庭园设计,由英国地景艺术家RichardLong、专注居住和社交艺术的泰国当代艺术家RirkritTiravanija等全球知名艺术家创作的艺术装置分布其中,而以改造城市公共空间与大型雕塑而闻名的美国艺术家TheasterGates将首次天目里进行合作,共同设计天目里的买手百货B1OCK。

▲2015年枡野俊明与伦佐·皮亚诺及设计团队、江南布衣创始人李琳、天目里艺术馆艺术顾问讨论方案

充满冒险精神的伦佐,将蓬皮杜国家艺术和文化中心的创新精神延续到了天目里,整个项目既有独特的趣味性空间场景体验,同时又能感受到一份和谐、干净和清澈。正如江南布衣创始人李琳拿地的初衷:

“希望江南布衣未来的办公场所,是个可以肆意释放成员们能量的场域,更与自然的、艺术的天性表达相关。转一转,喝杯饮料,翻翻书,哪怕是本数学书,也能触及灵感,点亮感知。”

#极简线条的结构美

“高技派”的中国建筑实践

▲天目里外墙铝板

皮亚诺的大部分设计在形体和外观上往往非常简单明了,总图布局和城市的关系也非常自然和谐,注重城市肌理和轴线关系往往成为首要考虑的事情。

▲皮亚诺查看天目里项目模型

天目里的建筑不是一眼就吸睛的那种类型,但绝对是耐看的。在如今商业体追求高超建造外观的当下,天目里的出现是一抹清流,天目里的建筑外立面采用清水混凝土搭配玻璃和模块化铝板幕墙。

▲实景©goa大象设计

虽然是大面积的清水混凝土,但是在铝板和玻璃幕墙的中和下,建筑整体一点也不厚重,充满了轻盈感,通透而开阔。整体设计看似“极简”,却是从内到外处处精细化落地,简洁而不简单。

形式操作的简洁换来的不仅仅是建筑关系的明确,更是对建筑细部更多的关注;细部的灵感来源很多,来自于建筑内部的结构优化,来自于材料的拼接,也可以来自于对某个元素的引入和转化等。

▲©KingkayArchitecturalPhotography

大直线、小曲面的构件沿着形式逻辑和内在结构有条不紊地展开,带来了韵律的美和深度的层次,全局造型的清晰张力和局部繁复精美的构建在两个尺度下共同阐释了建筑与光的交织、建筑与自然的呼应。

坚硬的“外壳”由17座单体建筑围合而成,所有的建筑体量都围绕着中央的绿色花园;建筑体量在首层通过内退和通透的玻璃以实现悬浮的效果,并在8-9F进行退台,以保证广场的每个角落都能享受到充足的阳光。

▲八层露台幕墙及绿植©KingkayArchitecturalPhotography

▲屋顶龙井茶园

如果说建筑构件的精致与否代表了工业水平的发达程度,而结构构件的精致与否代表了建筑师对于建筑的领悟深度。纵使结构构件并不是一个空间的主导要素,精致的构件节点也可以成为建筑的点睛之笔。

“建筑结构融合之美,是千变万化的,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通过各种手法去实现”。虽然没有统一标准,但仍然可以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简洁(Concise)、高效(Efficient)、秩序(Orderly)、精致(Exquisite)、极限(Ultimate)、通透(Transparent)、诚实/本真(Real)、有机(Organic)、异规(Informal)。

建筑界有句玩笑话“建筑做的好不好,一看对缝都知道”,好的建筑师对自己的作品都有执念,而节点是否做得精巧反映了建筑师对于细节的把控力。佐伦·皮亚诺用天目里项目让中国看见他对建筑结构的掌控力,积极地使用现代的材料(钢筋和玻璃),完美体现了高科技(High-tech)的态度和风格。

▲办公单元夜间实景©天目里

#清水混凝土,

没有缀饰,依然动人的短诗

天目里的清水混凝土工程是世界上最顶尖的清水混凝土施工团队——意大利的DottorGroup,100多位意大利技术指导,从180天的工期到在中国杭州长驻5年之久,只为保证园区内约4万平方米的墙体均由清水混凝土进行原真呈现,在全球范围内堪称创举。

不仅如此,项目中还进行了多项极具实验性的尝试。清水混凝土墙面,搭配阳极氧化工艺铝板和超白玻璃幕墙,与绿色景观亲密呼应。

#清水混凝土

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砂、石为集料,与水(可含外加剂和掺合料)按特定比例充分搅拌,就能得到我们通常所说的混凝土,它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尤其是一些大型基建上。

而清水混凝土其实是一个建筑学上的概念,指将浇筑好的混凝土表面直接暴露出来作为外饰面的做法。

“清水混凝土是一种表里如一的材质,就像一件翻过来针脚依然很漂亮的衣服,里面和外面一样好看。”

“concret”在英文中,清混又叫ArchitectureConcrete(建筑艺术混凝土)、ExposedConcrete(暴露表面混凝土)、FairFacedConcrete(装饰混凝土)。顾名思义,它不需任何外在装饰,自身表面即是饰面一一平整、光滑、色泽均匀、棱角分明、无碰损和污染。这种将内在品质直接呈现于外观、不事雕琢的状态,展现了一种最本质的美感。

“它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材质,就像一句没有缀饰,依然动人的短诗。”

清水混凝土具有很强的拓印特征,脱模后,在其细腻的表面上可能存在着截然不同的纹理,但丝绸一般均匀光滑的质感是最难实现的。深入探究,我们会发现每一块清水混凝土都有着自己的性格。

由于清水混凝土是“一次浇筑成型,施工后不做任何装饰”,所以施工方式和过程中带来的任何误差都会直接反应在混凝土表面,留下永久的印记。

对于RPBW而言,一片完美的清水混凝土墙,更具体的标准,其实是指在“面、缝、线、孔”四点上均表现完美。

#面

光滑如丝的表面和触感,是大多数人对清水混凝土的印象,RPBW眼中,一面理想的清水混凝土墙至少应该满足以下几条标准。

“表面平整、清洁、色泽一致,表面无分层,无明显气泡、砂带和黑斑,表面无蜂窝、麻面、裂纹和露筋现象”

#缝

是简洁的清水混凝土表面为数不多的重要装饰之一,分为明缝和禅缝。明缝是施工时以附在模板上的嵌条而形成,禅缝则是模板拼缝形成,两者一起实现对清水混凝土表面的切割分块及装饰。

“拼缝严密,模版接缝与施工缝处无挂浆、漏浆”

#线

DottorGroup的清水混凝土施工所用模板要求十分严格,需要根据建筑物进行设计定做,且所用模板多数为一次性的,成本较高,转角、梁与柱接头等重要部位全部使用进口模板。

▲清水混凝土墙样板©MaximeLaurant

模板必须具有足够的刚度,在混凝土侧压力作用下不允许有一点变形,以保证结构物的几何尺寸均匀、断面的一致,防止浆体流失。

#孔

螺杆是墙体内、外侧模板之间的拉结,承受着混凝土侧压力和其他荷载,其留下的孔眼是清水墙面的另一道重要装饰。就像是岁月留在我们脸上的纹路,螺栓孔眼也是清水墙上一道无法抹去、但又有点酷的时光痕迹。

“孔型精致、位置准确”

清水混凝土施工是一门给材料注入生命并且精确运用的艺术,最终效果受到很多因素影响,从原材料、施工温度和湿度,到施工人员的专业度、管理平台的系统性,每一个环节都埋伏着重重考验。

“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标准的清水混凝土工程”

▲清水混凝土施工由意大利专家级团队DottorGroup赴中国制作,图为本案清水混凝土墙样板。©MaximeLaurant

由于清水混凝土一次浇注完成、不可更改的特性,与墙体相连的门窗洞口和各种构件、预埋件须提前准确设计与定位,与土建施工同时预埋铺设。

意味着所有的门窗、孔洞、各类构件、预埋件等都得提前精确设计与定位,外露节点也须设计好与明缝等的交接。不同岗位、不同时间线上的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紧密合作。

▲天目里17号楼艺术中心外立面

不仅如此,其中的17号楼艺术中心,艺术中心极富挑战性的结构是整座园区的点睛之笔,它的塔楼中间设置型钢筋混凝土筒体,筒体东西两侧承重墙长18米、高42米,而墙厚仅25厘米,高40余米,每层需达到150立方米的浇筑量,大胆挑战了清水混凝土作为结构主体与“暴露美学代表”双重需求下的升级版难度,整个建筑以一种不对称的夸张立面呈现,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即便对DottorGroup而言,也具有非常大的难度。

为此,业主团队为天目里设定了非常严苛的验收标准:

——拼缝缝宽之间的差别不超过1mm

——墙面气泡、空隙直径不超过7mm

——阳角挺括度45°

从组织设计、安排施工到现场管理与监理督检,必须确保每一个环节运行良好、施工现场清洁,对施工单位和工程管理团队而言,都具有很大的难度。这也是为什么清水混凝土一般用于不承重分隔墙体和较小的项目,罕有大面积实施。

▲典型办公单元吊顶样板©goa大象设计

越是复杂的工程,越需要好的运作系统。DottorGroup在天目里现场最多时有14个团队同时展开14个小型建筑现场,每个团队均配备专业的钢筋绑扎团队、模板专业人员、置模工人、陪同翻译,由质量把控技术人员进行全程跟踪检查。

精确统筹

建筑、结构、设备、室内一体化设计由goa团队统筹前置完成,产品选型细部构造都由RPBW统筹把控,保障精确点位的精准美观。

交替施工

系统化的工程管理:所有核心筒与整面的清水混凝土墙体均由来自意大利的全球顶尖混凝土团队DottorGroup完成;所有的混凝土柱、梁与楼板则由总包施工单位完成。他们需要交替作业施工,并做好施工衔接及成品保护工作。

20s

为确保20秒之内完成搅拌浇筑,并且由专业人员震捣均匀,工地现场专门设置了进口自意大利的数控搅拌站,以严格控制混凝土搅拌的稳定性和浇筑及时性。

温度&湿度

温度和空气的湿度都会对混凝土呈现的颜色产生影响,DottorGroup需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温度和湿度调整配方及浇筑方案,确保5万平方米规模无色差。

色彩料块记录

DottorGroup为每一面墙留存了3个立方体料块,每一面墙的浇筑都必须通过料块对比前次色彩。

专门保护

每面墙都须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DottorGroup先完成部分的保护,预埋植筋、预留交接槽,在已浇筑好的墙外侧做一圈散水板,引流废水到墙外侧。

▲江南布衣总部大楼

#庭院设计

来自日式枯山水的禅意

诚如伦佐·皮亚诺所设想的:“每天上班多花五分钟走过一个花园,我们觉得这才是生活”,天目里的庭园设计希冀为来访者和在此工作的人们,提供平和宁静的思考空间,令人在美好的环境中不断迸发出新思考。

枡野俊明团队在考察了西湖周边的自然景观与皮亚诺已有的建筑设计,随建筑而上,视野也随之变化,不同区域的物质肌理个性愈发凸显出来。天目里的屋顶上有茶田,可近赏绿植墙,远眺山峦。

▲枡野俊明查看项目现场,并与团队交流

皮亚诺的建筑设计具有两个属性,与城市相对的立面十分现代,与中庭相对的立面则绿意盎然,平面则像征着杭州西湖景色,物质性与精神性并存。反射可以想像成是西湖的象征,下沉式的区域表达了精神性,是让心灵能够感知到不受形态影响的空间,在包围中自我发现与自我升华。

▲下沉庭院©KingkayArchitecturalPhotography

“天共白云晓,水和明月流”这句诗中禅语意味着能够理解正负相反事物的关系,就像“光与影”“静与动”“虚与实”等等,即是大自然的森罗万象的真理和最纯粹的本性的一种感悟。

枡野团队将本次设计的方向和主旨定为:“与拥有跟这片沃土和文化有同样志向的人,通过与自然的相互调和,追求共生共存共同成长的场所”,希望在此工作的人们可以逐渐渐进感受这一点,找到生活中的意义,汲取更多能量去创造,将杭州的魅力传递给世界。

整个天目里建筑围合的十一个地下庭中,枡野俊明挑选了三个地下庭院作为此次设计的基地,这三处分别代表了“水,风,空”。

#风

▲“风”庭园手绘效果图

“风”位于goa餐厅之间,种植高大的柏林树。在画廊和餐厅不同的功能区域,通过房间来分割视线。从餐厅可以看到画廊竖立着的用濑户内海产的御影石制作的景观雕塑,隐约认识后方画廊的艺术表现。从餐厅和画廊关系可以看到虽然视线有所隔断,但空间柔和地连接着。

#水

▲“水”庭园手绘效果图

“水”的空间是瀑布的空间。在地下一层,水流从高空落下犹如从山间进入,人在铺装与水间行走,可以感知“走到水与水之间”,“与水合二中一设有的电梯,不能在一个视觉方向上看到庭园全景,但是枫树和其他景观植物无论从哪个空间都能看到,从而使人意识到空间的整体性。

#空

▲“空”庭园手绘效果图

最后是“空”的空间。整个空间是一个枯山水的空间。在白砂中配置了景观石。枡野俊明老师觉得在杭州做枯山水,也最好能够吸收绿色丰富的自然景观。

枯山水庭中所用到的七块景观石都是产自京都的名石,再由来自京都的庭园施工团队配合摆放,从而完成整个庭园的制作。

枯山水庭园“空”,通过办公室空间,所谓风吹过湖面。西湖的水流成为瀑布落下,水声创造了清洁心灵的空间。并且水有意识地流过办公空间,升华成为枯山水。

枡野俊明常说,庭园的设计到庭园最终呈现,前期纸上的设计只占百分之三十,更多地需要现场的把控与造园团队的专业。这也是枡野俊明所有的项目均要求他长期合作的日本造园团队配合造园的原因。

天目里枯山水庭园也均由枡野俊明长期合作的日本庭园施工团队制作,所有景观石材也均在日本挑选、加工后,运抵杭州进行摆放安装。这两个日本的庭园施工团队也是枡野俊明老师共事35年之久的合作伙伴,枡野的作品均由他们来完成。

伦佐·皮亚诺(RenzoPiano)于1937年9月14日出生于意大利热那亚(Genoa)一个建筑商世家,1965-1970年间,皮亚诺从米兰科技大学获得建筑学学位,他曾供职于路易斯·康事务所,同时为波兰工程师ZygmuntStanlislawMakaovski工作,他可以说是渴望在工程设计和建筑设计都拥有创新力的年轻人。

他深受建筑建筑工程设计先驱们的影响,例如英国建筑师BuckminsterFuller、法国建筑师RobertLeRicolais、德国建筑师FreiOtto,用系统化模块化的结构,轻型的材料和张拉膜的探索,一如既往他的研究方向。1981年创立个人事务所:伦佐·皮亚诺建筑工作室(RenzoPianoBuildingWorkshop)。

在那里,他开始了一系列试验性的设计:炼油厂、展览馆的陈列厅、多功能医院等等。尽管皮亚诺深受多位建筑大师作品的影响,但自出道之日起,他就特立独行,决不墨守成规、拾人牙慧,并且始终偏爱开放式设计与自然光的效果。

蓬皮杜中心见证了伦佐·皮亚诺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建筑理念的开端,他的作品偏爱开放式的设计与自然光的运用,关注人、建筑、环境三者的融合,最大化地实现建筑的可居住性与可持续发展性。伦佐·皮亚诺涉猎的建筑类型十分广泛,从博物馆、歌剧院到摩天大楼、商业建筑,甚至囊括了机场。

1971-1977

蓬皮杜艺术中心,法国巴黎

1971年,伦佐和理查德·罗杰斯一起赢得了蓬皮杜艺术中心(CENTREGEORGESPOMPIDOU)的设计竞赛——这是他职业生涯的里程碑。当时巴黎五月风暴仅仅过了三年,他们还都是“坏男孩”、叛逆的年轻人,深受时代精神感染,满怀一腔热血的我们期望把第一次疯狂的建筑实践建成一艘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宇宙飞船——真正属于大众的公共空间。

创造性地采用了“内层外翻”式的建筑结构。,除了外围28根用作支撑的柱子外,整个建筑内部没有一根立柱,甚至没有一面墙。在这个设计里,那些在传统建筑中被隐藏起来的梁、柱、空间桁架、管线、暖通照明设备,都被漆上不同的颜色,全部毫不掩饰地暴露在大众面前。

蓝色的是空调设备,绿色的是给排水管道,黄色的是电气设施和管线。而一条蛇一般的玻璃管道,装着电梯,涂抹着癫狂的红色,旁若无人地斜穿过整个主立面。

1992-2000

波茨坦广场,柏林

两德合并后,这个曾因战争的破坏和柏林墙所产生的压迫感而被荒废多年的广场在皮亚诺建筑事务所的总体规划下进行了全面的翻修。皮亚诺建筑事务所设计了其中八栋建筑并召集其他建筑师设计竞标其他十栋建筑。

现在PotsdamerPlatz是新柏林最有魅力的场所。其引人注目的建筑集餐馆、购物中心、剧院及电影院等于一身,使它不仅吸引着观光的游客,也吸引着柏林人经常到此一游。最初的波茨坦广场只有一个十字路口。

2000-2007

纽约时报大厦,美国纽约

2000年,皮亚诺建筑事务所为《纽约时报》报社设计了他们位于曼哈顿的新总部大楼,这座52层拥有独特双层立面的新大楼,以其透气性和透明性的主题传达了报纸和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也是美国第一座用陶瓷遮阳板建造高层幕墙的建筑。

超清楚的低铁玻璃将覆盖在陶瓷管子上,形成反射日光和变换色彩的幕墙。内外建筑设计和自然环境、周边环境的结合体现在底层的花园上。这座开放式花园种植了白桦树和苔藓,营造了独特的花园氛围。

2000

伦敦塔桥大厦/碎片大厦,伦敦

这是一座高1000英尺、72层的塔楼,八个倾斜的玻璃碎片定义了塔楼的形状和视觉感受,打破了建筑大体量的规模,使塔楼显得不那么笨重。大楼以不可预知的方式反射光线,大厦的间隙裂缝之间的开放的通风口则为室内提供了自然通风,以起到散热作用——这座消耗的能源仅为普通大厦的三分之二。

碎片大厦的整体形态是下宽上窄,最后顶部的塔尖渐渐消失在空中,就像16世纪的小尖塔或高桅横帆船的桅杆。建筑的形式以伦敦具有历史性的尖顶和桅杆为基础而设计。

皮亚诺运用了精密复杂的玻璃幕墙,这个极富表现力的建筑立面由成角度的窗玻璃组成,同时反射光线,改变天空的变化模式。这种立面处理可以让建筑形式根据天气和季节的不同而发生改变。

1982-1986

梅尼尔收藏博物馆,休斯顿

位于休斯顿的梅尼尔收藏博物馆,这个设计的重点在于光与氛围的营造。伦佐曾与雷纳·班纳姆探过建筑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他的观点是建筑也能由氛围、光线、太阳、透视等多种要素构成。

受其影响,伦佐在博物馆钢结构上吊挂了曲面预制混凝土反光板,这些板似“叶片”一样,如机翼般优雅曲面造型的钢丝网水泥(ferro-cement)反光板将从北面而来的自然光源神奇地漫射于展厅中,钢丝网水泥其实是钢与混凝土的有趣组合,彰显了清晰的结构与科技的美感。

1988-1994

关西国际机场,日本大阪

日本大阪关西国际机场像一条长长的钢虫坐落在伸出海面达5千米的人工岛上。这项工程包括在软粘土上堆起20米高的碎石,一条长桥把岛屿与陆地连接起来,并直接将公路和铁路乘客运送到机场。该建筑物是由数百根插入大量混凝土中的钢柱支撑的,可以随岛屿位置的移动而向上顶起或落下。计算机监控岛屿粘土和碎石的变化。

1991-1999

栖包屋文化中心,新喀里多尼亚

自从文化中心建成以来,新喀里多尼亚成为了国际建筑界关注的焦点,建筑优雅,转瞬即逝的标志性外壳为这片岛屿以及伦佐·皮亚诺的事务所带来了同等程度的声望和业务。

这座建筑作为皮亚诺设计的另一个端点,与蓬皮杜的科技、硬朗形成两极。该建筑用了8年时间完工,在这期间,皮亚诺不断与这座南太平洋神秘岛屿提那(Tina)半岛上的原住民、人类学家、生态学家、当地官员等进行商讨,最终呈现出了艺术与技术合唱的优美建筑。

在敏锐地使用了传统卡纳克首领的房子作为设计的开端后,建筑师们操控和解构了那些房屋的外形,创造出了一种大型的圆形序列,以及通风的壳状建筑。它们当中的十个沿着山峦的方向拉伸开来,高度在20到28米之间不等,在太平洋的海岸线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在它们之间,一段精心编排过的博物馆空间带领着游客们穿梭于室内私密空间和周遭岛屿景观。

在皮亚诺的设计日志中,记载了他对于这座建筑惊人灵感闪现的刹那,他领悟到在卡纳克人的观念中建筑过程与成品一样重要,于是他将这座建筑设计成不断编织形态,也暗喻生态永续发展的展望。这座性感的建筑如同高更的塔希提少女,充满了野性、淳朴、原始感与背景的厚重。

伦佐在一次个人演讲中曾说:“我们正处于新的历史阶段:陶醉于混凝土与钢铁、并从‘风格‘解放之后,建筑应该彰显对世界‘脆弱面‘的关注——这个态度不仅是自然的,也是社会的。”

“土地是脆弱的,城市是敏感的”或许将成为新世纪建筑的重要灵感元素,这并非关乎道德和能源,而是寻求新的语汇,打造会呼吸的建筑。

城市是脆弱的,或许对设计师而言,最重要的任务是如卡尔维诺所言的“使之持久,给予空间……每个城市,甚至在最复杂的城市环境中都存有最受欢迎的空间,总是如此”。

▲天目里园区夜景

正如天目里项目最初的设想:让建筑如一个绿色苹果那样,在硬质界面的包裹下,拥有颗柔软而丰富的内核。让精彩的人事物在这里聚集,让温度、生命力在脆弱的土地永续。

今日话题

你最喜欢伦佐·皮亚诺的哪件作品?

对于他最新的项目你有什么话想说?

快来留言告诉我们。

评论区等你哟!

策划:Tyra

撰文:婕妤

新媒体编辑:婕妤、甜甜

摄影:朱海、婕妤

本文为《IDEAT理想家》版权所有,欢迎转发朋友圈;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告知转载事宜,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