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取消论文奖励后,你的钱袋子还好吗?

发布时间:2020-10-31 22:22:22来源:青塔

今年2月,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发文,其中明确规定: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避免功利导向。

前不久,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在教育部答记者问中,相关负责人也对破除“唯论文”问题进行解答,明确说明:要突出质量导向,教师科研重点评价学术贡献、社会贡献以及支撑人才培养情况,不得将论文数、项目数、课题经费等科研量化指标与绩效工资分配、奖励挂钩。

可以看出,国家对于取消论文奖励的态度是明确的。回望过去,论文奖励这些年,对国内科研成果的产出到底是利是弊?取消奖励之后,又会对广大科研工作者来说造成哪些影响?

01

发论文是可以发家致富的

从两年前四川农业大学1350万“天价论文”的事件引发学术界热议到今年完全取消论文奖励,没钱了,发SCI都没那么香了。

一些老师还指望着这些科研奖励来改善一下生活,突然不发奖了,这对于很多青椒并不富裕的生活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遥想当年,是真的可以靠写论文“发家致富”的。

从数据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统计的几所“双一流”高校中,CNS期刊论文奖励的金额一般从10万起步,20-30万比较常见,最高可达百万。

相比较于CNS期刊动辄数十万的奖励,SCI的奖励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奖励政策也是花样百出。有按分区划分、有按影响因子划分、还有的高校采用积分制的方式来计算奖励。为了便于统计分析,我们仅例举了几所按分区来划分奖励的高校。“双一流”高校对于一区论文的奖励,普遍在1-2万之间浮动,奖励随分区递减。

CNS奖励虽高,但可遇不可求,SCI奖励虽少,但能走量。一个高产点的文科博士也能拿到几万甚至十几万的科研奖励。

奖励金额和学校是否一流并没有直接联系,部分双非高校甚至对论文的奖励金额更多。

02

论文奖励是一把“双刃剑”

站在高校角度来说,论文奖励实质是为了激励科研产出,那么从具体科研成果数据来看,论文奖励达到预期目标了吗?

以北京某科学院为例,2006年该院制定了成果奖励办法,对发表的SCI和EI论文、授权专利、科技奖励、审(认、鉴)定品种等科技成果进行了统计和奖励。

我们能清楚看到,自实施成果奖励办法以来,发表SCI论文数量从2006年的10篇提高到2016年的151篇,数量上稳步提高。

通过进一步对发表SCI论文的影响因子统计分析发现,2006年奖励的10篇SCI论文平均影响因子为1.68,影响因子最高的一篇只有3.063;2013年奖励SCI论文数量98篇,3.0以上11篇,其中,5.0的3篇。奖励制度对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发挥了重要的激励作用,论文的质量也大幅提升。

但我们也发现,奖励制度对周期短的成果产出作用较为明显,对产出周期长的成果激励作用不明显。这就可能造成为了追求论文奖励而大量论文注水,或引发只为发论文而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现象。奖励的指挥棒一旦被滥用,恐怕不是对科研工作者的激励,而是浮躁学术氛围的催化。

03

不发奖励你还写论文吗?

对于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来说,写论文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第一动力从来不是金钱奖励。

没取得职称的青年学者评职称时只有寥寥几篇怕是面子上也过不去;讲师、副教授、教授也有科研任务要求;要申请纵向项目,论文必不可少;硕博毕业、博后考核更不用说了,写论文是刚性需要。

以上海某985高校为例,人文学科的教授评审除要求评审者发表4篇以上CSSCI学术论文外,还要以第一作者(SSCI通信作者)发表B类及以上论文至少1篇,或C类论文3篇;副教授的评审除要求评审者发表3篇以上CSSCI学术论文,还要以第一作者(SSCI通信作者)发表B类及以上论文1篇,或在CSSCI收录期刊上发表C类论文2篇以上。(论文分类按照该校文科学术期刊分级办法)。

再以某国内某重点高校为例,博后考核条件就要求在站期间以第一作者指定的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至少2篇论文,指定的这些刊物都是国内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领域顶尖的杂志。

哪怕没有奖励,论文还是得继续写,没有些硬通货在手,心里都不踏实。但随着收入的骤降,高校教师的幸福感该如何保障?难道以后大家都要“用爱发电”?如何提高科研人员待遇或是切掉论文奖励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现在发SCI,你们学校还奖钱吗?或者换成了其它形式的奖励?欢迎各位知情人士在留言区交流分享。或加入青塔人才全国青椒交流群参与话题讨论,加群请先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经过身份确认后即可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