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15岁以第一名考入部队,2年后奔赴战场!杭州老奶奶一直记得那个日子:11个人,全没了...

发布时间:2020-10-25 19:22:13来源:杭州日报

管治均如今已是85岁高龄,很多人想不到,眼前这位如此瘦小的老人,当年曾是一名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她和战友共同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血与火的洗礼。

今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英雄不朽,精神永存。

15岁的她以第一名考进部队

2年后在朝鲜战场坑道表演

1950年3月,年满15周岁的管治钧在余杭参军。当时,她的大哥已经去了部队,受大哥的影响,她梦寐以求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

管治钧的老家在余杭仓前,父亲曾是当地蛮有名气的一位私塾先生,给很多大户人家的孩子教书,却无暇顾及自己的子女。抗日战争爆发后,父亲失业,家境清寒。为了给家里减轻负担,同时也圆自己的军旅梦,管治钧年满15周岁就应征入伍,而且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部队。

入伍后,她和新兵连一起在温州、泉州等地集训,成了文工团里的一名文艺兵,文艺零基础的她从头开始学习基本功。1952年9月,她跟着部队在江西上饶坐上闷罐车北上丹东,奔赴朝鲜战场。

到了朝鲜后,她被分在25军73师文工队,先后在元山、伊川等前沿阵地为志愿军战士送上慰问演出。身为舞蹈演员的她最开始在坑道里跳不成舞,看到其他队友都上去了,“心里很难过呀!”

之后,她和其他舞蹈演员自学四川评书,终于进了坑道表演,歌颂英雄事迹,鼓舞部队士气。“多的时候一天要演八场,腰都直不起来。”

当然,表演并不是战地生活的全部。演出间隙,她还帮助战士书写家信、缝补衣袜,慰问伤员,协助部队收集英模事迹、整理材料…

虽然没有上阵打仗,但在枪林弹雨的战场,无论前后方,都是战士。

爆炸声传来,11位战友牺牲了

那天,她永生难忘

在管治钧和战友们共同的微信群里,有几张他们在朝鲜的照片。而照片上的一些人,却永远地离开了她。

1953年4月23日,是管治钧永生难忘的日子。当天上午,文工队和往常一样进行演出前的排练。由于美军飞机经常出没,指导员让大家分散隐蔽。

因此,两支小分队分开行动,管治钧所在的队伍去了礼堂,正排练时,几架美军飞机朝着部队驻地而来。“他们以为我们这里是军部驻地,不知道我们这里是师部。”

燃烧弹落到礼堂附近,巨大的爆炸声传来,“头上的帽子飞了,礼堂挂着的横幅掉下来,砸在我们脑袋上。”管治钧和队员们赶紧躲进坑道,到了晚上才回驻地。

“回来后我们才知道,在这次空袭中,包括指导员、队长在内的11名战友牺牲了。他们在山坡上排练,美军炸弹刚好投在那里,我们的队长当天刚刚来,我都还没来得及叫他一声‘队长’!”

提起60多年前的这一天,管治钧仍哽咽不已,“有个杭州的战友卢玲,她跟我关系很好,也在这次空袭中牺牲了。”整个文工队只有30人,这么多战友牺牲,大家无比悲痛。至今,战友们还常常翻看留着的照片,缅怀这些先烈。

18岁才学下腰、劈叉

一支《手鼓舞》收获无数掌声

1953年底,管治钧奉调回国,进入北京中央歌舞团进修,开始比较系统地学习古典舞、民族舞、芭蕾舞,同学中有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的女儿、著名作家丁玲的女儿等。

“我到了18岁才来学下腰、劈叉这种动作,身体柔韧性没那么好,需要不停练习。”当时,她与战友成贻顺排了一支《手鼓舞》,两人穿着新疆民族服装,成贻顺打鼓,管治钧跳舞,现场就有下腰拿起鼓的动作,“必须要拿起来,不然就演砸了。”

为了这个动作,她每次练下腰就是20分钟。《手鼓舞》也成为了管治钧的保留节目,鼓声激荡,舞姿奔放,观众不停鼓掌。1954年6月,她结束学习回到朝鲜,不久后调至23军文工团任舞蹈教员。也就是那时,这支《手鼓舞》连跳30余场,不仅到中国人民志愿军队伍中演出,还跳进了朝鲜人民军的部队里,获得一致好评。

回国后,管治钧先后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工作,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了22年。1982年,她转业回到家乡余杭,退休前在余杭区图书馆工作。

管治钧一家共出了5名军人,与军队有着不解的缘分。除了她和老伴、两个儿子外,孙女也入伍当过文艺兵。

她至今都在微信上与战友们保持着联系,虽然大家都已是耄耋之年,但60余年前的那段岁月,已然深深镌刻于心,一直不变。

记者史洁摄影张之冰

通讯员胡舰航

编辑谢珂

杭州日报诚意出品

更多新闻下载杭州首席新闻客户端

“杭+新闻”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