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4件文物首次展出 讲述抗美援朝战争光辉历程和志愿军英雄事迹
发布时间:2020-10-24 15:23:29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展览大楼前,一道红色的幕门巍然矗立。前方广场花坛之上,“大力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的巨幅标语格外醒目。
近日,“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北京开幕。展览在军博展览大楼一层西侧3个展厅举办,面积约3300平方米,主展线长500米,以时间为脉络,全面回顾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集中展现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爱国情怀,充分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
再现决策出兵历史场景彰显抗美援朝正义担当
走过序厅,军旅画家高泉创作的油画《决策出兵》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10月1日,朝鲜请求中国出兵援助。10月上半月,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多次举行会议,讨论是否援助朝鲜的问题。
军情紧迫,压力巨大,使得决策异常艰难。如果出兵援朝,意味着新中国要与世界第一强国较量。当时我国国内经济刚刚开始恢复,物资极度匮乏,全国工农业总产值仅为美国的1/28,钢产量不到美国的1/144。两支军队在武器方面的差距同样巨大,美军不仅航母、新式战机一应俱全,还有原子弹。而中国军队基本是靠步兵和少量炮兵作战,海空军处于初创阶段。
老虎是要吃人的,向它让步是不行的。全面权衡利弊,分析研究参战困难和有利条件后,党中央毅然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历史性战略决策。讨论出兵援朝的一系列会议没有留下历史资料,《决策出兵》这幅油画描绘了70年前的伟大决策场景。
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力量源泉及其获得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伟大的抗美援朝斗争的正义性。展览精心设计布局,采取艺术手法,再现决策出兵历史瞬间,充分反映抗美援朝是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举。
在展厅的一面墙上,以时间轴为序,清晰呈现着党中央从10月1日到19日每天的决策内容。在10月8日一栏,是毛泽东签发的《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手稿。中国人民志愿军,新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军事名词由此诞生,在以后的岁月里,这支光荣的军队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果敢承担起保家卫国的正义使命。
全景式回顾战争历程“功勋武器”诉说血战故事
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展览现场,一件件武器装备实物,一面面立功受奖旗帜,一张张珍贵历史照片,生动记录着志愿军战士英勇战斗、克敌制胜的光辉历程和不朽功勋。
云山战斗,是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首次交锋。1950年11月1日,志愿军第39军对朝鲜云山发起猛攻。“开始以为敌方是南朝鲜军,交战后才发现对手是美军王牌部队第1骑兵师,大家斗志更旺了。”93岁的浙江仙居籍老战士杨森毫回忆,战士们攻进云山城和美军肉搏,对方很快溃败。负责阻击的116师348团9连4班副班长赵顺山是名轻机枪手,子弹打完了,抄起一把十字镐跳出阵地,一连砍死3个美国兵。
此战,志愿军歼灭美军第1骑兵师第8团大部,取得了首次与美军作战的胜利。赵顺山用的这把十字镐,作为云山战斗的“功勋武器”,陈列在展厅中。
山体一片焦土,天边黑烟弥漫,遍地都是散落的空弹药箱。本次展览有824件文物系首次展出,其中就包括上甘岭战役中被炸断50多处的电话线。
在上甘岭,指挥部与前方的电话线常被敌人炸断。一次战斗中,第15军45师135团1营电话班副班长牛保才左腿被炸断,为了接通电话,他忍着剧痛爬到断线点,用嘴咬住一个线头,又用手拉住另一个线头,让电流通过自己的身体,从而换取了三分钟的通话时间,直至壮烈牺牲。
“保证交通线的畅通,修建英雄的钢铁阵地!”展品中有面绿底黄字的锦旗,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部队。1951年8月起,“联合国军”发动“空中绞杀战”,对朝鲜北方地区进行长时间毁灭性轰炸。
“敌人不停地炸,我们就不停地修。”浙江永康籍老战士黄明军是工兵22团战士,从鸭绿江、黄江、临津江到汉江,黄明军和战友们一直战斗在交通线上。虽然不少战士被炮弹炸得遍体鳞伤甚至壮烈牺牲,但让黄明军自豪的是,不管敌人如何炸,后方这条“钢铁运输线”就是打不烂、炸不断。
生动讲述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的光辉事迹
一处展柜里,静静陈放着一把烧焦了的冲锋枪,旁边是一片烧焦的棉衣碎片。它们的主人,是抗美援朝战争特等功获得者、一级英雄、全军挂像英模邱少云。
1952年10月中旬,在金化以西的391高地反击战中,第15军29师87团9连战士邱少云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执行任务中,敌人突然向潜伏区逼近,在遭到我炮兵打击后出动飞机侦察,并盲目发射侦察燃烧弹。
一颗燃烧弹正好落在邱少云身边,飞迸的火星溅落在他的左腿上,现场气氛顿时紧张起来。邱少云就隐蔽在敌人眼皮底下,如果他一动,数百名战友就会暴露。30多分钟的时间里,年仅26岁的邱少云就像一尊雕像伏在原地,任凭烈火烧焦棉衣、头发和皮肉。他双手深深插进泥土中,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一动不动,直至壮烈牺牲。
为了胜利,在烈火中永生。邱少云牺牲8天后,年仅21岁的战士黄继光又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机枪口。
抱起炸药包冲向敌群的杨根思、孤身擒获63名战俘的刘光子、“登高英雄”杨连第、“冷枪冷炮运动”神枪手张桃芳……一部抗美援朝战争史,就是一部英雄的史诗。展览突出讲好英雄故事,结合具体战役战斗或重大事件,生动讲述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一大批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
“197653”。在展览“最可爱的人”专题,志愿军战士巨型浮雕下面标记着这样一个数字。两年零九个月的浴血奋战,这支英勇的队伍里,涌现出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有197653位牺牲烈士。
青山埋忠骨,大地铸丰碑。这些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像一支支火炬,深深感染着现场观众。
生动诠释爱国主义精神激励接续奋斗同图复兴
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
支前模范民工队长曲洪一用过的木扁担、维吾尔族群众赠给志愿军的花帽、首都77名医务工作者组成手术队开赴朝鲜的照片……展览设置“伟大的抗美援朝运动”等专题,展示了全国各条战线和广大人民积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开展轰轰烈烈抗美援朝运动,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支援前线的壮阔场景。
“捐献飞机大炮,打败美国强盗!”抗美援朝运动中,全国上下掀起了捐款买武器的热潮。在一个展柜里,一个竹筒已经破旧,并有数条裂纹,上面依稀可以看到“抗美援朝生产捐献集金筒”几个大字。它的背后是湖南省湘潭县谭楚云老人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
1951年6月,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发出了开展捐献武器运动的号召。76岁的勤杂工谭楚云,尽管每月只有8元收入,为了给志愿军捐钱买武器,用竹筒做了一个存钱筒,上面钻了一个小孔,把每天用工余时间担水卖的钱,放进去一点点积存起来。竹筒旁还有张老照片,记录的是谭楚云老人在水桶和扁担旁,正把一天的劳动所得欣喜地存入竹筒。满脸的喜悦,诠释出一个普通老工人的殷殷爱国之情。展品上方,一幅名为《各地区捐款金额及可购战斗机数量》的图表显示,截至1952年5月底,全国人民支援前线的捐款可购买战斗机3710架。
铭记、感恩、传承。无论时代如何发展,那场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之战,那些为祖国和人民而战的优秀儿女,都将永载史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也必将永续传承、世代发扬。
“老爸,小时候听您讲赴朝的故事,今天来看展览,我再次为您自豪,更为国家的伟大而高兴!”参观结束后,来自北京的任丽梅女士写下了这样的话。(本报记者段相宇见习记者赵震)
更多内容,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