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韦应物是如何度过中年危机的?

发布时间:2020-10-24 15:22:33来源:秦朔朋友圈

·这是第3590篇原创首发文章字数3k+·

·水姐|文关注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

十一假期的某个午后,读了韦应物的一首诗《简卢陟》:

“可怜白雪曲,未遇知音人。恓惶戎旅下,蹉跎淮海滨。涧树含朝雨,山鸟哢馀春。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他真的很爱在诗里面放“一瓢酒”,记得还有一首里有“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当然,那不是现代人的那种“我有酒,你有故事吗”的期待感,他可能觉得,有没有酒也不重要了,有酒有故事,总还是带着一个很大的“自我”。有时候,人需要无我之境,那里可以避免一切人间的思念和苦痛。但有时候,这样太冷淡,也太孤寂了。

所以,人该如何做到至浓至淡?又深情又享受孤寂?

于是,我又读了一些他的故事。韦应物的传记类的出版物其实特别少。

我们小时候读过的诗人,我们接受的基础教育,大部分是只知诗句,不知人物生平故事,更不知其感情与归属。

所以,我通常先找他们的感情类的故事。最近认识一个朋友跟我说,其实最吸引人的东西,就是故事、暗喻还有画面感。无论是写作还是演讲,如果能用好这三个东西,成色就不会低。

我总是靠感觉找我想看的东西。读书其实是最讲缘份的。每个人遇到的素材都不一样,这世界才有不同风格的作者。

我想重点讲的就是韦应物和元苹的故事。一个女人能改变一个男人吗?一个男人能改变一个女人吗?好像都不行。只有时代可以改变人,而人与人只是相互依靠的关系。但倘若遇到了无常,失却了依靠,一个人该怎么抵抗这个时代呢?

韦应物生于唐玄宗开元25年,即公元737年,比李白、王维小36岁,比刘禹锡、白居易大35岁。巧了。三十几年,总能出一些新的人才。

从15岁开始,他就被朝廷任用为右千牛。千牛就是皇帝的贴身侍卫,能当贴身侍卫的人,都必须出身名门望族。韦家世代都是望族,“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意思就是住在长安城南的韦家和杜家,跟皇帝的关系特别近。

韦应物的高祖是韦挺,刑部尚书;曾祖是韦待价,武则天时代的宰相;祖父是韦令仪,凉州都督。早在北周,他们家就是大家族,属于北周名将韦孝宽之兄逍遥公韦夐之后。

在这样看似永远不会倒的家族背景下,韦应物自小有恃无恐,不学无术,纵情声色,横行霸道。他写的《逢杨开府》记录着自己的过往:“少事武皇帝,无赖恃恩私。身作里中横,家藏亡命儿。朝持樗蒲局,暮窃东邻姬。司隶不敢捕,立在白玉墀。”写自己横行乡里,不仅家里藏着亡命之徒,而且白天赌博,晚上偷情,还没有人敢举报敢抓。

他19岁那年,即天宝十四年的11月,安禄山在范阳起兵造反,很快危及长安。唐朝瞬间由极盛转为衰退。他的人生亦然。

20岁时,他匆匆完婚之后,就跟着唐玄宗出发去四川了。在马嵬坡赐死杨贵妃的时候,他也在场。在这样的事件面前,就像一路失重跌落一样,那种恐慌感、心悸感,所有世事一下子历经遍了的感觉,令人炫目且荒凉。

老天一下子给你所有的轻松,然后又扔给你所有的负担。这样的人生,不做诗还能干啥。

他的妻子元苹,首先肯定是个好人,字佛力,料也是个修心之人。她也出自名门望族,嫁给韦应物的时候,只有16岁。在韦应物最迷茫困惑无措的时候,她来到他身边,陪他受着战争中颠簸流离的苦。她有仪有才,有耐心有情趣。他们的感情是深厚的,可能是灵魂伴侣。

在韦应物21岁那年正月,安禄山被杀,9月郭子仪收复两京。唐玄宗回到长安,可已经不再是皇帝,韦应物那皇帝近侍的身份也就失去了意义。在他26岁的时候,唐玄宗和肃宗李亨相继离世。他其实已经失业五六年了。

他的夫人就这样陪着他,不离不弃地照顾着他。他们的生活落差太大了,没有经济来源,就住在庙里。也是在26岁,他才开始决心读书写诗。生活就是这样,你不发心做点什么,是不会有所改变的。28岁,他就任了洛阳丞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洛阳副县长),生活总算稳定一点了。他的内心图景,已然是山海、峰谷皆有了。

他的整个二十几岁,过得都是很坎坷的,不过后面的日子也不会有多好。稳定的日子不过五六年。34岁时,他发生了一些意外和官司,又请假到了庙里,一年后,他正式辞职。

中年危机,真的自古都有。在庙里住着修身养性,我不知道元苹是怎么想的,也没有她的亲笔日志,只有韦应物笔下的形象。她祖上是鲜卑贵族(魏昭成皇帝之后),“柔嘉端懿”“诵读诗书,玩习华墨”,是个有趣的灵魂。

陪伴和等待,彼此修炼,在动荡中相互磨合与支撑,大概就是所有人必须经历的样子。

37岁,他到广陵(扬州)寻找机会,但无果;39岁,才返回京城做了京兆府功曹(管人事)。这个过程非常坎坷和不顺。

在他41岁时,元苹走了。这个女人,36岁就死了。陪他熬过了安史之乱、仕途坎坷、经济困难,依然跟他同心同德,但她的生命是这样短暂。

韦应物亲手写了《故夫人河南元氏墓志铭》,“生处贫约,殁无第宅,永以为负”,他对元苹充满了愧疚感、依赖感。他们的人生是紧紧相连的。

还有十几首悼亡诗,澹缓凄楚,真切动人。画面感都很强:“童稚知所失,啼号捉我裳”“梦想忽如睹,惊起复徘徊”“昔时同往路,独往今讵知”……

时代印记真的能刻入一个人的生命里。不光光是一粒沙和一座山,而是镌刻与保藏在诗句里的千年的惆怅感。

盛衰真的是一瞬间的事情,生离死别也是,人们接受不了的东西,冲击感永远那么大,人生升降浮沉,物是人非,变心转念,是永远无法攻克的难题。

意外和明天,你不知道哪个先来。自己眼中的世界和世界界定中的你,甚至身边的人对你的感觉与你自己的体认,是不一致的,甚至是完全颠倒的。所以,意外常常先来。

特别是今年的疫情,全世界那样诡异的如剧情般的一场场离别,还是老天会导戏。新冠真的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最近的名人是KENZO创始人高田贤三,终年81岁;还有各种自杀去世的明星,40岁的竹内结子、30岁的三浦春马……

不用切身感受无常,过平常磕磕绊绊的日子,其实命已经够好了。如何接受这样的无常?中国文人给了一个答案,那大概就是追求无我之境。

妻子的离世对韦应物而言,让他失去了拼搏的动力和向上的勇气。人生瞬间失去了方向感。

有人说,任何领域,“新欢”和时间都能疗愈人生的伤口。但对有些人是不奏效的。人最难勉强的是自己的感情、欢喜和甘愿。

但好在时间确实能够改变人。他还是在努力的。三年之后,他再次入仕。从正七品迅速升到正四品,上升之快,几乎是一年一品。但他的夫人是看不到了,也享受不到了。

我们熟悉的那首《滁州四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就是他当安徽滁州一把手的时候写的。滁州真是个好地方,欧阳修也在《醉翁亭记》中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说回这首诗,有人解读说,这已然是首无我之诗。

他的诗歌总是充满画面感。其实,韦家一直出各种杰出的艺术家。韦应物的父亲——韦銮是唐朝著名的画家,长安慈恩寺院内有他的壁画。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命其实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无法追溯却一定存在的影响力。

他除了陶醉于山水之间,还喜欢与山水之间的人做朋友,尤其与山里的“仙人”关系非常好,比如全椒,在《寄全椒山中道士》诗中:“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无我并不是绝情,物我两忘,而是张充和写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的那种,冷淡存知己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在看透了人间聚散之后,依然保持对这个世界的深情。存着一份思念之心,便可慰藉孤独。

明人高棅说,“至浓至淡,便是苏州笔意”,苏州就是韦应物(韦苏州)。妻子的到来改变了韦应物的本我,她的离去,又带走了韦应物的自我,只剩下无我之境了。那便是对这个世界温柔一点,对别人好一点,才能让自己能够活下去。

苏轼也特别喜欢韦应物的诗歌,说它是“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容斋随笔》记载道:东坡在惠州,依其韵作诗寄罗浮邓道士曰:“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聊戏庵中人,空飞本无迹。”

苏轼的妻子也是16岁嫁给他,27岁就死了。那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文人的内心真是丰富啊,任何时候的境遇都能化作诗意;文人更是寂寞啊,也只有化作文字这仅有的一条路径化解内心纠结。

超脱、无我,尽量对别人有所启发和助益了。中国式精神世界是可以有这样的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的。

延伸阅读

1、《韦江州集》《韦苏州集》;

2、蔡丹君:《冷淡存知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中的深情》;

3、周楞伽:《韦应物身世小考》

「图片|视觉中国」

秦朔朋友圈id:qspyq2015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biz@chinamoments.org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friends@chinamoments.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