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在西藏的每一刻 | 邵丽

发布时间:2020-10-23 12:21:34来源:文汇笔会

来古冰川

我缺少那些磕长头的朝圣者三步一叩、五体投地的虔敬,甚至一路上都在抱怨山高路远。平均一天十二个小时以上的车程,从拉萨到昌都,走了七天。没有走过西藏的人,你如何知道天地之高远?她有多么美,就有多么忧伤。有多少洁净,就有多少孤独。有多少冰肌雪骨,就有多少苦寒荒凉。冰雪荒凉的世界让人明心见性,缘起性空——我的眼睛被装满了,我的心却被清空了。我想记录经历的一切,一切却又无从说起。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的开释来自你陡然间的警醒。

同行中的一个人说他来过西藏数次,一次都未看见过南迦巴瓦峰。我算是幸运者,十年前第一次进藏,曾经清楚地看见她的真容,却并不惊讶她的高贵绮丽。这一次我们从山下的公路上穿过,一车的人正在遗憾着山中缭绕的云雾,回眸之间却窥见半天中出现一点点洁白无瑕的峰头,半拢云袖半遮面,恍然间明白了为什么她会被称作“羞女峰”。却原来她的美更应该衬托在云遮雾罩、似有若无之间。

到拉萨的第一天便结识了一个叫刘萱的奇女子。她写诗,给自己取了一个笔名叫雪域萱歌。萱歌很美,但她的美是那种知性而又有点沧桑的清秀之美。她已经不再年轻,北京人,原在国务院新闻办工作,是个局级干部。2004年、2010年两次援藏。2013年援藏结束,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朋友的规劝,毅然将工作关系调至西藏,任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如今她已过了退休年龄,却仍然长期生活在西藏。该有怎样的深情厚谊,才能将自己全部奉献给一片土地?在她面前我才突然觉得自己所谓的空,竟是何等的满!我又与她隔着怎样的心理距离!我总是悄悄地窥看她,直发,素颜,穿深铜色暗纹斜襟藏式上衣,配牛仔裤,踩着一双短靴。看起来都不合适,一切却又如此合适。她的美是需要耐着性子打量的,是一种忧郁的安详,是一种沉静的热烈。我替她设想了一万种理由,可那只是我的理由而已。我在尘世洇染太久,无论如何都不能掰扯清真正的无用之用。她热爱西藏,不需要任何条件,她化身成为这里的一片云、一汪水、一块石头。西藏有多神秘、有多少绮丽多少壮美,可否在萱歌们的热爱里找到答案?其实,答案是如此简单,只是需要我们直视而已。爱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大多数人一生都不能遭遇生死之爱,难道不是因为我们自己缺乏勇气?

我不禁想起让我在深夜恸哭的凯伦·布里克森的《走出非洲》。与其说它是一部爱情小说,不如说是一个女人的史诗。想想凯伦遇到丹尼斯后写的那句话:“在绝望之后……”在古老而原始的土地上,动物不会被驯服,热爱自由的人也不会,但爱会驯服灵魂。“你并非你所拥有。”你是你自己。当凯伦失去情爱,舍弃了给予她身份的丈夫,舍弃了家园和其他一切,却得到了她自己。

萱歌们的高原就是凯伦的非洲,她们在这里找到了自己,以及,生命的全部意义。

很多人以为去过拉萨就是到过西藏,不曾在高原上行走能算完成高原之行吗?昌都人说,你若来了西藏,一定得到昌都走一趟。

雪山、森林、草原、山峦、天空、雄鹰、落日、寺庙、村庄……有些地方你从未去过,却觉得自己曾经见过。真的有前世今生之轮回吗?自拉萨去昌都的一路,我们翻越了海拔四千多米的雪山。在茶马古道上仰望,在古长城上徘徊,在然乌湖的观景台上聚餐,在七十二拐天路上驰行。走入古冰川,相见千年古盐田。那一路,在观景台上恰逢雪山崩塌,雪瀑缤纷,气象万千。那一路,我们在多拉神山上驻足,傍晚的山边突然挂起彩虹,世界瞬间被点亮。

昌都,我第一次知道这个茶马古道的重镇竟然是香格里拉的核心区,我心中的净土。是否如歌词里描述的那样:“没有痛苦,没有忧伤,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浅薄者说,要在西藏寻找一次“艳遇”。他们哪里懂得,在西藏的每一刻都是“艳遇”,而且是那种刻骨铭心的生死之恋。你已经没有了分别心,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诸相非相,一得万得。那可不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在昌都,在被当地百姓称为“神女峰”的达美拥雪山脚下,我们品尝到了藏地葡萄酒。此酒是用达美拥雪山的雪水灌溉的葡萄酿出的,取了雪山的名字。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葡萄酒”。它另有一个好听的名字,“西藏的波尔多”。相传18世纪中叶,法国传教士来到西藏芒康盐井传教,带来了葡萄种子和“波尔多”酿酒技术。天山雪水、洁净的环境、天然的气候风云际会,成就此佳酿。小小的酒杯中,似乎能品味到藏文化和法兰西文化的巧妙融合之后的厚重。

盐井的天主教堂是西藏地区唯一的天主教堂,虽几经修缮,骨子里的情怀还在,日常的世俗里隐藏着饱经风霜的神圣和庄严。在伸手可以触摸到太阳的高地上,不,是在半天之间,倚一片云彩伴酒,仙子一样微醺着,真的被“西藏波尔多”纯正的味道和细腻的口感征服了。

作者在西藏

万物的起始,必先抱持一个坚定的信念方得圆满。种葡萄有种葡萄的信念,酿酒有酿酒的信念。而有关唐卡的信念,因为意蕴万方更是让人浮想联翩。唐卡被形象地称为“可以流动的壁画”。相传两千多年前,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藏族人开始修心观想,但那时没有足够的寺庙,于是就有了在洞窟里闭关修行的传统。由于藏族部分地区天气恶劣,不宜在同一地长期居留,需要经常迁徙。但人们带不走留在墙体上的壁画,于是,他们便把菩萨佛画在布上带走,这即是早期的唐卡,一种新的艺术形式由此衍生。藏人的历史、政治、文化、传说、民俗、天文历算、医药、地理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都集中在一张张唐卡中,称其为藏地的百科全书一点也不为过。

唐卡丰富的色彩是普通绘画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的,画一幅好的唐卡至少需要三十种以上颜色,它的配色层次十分繁复细腻,在观者眼中变化无穷。唐卡的色彩既是形式,也是内容,其本身就是藏地的历史人文和环境的投射,它关乎藏人的历史传承、文化传递、宗教信仰以及对自然山水的敬畏。因为敬畏,唐卡的绘画颜料非同一般,多采用松石、玛瑙、珊瑚、金、银、珍珠、朱砂、琉璃等贵重的宝石矿物原料,因此它的珍贵既是精神的,也是物质的,更是艺术的。

到昌都旅行,对人们最大的诱惑是拜谒唐卡的故乡、西藏最重要的唐卡三大流派之一的藏东噶玛嘎孜画派,它就产生于昌都的嘎玛乡。据说画师画一幅唐卡要像修行一样耐得住寂寞,需要相当漫长的过程。用几个月的时间磕长头,是对神的顶礼膜拜。用几年的时间描摹一幅唐卡,更是一心向佛的一种信念。我们走过画师身旁,亲历一眼神奇的绘画过程,虽然并不能真正进入那种大隐隐于市的忘我境界,但轻轻触摸一下承载着生命真谛的圣洁之物,是不是也能感受到高原艺术家们心中的慈悲和安详?

一趟漫长的西藏之旅,像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一样。我们行走在高原,也遭遇了暴风雪、泥石流、雪山坍塌,如今回首,这些肯定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美好的经历。

我感动着我的感动,对西藏的体悟只能化在心里。很多时候、很多东西无以言说。

那天,在昌都,我们醉了。不醉酒,无以面对高原。那个深情的夜晚,我终是被一首诗所震撼:

极目相接之处,

让风引领随意远行,

或者有一段歌声如约而至,

漂浮于头顶停留的云端。

关于西藏,一路陪伴我们的吉米平阶,这个谦和的、著名的藏族诗人,用他的诗歌《纳木娜尼的传说》给了我一个最好的回答:

因为你的降临,

天与地会在某处连接,

有了神秘沟通的唯一通道。

点击“阅读原文”可在文汇出版社微店购买

2019笔会文粹《这无畏的行旅》

【笔会近期作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