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惹翻了,是不好办的”!
发布时间:2020-10-23 22:22:53来源:瞭望智库
10月2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新华社记者翟健岚摄
大会现场,志愿军老战士入场,现场全体起立,向老英雄致敬!
全体与会人员,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默哀。
抗美援朝战争,是在交战双方力量极其悬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当时,中美两国国力相差巨大。在这样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军民密切配合,首战两水洞、激战云山城、会战清川江、鏖战长津湖等,连续进行5次战役,此后又构筑起铜墙铁壁般的纵深防御阵地,实施多次进攻战役,粉碎“绞杀战”、抵御“细菌战”、血战上甘岭,创造了威武雄壮的战争伟业。
中国军人迸发出的勇气、智慧和英雄主义,击破了敌人的海空优势,粉碎了“大炮主义”“飞机迷信”,酣畅淋漓地打败了百年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傲慢与偏见。
今天,库叔摘录往期文章,从个人故事到具体战例,从战术分析到精神力量,从牺牲到胜利,感受“抗美援朝精神”,致敬最可爱的人。
点击文章标题
即可阅读全文
1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立三等功以上的官兵共有302724人,其中被授予荣誉称号(英雄、模范)和荣立特等功的共有513人。
曹玉海就是其中一位。
1943年,曹玉海参加八路军,作战格外英勇。在抗日战争中,他被评为战斗模范;在解放战争中,他又当选为战斗英雄,曾荣立3次大功,获勇敢奖章5枚。
荣誉的背后,是一次次的受伤,在部队南下宜昌渡江战斗中,曹玉海又一次受伤,被送到武汉养伤,部队决定让他转业到地方工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27岁的武汉监狱狱长曹玉海听说老部队38军途经武汉往北开拔,就找到部队,想方设法重新归队,再次成为一名营长,离开了已经谈婚论嫁的恋人,踏上朝鲜战场。
志愿军在朝鲜打过五次战役,曹玉海参加了前四次,浴血奋战,战功显赫。1951年2月12日,他牺牲在战场上,被授予“一级英雄”称号。
2
四位曾在抗美援朝一线浴血奋战的志愿军的故事。
他们之中,有人经历极其惨烈的长津湖战役,亲眼见证冰雕连的悲壮故事;
有人积极参与秋季防御战,灵活指挥部队取得胜利;
有人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九死一生;
还有人一直感念中朝友谊,记述了回国前的那段岁月......
3
我的三叔,15岁离家,加入八路军警备4旅8团,跟着部队横扫了胶东日军和顽固派,接着西进,打莱芜、攻孟良崮、克周村、下潍县,还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战役,一直打进了上海,成为27军80师240团司令部卫生班的班长。
1950年11月1日,三叔跟随部队自泰安出发,乘闷罐军列经过三天三夜的急行军,于4日从安东(今丹东)进入朝鲜。三叔所在的240团成了整个9兵团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战士。
6日,三叔跟随部队原路返回安东,奉命乘火车北上,绕道沈阳,经吉林的临江再次入朝,向朝鲜盖马高原腹地长津湖方向前进。
长津湖战役创造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全歼美军一个整团的纪录,迫使美军王牌部队经历了有史以来“路程最长的退却”,20岁的三叔也永眠于此。
4
志愿军出国时,敌我双方技术装备的差距之大,是20世纪世界战争史上极为罕见的。
但志愿军们凭借明显劣于美军的武器,从鸭绿江边把实力强大的敌人打得抱头南蹿,把他们逼到谈判桌前。
正如亲历朝鲜战场、后来成为美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军事战略专家的贝文·亚历山大在其《朝鲜,我们第一次战败》的书中写道:
“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红色中国人用少得可怜的武器和令人发笑的原始补给系统,居然遏制住了拥有大量现代技术、先进工业和尖端武器的世界头号强国美国。”
中国军人在世界军史上也留下了“专打精锐,专收王牌,专治不服”的名声,“世界步兵之王”当之无愧。
5
长期以来,美国打的都是非对称战争,对手实力太过孱弱,以致于根本不需要战场谋势,也就忽视了谋势。按照他们的战术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更不可能产生以弱胜强的战争。
当两支军队训练水平、装备水平相当时,意味着两支军队基于武器的战术水平基本一致,那么来决定战斗胜负的自然要依靠基于体系的战术。抗美援朝则证明了,当两支军队训练水平基本相当,就算装备水平有较大差距,在基于体系的战术上使用更恰当的军队,获得胜利的把握更高。
为什么美军破解不了志愿军的战术?根本原因就在于志愿军是用基于体系的战术来指导作战,而基于体系的战术,其本身的层级就高于基于武器的战术,它天然地可以指导基于武器的战术。
6
志愿军有这样一句话:“西有铁原,东有华川”,说的就是铁原阻击战和华川阻击战。在铁原和华川之间的中部战线上,还有一场同样重要的战斗——“平金淮阻击战”,异常惨烈却鲜有人知。
这场阻击战背后,诞生了多个荣誉称号,有的部队还是二次获得荣誉称号。在我军军史上,在战争时期两次获得荣誉称号的部队相当罕见。
此外,这场阻击战让美军心生忌惮,很长一段时间内,再也没有试图夺回此处阵地。
7
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这43天里,在朝鲜半岛一个叫上甘岭的小村庄附近,中国人民志愿军和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进行了一场铁与血的较量。
然而战役开始时,“联合国军”方面,尤其是美国人未曾想到这将是一场大战,他们在作战计划中预期的伤亡人数仅为200余人。但最终他们付出的代价却是这个数字的上百倍!
强大的战斗意志对军队作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在悬殊的实力差距面前,一个“勇”字尚不足胜。
志愿军在上甘岭战役给美军带来的“意外”是全方位的,除了英勇顽强的牺牲精神以外,范佛里特在此战对志愿军还有三个“想不到”:
精湛高超的战术水平,坚不可摧的坑道防御以及坚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8
第一次战役志愿军的胜利,是毛泽东和彭德怀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部署,一步一步为志愿军创造出战机、把握住战机而打赢的。
交战双方对对手的情况都不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比拼的就是指挥员的能力。美、韩军的高级将领们却不具备这种能力,高下立判。
9
砥平里之战是一场经典战例,是抗美援朝战争第四次战役初期,中国人民志愿军部队在朝鲜战场东线,对京畿道杨平郡砥平里进行的一次对坚固野战阵地进攻的战斗。
砥平里战斗是志愿军屈指可数的几场败仗之一,且损失相对较重,难逃被反复炒作的命运,谣言也非常多。
谣言主要集中在志愿军的伤亡数字上,有8千、1万、2万等说法。最离谱的是一直流传了十几年,近来又突然非常火爆的“砥平里战斗,志愿军5万参战部队,阵亡3万余人,抛下1万多具尸体”。
本文主要讲述1951年2月13日-2月16日,发生在砥平里的真相。
10
一直以来,疾病对于军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提到抗美援朝,很多人想到的是以弱胜强,分析志愿军在战略决策、战役指挥、战术运用上胜过美军的文章很多。
本文从疾病对战争的影响进行分析,揭开美军在朝鲜战场上不为人关注的一面。
更多相关文章,请点上方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