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如何直观说明,汉朝到底有多强大?

发布时间:2020-10-20 08:22:36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授权自

zhihu.com/question/34653671/answer/1510626309

汉朝沿袭秦制,

挟华夏春秋战国数百年杀伐之气,

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封建制古典军国主义国家。

其可以发动以世纪为周期的全面战争,

不仅灭绝了横扫欧亚大陆的匈奴,

就算是当时的罗马、帕提亚(安息)、贵霜(大月氏)等国家,

面对汉朝这样的战争机器,都会遭遇综合国力的碾压。

此图有争议,不代表本文立场,此处仅借用(源自网络,侵删)

01

公元1世纪左右,世界存在着古典时期四大农耕帝国,他们彼此接壤横贯整个欧亚大陆。

从东往西,分别为汉朝帝国、贵霜帝国(大月氏)、安息帝国(帕提亚)、罗马帝国。

其中,汉朝版图约为609万平方公里,史书明确记载的人口达6300-6500万人之间;

公元前60年,正式将西域纳入汉朝版图

贵霜帝国(即大月氏)版图约为300万平方公里,人口推测为500万人;

安息帝国(帕提亚帝国)版图约为229万平方公里,人口推测为830-840万之间;

罗马帝国版图约为500万平方公里,人口推测为4600万至6000万之间(亦有西方学者推测罗马人口超过1亿人)。

四大帝国中,只有汉朝人口有明确史籍记载,其它均为推测。

也就是说,四大帝国中,汉朝版图最大,人口最多(当然,要是按照部分西方学者所说,罗马有一亿人口,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汉书上说,安息为大国,然兵弱,重中国财物;而贵霜(大月氏)兵强。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前汉书.张骞列传》

事实上,历史上安息帝国主要的对手是罗马,所以在与贵霜的交战中确实没能体现出自己综合实力更强的水平,被汉朝认为兵弱,也情有可原。

后来汉朝使者出使安息的时候,安息王为了展现国力,特意派遣了2万精锐骑兵迎接。

但是中国史书上对此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就轻飘飘的写了句“武帝始遣使至安息,王令将将二万骑迎于东界。”

这也正常,毕竟两万骑兵,在动辄出动十万骑兵远征匈奴的汉朝面前,确实没啥拿得出手的。

汉朝没把安息帝国的军事力量放在眼里,同样也不太把贵霜帝国放在眼里。

当年班超在西域时,调集西域诸国兵力2.5万人,平定莎车国叛乱,当时贵霜帝国也曾出兵协助。

莎车国叛乱被平定后,贵霜王以此为功劳,向汉朝献上诸多贡品,希望能够迎娶汉朝公主。

结果这事都没到中央,就在西域被班超拒绝了。

随后贵霜王怨恨,遣其副王领兵7万,要把班超灭了。

其实当时班超手上就没几个兵,所以下属多认为这一战打不赢。

但最后班超以逸待劳,硬是用几百人打埋伏,一战震慑贵霜,吓得贵霜军投了降。

谢遂前攻超,不下,又抄掠无所得。超度其粮将尽,必从龟兹求救,乃遣兵数百于东界要之。谢果遣骑赍金银珠玉以赂龟兹。超伏兵庶击,尽杀之,持其使首以示谢。谢大惊,即遣使请罪,愿得生归。超纵遣之。月氏由是大震,岁奉贡献。——《后汉书.班梁列传》

四大帝国中,汉朝也就对罗马的印象好一点,毕竟两国没有直接交流过,彼此都充满了遐想。

02

刚刚说了,贵霜帝国出兵7万,班超手上竟然拿不出足够多的士兵。与常人的理解不同的是,其实汉朝整个西域都护府都没几个兵。

汉朝在西域的统治,一直是以少量汉兵去统辖当地属国军队,在一个诸侯国的驻军可能就几百人甚至几十人。

如当年汉朝第一任西域都护府大都护郑吉在征服车师后,留在车师的驻军才20个人,外加一个军官,满打满算才21人。

匈奴闻车师降汉,发兵攻车师,吉、憙引兵北逢之,匈奴不敢前。吉、憙即留一候与卒二十人留守王,吉等引兵归渠犁。——《前汉书.西域传下》

还是这个车师国,东汉时期班勇上任西域长史时,带了500人,又把这个国家干翻了一次。

帝纳之,乃以班勇为西域长史,将驰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车师。——《后汉书.西域传》

再以耿恭为例。他在西域被任命为校尉,屯守在金蒲城,手上的驻军才几百人。

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

后来匈奴北单于带两万人去争夺车师国,汉朝派过去的援军也才300人。

北单于遣左鹿蠡王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

西域驻军那么少,主要原因是西域地远,汉军大规模驻守的成本太高。

后世唐朝,在安西都护府的驻军同样不多,差不多有2.4万人左右。

然而,西域都护府治下最多时有50个属国,其中不乏有数万常备军的大国,加之匈奴等大国时常与汉朝争夺西域的控制权,兵少的汉朝又是凭借什么对他们进行统治的呢?

03

无他,综合国力啊。

所谓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可不是一句口号,两汉期间不把这句话当一回事的西域诸国,国王的脑袋基本上都被挂到了墙上。

你看汉朝使者跑到西域去,动不动就来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要么就干掉了匈奴使团,要么就干掉了别人的王室。

而西域诸国只能接受现实,屁都不敢放,为什么?就是怕搞毛了汉朝,惹得人家又搞个几万,十几万的大军不远万里来灭国了。

因为一场外交事件,汉朝远征大宛,内外调兵数十万,远征万里,从西安到现在的乌兹别克斯坦,一路不服天威之国,均被屠灭

汉朝通过几场大规模的报复性战争,让西域诸国畏惧汉朝权威之后,又设置西域都护府,开始搞善政。

当时的西域看上去富有,很多还是亚历山大东征后遗留的希腊化国家。

比如大宛就是一个希腊化的奴隶制国家,人口30万,胜兵6万,城池70余座,而且大宛的城市大多数是拥有内外城结构的古希腊堡垒型城市。

但汉朝史籍记载,像大宛这样的国家,还不懂冶铁,有的还不懂得挖井。

于是汉朝设立西域都护府统治西域诸国后,大规模推广汉朝的先进工程技术、农业技术和金属冶炼技术。

比如现代中亚地区的坎儿井就是汉朝传过去的井渠技术(亦有学者认为该技术源自于古波斯)。

汉朝统治西域后,大规模修筑水利设施,通过在高山取水、地下管道运水、大坝蓄水池储水的方式修筑井渠,极大的改善了西域诸国的用水条件。

不仅如此,汉朝又在西域设立铁官,让西域的农业生产进入了铁农具时代。又向西域推广“代田法”、牛耕等汉朝先进种植技术。

同时,汉朝还在西域依照汉朝的标准,建设标准化的道路网络和烽燧体系。

这就是恩威并施,胡萝卜加大棒,西域诸国也由此越来越信服和依赖汉朝。

恩威并施之后,就是广泛册封西域诸国首领。当时西域五十个国家的首领均被汉朝授予官职,由西域都护府统领,被绶官的西域诸国首领达376人。

值得一提的是,西域都护有权直接任命诸国王室。

明年,复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谐超,超因发疏勒、于窴兵击莎车。莎车阴通使疏勒王忠,啖以重利,忠遂反从之,西保乌即城。超乃更立其府丞成大为疏勒王,悉发其不反者以攻忠。——《后汉书.班超列传》

朝廷来了800人协助班超,班超便征调疏勒等国军队平定莎车叛乱。疏勒收受了莎车国的贿赂,反叛,班超免去了其王位,并任命其府丞为疏勒王,命令疏勒国没有参与造反的军队攻击被废黜的原疏勒王。

最后,汉朝又在各国派驻驻军,在重点地区屯田驻守大军。

一般来说,一些小国可能就几十个驻军,重要城市可能会有几百个驻军。这些驻军人数虽少,但震慑力非常强。

原因很简单,汉朝使者都还不是军队呢,经常就几十个人提着剑在各国杀进杀出的。几十个汉朝正规军,那都能直接杀到王宫里把国王的头挂出来了。

而且,有意思的是,汉朝派往西域的军队,一般都还不是正规军,而是刑徒军,恶少军。

汉代兵俑

说白了,就是一些监狱里放出来赎罪的和街上的不良少年。

可就算是这样的兵员素质,照样几百人就可以在西域横扫灭国。

可见汉朝尚武之风是何等的蓬勃,汉人之勇武,又与后世重文轻武的某些朝代形成了何等鲜明的对比。

当然,打仗的时候,几十个、几百个人再厉害,也砍不动几万大军。

所以一到战时,西域都护就会以西域都护府的名义,征调各国军队组成大军。

这时候,汉朝的士兵就会作为骨干,指挥各国军队——注意,这个流程并不需要上报中央,直接由西域都护府就可以决定。

比如班超曾多次征调诸国军队进行作战。

明年,超发于窴诸国兵二万五千人,复击莎车。六年秋,超遂发龟兹、鄯善等八国兵合七万人,及吏士贾客千四百人讨焉耆。

基本上,汉朝征调诸国军队,自己出兵往往千余人,多也不过数千,万人,而各国则需出兵数万人。

至于军费,则当然是诸国出了,且诸国不仅仅要负责自己的出兵费用,还得优先保障汉朝军队的军费。

指挥权归我,炮灰,军费你们出。

你们谁当王,我说了算,不服的,明天就把你们挂到墙上去。

这种操作,大家是不是感觉似曾相识啊?

04

同时,汉朝的武备非常强大。

1962年,国家考古队挖掘了西安的汉朝长安武库。

该武库是汉朝的中央武库,面积达22.87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武库。

当年巫蛊之乱,太子刘据调兵不动,便打开武库,召集长安刑徒和市场的商贾游民,一夜之间便武装起数万人,与汉朝正规军血战五日,方才落败。

而汉朝在各郡国皆设有武库,其中东海武库遗址中发现的《兵车器集簿》可以一窥汉朝的武库装备规模。

此集簿记载,仅东海武库便有铠甲合计约21万套,头盔9.8万顶,马甲5330套。盾牌10万张,长矛等各类长兵器合计61.5万支,剑10万把,刀15.6万把。弩54万张,弩矢1146万支,弓7.8万张,弓矢120万支。此外还有连弩车、战车在内的各类军用车辆合计7174辆。

这是什么概念呢?

罗马大约30个军团,常备军人数在25-35万人之间。

而汉朝仅仅是东海武库所储备的兵力就可以武装出50万大军,且披甲率超过40%。

1965年在陕西咸阳杨家湾挖掘出的西汉初年周勃的墓葬,曾挖掘出2500个兵马俑,其中约40%为着铁甲的甲士俑。

考古发现的居延汉简显示,至汉武帝时期当地汉代边防军的铁铠甲数量已经是皮甲数量的4倍有余。

当然,汉朝武库藏兵丰富,并不是因为汉朝要用东海武库真的去装备50万大军,而是因为汉朝与其它国家的作战方式不同所带来的的需要。

以罗马为对比,罗马作战方式相对单一,兵种配置和装备配置相对较为固定。

但汉朝的兵器管理制度非常先进,除了边防部队日常配属常规兵器以外,在具体作战时,军队才会根据作战需要,配发专门的兵器。

因此,汉朝武库所储备的兵器种类非常丰富,数量也会远大于军队人数。

为了实现兵器的科学管理,汉朝不仅从兵器的生产上推行溯源管理,生产、监察、储存、运输分离。

在军队管理上,也建立了完善的台账制度,兵器的配发、回收、销毁、损耗,均需建立台账,不仅兵器的每一个流通环节都需要建立专门的集簿进行存档,而且还要定期进行核账、监察、保养。

同时汉朝军工产业领先世界。

汉军可以“一汉敌五胡”,并不是古时候汉人的吹嘘,而是真的。

首先汉朝的披甲率高,且铁甲质量高。

汉代兵马俑

凭什么这么说呢?

就凭汉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炼铁、炼钢工业。

中国进入铁器时代不算早,但技术发展得很快。

到了汉朝,中国金属冶炼技术更是蓬勃发展,各项划时代的技术突破层出不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生铁冶铸技术的国家,这项发明要比欧洲早1900年。中国又是最早创造生铁柔化处理技术的国家,这一创造要比欧洲早2300年。——《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

当罗马还在用块炼铁和渗碳法炼钢的时候,汉朝就已经采用生铁冶铸,利用水力鼓风机和高炉炼钢了,炒钢、坩埚炼钢法等各类新型炼钢法也不断被发明出来。

根据现代挖掘出的汉代铁兵器文物,西汉虽仍旧有极少数块炼铁、块炼铁渗碳钢制成的兵器(原始炼铁、炼钢法,罗马就处于这个阶段阶段),生铁、铸铁脱碳钢也有部分出土,但绝大部分都是炒钢制品了。

且完全普及了锻打成型工艺,较多进行了淬火热处理。

在中国古代兵器制作中,我们的先民还率先发明了局部淬火、表面渗碳、贴钢、百炼钢等工艺。

在盔甲制作上,中国更是出土了铸铁脱碳钢冷锻而成的汉代铁甲。

这样的技术,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罗马、匈奴、贵霜、安息的军事装备与汉朝有代差——罗马块炼铁短剑跟汉朝百炼钢刀对砍一下?罗马块炼铁长矛捅一下汉朝冷锻甲?

如果汉朝还只是冶铁技术先进就算了,关键是汉朝的冶铁规模还很庞大。

河南南阳市西汉冶铁遗址和河北青河镇西汉冶铁遗址,分别发现了汉朝坩埚炼铁炉的遗址。

其中南阳市西汉古宛城冶铁遗址更是一次性挖掘出坩埚炼铁炉17座。

汉朝的高炉炼钢的普及程度,先进程度,更是令人咋舌。

河南郑州市古荥镇西汉冶铁遗址曾挖掘出两座巨型高炉。

这些高炉为椭圆形结构,而西方出现类似结构的高炉为1850年的英国和美国。

这两座高炉中的1号高炉,内部容积达50m³,在其旁发现了重达二十多吨的铁块。

推测该高炉可日产铁1吨,日耗铁矿石2吨,木炭7吨,高炉总重达200吨,高度可达2-3层楼高。

而古荥镇冶铁遗址仅仅只是西汉冶铁作坊中的一个,面积仅12万㎡,在古中国动辄几十万㎡的冶铁遗址中,还不算大的。

自汉武帝起,汉朝在全国设立了46个铁官,每个铁官又下辖数个冶铁厂,大的冶铁厂面积动辄数十万㎡,用工数以千计,光是操作鼓风机的人都可近千,其规模放在今天也像个样子了。

在一些不产铁的地方,又设立了小铁官,用以回收旧铁器,重铸新铁器。

铁官的设置,使汉代的冶铁行业高度产业化,采矿、冶铁、炼钢、农具制作、兵器制作,体系健全。

冶铁行业的产业化,大大降低了汉朝铁的价格,1斤铁竟然便宜到8文钱。

汉朝铁,技术先进、产量高、价格便宜所带来的军事潜力,让汉朝能够真正做到甲坚兵利,所以说一汉敌五胡还是客气的了。

河南南阳汉画像石蹶张图

05

说完了刀剑,再说弩。

汉朝的弩,普及程度非常高,比如东海武库所备的弩竟然有54万张,基本可以做到士兵人手一张弩了。

汉代弩,不仅有精妙的扳机结构,还有带抛物线刻度的望山作为瞄准器——望山是人类目前有考古实物的,最早的射击标尺。

关于汉代弩的先进程度,无需赘言了。

关键是汉代弩的威力到底如何?

射程真的像后世一些网络民科所说的,弩的射程只能有50米吗?

幸而我们有足够的考古遗址和文物发现可以一窥当时弩的威力、射程。

在西北地区,作为汉代的边塞,曾挖掘出很多汉简。

汉代的军事装备管理水平高,且严谨,武器装备需要被登记在“兵器簿”(作战武器的账簿),“守御器簿”(防守武器的账簿),“兵完折伤簿”(兵器定期检查的账簿)。

在这些账簿中,涉及到弩的,需要对其威力进行登记,有时候还会登记其射程。

同时,在汉长安城遗址和各地的武库中会经常挖掘出刻字的骨签,这些骨签是汉朝各地工官(兵工厂)向朝廷上缴弩时所附带的产品标牌,上面的标牌标明了弩的强度和射程。

这两项考古发现互相印证,我们就能得出汉朝弩真实的威力和射程了。

其中,汉弩的拉力被分为18个级别,从1石到40石不等,合30千克到1200千克。

其中1-2石弩为臂张弩(拉力为30-60千克),3-6石弩为蹶张弩(拉力为90-180千克),射程在120步至200步之间,合166米至276米.

玩过弓的应该都知道,这样的射程与拉力的关系大体合理。

根据未央宫所挖掘出的骨签,大多数的弩射程在300-400步,最大的射程达420步,达到了400-600米的水平。

只是由于骨签散乱,大多数骨签对不上具体弩的型号。

但根据居延汉简的数据,汉朝在西北边疆地区所用的单兵弩,多为6石弩,射程在两百步左右,近300米,射程与威力已经非常可观。

之所以会出现中央武库的弩与边疆弩威力差别较大的原因是为了防止技术外流,比如汉武帝曾设“马弩关”,禁止10石以上的弩出关,所以其实西域面对的汉军,其所用的装备还是猴版的。

可见汉朝面对周边国家的科技和装备优势是多么巨大。

关于汉弩,史书记载的较大射程有828米,甚至有超过1400米的记载,由于这些数字没有出现在考古发现中,即便是真的,应当也是特种弩炮才能做到的,在这里暂不采纳这些数据。

不过根据未央宫骨签所记载的20石,30石甚至40石弩,均是弩炮范畴了。

这些弩炮需要用绞车拉动,由于威力大,不仅被用于狙杀敌军将领,攻城守城,有时候还会被用来封锁江河航道。

因为需要用这些重型弩炮随军作战,这些弩炮还被装载在车辆上,机动作战。

当时不仅有绞车连弩车、还有强弩车、以及装载了装甲的武刚车,这些车载弩炮随军作战,堪称移动炮塔。

在汉代史书中,弩作为高性能的远程武器,能够让汉军面对数倍敌军而岿然不动,且在遭遇同样大规模装备了远程武器的步兵、骑兵时,轻易便能反制敌人的远程部队。

如李陵5千步兵遭遇匈奴单于的3万骑兵,六倍兵力差距下,李陵还反杀了匈奴数千人。

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汉书.李广苏建传》

当时汉军步兵以巨盾长戟结阵掩护弩兵,出阵挑战匈奴。

匈奴看见汉军人少,集结优势兵力就平A过来。

谁知道连汉军的边都没摸着就崩了,反倒还被汉军反杀。

除了用来反制敌军的远程部队以外,汉军还喜欢把重型弩当狙击枪用,在战场上抓着敌军重要目标进行精确狙杀。

比如公元前121年,李陵的爷爷李广也曾率4千步兵被匈奴4万骑兵包围。

当汉军伤亡过半,箭矢即将耗尽时,汉军便以重弩,重点对匈奴的指挥官们进行狙击,在连续射杀数名匈奴裨将后,匈奴便扛不住了。

再比如,匈奴单于3万骑兵不能攻克李陵5千步兵,大为光火,调集匈奴主力对李陵进行围歼。

有一次匈奴单于比较嚣张,站在一个显眼的地方,李陵直接调来连弩砲,对单于进行狙杀。

只可惜,李广、李陵这一家子人,运气都不怎么好,这次李陵没能射中单于。

但没射中单于,也让单于吓了一跳,此后非常注意站位的问题,不敢再冒头了。

汉朝使用重弩进行狙杀的战术,非常普遍。

根据汉代的画像砖的显示,汉朝骑兵也常使用弩,且使用方式有两种。

一种是使用臂张弩,威力小,为骑兵辅助作战用;

一种是使用射程大,威力大的重弩,利用骑兵的机动性,骑士们手持重弩,在战场上择机进行狙杀。

汉朝还有一种广泛使用的战车,这种战车非常轻便,车速很快,车上载重型弩炮,常用来反制敌人的骑兵,并利用机动优势对敌人进行精确狙杀。

可见汉代先进的弩给汉朝带来了丰富的战术选择。

西汉彩绘骑兵

06

贴一下,汉朝出动骑兵达10万的史料:

公元前166年,孝文帝调动骑兵10万,应对匈奴寇边。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遣卫青率十余万骑自定襄出匈奴。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发10万骑兵,且自带马匹参军出征的志愿兵又有14万(是否以骑兵形式参军,不详)。

元封六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巡视边疆,勒兵18万骑。

元平元年,发五路骑兵,合计十余万骑兵,又诏西域诸国,出兵五万骑,合计二十余万骑出征匈奴。

以上史料均出自于《汉书.匈奴列传.上》,仅是史料中的一小部分,也只是西汉时期对匈奴出动的骑兵规模,还未算东汉,亦未算对其它国家的征讨。

可见,汉朝的实力。

文姬归汉图中的马匹

07

汉朝史料记载的骑兵规模这么大,汉朝能否有这么大规模的马匹供应呢?

答案是肯定的。

汉朝的马匹来源有官方养马、民间养马、马市交易、战争掠夺、外国进贡等多种。

其中官方养马分为中央养马、皇室养马、郡国养马、地方养马等多种(此处为通俗表示,未用历史术语)。

汉景帝时期,光是西北边郡设置的牧苑便养马超过30万匹。

各地郡国、郡县亦有专门的养马机构,所养马数量无法计数。

汉武帝时期,光是中央厩马便有40万匹,苑马和地方养马还未计算在内。

由于官方鼓励民间养马,以至于民间牛马成群,街巷田地间马匹成群,一些农夫干脆都拿着马匹去耕田,出行骑马成了常态。

使得汉朝在军事行动中,也经常征调、采购民间马匹。

而与外国的马市交易,规模也很庞大,比如与匈奴的马市,竟然能到每次交易“牛马万匹”的规模。

同时,战争掠夺,也是汉朝补充马匹的重要手段。

以匈奴为例,汉朝以战养战,每次缴获牲畜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匹/头。

正是因为这些措施,使得汉朝骑兵规模空前庞大,仅汉武帝时期,对匈奴便累计出动骑兵超过120万匹次。

而且由于马匹数量充足,使得汉朝骑兵有条件一人配两马。

以上可知,汉朝史书上所记载的骑兵规模,真实性有足够的保障。

08

结尾。

《知识青年从军歌》是一首优秀的抗战军歌,在1944年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中诞生,现在该歌的曲调已经失传。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参考资料:

《前汉书》

《后汉书》

《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

《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

《古罗马与中国汉代武器构造设计比较分析》

《汉代戍边军队武器装备考述》

《从敦煌汉简看汉朝戍卒的武器装备》

《从汉简看汉代西北边塞戍卒兵器装备及管理》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

《两汉骑兵问题研究》

《汉西域都护府的由来——兼谈郑吉的历史功绩》

《轮西域都护府》

《从考古资料看汉唐两代对古代新疆的管辖经营》

《汉代的马政与养马高峰》

《浅论汉初马政》

《汉代河西养马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