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叙事中的黄继光:一个以气胜钢的中国故事
发布时间:2020-10-20 15:23:02来源:长江日报
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
——毛泽东
我军历来是打精气神的,过去钢少气多,现在钢多了,气要更多,骨头要更硬。
——习近平
今天,是特级英雄黄继光牺牲68周年的日子。长江日报采访团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了解到,黄继光遗物亮相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中国国家博物馆、四川中江黄继光纪念馆等地也收藏有见证黄继光英勇牺牲的各种珍贵物品。
位于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黄继光纪念馆内,市民在参观黄继光牺牲时身穿的血衣(复制件)。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英雄的遗物
生前日记本、背包等
被军事博物馆珍藏
《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10月19日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开幕,黄继光作为我军迄今授予的两位“特级英雄”之一,其事迹和生前物品在现场展出。
这个最高规格的国家大展向国人宣告: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将士以愈战愈勇的旺盛斗志和高昂士气,不断创造出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奇迹。在他们中,涌现出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模范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不愧为祖国安全和世界和平的坚强卫士,无愧于“最可爱的人”的光荣称号。
长江日报采访团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文物收藏专家处获悉:军事博物馆收藏了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2营通信员黄继光的遗物,有他生前使用过的日记本、水壶、背包,还有奖章、遗照以及他牺牲处挖掘出来的爆破筒残体。
军事博物馆馆藏黄继光生前的日记本、背包。军博供图
英雄的故乡
黄继光塑像拟定四条创作原则
坐落在英雄的故乡,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的黄继光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于1962年10月20日黄继光牺牲10周年之际建成开放;新馆位于县城东的魁山脚下、东河之畔,于1985年迁建,1987年10月20日对外开放,累计接待参观者逾千万人次。纪念馆5个展厅中,收藏有与黄继光相关的藏品200多件。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总能引发观众的共情,将人们带入到英雄曾经生活的那个时代,遥想英雄当年的英勇壮举。
纪念馆第一展厅中,有一尊黄继光头部铜像。这件作品创作于1962年,铜质,铜金色,高180厘米、宽30厘米、厚35厘米。
英雄的塑像。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纪念馆讲解员曾欣介绍,1962年,为了纪念黄继光牺牲10周年,四川省中江县决定修建黄继光纪念馆。同年8月,四川美术出版社画家高庶绩来到英雄故乡,与中江县美术创作人员一起,创作黄继光烈士画像、塑像。
由于当时没有黄继光的照片,经过多次商议,黄继光烈士画像、塑像创作组拟定了四条创作原则:一是要表现黄继光烈士的英雄气概;二是要体现黄继光烈士的青年英雄形象;三是要符合四川人的特征;四是要像黄继光的亲属。
经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建议,因为黄继光烈士和弟弟黄继恕长相接近,创作组便以黄继恕的肖像为蓝本开始创作。创作中,每一个细节的改动,都由黄妈妈邓方芝提出意见后予以修改,最终敲定了一个黄继光烈士画像样稿。之后,其他表现黄继光的作品,大多参照了这个画像版本。黄继光的形象,也由此定格在人们心中。
黄继光留给母亲
绣有“可爱祖国”的手帕
据黄继光纪念馆首任馆长黄开华介绍,一方手帕展陈在黄继光纪念馆第三展厅,手帕长26.5厘米、宽27厘米,棉质,正中用丝线绣有“可爱祖国”四个鲜红的大字。
黄继光给母亲留下绣有“可爱祖国”的手帕。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1951年3月,乡亲们敲锣打鼓把黄继光和战士们送往通向前线的道路。那时,邓芳芝很清楚,在前线,孩子随时可能流血牺牲,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将儿子送往前线。
临行时邓芳芝拉着儿子的手嘱咐:“继光,到部队后要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为祖国人民杀敌立功。”
临走时,黄继光把乡亲们赠送的绣有“可爱祖国”的这方手帕留给妈妈作为纪念。黄继光牺牲后,这方绣有“可爱祖国”的手帕便成为了邓芳芝想念儿子的寄托。
1962年,邓芳芝把这方手帕捐赠给了黄继光纪念馆。在黄开华看来,这方小小的手帕,展示了黄继光为了保卫“可爱祖国”,舍小家为大家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以及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精神和崇高品质。“我们馆很有幸能够把这方手帕收藏,要把黄继光的故事讲下去。”
英雄的光辉
黄继光为全军十位挂像英模之一
1996年,中央军委批准黄继光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之一。2018年,经中央军委批准,增加“献身国防科技事业杰出科学家”林俊德、“逐梦海天的强军先锋”张超为全军挂像英模。至此,各时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挂像英模共10位(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李向群、杨业功、林俊德、张超)。
“张开双臂,毅然向着敌人的机枪眼冲上去”,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印制的黄继光画像,与其他英模画像一起,被悬挂在全军各单位连队的军史馆、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激励着每位战士砥砺初心、牢记使命。
黄继光扑向敌人的碉堡(邢俊勤1999年临摹的油画作品,军事博物馆收藏)
英雄的传奇
血衣上拳头大的弹洞
是黄继光敢于牺牲的真实体现
在黄继光纪念馆中,有一件全国少有的展品:黄继光牺牲时所穿的军服复制品。
牺牲时身穿的血衣复制件。长江日报记者刘斌摄
看到血衣,黄继光牺牲时的壮举可以清晰地呈现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复制品前胸处,被子弹打出拳头大小的空洞。
“这件血衣是根据黄继光烈士生前部队指导员冯义庆回忆复制而成。指导员回忆说,烈士的双手紧紧地抓在四周的麻袋上,胸膛死死地堵在机枪眼上,在他爬行过的路上留下了一条深深的血沟。”血衣上,并没有多少血,这是因为他在扑向敌人火力点时,已经流了许多血!
纪念馆馆长涂琳说,一件血衣,一身七处重伤,一个呈蜂窝状拳头大的弹洞,是特级英雄黄继光敢于斗争、敢于牺牲、敢于胜利的真实体现。
“子弹打穿了英雄的军装,却永远打不断黄继光的脊梁。”在涂琳心中,黄继光永远头颅高昂,目光如铁,意志如钢。
听到中国军号嘶鸣,敌人胆战心惊
抗美援朝战争,是敌我双方精神意志的比拼较量。志愿军将士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在极不对称、极为艰难的条件下,在这场异常残酷的战争中,以劣势装备进行殊死搏斗。
上甘岭597.9高地坑道用的功勋步话机,坚守上甘岭第11号阵地的志愿军某部用这部步话机保证了6天5夜的通讯联络。军博供图
志愿军行列中,先后涌现了杨根思、黄继光、邱少云等30多万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个功臣集体。多少年后美国李奇微将军仍对志愿军冲锋号的声音心有余悸:听到中国军号嘶鸣,我们个个胆战心惊。
正是“谜一样的中国精神”的抗美援朝精神让美军困惑,让上甘岭成为美军“伤心岭”。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敌人是钢多气少,我们是钢少气多。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报告提到: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罗援将军接受长江日报采访团记者专访:黄继光精神注解“撼山易、撼解放军难”
著名军事专家罗援将军近日接受长江日报采访团记者专访时说:黄继光舍身堵枪眼,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胜利奠定基础,这是一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黄继光精神就是勇于献身、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是一种硬骨头精神。现在,我们仍然应当把黄继光精神继承下去并发扬光大,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遇到什么强敌,只要有这种精神,我们就会战无不胜。
罗援将军说,他曾经到黄继光连参观学习,印象最深刻的是他们的晚点名。每当连长高呼“黄继光”的时候,全连的战士们都会齐声喊“到!”。每每听到这种排山倒海的声音,他都会深切地感受到“撼山易、撼解放军难”这句话的涵义。感谢黄继光连对黄继光精神的传承,让我们看到今天这种精神仍然强大。
前几年网络上曾出现“不一样的声音”,认为黄继光是“制造出来的宣传典型”,甚至有文章质疑“用人体堵枪眼是不成立的”。而黄继光战友的回忆,黄继光牺牲后的遗照,以及军事技术专家的分析,都印证了黄继光英雄事迹的确凿性。我们要把黄继光等英雄作为我们人民军队的一种精神图腾,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罗援将军说:“抗美援朝打出了我们的国威,打出了我们的军威,打出了我们70年的和平时期。抗美援朝战争是以战止战。这一战打出了我们中国人民的精气神,打出了我们中国人民的硬骨头。一个民族没有硬骨头是不行的,就会被别人欺负。”
罗援将军注意到长江日报“寻访黄继光连连长”的报道活动,他说:“这也是通过生动的人物故事来传承黄继光精神,很有现实意义。黄继光烈士以自己的身躯为部队的胜利清理了通道,牺牲小我,成就大我。现在有些人造谣诋毁我们的英雄,而像长江日报的寻访活动,请历任黄继光连连长出来讲述他们传承黄继光精神的故事,昭示世人英雄的黄继光仍然活在我们军队当中,黄继光精神一代一代地在传承下去。所以我说: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撼我们的革命英烈更难上加难。”
点击标题
阅读更多黄继光报道
☟
左右滑动查看
《长江日报》10月20日
黄继光报道版面
↓↓↓
<<点击图片左右滑动查看版面>>
长江日报出品采写:记者柯立姚传龙金文兵戴旻阳视频:记者姚传龙刘斌金文兵制作吴天琦编辑:曹欣怡校对:胡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