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家底雄厚,是什么让俄罗斯停滞不前?
发布时间:2020-10-20 14:22:12来源:瞭望智库
近日,俄罗斯国家军售商国防产品出口公司在“军队-2020”国际军事技术论坛上公开表示,计划未来5-6年内向市场提供50种新武器;同时,大力提升军用产品的售后服务和改造升级工作,计划与相关国家成立军事设备售后服务中心。
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绝大多数军工产业和贸易链。
受油价下跌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打击,俄罗斯今年经济形势严峻。军火贸易是俄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面对西方制裁和国际市场竞争压力,俄罗斯可谓操碎了心。
这使库叔不禁想起苏联军工的高光时代——冷战结束前,苏联已成为世界上最主要的军火出口国之一,形成了规模庞大、品种齐全且技术领先的军事科研和生产体系。整个20世纪80年代,苏联军火出口占世界军火总出口的35%-40%。
军火贸易是俄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
然而,冷战结束后,国际军火市场迅速萎缩。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绝大多数军工产业和贸易链,包括约70%的国防工业企业、约80%的研制生产能力、约85%的军工生产设备和约90%的科技潜力,为其开展武器贸易打下坚实基础。然而,俄在世界军火市场中的份额急剧跌至10%,远远落后于美国的45.7%。
经过20年追赶,2014年至2018年,俄罗斯在世界武器出口市场中的份额为21%,美国为36%。
那么,傲视群雄的巨人在解体后,俄罗斯军工为何没能续写辉煌?
今天,库叔就来聊一下苏联以重工业和军事工业为鲜明特色的工业化历程。
文|千里岩
编辑|李雪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前注明来源瞭望智库(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则将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1
先天不足,后天难补
从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的改革开始,沙皇俄国启动了自己的工业化进程。
之前历代沙皇都在努力搞西化、想发展工商业。但是,相对于当时作为工业中心的西欧而言,偏处一隅的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
不过,沙俄政府对于科学技术倒一直是扶持的,所以不管其社会发展程度整体水平如何,俄罗斯的科学家基本上和当时的科技发展保持同步。
在这个背景下,一旦有新的工业科技出现,用不了多久,俄罗斯就能给自己装备上。
比如,1893年,德国的卡尔·本茨(今天奔驰汽车的创始人)造出第一辆堪用的汽油动力商用汽车;3年后,俄罗斯也造出了自己的汽油发动机汽车。
就是当时最新奇的飞机方面,俄罗斯也不落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重型轰炸机“伊利亚穆罗梅茨”就是1916年由西科斯基主持制造的。
此人移民美国后继续在航空工业领域大放异彩。时至今日,他创立的西科斯基公司依然是美国最大的直升机厂商,美国总统专用的“陆战队一号”一直都是西科斯基产品。
到了20世纪初,俄国已经拥有一个初具规模的工业体系,而且门类基本齐全。
然而,由于农业经济为主体、工业发展不平衡,许多关键的机械设备还是要高价从西方进口。
比如,俄国自己造的战列舰也算先进,可是制造战列舰的许多机床和锻造设备都来自英国。其他机械加工工业许多生产车间几乎全部设备都是从法国引进,化学工业设备则多从德国购买。
当时,欧洲列强正处于激烈博弈态势,俄罗斯不可能独善其身、埋头发展工业。
怎么办?着急的沙皇政府使出浑身解数,推动改革后放弃了土地庄园的贵族们站出来兴办工业。
想象一下,在贵族制度下腐败又低效的沙皇政府自己都摇摇欲坠,企业会管理成什么样子?
2
本事不行,只能当冤大头
一打仗,各种问题就集中爆发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军工厂都不能保证每个士兵手里有一支步枪,需要几人合用一支。
为应付前线需求,英法两国开足马力生产,德国则干脆成了敌人。这时,俄国想继续更新设备和引进技术几乎难如登天,即便偶尔从英国得到点技术,也要付出相当高昂的代价。
举个比较著名的例子,俄国始终生产不出内部质地均匀和没有气泡的玻璃,因此没法生产出光学玻璃,也就造不了火炮瞄准镜、望远镜等必备器材。
让战争弄得入不敷出的英国倒是同意转让这个技术,当然,得掏钱!
于是,俄国花了30万卢布巨款买来了一个装着技术资料的信封,打开一看,只有一句话:
“在玻璃液熔融的时候必须不断地搅拌。”
至于轻工业,看起来对国家综合实力影响不如重工业那么大,但刚从农奴制走出来的俄国仍然是个农业国,社会发展程度差,国内市场消费规模相当有限。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轻工业企业的运转效率没啥问题,但是只能生产一些价格低廉质量却不敢恭维的产品,根本谈不上与外国制造竞争。
在这次大战中,沙俄帝国内外交困,终于力不能支、轰然倒塌。
1917年,十月革命爆发。布尔什维克走上历史舞台,经过艰苦努力,在几年内逐步巩固了政权,直至最后创建苏联。
布尔什维克能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控制了各个主要工业城市,掌握着几乎这个国家全部的工业,从而能够有效武装红军。而离开英法军火和后勤物资援助的白军,则根本支撑不下去。
3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
在内战还没有彻底平息的时候,列宁就已经喊出了“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加电气化”的口号。
总结内战经验之时,布尔什维克进一步把发展重工业作为了压倒一切的优先目标。
列宁去世后,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斯大林成为新一任领袖,延续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路。在“新经济政策”指导下,国家刚刚缓过一口气。此时,斯大林迫不及待地要求重新转为严格的计划经济,以便集中一切资源发展重工业。
在斯大林看来,苏联当时处于敌对国家的包围之中——英法的干涉军虽然因为自己刚刚打过一次世界大战精疲力尽而失败,但是,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正在迅速恢复,很可能卷土重来。
更重要的是,布尔什维克党依然坚持“世界革命”理论,将自己视为未来世界总革命的基地和大后方,如果没有一个强大的重工业显然不足以支撑。
斯大林给出这样的理由:
“你们看我们南面的邻居中国(当时是国民政府执政)由于没有国防工业为依托,世界列强无论是谁,谁想打她谁就可以打她。而我们苏联要想在新的世界大战中避免亡国灭种的情况出现就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个想法遭到来自布尔什维克党内部和外部异口同声的反对。许多党内高级领导认为,如果不好好地发展农业和轻工业,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得到明显改善,因此会质疑布尔什维克路线的正确性。政府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同时配售质量差、价格高的工业品,广大农民恐怕难以接受。
人如其名,“钢铁”般的斯大林不惜力排众议,铁腕践行自己想当然的政策。既然苏联还是以农业为主,那么,干脆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彻底消除农民自己直接参与市场的可能性,只能接受国家统一收购农产品价格和统一销售的工业品价格。
由此,这个“工农业剪刀差”成为苏联发展重工业的资本积累方式。反对这个政策的农民会被当作破坏社会主义的“富农”送往西伯利亚,不赞成“饿着肚子也要搞工业化”的党内高级领导也会被逐一排除出领导层。
在这个背景下,苏联从1928年到1932年实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来自外部的压力、斯大林的钢铁意志和布尔什维克党遍布全国的严密组织行动能力,在三者合力推动下,苏联完成所有计划指标只用了四年半,由此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
4
重工业优先,规模优先
这一时期,苏联成就斐然:
*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占的比重从1928年的48%上涨为1933年初的70.7%;
*国民收入从1928年的244亿卢布增加到1932年的455亿卢布,增长了86%;
*建成了1500多个现代化技术装备的大型工业企业,一跃成为欧洲第一大机械制造国,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仅次于美国;
*在航空工业、汽车工业、重型机械、机床制造、化学合成工业、精密仪器制造等领域中,基本实现了自创自主,摆脱了必须依赖西方的局面。
曾经有个笑话,在制定五年计划的时候,斯大林一听到要建设什么大型项目就会提问:
“世界最大的XX在哪里?”
“什么?不在我们社会主义的苏联?”
“赶紧造一个最大的去!”
在一心求大的思路引导下,1929年,苏联开工建设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第聂伯河水电站,建成之后苏联的发电量比一战前的1913年增加了6倍;同年开工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也是欧洲最大的,到1932年第一期工程建成。
然而,巨大的成就之后并非全无问题。
在上面提到的三大动力作用下,整个国民经济计划在制定和实行的过程中处处显露出紧迫和急躁,斯大林的个性和布尔什维克党处处想强调自身制度优越性的想法,让整个产业结构出现失衡。
要知道,一个国家资源总是有限的,短期实现过高目标势必会挤压其他产业。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轻重工业的比重从1927年的6:4,变成4.5:5.5,受到挤压的情况明显。
5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其实,苏联之所以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除了自身体量大、投入高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要感谢1929年到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严峻的经济萧条使得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顾不暇,没空跟苏联继续较劲,忙着想办法推销产品和输出资本求利,大国苏联自然成了交易目标。
战败的德国为了打破国际孤儿的处境也主动跟苏联签署了一系列技术和工业合作协定,甚至军事技术合作协定。
上世纪50年代的高尔基汽车厂。图|新华社
苏联的最大汽车厂高尔基汽车厂、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尚不能自己制造设备,都是拿真金白银从美国福特等大公司成套搬来的。美国配套服务很到位,提供设备技术和管理人员,甚至派人担任总工程师这样的要职,帮着苏联这些企业运转起来。
不过,即便如此,产品质量和生产工艺也没上去,说到底,苏联的劳动力素质与西方还有相当差距。
1927年,苏联还有一半的人口是文盲,尚不能自如书写西里尔字母。这个受教育水平,想立即掌握现代化的工业生产技术和流程管理未免强人所难。
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方才有钱兴办教育事业。小学教育基本普及,中学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更是几倍地增长,开始培养大批的技术人员。
问题也随之而来。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苏联推进工业化的政策对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冲击。
1933年之后,西方各国逐渐从大危机中缓过劲来,但大危机造成的伤害却正在加深——德意日迅速法西斯化并结成同盟,二战的阴云已经在地平线上举目可及。
6
简单实用思路拯救苏联!
苏联原计划就是把自己作为未来世界革命的总基地来建设,面对一场新的世界大战,苏联要做好一切准备——竭力争取在短时间内继续扩大工业规模,把有限资源用到极致,一切重工业都要为军事目的服务,生产出来的武器装备必须设计简单、成本低、操作不复杂。
二战期间,这个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苏联。
原因不难理解。
苏联是个国土广袤的国家,各种资源绝不缺乏,真正稀缺的是高素质的人口和工业设施。
战争一爆发,大片国土沦陷,工业城市要么被占领,要么成了一片废墟。昨天还在种地的青年农民,今天必须穿上军装研究开坦克,或者充当装备修理工;平日里忙着洗衣做饭、穿针走线的女青年们不得不走进工厂,操纵各种机床设备。
简单、便宜、有效,这个理念使工厂迁往大后方乌拉尔之后,工人们在头顶蓝天脚踩草地的情况下,仍能够立即恢复生产状态并且维持着一个相当可观的产量。
留在欧俄部分的工厂也毫不逊色,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下,产量衰减幅度也并不大。
著名的基洛夫工厂的大量技术工人奔赴前线作战,补充上来的老人和女青年每天每人只有250克面包,照样造出了大批T34坦克和各型火炮。
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工人在车间生产的时候,时不时地要拿起机床旁边的步枪打退渗透进来的小股德军,或者是开着自己刚刚造好的坦克打退德军的坦克冲锋,转一圈回来继续生产。
死磕的话,一辆德国的主力虎式坦克平均可以干掉苏联的3辆甚至4辆T34坦克。但是,德国坦克的制造工时高达苏联坦克的7倍以上!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军在前线就不可避免地被汹涌而来的T34钢铁狂潮吞没了。
同样,苏联的飞机发动机经常被嘲笑寿命只有几百小时,然后就得大修。美国同样性能的发动机经常是3000小时甚至上万小时。
但是,苏联的设计师们对此始终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根据战争中的统计,一架飞机的飞行寿命可能都到不了几百小时就会被击落或者损毁,美国人那么折腾纯属浪费资源!
这个发展思路在战争中取得了如此之大的成功,以至于其影响力在战后继续延伸并深入人心。
7
依旧我行我素
二战结束没有多久,冷战拉开了序幕。
美苏两大集团开启紧张的军事对峙,新一轮更惨烈的战争似乎随时可能爆发。
历史似乎总不给人足够的思考时间。在战争威胁之下,曾经带来胜利喜悦的简单实用工业发展思路,成了苏联此后工业建设的主要指导思想。
乍一看,简单实用似乎是技术水平低。
但实际上,经过长时间积累,苏联工业在科技创新和工艺水平上都有显著提高。
由苏联伊柳辛设计局和沃罗涅日飞机有限公司设计制造的IL-96-300大型飞机。图|新华社
苏联解体前,在航空工业方面,跟美国各有所长;在航天领域,苏联已经开始技压一筹。
就拿苏联的液体火箭发动机来说,技术极为过硬!
强到什么程度?冷战后,美国一直在购买苏联末代的RD99发动机,直到前两年因为开始制裁俄罗斯了才停止采购,美国宇航局一直为此头大。
今天,法国拿着勒克莱尔主战坦克到处自豪,可是没几个人知道法国开发上一代坦克AMX30的时候,连炮管都造不明白,最后还是苏联出手相助。
当年,因为戴高乐坚持独立自主政策,美国拉着英德对法国封锁了碳镍铬铂系合金钢冶炼技术。为证明自己对法国的友好,苏联提供了包括这项技术在内的一系列先进技术。
在苏联解体后,好多很牛的工业设施都被扔在了俄罗斯国境之外。最典型就是乌克兰。尽管穷折腾了几十年,可是乌克兰的航空工业仍然是美国都不敢小看的。
但是很不幸,苏联一心把主要资源集中于军工方面的做法,使得如上那些先进的工艺和管理经验,大都只局限于某些高精尖的军工企业内部,没有像美国那样,将在军工领域取得的成果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带动科技水平和国民经济同步发展。
比如,在电子工业方面,受政治因素影响,苏联走的就是“电子管小型化”道路,等意识到不对劲,回头走集成电路的路子时,已被美国甩下好多条街。
此外,在民用汽车或其他轻工业领域,苏联依然我行我素,没人操心这些“不重要的小事”。
8
硝烟散去,剩下一地鸡毛
在各种内外原因共同作用下,庞大的苏联在1991年年底轰然瓦解。
俄罗斯等到从废墟上努力爬起来时,发现自己处境很尴尬,于是决定打开西方市场。可是,俄罗斯没想到的是,自己竟然拿不出打入国际市场的东西!只有飞机、大炮还有主顾。
当年,苏联在制定许多产品标准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整体优于西方,往往有意搞出点差异。导致“俄罗斯制造”跟西方的各种标准格格不入。加之,赢了冷战的西方巴不得俄罗斯自己散架,来个二次解体,断然不可能像大萧条时代那样出手帮助俄罗斯搞建设。
因为几十年的忽视,轻工业产品更是拿不出手。俄罗斯始终没有从苏联解体后遗症中痊愈,而且越来越没有本钱去投入产业升级改造。看看俄罗斯现在向中国出口的“拉达”越野车,会有回到上世纪70年代的感觉。
直到今天,俄罗斯军队表现战斗民族气概使用的法宝,如T72坦克、苏27战斗机和图160轰炸机,甚至还有经常让美国等北约国家烦恼的“老熊”图95轰炸机,都是当年苏联的家底。
红星、红旗、铺天盖地的坦克洪流、令人胆寒的洲际导弹,都是苏联曾经笑傲群雄的明证。
音容宛在,警示长存。
库叔福利
库叔的赠书活动一直都在!东方出版社为库叔提供15本《俄罗斯千年文化:从古罗斯至今》赠予热心读者。俄罗斯文化千年画卷,比肩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俄罗斯文化史巨擘——德米特里·利哈乔夫,其一生研究总结之作,国内首次引进。请大家在文章下评论,点赞最高的前3名(数量超过50)将得到赠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