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鸡娃无国界:全世界的父母,一边diss中国家长,又一边拼命向中国家长看齐

发布时间:2020-10-18 13:21:46来源:常青藤家长会

填鸭式教育、题海战术、虎妈模式,这些年仿佛都成了中国式教育的代名词。但鸡娃只是中国特色吗?放眼信息大爆炸的二十一世纪,各国家长都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带着这样的疑问,《你好,未来人类》团队历时16个月,走遍英国、以色列、美国、肯尼亚、中国这五个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寻访在不同国情和文化背景下,全世界家长都关心的共同问题——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样的教育,才能让他适应未来?

作者:立正妈妈

本文原文来自:蓝橡树出国留学

微信号:GoGlobalx

01.

颠覆认知的美国鸡娃教育

育儿的焦虑,不分阶层,不分人种。

在2020年最新出品的教育纪录片——《你好未来人类》中,制作人兼总导演,路透社北美地区唯一的华人财经女主播,4岁男孩妈妈的陈一佳,对儿子教育的焦虑跟每一位平凡妈妈一样,面临即将到来的学前班,她也开始纠结——应该提前鸡娃吗?

这一天,她带着儿子北北来到了纽约的天才妈妈辅导中心,进行一节一对一的体验课。但体验课的内容却出乎意料,并不是她以为的那种寓教于乐的画画唱歌拼搭,而是——刷题。

没错,让她意想不到的是,美国的培训机构跟中国并没有区别,为了抢跑在起跑线,获得名校的敲门砖,美国孩子也是需要不断地做题做题再做题。

教育这场无硝烟的世纪大战,早在孩子没进小学前就打响了。

对于没进行过提前教育的北北来说,没一会就坐不住了,抓耳挠腮,哈欠连天,甚至干脆趴在桌子上发呆。

辛苦熬到了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夺门而出,大声嚷嚷——“再也不来了!”

这种以一招致胜的刷题模式让陈一佳震惊,也让她失望——

根本没有所谓的神童,有天赋的孩子都刷题。

本以为美国孩子的童年是放养式的快乐教育,在各种运动、体验、实践的轻松度过。但真正深入研究才发现,美国的教育同样分三六九等,父母们对名校的追逐,对教育的投入,一点都不比中国父母少。

无论你是哪个国家,也无论你在职场上是一位如何叱咤风云、傲视群雄的职业精英,一旦进入家长这个角色,都会突然变得焦虑重重,小心谨慎。

美国孩子的日程表上,各项学业、技能、才艺培训班也是紧锣密鼓,见缝插针排得满当当的。

而且,美国孩子除了刷题,还需要各项技能拔尖。

在美国大学升学,有个约定俗成的加权法,加权最高的是体育特色。体育特长是上名校的捷径,所以体育特长生比学霸吃香。

20%的美国家庭,在孩子的体育支出上每年花费8.4万以上。15万体育大学生,放在能进入排名前二十的私立学校那2000万学生的总数中,录取率连1%都不到。

同时,美国的教育分为公立和私立。

公立学校的教育简单低阶,就是培养这个国家的工作人员。也就是从事基础工作的普通人。而私立学校从择校招生开始,就是高要求高标准,旨在培养未来领导这个国家的精英。教育的差异,在最开始时就决定了阶层的分级。

所以,各大名校在招生时,还有一个简单粗暴又现实的考核标准——

你可以为我们学校带来什么?

你可以说,我爸是总统,我有社会资源;

可以说,我爸是亿万富翁,我可以给学校捐款;

可以说,我是世界冠军,我来了以后,我可以发展学校的体育运动;

还可以说,我本人的能力非常强,我是奥数冠军…

校长摆在台面上的原话,赤裸裸地揭示了美国名校的招生关键——

在美国,学习好不如体育好,体育好不如家底厚!

相比中国,一考定终身的模式,美国孩子要进行阶级的跨越和逆袭,门槛更高,投入更多,压力更大。

《我是个妈妈,我需要铂金包》的作者,人类学博士温妮斯蒂·马丁就曾表示——身为耶鲁人类学博士的妈妈,也要面临抢购学区房、花巨额学费挤进私校、跻身上流社会朋友圈的窘境。

知识和技能的更迭速度急剧变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从西到中,全世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在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现实的冲击让陈一佳陷入了深深地困惑——

我的孩子将来要面对的竞争是什么样的?到底我应该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

对教育的焦虑,不是中国特色,而是全球化的产物。不管你愿不愿意,都会在这股浪潮中被裹挟着前进。

全世界的父母,都在一边diss中国家长,又一边向中国家长靠拢。

02.

没有横空出世的华裔天才少年

只有背后推波助澜的中国虎妈

去年,中国式教育在海外火了一把。

起因就是英国第四频道推出了一档非常火爆的电视节目《天才儿童》。

所谓天才儿童,就是一群高智商、高情商、高成绩的“三高神童”,最后通过智力竞赛选出其中“最聪明的孩子”。相当于英国版本的《最强大脑》。

来自伯明翰Mathswizz的11岁华裔少年家进(GarJun音译)参加了这个节目,过五关斩六将杀出重围,一战成名。

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庞大的知识储备,精彩的科学竞赛答题表现,无不让现场的专业评委和观众们大受震惊,高呼“天才”。

但比起天才少年,更让观众们热议的是天才背后的父母。

《每日邮报》:《天才儿童》节目,一位母亲让他11岁的儿子严格遵循只有三分钟‘课间’的中国式学习方法,引观众众怒

在节目里,家进曾提起母亲“有时只让我休息三分钟”。面对家进在比赛中出现的失误,妈妈Faye表示“原本可以做的更好,别再犯愚蠢的错误。”

家进的父亲在节目开播之前对他说:“你唯一的选择就是得第一名。”

比赛过程中欢呼的观众与脸色紧绷的家进父母,形成鲜明对比。

在妈妈Faye眼里:“GarJun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但是说他是个天才?这词太过了。我见过太多聪明的孩子——关键在于父母如何指引他们。”

面对外国媒体对中国虎妈贴的标签——“苛刻、没有人情味、过分在乎成绩,教出来的孩子学习所向披靡,但高分低能……”。

家进妈妈表示——“每个孩子都有潜力,我认为父母应该施加一些压力,来激发他们的潜力。”

天才的背后是否如众人所认为的那样高分低能呢?了解更多家进的日常,纪录片团队走进他的生活,但跟踪采访到的结果却“啪啪”打脸了外媒的诸多嘲讽。

跟外界描绘的虎妈教育下出来的“考试机器”不同,现实中的家进聪明懂事、多才多艺,拉小提琴、弹钢琴,连橄榄球都打得很不错。并且性格阳光开朗,在学校里深受同学喜欢,拥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书呆子、孤僻、内向、高分低能,这些已经不再是“天才”的固定标签,相反,全面发展已经成为了这个时代牛娃的主流趋势。

就连家进所在学校的伯明翰校长也表示以他对何家进妈妈的了解,她没有任何问题。

因为跟全世界所有国家一样,这所作为英国排名前十的学校,考试是必须迈过的门槛。进来的每位孩子,都经历着和家进一样的提前“寒窗苦读”。

而家进的妈妈也并非单一将所有学习压力嫁接给孩子,而是亲力亲为地研究学校课程体系,自学教材,根据家进的情况单独制定学习内容,严格规范学习进度。这种中西结合的方式,最大效率地提高了孩子的学习进度,避开了犯错试错的时间成本,让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标准的学霸养成记,育儿先育己,鸡娃先自鸡。

天才少年不会横空出世,背后推波助澜的虎妈功不可没。

耶鲁著名经济学教授法布里奇奥·齐利博蒂在新书中,就对这种为孩子呕心沥血的教育方式给予了肯定——

“当全世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在改变,我们必须要承认中式教育中有值得肯定的部分。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值得全世界认真学习。”

而他提到的中国式教育,与《爱、金钱和孩子:育儿经济学》一书中提到的“推娃”现象不谋而合——

父母们越来越倾向于在孩子身上投入更多的时间、金钱和感情。

实际上,近些年来,全球化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改变,也让育儿变成了时代竞争中不可忽视的主战场,各国的育儿方式跟中国父母的相似度日趋一致。

从加拿大、意大利、美国、英国等国的父母在育儿上花费的时间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各国父母对孩子学业的参与度在近40年里一直呈上升趋势。可见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孩子受到的关注点除了身心健康,还包括学业有成。

全世界的父母,在鸡娃的路上都不是独行者。鸡娃无国界,教育的焦虑在哪里都一样。

中国父母并不另类,甚至成为了各国家长争相效仿的标兵。

孩子的教育,已然成为考核为人父母是否成功的KPI。

03.

孩子不是父母的成绩单

父母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但中国式的鸡娃养育也并非尽善尽美,相反,值得诟病的地方也非常多。

过多的投入和参与,过度的控制和限制,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国度映射在孩子的成长路径上,虽然孩子看似“年少有为”,但孩子肩负着过重的家长期待,承受着超乎寻常的成长焦虑,产生的种种问题同样值得深思。

正如知乎上获得最高赞的一句话——

父母的欲望有多深,孩子活得就有多累。

2019年,当当联合艾瑞咨询发布了《孩子的成长,父母的焦虑——2019成长焦虑白皮书》,91.5%的焦虑度,展示了中国家长的焦虑众生相。

在一款曾经以推出就风靡网络的《中国式家长》中——用现实养育的方式去培养虚拟孩子,最后结局,有些花开清华北大、有些散落三本大专、还有些被揠苗助长的花朵在到达神殿前就凋谢了。

采访中,作为“虎妈”代表的家进妈妈满怀信心地体验了一把游戏,按照自己的经验,帮虚拟孩子制定了一系列的“天才培养计划”,但结果却让她难以置信。

游戏中的虚拟儿子,少时成绩斐然,但成年后因为过早承受过重压力,身心俱疲,趋于崩溃边缘,无法再上学。

向来对自己教育方式信心昂扬的家进妈妈,望着出乎意料的结局一脸苦涩,陷入了深深地思索。失望之余,向她袭来的还有后知后觉的恐惧。

原来教育的领跑,并不能带来人生的畅通无助。

父母在孩子学业上的用心投入,既给了孩子无限的关注,也带来了无形的压力。

闪亮的人生履历背后,投射着不被人所见的阴影。

在清华大学心聆学习实验室,在一个神秘的“太空舱”里,家进接受了学习能力和精神压力的测试。

结果表明,家进的五项学习潜能远超同龄人的一般水平,空间感知和工作记忆达到顶级,数学认知和想象力也是优秀级别。

但清华大学的宋少卫教授同时指出,家进在潜意识层面的压力很大,可能自己意识不到,但这种紧张程度已经到达顶级。

家进妈妈也承认,日常中家进喜欢咬手指甲。这种潜意识里的焦虑和压力,家进并非没有抱怨过,只是当他提出——“为什么别的孩子都不用做的功课,我却需要做”时,她并未放在心上,看不到孩子内心压力山大发出的呐喊。

作为母亲,她想要助力孩子拥有一个光明美好的未来,却忽视了孩子需要空间和自我的现在。

正如宋老师指出的——“等到孩子再大一些,压力问题可能会更加突出。”

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抑郁症是导致全球青少年患病或致残的主要原因。”

而抢跑学习、学业压力过大、亲子沟通不畅都是造成这个现象的重要原因。

根据脑神经科学前言研究表明——

父母把孩子控制得过紧时,致使孩子面对着严重或慢性的压力,会让孩子发育中的大脑的杏仁核变大,导致前额质持续紧张,结果会造成孩子反复受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影响。

调查显示——“今天,达到重度抑郁或焦虑症诊断标准的高中生和大学生数量至少是20世纪60年代的五倍,甚至是八倍。”

虎妈式的教育或许在孩子小的时候能奏效,但这种模式并不能恪守不渝,因为随着孩子不断的成长,亲子之间的关系连接也会出现新的变化和挑战,无不考验着父母的育儿智慧。

当我们把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孩子的教育,投入越来越多的精力时,还需要从学海无涯中抬头,“看见”孩子的需求,“看见”孩子的无限可能性。

一味火急火燎地向前赶路,错过的不仅有成长路上的风景,还会弱化了孩子独立生长中面对磨砺、激发潜能和形成人生节奏的种种能力。

在家进妈妈的身上,我们看到万千中国妈妈面对的共同教育困境和焦虑——

“虽然我知道自己有些强势,对孩子的自我意志有压制,但我害怕孩子自己选错路......”

成长过程中,“爱”和“自我”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一场漫长拉锯战。

父母对孩子的掌控,源于对未知的焦虑,所以尽己所能希望给孩子安排一条保险可控的道路。当爱无边界,控制以爱之名被合理化时,孩子却容易丧失了作为独立个体的意志。

正如陈一佳在纪录片中提到的——

“我最害怕的就是某种思维惯性和认知上的优越感,会捆住孩子日益渐丰的羽翼,限制他们未来飞翔的空间。”

当物质条件提高,父母们有心力花更多的时间陪伴和教育孩子时,鸡娃已经成为趋势。但此时,能够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并不是拼兴趣班或名校,而是有教育智慧和能力的父母。

正如《自驱型成长》中提到的核心观点——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但唯有孩子的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

父母从来都不是孩子的老板或经纪人,而应该是成长中的同路人。我们需要做的不是制定计划,让孩子按部就班在既定的框框条条中一丝不苟地成长。而是陪伴孩子在试错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潜能,发现真正的自己。

教育从来没有一招致胜的普世方程式。

“以昨日之法教育我们今天的孩子,将使他们失去明天。”

面对信息冲击下充满未知的21世纪,只有紧跟时代的步伐,寻找到孩子真正合适的发展渠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驱力,提升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之能够灵活调整应对压力和挑战。同时,懂得何时拥抱、何时放手,才能用爱为孩子勾勒出最恰当的专属方案。

有的孩子大器晚成,有的笨鸟先飞。

不同的孩子,成长在不同的时区。有时需要家长助力推一把,有时需要家长耐心等一等,更多时候还需要家长爱的陪伴和理解。

鸡妈护崽,需要做的不是为孩子铺设一条康庄大道,而是教予孩子自我保护、自我成长的能力,鸡娃将来才有能力面对未来,无所畏惧。

无论虎妈狼爸,鸡娃还是推娃,看得见孩子,能一起成长的,才是好爸妈。

孩子不是父母的成绩单,但有远见有智慧的父母,却能成为孩子起跑后最有力的推手,最坚硬的后盾,最温暖的港湾。

在这个“鸡鸡复鸡鸡”的鸡娃时代,愿你我都能成为最走心最护崽的“鸡妈”。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蓝橡树出国留学”(ID:GoGlobalx),哈佛毕业生创立,5万精英家庭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一起探索全球教育路径。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