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大汉风云】不问苍生问鬼神(五)

发布时间:2020-10-18 21:22:01来源:十米阳台

对于刘恒传递的信息,贾谊懂了,懂了一部分。

此次接见后不久,贾谊收到调令,免去他长沙王太傅职务,改任梁怀王太傅。

虽说都是王师,看来似乎是平调,其实差别极大。打个比方,长沙王和梁怀王的区别,是县级市和直辖市的区别。

现任长沙王名叫吴著,是开国元勋吴芮的后代,吴芮做人极有一套,当年刘邦玩命清理异姓王,宣称只有姓刘的才能封王之际,居然还破格给他一个外姓保留了长沙王的名额指标。

老刘家和老吴家的感情,到了吴著这一辈,也就磨损得差不多了,长沙王只算是个边缘王,和现任皇帝关系远,地盘小,份量轻。

而梁怀王刘揖,是刘恒最小的儿子,聪明好学,深得刘恒喜爱。

刘恒此举,进一步向贾谊表示欣赏、信任还有委托。

然而,深感皇恩的贾谊没有象刘恒希望的那样低调,他热血沸腾,再次发动。

一篇被毛泽东誉为“西汉以来最好的策论”的《治安策》热辣出炉。

可惜的是,这篇“最好策论”,毛主席他老人家没有看全,我也没有看全,现在能查到的,统统都是班固抄在《汉书》里的节略本。

这篇策论气场强大,体现了贾谊居安思危的强烈忧患意识,然而,窃以为贾谊多少有点标题党,比较危言耸听。

文章开宗明义,告诫皇帝,现在的天下大势,有一件事值得痛哭,二件事值得流泪,六件事值得深深叹息,其它违背道理而有伤天时的事情,难以统计。

(臣窃惟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贾谊继而打比方说,当前情势,好比人睡在已经点燃的柴火堆上,火已经快烧到屁股了。(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照贾谊的说法,世界末日不必等到2012,现在皇帝刘恒就可以找绳子上吊去了!

开篇固然很吓人,罗列的问题库很庞大,通过在下的归纳总结,其实《治安策》着重阐述了三个问题:一、诸候国问题;二、匈奴问题;三、礼教法制问题。

这其中,贾谊认为重之又重,对世界和平造成最大威胁的,是诸侯国问题。

贾谊提出,诸侯国必定会造反,至于反叛的顺序,是由诸侯国的强大程度决定的。换言之,越是强大,越会先反。

贾谊建议,政府的首要工作是,大刀阔斧分割诸侯国土地(割地),把大国分割变成小国,逐步削弱诸侯国势力,最终达到消灭封国的目的。

于是,这个世界清净了;

对于匈奴问题,贾谊向刘恒表态请命:只要授权给我,让我处理匈奴事务,我一定能勒住匈奴单于的脖子干掉他,惩治汉奸,让这些野蛮人臣服于我国(请必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伏中行说而笞其背,举匈奴之众唯上之令)。

至于贾谊到底有啥神奇魔法,对不起,贾谊没有透露,我猜不出来。

关于礼教和法制的关系,贾谊的意见是,法制固然重要,礼教更是根本。

要在社会培育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国家方能长治久安(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

贾谊的《治安策》送呈刘恒之后呢?

很抱歉,没了下文。

班固先生在《汉书·贾谊传》中并没有记载皇帝刘恒的批示意见。

这份由贾谊呕心沥血写成的,凝聚着他的最高政治智慧的《治安策》,似乎就此泥牛入海,波澜不惊。

我断定,刘恒看过贾谊的这份上疏,不仅看过,而且深为欣赏并接受了部分观点。

然而从皇帝刘恒的角度,对这份高调的上疏,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低调。

刘恒同意封国是安全隐患的观点。问题是,如果按照贾谊说的大刀阔斧对封国下手,隐患就会直接升级为危机冲突。

而现在的政府,远没有做好打大仗,打全面战争的准备,因此,削减诸侯国势力、整备军务、筹备战争只能在暗中进行,不可声张;

至于匈奴问题,当代王时就和匈奴打过交道的刘恒很清醒,贾谊是书生空谈,纸上谈兵。

匈奴问题归根结底是军事问题,不是政治问题,战场厮杀不是坐而论道,学者型干部贾谊莫非比打了一辈子仗、张口骂娘的刘邦老爹还要威猛?

至于加强礼教的问题,贾谊的意见更是影响深远,这建议将为刘恒的孙子刘彻将来的“独尊儒术”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刘恒算是彻底读懂了贾谊,可惜的是,贾谊没能理解刘恒的用心。

一腔热血的贾谊,一片忠心的贾谊,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煌煌之论没了下文,心中的郁闷之情,我可以感受。

更让他郁闷的事情还在后面。

汉文帝前元十一年(公元前169年),贾谊的学生,刘恒的儿子,梁怀王刘揖出了交通事故。他骑马时,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

按说这事和贾谊关系不大,如果说有关系,顶多是平时没有加强对刘揖的安全教育。事实上,刘恒也并没有因此事责难贾谊。

然而,贾谊深感对不起刘恒的托付,同时感伤一身抱负无从施展,他自此陷入深深的自责当中,常常独自哭泣(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

痛苦的贾谊又痛苦地过了一年,在痛苦中死去,终年33岁。

贾谊,是早逝的天才;他少年成名,青年得志。

他有报国之心,有治世之才,深受皇帝赏识。

刘恒认为,他欠缺的是挫折和锻炼,经过磨砺,他将变得更加强大。

遗憾的是,贾谊没能经受住这场考验,他的人生本应更加精彩,却最终早逝,倒在了起跑线上。

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苏轼《贾谊论》

有成大事之才而无成大事之量。悲夫,贾谊!

乌角道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铁路职工,本名李康

爱沽酒,间读史

闲散散,懒洋洋

生无异象,世居襄阳

少无大志,安享小康

闲说古人,不问沧桑

图片|摘自网络编辑|黄手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