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一块银子的学问

发布时间:2020-10-16 09:22:03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点我⬆️

你准备先看哪篇热文:明朝那些事儿讲的历史是真的吗|慕容复要恢复的大燕国有多奇葩|极简中国游牧民族史|古代一两银子值多少钱|国外历史书吹水的现象很严重|我们为什么要放弃永生

来源朝文社(ailishi777)

问: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装逼”事件?

答:武侠片里有常见的“豪气”桥段——大侠下馆子。

馆子里热热闹闹,满脸横肉的大侠吃饱喝足,连多少钱都不问,随手放一块银子在饭桌上,然后潇洒飘然而去。

这“豪横”一幕,也叫多少“武侠迷”纷纷心向往之。

那这“豪横”场面,放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有几分不靠谱?

01

首先,这类场景放在明朝中叶(16世纪)之前的中国,可以说严重不靠谱。

倒不是“大侠”们没钱,而是在明朝中叶以前,“用银当钱”这事儿,属于严重不合法。

就算大侠敢放,店家也未必敢收。

有多不合法?

中国人使用白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600年左右。

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出土的银鼻环,公认是中国境内最早的银制品。

战国时代的墓葬也告诉我们,那时的白银已被国人用于“武器”“首饰”等各个领域。

但当钱用的历史,却显然短得多:

明孝宗朱祐樘画像

明朝弘治元年起,征税才开始用银;

嘉靖四年起,白银大量在市场流通;

隆庆元年,明朝正式宣布“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

白银这才算完成“上位”,成为法定货币。

而在这之前,“拿白银当钱用”会有多麻烦?

哪怕是盛唐年间,大唐也常为“贵金属原材料不足”苦恼。

别说白银了,铸钱的铜都是年年稀缺。

唐朝曾限制商人带铜钱出境,甚至禁止民间买卖铜料。

铜都如此贵,用白银当然更是奢求。

银铤始于唐代,但主要还是用来做各种金银器,或当馈赠礼品。

唐代杨国忠进银银铤

直接拿来当钱用?几乎是没有。

大额的货币支付,在唐代多是用绸缎布帛。

那到了传说中“商品经济发达”的宋代呢?

白银当钱用的时候,倒是比较多了。

比如宋朝“花钱买和平”的《澶渊之盟》,每年就是要支付“银十万两”(后来增到二十万两)。

宋高宗“臣构”靠“必杀飞”换来的《绍兴和议》里也规定,南宋每年要上贡给“金大伯”二十五万两白银。

此外南宋官府采购粮食茶叶等物资,也经常“出银十万两”,发军饷时也经常“犒军银”,看似“白银当钱用”的时候不少。

但事实上,宋朝日常用银,哪怕是官府行为,也往往是把白银兑换成铜钱后再支付——白银距离“法定货币”,那时还是很远。

宋徽宗大观通宝

所以,就算是传说中大侠很多的两宋年间,行走江湖,大侠们花钱时也不用白银。

宋初江湖上的知名豪侠,后来“发明纸币”的一代名相张咏,早年在江湖上行侠仗义时,也常接受“粉丝馈赠”。比如仰慕他的汤阴县令,就馈赠给他“万钱”。他在江湖上大杀南北,住过不少酒馆客栈,但结账的时候也是用铜钱。

扔下一块银子就走的豪迈事儿?真没干过!

02

为什么会这样?根子上还是白银太少。

中国本身就不是产银国,铜矿就少,银矿更少。

唐朝年间,中国每年的白银产量也不过一万五千两。

宋代时手工业大发展,赚白银最多的北宋年间,白银的最高产量也只有每年88万两,正常年景只有二三十万两。

所以北宋靖康之耻时,金兵狮子大开口,要北宋“孝敬”一千万两白银。号称“丰亨豫大”的汴京城翻了个底朝天,从皇宫到老百姓家,家家白银掏干净,最后也只凑了一百万两白银。只是五百多年后,李自成在北京“追饷”所得的七十分之一。

到了南宋给“金大伯”送孝敬时,由于产银地都割了出去,南宋白银产量锐减。

每年的二十五万两白银“孝敬”,也是勒紧裤腰带都常凑不齐,每次过去“交割”,都常惹得金国官员骂娘。

看过这类景象就知道,网络上流传甚广的“宋朝白银收入过亿”“宋朝白银远超元明清”的高论,多是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放在这样的年代里,哪位大侠能在饭馆里“吃完饭放下一块银子就走”,分明是来错了时代。

而明朝中期起,白银扶摇直上的地位,以及最终成为“法定货币”的上位史,得益于白银的大量涌入。

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明清的外贸水平远超唐宋。

单是16世纪的几十年里,明朝就向葡萄牙西班牙卖出了二百万件瓷器。

另外,明末每年仅从澳门一地卖出的丝绸,多达六千担。

还有白糖、铁锅等“中国制造”,全凭着硬核的工艺水平,年年在国际市场大赚。

发展到清朝雍正年间时,广东一省,每年纷至沓来的“夷船”都不带洋货,每艘船都是满载白银,上岸就拼命扫货。

单是享誉中外的佛山铁锅,每年就要卖出两万多斤。

可以想象,有多少白银因此蜂拥入中国。

以十七世纪西班牙殖民当局的报告,单是每年从菲律宾涌入中国的白银,就在200万比索以上。

日本学者小叶田淳断定,明末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保守估计在七千万两以上。

甚至许多外国学者认为,这一时期,全世界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白银,都进入了明清时代的中国市场…

万历二十七年武冈州“都水司正银”一百两银锭

以这个意义说,白银“法定货币”的扶正过程,正是古代中国外贸“赚世界钱”的缩影。

这样的大趋势下,下馆子掏银子也成了明清生活的日常,豪气的大侠们,自然也有可能豪气一把。

03

但放下一块银子在桌上,在明清年间能有多少购买力呢?

明清年间的白银,最大的有五十两一锭的银锭,另外还有“二十五两”“十两”等各个级别。更小的还有“银锞子”。

这些大大小小不等的“一块银子”,都能在饭馆里吃到什么?

可以看看物价:

以万历年间《宛署杂记》统计,1钱6分白银可以买8斤上等猪肉,1钱白银可以买5斤鲤鱼,4分白银可以买一只活肥鸡。

明代小说《金瓶梅》里,西门庆的女儿女婿妻妾等九人,花一两银子就办了桌“烧鸭两只鸡金华酒配菜”的上好酒席,九个人连吃带喝吃了一天。

至于五十两的大银锭?

清山东“光绪年月东海关匠鲁协中”五十两银锭

《三言二拍》更告诉我们,可以买套“坟边左近”的低档房了。

再可以看看工资,明代县衙里的马夫,年薪是40两白银,但县衙里的更夫,年薪只有3两6钱。

铺兵的年薪也不过9两六钱。

放在清代的官员阶层,乾隆年间巡抚的年俸是150两,总督的年俸是180两。

所以说,无论比物价还是比工资,如果哪位大侠真的放下一块银子就走,哪怕是几两银子的银锞子,那也能叫店家乐开了花。

能这么干的大侠,必然是土豪。

锞,也就是散碎银子,俗称"小馒头"

特别是放在鸦片战争前夜,一块银子的购买力,那要比之前更高:

和明末清初年间火热外贸的景象不同,乾隆年间时,一批批传教士“学”走了中国的造纸、瓷器、纺织,种茶等产业技术,外加西方工业革命的推广,中国货的优势早已不在,反而海外汹涌而来的鸦片,让中国的白银大量外流。

19世纪的前三十多年,英国向中国走私了四十多万箱鸦片,保守估计赚走了三亿多银元。

如此一来,就带来了恶性循环。

一方面,白银大量流出,白银的价格也飙升。乾隆年间时,中国的一两白银兑换八九百文铜钱,但道光年间时,一两白银却要兑换一千七百多铜钱。而老百姓完粮纳税,却还要把手里的铜钱兑换成白银,等于是多一道盘剥。

鸦片战争前夜,以林则徐的叹息说,苏州汉口等昔日的商业重镇,都是“各种货物销路皆疲”,缺银的困境,困扰近代前夜的大清上下。

而另一方面,民间无比重要的“一块银子”,放在鸦片战争前夜的官场上,却是越来越不值钱。

以《道咸宦海见闻录》记载:

当时的清王朝,已是越穷越腐败,民间难得见白银,官场上却一切白银开路。

在当时经济相对不发达的陕西,每年给西安将军家的门子,都要多次送礼,每次“门包”至少四十两。

给西安将军的“三节两寿礼”,每次至少八百两白银。给当地其他“同级高官”,也基本是这待遇…

甚至,刚就任陕西粮道的张集馨,当时进京活动,单是给京城各级官员送“别敬”,前后就送出一万九千两。

这手笔,放在当时的清代官场,还都是抠门级别。

却足以叫武侠小说里豪横的大侠们,放下一块银子后自叹不如。

04

看了这样“银子不值钱”的怪现象,就能够理解:不久后的鸦片战争,大清为何会这样惨?

“一块银子”的学问,如一面历史的镜子,照出了古代中国曾经的辉煌,也照出了多少发人深思的历史画卷。

参考资料:朱伯康《中国经济通史》、罗红星《明至清前期佛山冶铁业初探》、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史》、冯尔康《生活在清朝的人们》、森林鹿《唐朝穿越指南》、有历史《南宋送岁币的奇葩故事:金朝拒不接受,宋朝使者宁死也要留下》。顾宏义《天裂:十二世纪宋金和战实录》、晁中辰《明朝对外交流》、国家教委《屈辱的岁月,奋斗的征程》、刘昭平《明代的工资、物价及税收》、高寿仙《明朝万历年间北京的物价和工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