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你们见过哪些让人心酸的照片?

发布时间:2020-10-04 10:21:41来源:朝文社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4023,阅读时间:约11分钟

历史提问

你们见过哪些让人心酸的照片?

答:一、被“刮光”的紫禁城铜缸

说起近代以来,那些定格了“心酸瞬间”的照片,首先值得一说的,就是这几口“紫禁城铜缸”。

北京紫禁城皇宫里的铜缸,是皇城里用来储水的器具,原先其外表全是镏金装饰,阳光下十分好看。自从明朝建都北京,紫禁城历经近五个世纪风风雨雨,也从没人“叨扰”这些铜缸。但1901年8月13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一帮人撒丫子“西狩”,“太平”了快五百年的铜缸,也骤然厄运临头——抢红了眼的八国联军,竟连铜缸上的“镏金装饰”都不放过,统统用刺刀刮下来带走。铜缸上留下的一道道刺刀划痕,百年后依旧清晰可见……

而这刺刀划痕的背后,更有这场“庚子国难”里,紫禁城内外的惨烈浩劫:单是在这王公贵族几乎“跑光”的紫禁城里,端着刺刀的八国联军士兵们就在撒欢开抢:慈禧太后寝宫里的珍宝被抢掠一空,紫禁城里的车马也被瓜分光,皇城里各库白银被抢六千多万两,户部银库“唯余银砖一块”。四万六千多本典籍丢失,内务府两千多件宝物下落不明……

这样疯狂的劫掠,也从皇城席卷到平民百姓家。比如“知名传教士”法国人樊国良,就带着手下教士组成“抢劫小组”,在北京城肆无忌惮抢掠八天。如狼似虎的八国联军士兵们,也是挨家挨户奸淫掳掠,甚至还在京城里大办“杀人竞赛”,北京郊外有二百多口人的郎家庄,就被八国联军屠戮成了“无人庄”。北京城里“尸骨堆积如山”“腐肉白骨路横”。《时事志略》统计:北京城以及周边百里内,死于这场国难的同胞,就在十万人以上……

深深刀痕,见证的就是上世纪初那场耻辱国难里,每一户北京百姓,乃至每一个中国人,记忆里那酸楚的伤,和“落后就要挨打”的痛心教训。

二、没有牛耕的农田

在很多“文青”的认知里,晚清年间的中国农村,就如不少影视剧里那般山清水秀。而在清末年间,美国传教士雷德尔的相机镜头里,中国山东农村确实很“美”——美国那边的乡村,都已经开始机械化农业生产,各种现代化设备都隆隆开动了,“大山东”的农村,却连传统的牛耕都少见,镜头里的这一家农民,居然都要“以人当牛”,拉着农具吃力劳作,别说比工业文明,就算比起“康乾盛世”年间,都是严重倒退。

而以雷德尔的描述,如照片里这样“以人当牛”的家庭,“当地还真不少见”。如此“朴实”一幕,也带出了近代中国严重的社会病:农村的急剧贫苦化。

鸦片战争一声炮响,说是为中国送来了“工业文明”,但随之而来的,是晚清社会经济水平的急剧倒退——唐宋年间时,中国城镇人口就曾达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但随着清代“人口大爆炸”,到1893年时,中国城镇人口却只占到百分之六,农村人口急剧膨胀,农村人均耕地面积急剧降低。外加清末丧权辱国,各种赔款全变成了农村的苛捐杂税,单是清朝最后十年,普通田赋的增长“已不吝二三倍”。外加各级官吏盘剥,农民负担加剧数十倍……

这样的困顿下,人口赋税加倍涨,耕地收成一年年缩水,普通的农户家庭糊口都难,又有几户能养得起牛?清末各类关于农村生活的记载里,动辄就是“种种苦状”“所出仅供食指”。所谓“田园风光”,就是“人力代牛”的悲惨模样,外加一个历史真相:把农民折腾到“牛都用不起”的大清朝,真实没几年了。

三、骨瘦如柴的难民

说近代中国农村的辛酸事,怎么少得了难民?

比如这张拍摄于20世纪30年代的照片,就曾让多少读者动容。以拍摄照片的外国记者描述,当时他在中国一处山间歧路上,看到成群结队逃难的人群,每一个人都骨瘦如柴,却用小车拖家带口,甚至还有孩子“伏在父母的尸体上哭”。然后,就有了这样一张,难民们“歇脚”时的照片……

但这张照片,究竟反映的是民国时代哪一场灾?至今也没有明确的答案,唯一可以明确的是,那个时代,这样的灾,太多了。

说起民国时代,不少“民国粉”们都碎碎念着那时代的“风雅”“繁华”。但是,这又是一个中国自然灾害爆发最频繁的时代。从1912年到1949年,民国死亡人数超过万人的巨大灾害,竟有七十五次之多,比如现代人“当热闹看”的蝗灾,民国时代却几乎“无年不蝗”,密集的蝗虫动辄席卷各省,1931年震惊世界的长江大水,中国长江沿线受灾人口五千万人,死亡三百七十万人……

与天灾破坏力一样严重的,还有让人咬牙切齿的人祸:为什么民国无年不灾?就因多年战乱,导致农民抗灾能力奇差。而每当灾难发生时,“国民政府”的“精英”们,第一反应也是敲金分肥。比如1921年河南旱灾时,赈灾款就被各级官员分光,1931年长江大水爆发,仅安徽省主席陈调元一人,就扣下了30万法币的“急赈费”。湖北闹灾时,湖北省主席何成浚竟然还在打麻将,听到灾情的第一反应是“不要紧,看着办吧”……

如此天灾人祸下,也就造成了全国汹涌的难民:1931年长江大水,就造成了沿线数百万人流离失所。1920年的蝗灾,也造成了京汉铁路沿线两千多饥民“沿路乞食”,到了8月份更演变成席卷京汉铁路的霍乱瘟疫。照片里那些骨瘦如柴的难民,就是那段天灾人祸的岁月里,多少中国人痛苦的记忆缩影。

四、被日军占领的东三省兵工厂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城陷入一片战火。正在北平戏院看戏的“中华民国海陆空副司令”张学良,下达了著名的“不抵抗”命令。然后在一整夜“不抵抗”操作下,日军兵不血刃控制了沈阳城,还进驻了“东三省兵工厂”,在这座号称“东方第一”的兵工厂门口,摆拍了这张照片。

而这一幕,也正是这场堪称“国耻”的“九一八事变”里,一个让多少国人锥心的沉痛损失:承载着近代中国军工业自强希望的东三省兵工厂,竟然就这么丢了!

从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掌舵东北起,军工业就是奉系军阀的“重头”。而由张作霖的爱将杨宇霆倾注心血的东三省兵工厂,更是东北乃至中国军工业的拳头。从1924年掌舵东三省兵工厂开始,杨宇霆一面建立严格管理制度,一面不惜血本升级产业水平,引进世界最先进技术。到了九一八事变前夜,东三省兵工厂已形成强大产业能力,拥有工人五万多人,年产火炮150门,步枪6万支,机枪上千挺,无论“产量”“质量”,都是亚洲顶级。

如此辉煌,就连后来“做局杀死”杨宇霆的张学良,也是十分认账。即使多年以后,年过九旬的张学良都曾对着记者深情回忆:“东北军最厉害的就是炮兵……唯有东北军的大炮是自己造的炮弹”。甚至可以说,“九一八事变”之前,没有人怀疑:只要小日本敢呲牙,这产业能力强大的东三省兵工厂,就是痛揍他们的铁拳。

但谁都没想到,那个“九一八之夜”,凝结多少国人自强心血的东三省兵工厂,就随着这一张照片定格,白白落在日军手里。厂里库存的十万支枪械和五十门火炮,也都成了日军的战利品。就连下过“不抵抗”命令的张学良,后来也连连哀叹:“造炮的机器刚装好,就被日本人拿去了”。

此情此景,千万句痛惜,也正如“打响抗战第一枪”的王铁汉将军,在抗战胜利后的那声愤怒质问:“正是这一放弃,日本人进了中国,十四年间杀了我们那么多同胞!惨不惨?”

五、上甘岭坑道里,从石缝里接水的卫生员

1952年10月14日,在经过了缜密“科学推算”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悍然动用了七万兵力,打一场“计划五天牺牲二百人夺取五圣山”的战争——“为朝鲜历史负责”的上甘岭战役,就这样突然打响了!

战斗开始后,一切都如美国人的“科学计算”:美军动用320门重炮,兵力是中国人民志愿军驻军的七倍,每天向中国人民志愿军驻守的五圣山阵地倾倒30万发炮弹,志愿军一线阵地电话线全部炸弹,驻守上甘岭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十五军四十五师,开战第一天就伤亡550人。打了10月18日,四十五师表面阵地第一次全部失守,四十五师不得不进入坑道。反复拉锯的坑道战开始了……

而在坑道战里,与阵地争夺同样残酷的考验,就是缺水断粮的折磨:为了“科学打赢”这一战,美军对志愿军的补给线进行狂轰滥炸,送一壶水进入坑道,就要冲过十道封锁线。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运输人员的伤亡高达1700多人,占上甘岭战役志愿军伤亡人数的百分之十四。一个命令更是全军皆知:“谁送进一个苹果,就立二等功!”

在这样“送进一个苹果”都难的困境下,“缺水”也成了战士们的大考验:最困难的时候,每个战士每天只能分到半块饼干,由于缺水严重,战士们吃饼干时会把舌头划破。为了能让伤病员们多喝一点水,卫生员们也在开动脑筋。石缝里的点滴流水,都成了宝贵的资源。于是,就有了这张上甘岭战役最艰苦阶段,卫生员陈振安“石缝找水”的照片——就是靠这些心酸的办法,他一个人,就抢救了三百多名伤病员。

这场“天上没有一架我们的飞机”,技术装备差距极度悬殊的仗,中国人民志愿军,就是这样苦苦支撑。

但就是这样艰苦的仗,四十五师依然撑了过来,不但撑过来,还依然与敌人进行反复争夺。美国人计划“牺牲二百人的仗”,打到了“联合国军”“每个连不足40人”的惨烈地步。10月3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反攻的铁拳打响了——我军调动133门重炮反攻,用五个小时收复主峰。11月15日下午三点,“联合国军”最后一次进攻被我军击退,四十五师连长赵黑林趴在敌人尸体上,写下了这场战役“最霸气”的一张字条:“我巩固住了主峰,敌人上不来了!”

对照这张字条,看看石缝里接水的陈振安,就能明白这场“美国人至今想不通”的仗,志愿军是怎么打下来的。明白这一切,就能明白苦难的中华民族,为何能够浴火重生。更能明白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里,那一句感动了几代人的歌词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参考资料:宣文《血溅京津: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实录》、赵建莉《庚子之变图志》、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历史》、孙佑杰《鸭绿江,告诉你》、吴斯伟《杨宇霆督办东三省兵工厂的贡献及局限》、张侃侃《张作霖、张学良与东北军事工业》、徐兵《军人照与战争照》、陈正卿《尘封的老照片:七十年前外国人镜头中的中国》、高峰《惨烈至极的上甘岭战役》、陈彦红《民国前期赈灾中的腐败问题和治理研究》。高亚雄《谁送进一个苹果,就立二等功》

汉周严选

一直以来,《朝文社》都把做最好的历史内容作为己任。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也期待您能支持我们的茶品牌:汉周严选。

点击我们公众号菜单栏的“买茶去”,添加微信就可选购各类优质茶。

或者长按以下图片二维码:

也可点击如下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