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是“好学生专业”还是“穷学生专业”?
发布时间:2020-09-26 11:22:04来源:灰鸽叔叔
1
有一个“师范偏见”,不知道你留意过没有。不绝对,但一直存在。
如果你经常看新闻,会发现那些家境不好但考上大学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面对记者的采访时,更有可能说自己“想当老师”,“报考了师范”。
最新的案例是那个“爬山找网”的姑娘,算是为这些故事增加了一个新注脚:
当然是挺令人感动的事情。我心里也有钦佩与祝福。
但是,同样境遇的学生,有没有选金融、工商管理、半导体、医药科技的?
可能也有。但“师范”始终在这类新闻中占据一个较大的比重。
我觉得不用谈什么情怀,原因离不开两个:第一个,不难就业;第二个,省钱。
2
如果不考虑一线的华师大首师大什么的,那些三四五线的师范院校很容易被看作“降落伞B伞”的选择。
“家里没啥钱,你又是个女孩子,就去读个师范吧。收入不多,但工作稳定,也好嫁人。”
在让人感动的“情怀”背后,上面这句话,才是贴近真实的生活。
因为师范专业有公费教育,对家庭的经济压力比较小,所以吸引了“苦孩子”;因为对稳定性的预期超过收入,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这个行业依然不是“养家”首选;因为它的工作量和误解度摆在那里,所以真厉害的老师遇到机构的高薪挖角,大概率会毫不犹豫地赶过去……
这些学生将来都是在各个地方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可以说是“金字塔最坚实的那部分”,那么,以家庭经济现状作为第一考量的她们,也许能成为一个特别敬业和辛苦的老师,但她们有多大的可能成为带领学生拓展知识边界的老师?
有。但不好说。
一直到今天,在公众认知里,“师范”,未必是一个“好学生”的专业,而是一个“穷学生”的专业——哪怕这个专业的职责,是带出更多好学生。
3
和其它专业相比,师范更容易汇聚两类群体:一类是家境不怎么好的,一类是不指望挣钱就保底求稳的。
其它热门专业在宣传的时候都在强调“学霸”属性:状元报考的,百万年薪备选的;而师范专业却总逃不脱“情怀”属性:苦孩子选择的,感恩与奉献的……
学霸高薪执教鞭这件事,在我的印象里几乎没有发生过。学霸、高薪、当老师好像是个“不可能三角”,尤其是在中小学体系里,几乎不会有交集。
可能有人会说,“当老师未必需要当年成绩好的,关键是要善良要爱孩子要有师德”——话是没错,但如果“当年成绩好的”占比更高,有一部分学霸会觉得“当老师也不错”而不是去大厂做PR,教育不均衡的现状会不会好一点?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老师是当年成绩比自己好的那个人,而不是班级里那些勉强及格的朋友,焦虑是不是会少一些?
应该是能的吧。
4
我一直觉得,照顾到家境,或者有扶持政策当然好,但职业本身、不管是薪酬还是前景,最好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比如,我一直很害怕家长的举报。前段时间我参加电台小小明日之星的活动,当导师,短短两个多月,就再次体会到了被家长支配的恐怖。总有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应该站C位,应该获得更多的戏份,再理性的沟通也会化做对方的不满。
“学的不好,就是你们老师没教好!”
按我的脾气,去你的吧。但如果在学校当老师,这么干肯定不行。我必须收起“傲慢”,变成一个温柔的服务员。
这个时代对教师的敬重,似乎没有我小时候高。
比如,我也很害怕开会与评比。我之所以离开体制,有一个次要原因,是我一个星期开了十七个会。我在夜晚的出租车里想:我到底在干嘛?
对有的地方来说,开会与评比,也比讲课重要。
再比如,收入。怎么说呢。如果真的做出一点名气,机构按照正常的价格体系挖人,离开很可能义无反顾。
如果对这三个“比如”都不在意,那会是我们期待的好老师吗?或者说,那些好老师,在这个环境里熬得容易吗?
看看那些“先上岗再考证”的迫切吧,再看看有些地方“老师不行-家长不信任-老师更不行”的循环吧。你应该会有和我同样的答案。
5
想让优秀的人才汇聚到某一个行业,想让金字塔的基座和顶尖更近,想多少贴近期待的“均衡”,那就少谈情怀,多谈名利。
我依然希望,面对孩子的老师,自己见过更大的世界,或者,有机会去见到更大的世界。
当这个专业成为苦孩子的出路时,我们感到骄傲;但如果它成为更多学霸的向往,我们应该更为自豪。
我还是希望,这一天,看得见。
点阅读原文=全家共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