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
发布时间:2020-09-20 17:19:57来源:新华网
▲8月26日,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新华社记者马毅敏摄
相传
当黄河鲤鱼跳过龙门
就会幻化成龙
历史上
“河”曾是黄河的专称
其他河流则为
“川”或“水”
▲壶口瀑布
沿着狭长凹地
经常或间歇流动的水流
谓之河
河
形声
从水,可声
本义指黄河
“河水出敦煌塞外昆仑山
发原注海”
——《说文》
▲“黄河三峡”景色。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君不见
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
“赋黄河”的诗词
不胜枚举
显见黄河的重要地位
5464公里泱泱大河
携破风的巨浪自青海高原而下
在苍茫的中原大地上穿行
浪涛和低吼辗转一程又一程
一路向东
汇入茫茫大海
这道“几”字形长弯
像一曲抚摸大地的交响曲
时而磅礴
时而温柔
徐徐铺陈着一幅山河画卷
▲山西省永和县阁底乡境内黄河乾坤湾。新华社记者曹阳摄
这条河
是中国第二长河
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
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
9个省区
千百年来
浩浩黄河水同长江一起
哺育了中华民族
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孕育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山西偏关老牛湾
早在数千年前
黄河流域内形成了一些
血缘氏族部落
以炎帝黄帝两大部族最强大
逐渐形成“华夏族”
自夏至宋
黄河流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长达3000多年
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
都把黄河称之为“母亲河”
▲7月8日,位于秦晋大峡谷的黄河壶口瀑布出现“金色瀑布”景观。新华社发(赵晓罡摄)
“河清海晏
时和岁丰”
——《日中有王字赋》
“黄河宁,天下平”
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负载着这个古老民族
对未来的无限希冀与憧憬
▲这是9月7日在豫陕交界附近拍摄的黄河景色(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对于东流的黄河水
唐诗中有“黄河水流无已时”的吟咏
但黄河并非“长流无已”
这条大河在上世纪末
曾多次出现断流
大河上下喊“渴”
河道萎缩进一步加剧
河流自净能力降低
生态系统失衡
给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提出了严峻考验
保护黄河
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千秋大计
▲三门峡水利枢纽。新华社记者李安摄
“黄河安澜国泰民安”
印刻在三门峡水利枢纽蓄洪坝上
这八个大字
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显眼
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
在黄河干流上兴建的第一座
以防洪为主
兼顾防凌、灌溉、减淤、供水、发电等任务的
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
奔腾的黄河水裹挟着泥沙
从打开的泄流孔洞喷涌而出
怒涛翻卷
水花飞溅
如今的三门峡库区
形成了上百平方公里的水域
已成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三门峡水利枢纽(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1998年
163位院士
发出“行动起来,拯救黄河”的呼吁
统一调度水资源
续写大河奔流
1999年起
黄河干流已实现
连续近20年无断流
▲黄河上游青海段河水曲折,江山如画。新华社记者邢广利摄
通过70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人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曾经黄色的“几”字弯
已现勃勃生机
一片绿色
正在黄河两岸不断延伸
如今
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岁岁安澜
正以全新生命形态哺育着人民
也为世界江河治理与保护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提供了典范
河畅水清
人水和谐
才是真的“和”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黄河长江在这里“相遇”。新华社记者郝源摄
“导河积石
至于龙门”
——《尚书·禹贡》
“积石”常用来指
积聚在一起的石块
在甘肃省境内
就有一座名为“积石”的山峰
相传
大禹曾经率领民众
合力奋战
在这里与洪水斗争
完成治水大业
自古以来
中华民族始终在
同黄河水旱灾害作斗争
▲这是1982年群众迎战黄河大洪水的资料照片。
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茬接着一茬干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非一日之功
既要谋划长远
又要干在当下
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
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
让黄河造福人民
▲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的碛口古镇,依山傍河而建,因黄河大同碛而得名。新华社记者杨晨光摄
如黄河一样
每个人心中都有
一条“母亲河”
一条大河
便是一方文明
一条大河的绵延不绝
便是一方文明的生生不息
▲陕西延川县黄河盘龙湾景色(9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邵瑞摄
数条小溪汇聚成河流
数条河流终将汇聚成海洋
黄河这条纽带
串联起沿黄九省(区)
也连接着世界大河流域
架起合作的桥梁
“合则强,孤则弱”
《管子》中的名言
有着穿越千年的意义
▲9月11日在山东省滨州市拍摄的正在架设的黄河浮桥(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初宝瑞摄)
黄河之魂
大河之光
国际交往、合作、联系
促进了更多的共性
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
命运共同体
以“河·和·合”为主题的
第二届大河文明旅游论坛暨
世界旅游联盟·黄河对话活动
于9月20日
在山西省临汾市云丘山开幕
聚黄河之滨
论大河之道
谋共赢之策
来源:新华网
策划:刘洪叶健
监制:陈璟春刘云伶
作者:蒲思静
编辑:董静雪张玲琳
校对:蔡梦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