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轮“双一流”,地方高校需要更多支持!
发布时间:2020-09-16 22:23:36来源:青塔
9月11日,郑州大学2020级新生开始陆续报到。自党委书记宋争辉起,全校上下数位校领导都在迎新当天亲临现场迎接新生。他们身后,“郑大欢迎你”的标语遍布郑州大学的校园。
图丨郑州大学
今年,这所规模巨大的高校迎来了1.1万名本科新生,招生规模是清华大学的3.1倍,北京大学校本部的3.8倍,按照往年的数据估算,其中超过6成的新生都来自河南。
学校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共拥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5.1万余人、各类在校研究生(含非全日制)1.9万余人。每一年,郑州大学招收本科生数量过万,是河南省招生人数最多的高校,正宗的“巨无霸”大学。
以郑州大学等高校为代表,诸多的地方高校规模庞大,办学水平尚佳,且区域认可度极高,在地方范围内拥有极佳的口碑和办学声誉。
他们为地方吸纳当地考生、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和中坚力量。
▎实现人均本科的主力军
在中国,共有10个省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数挂零,有且仅拥有2所及以下“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省份有22个,占比超过70%。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加上高考录取采用分省定额的方式,使得一些省份人才外流情况严重,学生的求学之路也异常艰难。
优秀的地方高校在这其中起到的承接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广东工业大学共招收本科新生9518人,其中本省生源8378人,占比88.02%。截至2019年,学校在学本科生数量约在3.6万左右,办学规模异常庞大,远超许多部属“双一流”高校。
同样,在高考大省河南,郑州大学在学本科生超过5万人,其中本省生源占比超过70%;河南师范大学在学本科生约3.2万,本省生源率更是高达90%左右。
然而正是这样一批地方高校的规模之“大”,极大程度上阻止了省内人才外流,缓解了本省考生的升学压力的同时,更为地方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与城市共生共赢
地方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很大程度上都需要仰赖地方高校。实力强劲的地方高校能够为地区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华南农业大学官方公布的就业质量报告显示,2019年,学校共毕业本科生8316人,其中有89.12%选择留在广东省内就业。建校百余年来,学校已经为广东省培养并输出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2019年,青岛大学迎来办学110周年校庆,校长夏东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青岛大学是一所因城市而生的大学,“青岛大学要与青岛城市共生共赢”。
为了更好地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以城市命名的青岛大学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另辟蹊径,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积极推动上合组织成员国间的经济科技合作,围绕青岛的支柱产业重点建设材料与纺织等学科。
图丨青岛大学浮山校区
秉承着“与广东崛起共成长,为广东发展做贡献”的办学理念,面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广东工业大学勇于担当,抢抓机遇,科学谋篇布局,主动融入大湾区建设。
当前,广工大在佛山、广州、东莞、汕头、惠州、河源等地与地方政府签约,共建了以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东莞华南设计创新院、广州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协同创新平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图丨广东工业大学图书馆
▎地方助力高校发展
然而当前,地方高校的发展却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窘境。
多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中央部门比地方政府,更有能力建成一所好大学。
这首先来源于充足的经费支持。《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中国地方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为25151.20元,中央普通高校生均教育经费支出54777.28元,相差超过一倍。
与此同时,出于现实的发展需要,多数地方高校只能把有限的财力往往优先应用于校园基础建设,能够用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教育经费捉襟见肘,长此以往,并不利于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从规模庞大的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到为地方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青岛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再到发展成果优异、各项指标表现突出的西北大学、上海大学、深圳大学……
以这些学校为代表,无论是社会贡献,还是发展水平,地方高校中的佼佼者都丝毫不亚于中央部属高校,甚至为当地的社会发展作出了更加杰出的贡献。
图丨深圳大学以前,深圳的高等教育几乎为零
地方高校想要谋求快速发展,势必要比部属高校迈过更多道难以用数据量化的艰难门槛。
在当前“双一流”建设的大背景下,这些学校更加需要,也更加值得获得更多政策与资源的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