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 | 1962年班公洛地区打印之战:火力与战斗意志的双重胜利!
发布时间:2020-09-09 22:23:20来源:讲武堂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军事微信公众号《讲武堂》独家稿件,禁止商业转载,欢迎朋友圈分享。
今年8月底至今,印军公然破坏中印两国前期双方多层级会谈会晤达成的共识,在我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的班公湖南岸、热钦山口附近等地再次非法越线占控,公然挑衅,造成边境局势紧张。印方此举严重侵犯了中国领土主权,严重破坏了中印边境地区和平稳定,出尔反尔、背信弃义。我边防部队正采取必要应对措施,坚决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和边境地区和平稳定。
而在58年前,这一带正是对印自卫反击战的西线最后战场。在这一系列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边防部队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拔除了印军在西段边界的全部入侵据点,收复了国土,打出了军威,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作战任务。
图:班公洛(斯潘古尔)地区作战经过要图
战前态势与双方作战准备
1962年10月下旬,对印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胜利结束后,印度尼赫鲁政府仍拒绝接受中国政府提出的“停止冲突、重开谈判、和平解决”三项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成立“应付紧急情况内阁”,进行战争动员,调兵遣将,决心再度进行军事较量。在西线战场,印军不断增强印控拉达克地区的军事力量,并竭力巩固其在中国西藏阿里地区日土县的最后侵略据点——印控楚舒勒村外围阵地(在中国境内)的防御。
印控区的楚舒勒村(Chushul),位于中印边界以西开阔的通达河河谷平原内,海拔4337米,是印军在西线推进“前进政策”的核心基地。印军西线主力部队——第15军19师所属114旅(旅长为赖纳Raina准将)的前线指挥部、以及该旅的廓尔喀第8联队第1营营部和库马盎联队第13营营部(库马盎为地名,是印度北阿坎德邦下辖的两个专区之一),均部署在此。
楚舒勒村东南方8公里的河谷平原上,修建有丁如泽野战机场。机场跑道以东不到2公里处,即为中国国境线。一条宽达2公里、长约6公里的平坦宽阔山谷——莫尔多通道(又称斯潘古尔湖/曼冬错山口),将斯潘古尔湖(曼冬错)西岸我军驻守的班公洛阵地与丁如泽机场连接起来。
莫尔多通道适合机械化部队作战,印军对其非常重视,将其视为进入中国西藏阿里地区的咽喉要道。
另外在斯潘古尔湖以南地区,还有热钦沟、热琼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谷地,经同名的两山口,可向南通往印控区通达河河谷东南谷口——塔斯卡拉(Tsaka)山口的通东堤公路(东堤Dungti是印度河边的小村)。这条简易公路绕行通过塔斯卡拉山口和印度河河谷,当时是将楚舒勒村与北部的拉达克首府列城连接起来的唯一交通干线。
当地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山多乱石,草木不生,空气稀薄,呼吸困难,风大雪大,雪深路滑,气候寒冷(印军士兵抱怨“橘子都冻得能当武器!”),恶劣的自然环境对中印两军都是不小的挑战。
图:班公洛地区战场鸟瞰图,图中近处的谷歌红线与我主张线和实控线基本一致,远处的谷歌红线为印度非法主张线
印军在此地区我国境内一侧的设防情况为:
第114旅廓尔喀第8联队第1营和库马盎联队第13营,分别配置在莫尔多通道北、南两侧高地上。
其北山(印方称Gurung山)设据点两个(“阿印5号、16号”),南山(印方称Magar山)设据点4个(“阿印6、7、8、9号”)。其中北山5号和南山6号分别设在山脚下,形成扼守莫尔多通道的北、南两犄角,两点间的平地上有大面积反坦克/反步兵混合雷场、铁丝网封锁了通道。
6、5、16号据点由廓尔喀第8联队第1营防守,7、8、9号据点由库马盎联队第13营防守。通道北侧的16号据点,南侧(热钦山口西北)的8、9号据点均设于山顶突出部,可通视纵深达20多公里,能掌握斯潘古尔湖地区中国边防部队的活动情况。上述据点,成为楚舒勒、丁如泽机场和通东堤公路东侧的前沿屏障。
图:印军第114旅旅长赖纳准将
此外,楚舒勒地区的印军还集结有1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随时可向中国境内攻击。
印军在莫尔多通道两侧的山凹处有第13野战炮兵团第38连的英制25磅野战榴弹炮(口径87.63毫米)阵地4处,可支援其各据点战斗,威胁中国边防哨卡及后方安全。
10月下旬,印度空军也出动新锐的苏制安-12战术运输机,克服巨大困难,在两三天之内将印度陆军第20枪骑兵联队B中队的一个坦克连(6辆法制AMX-13轻型坦克)从昌迪加尔空军基地分两批空运到高海拔的丁如泽机场,紧急部署到附近的莫尔多通道设防,作为“决战兵器”,对付可能出现的中国装甲部队(实际上,我军仅在班公湖区有少量美制LVT履带两栖车)。
第114旅下属的各部队为按民族、地域、种姓等分别编成,互相存在严重歧视,官兵之间隔阂较深,各存戒心,战时分散设防,却又互不支持,易被各个击破。且多数士兵为养家糊口当兵,雇佣观念浓厚,失去指挥时,缺乏独立作战能力。
图:英制25磅野战榴弹炮(资料照片)
图:印度空军的苏制安-12战术运输机(资料照片)
图:部署在莫尔多通道的印军法制AMX-13轻型坦克
中国西线作战部队主力集结于日土宗城堡(今日土县日松乡政府所在地),经过半个多月休整,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11月14日,东线印军在瓦弄向解放军发动猛烈反扑。鉴于此,我方决心再给印度以沉重打击,命令东西两线边防军恢复攻势。当天,中央军委电示新疆军区与康前指:
1、同意你们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同时歼灭8、9、16号印军的作战部署。
2、拔点时,对印军设在境外的炮兵和据点: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打我时,我坚决还击。以短促猛烈突然的火力还击,打它的丁如泽机场和楚舒勒,炮弹可以越界,人员不能越界。还击时必须经总参谋部批准。
3、印军8、9、16号据点经营时间较长,工事比较坚固,距楚舒勒较近,其兵力支援容易。故必须从打一场硬仗、恶仗要求出发,要多准备几手,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切勿仓促动手。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新疆军区和康前指决心:首先在18日拂晓同时拔除印军8、9号和16号这三个距我方最近、最孤立、威胁最大的据点,尔后视情况再拔除莫尔多隘口两侧的5、6、7号据点。同时准备歼灭增援反扑之印军,做好以炮火还击的准备。
从11月14日开始,各部队进入作战准备,根据作战任务,进行现场勘察,了解敌情、地形,确定开进路线,拟制作战方案,进行战斗编组,明确指挥协同、支援联络等,并设置沙盘模型,反复进行演练。与此同时,各突击分队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准备了充足的作战物资器材,作好了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
浴血热钦顶
印军“阿印6、7、8、9号”据点,配置在15公里多长的开拉斯山脊沿线,这条山脊是通达河河谷与斯潘古尔湖之间的天然屏障,山脊西侧沿通达河河谷至塔斯卡拉山口,有从列城经东提至楚舒勒的唯一公路。
由山脚下的6号据点起,沿山脊向上排列,6、7号据点为一组,相隔甚远的8、9号据点为另一组。8、9号据点控制了热钦山顶的3个山头,印方称呼这3个山头之间的隘口为“热赞山口”(RezangLa)。
8、9号据点由印军第114旅库马盎联队第13营第3连(加强连)驻守,连长为夏坦·辛格(ShaitanSingh)少校。配备有81迫击炮2门、51迫击炮3门、轻重机枪8挺,90火箭筒2具,步枪、冲锋枪52支。
其中第7排部署在北侧的8号、第8排部署在南侧的9号,各30~40人防守。
另外连部带迫击炮排和第9排共70余人,据守于两点之间的5150高地(我方未编号),为核心阵地,其中连部和81迫击炮阵地又设在山体鞍部的腹地。
该印军在8、9号据点构筑有可容50余人的地堡,即生活与战斗相结合的工事,挖有断续堑壕、交通壕、设置铁丝网,形成环形、半环形的地堡群防御阵地。印军工事坚固,火力密集,地形险要,易守难攻,但弱点在于:阵地孤立无援,超出炮兵支援范围,工事前强后弱,火力前重后轻,且阵地前沿未布雷。若我从侧后攻击,即可避开火力封锁区,减少部队伤亡。
图:热钦山(“阿印8、9号”)战斗战场鸟瞰图
我步兵第四师第十一团第三营(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红山头攻坚作战的功勋部队)担负了攻歼“阿印8、9号”据点的任务。在副师长王洪杰、团长高焕昌指挥下,根据地形及守军情况,分南北两个突击方向:
南路第七连、第八连(欠1个排)由南向北攻歼“阿印9号”;北路第十一团第三营第九连和第十团第三营第九连(自卫反击战第一阶段加勒万河谷拔点作战的功勋部队)由北向南攻歼“阿印8号”。
阿支2号卡1个排和第八连1个排配置在东南方的热琼山顶,负责向东提方向警戒;第十团第九连以1个加强班攻占印军警戒阵地,其主力插入“阿印7、8号”之间,向7号警戒,保障主攻分队侧后安全。
营指分南、北两个指挥部,南指在第七连侧后,北指在第九连侧后,协同指挥两个方向攻歼守军。
另外还有120迫炮营(欠1个连),配属第十团的75无坐力炮4门、骑兵第三团的57无坐力炮排(3门)、师属高射机枪1挺提供火力支援,以及团属工兵连、师属喷火排协助攻坚作战。
我方制定了步、炮、工、化分队之间互相配合的协调计划,严密组织火力。决定利用夜幕掩护,大胆穿插,分割包围,迂回至印军后面攻击,多点突破,使其措手不及,首尾难顾。
图:热钦山(“阿印8、9号”)战斗作战经过要图,我康前指位于图上我“阿2号”哨卡附近
11月17日20时,我突击分队由热琼沟口集结地分两路出发,利用夜暗开进。子夜时分,狂风漫卷积雪,飞沙走石,气温下降到-45℃。我军指战员不顾乱石碰伤腿脚,不顾汗水湿透衣服,凭着过硬的身体素质和必胜信念,勇往直前。
南路第七、第八连穿越热琼沟,攀登热琼山,向“阿印9号”南侧迂回前进。由于山高坡陡,雪深路滑,指战员衣着厚,负荷重,缺氧呼吸困难,又是摸黑前进,故行动缓慢,8公里走了9个小时,18日5时进至冲击出发地。北路第十一团第九连乘车闭灯行进至5580高地山脚后下车,步行爬山,经过7小时的艰难爬行,终于到达顶峰,进入攻击出发地,进行战斗准备。同时,第十团第九连插入“阿印7、8号”之间,进入阵地。炮兵部队的120迫击炮群也在山下阵地就位。至此,我军已经切断“阿印8、9号”守军的退路,达成了对印军的包围态势。
印军方面,在18日4时30分左右,“阿印9号”据点第8排派出的巡逻队发现800米开外有一队中国军人(侦察队)沿着山沟向己方阵地移动,巡逻队迅速返回,将情况报告排长。其8排旋即向阵地前沿部署轻机枪,还向其它排发射示警信号弹。库3连预感到危险来临。很快,该连通向第13营营部和连下各排的电话线都被我侦察队切断,失去了统一指挥,也无法向上级求援。各排乱成一团,纷纷派出游动哨出去一探究竟。
7时30分,“阿印8号”据点派出的游动哨5人进入我第三营进攻出发阵地,被我战士用刺刀消灭1人,其余逃回。8号据点印军立即猛烈射击。中国边防部队潜伏,未予还击。印军盲目射击一阵,不见动静,便停止了射击。
黎明前,我120迫击炮群对印军8、9号据点实施了炮火急袭,摧毁了印军核心阵地的全部81迫击炮,炮火之猛烈使得印军误认为遭到122榴弹炮的轰击。利用炮火掩护,北路的第十一团第九连将带防盾的53式重机枪和56式班用机枪向前运动到“阿印8号”阵地前方约550米处,利用强大的压制火力,掩护步兵推进至距印军阵地约55米处。其他各连也隐蔽抵近敌军阵地前沿。印军曾派出少量兵力企图进行短促突击,威胁我机枪火力点,未能得逞。
图:印度画家描绘的热钦山守军战斗场面
9时15分(当地日出时刻),各连同时发起冲击。南路攻击“阿印9号”据点的第七连,发起冲击后,进至铁丝网附近受阻。连长立即命工兵班炸开铁丝网,命各排采取班组战术互相支援,互相掩护,交替冲击,以40火箭筒、75无坐力炮抵近射击,以喷火器喷射和用炸药包、爆破筒投入印军地堡等手段,逐个攻击印军地堡。
印军依托工事顽抗,第七连虽伤亡很大,指战员仍英勇顽强,前赴后继。副班长梁培青爆破地堡,中弹牺牲,战士李登科迅速接替又被击中,侯学田继续完成任务,直到炸掉印军地堡,战后均荣立二等功。火箭筒班作战灵活机动,采取抵近射击,接近印军地堡50~60米处发射火箭弹,全班击毁印军地堡9座。
战士梁章林击毁地堡5座,战后荣立一等功,全班荣立集体二等功。副指导员张代荣正在为伤员常学庆包扎伤口,印军的51迫击炮弹打来时,他立即匍匐在伤员身上,保护了战友,自己终因伤势过重光荣牺牲。他的临终遗言是:“我没事,赶快去抬其他伤员同志吧!天太冷,会冻坏他们的!”战后,国防部授予张代荣“爱兵模范”称号,并追记一等功。第七连激战45分钟,摧毁印军地堡25个,毙印军40余人,攻克了“阿印9号”据点。
图:第七连副指导员张代荣(1929~1962)
南路的第八连接受攻击印军连部核心阵地(5150高地)的任务后,隐蔽迂回至距印军200余米处。该连第三班担负尖刀班任务,在班长杨森林率领下,攻上5150高地,进至印军第9排阵地,趁印军混乱之机大量歼敌,并将由“阿印8号”方向逃来的18名印军击毙6人,其余逃散。又在二班配合下,消灭了这股逃散的印军,还抓了两个俘虏。尔后又攻下1座地堡,先后歼灭印军20余人,终于攻克印军第9排阵地。战后,杨森林荣记一等功,该班记集体二等功,连记集体三等功。
攻克印军第9排阵地后,第八连即向位于山体鞍部的印军连部与炮兵阵地冲击。印军连长夏坦组织连部、迫击炮排和第9排残部继续负隅顽抗,下令等解放军进入90米的距离内才开火,战斗异常激烈。
由于我方战斗组织欠周密,兵力有些分散,且天色已大亮,加之地形平坦无遮蔽,利于印军观察射击,第八连遭敌火力压制,冲击受阻,伤亡较大。配属该连的喷火分队,在连长潘盈溥指挥下,拟歼灭地堡内顽抗的印军,但没有成功。连长身负重伤,坚持不下火线,继续组织指挥战斗,因流血过多光荣牺牲,战后追记一等功。
图:印军连长夏坦·辛格少校(1924~1962)
北路的第十一团第九连对“阿印8号”发起冲击后,首先攻击目标明显的半地下室和伙房,攻占后作依托再向地堡攻击。
由于印军火力较猛。第九连即以步兵火力封锁印军枪眼,掩护骑兵第三团加强该连的57无坐力炮排接近至印军地堡50米外直瞄射击。无坐力炮排排长艾买提·托乎提指挥有方,发射炮弹28发,26发击中目标,摧毁地堡10座,有力地支援了步兵作战。
战后,艾买提·托乎提记一等功,全排荣立集体二等功,被誉为神炮排。
当第九连扫除外围印军,向山顶冲击时,又遭印军地堡机枪火力拦阻,进攻受挫。在火力掩护下,共青团员战士王忠殿一跃而出,用爆破筒插入地堡射孔炸毁地堡,攻占了山头。至此,“阿印8号”的印军被全歼。王忠殿的下嘴唇受了伤,鲜血一滴滴洒在胸前。战友杨志成见状准备给其包扎,王忠殿拒绝道:“不行,包住嘴就没法对敌人喊话,我还要活捉几个俘虏哩!”
战斗英雄王忠殿(1944~1962)
第九连占领山头后,还歼灭了由“阿印9号”逃来的十余名印军。之后,第九连奉命支援第八连,攻击仍在负隅顽抗的印军连部与炮兵阵地。第九连第三排由侧后进入战斗。战士王忠殿再次担任爆破地堡任务,爆破筒插入地堡被印军推出,再次插入又被推出,王忠殿毅然用身体压紧爆破筒拉火爆炸,光荣牺牲,全歼印军。
战后,王忠殿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一等功。至10时30分,随着绿色信号弹在阵地上升起,宣告第九连第三排协同第八连全歼了该阵地的印军。
在5150高地上,共歼印军74人,俘5人。据印方资料记载,夏坦少校受重伤后,一名部下将他绑在自己身上,连滚带爬冲下山坡逃走。夏坦在半路上咽了气,部下将其尸体扔在一块巨石后面(一说是他为了部下逃生,主动要求部下放下他),直到1963年2月才被收尸队发现。
图:1963年初,中印两国的红十字会官员在热钦山战场故地联合工作,中方向印方移交收殓火化的印军遗骸骨灰
北路攻击分队发起冲击后,第十团第九连为保障第十一团第九连攻击“阿印8号”据点时的侧后安全,连主力配置在5580高地,警戒7号据点(库2连)准备打援,命二排长率一加强班攻击5300高地。
该高地为“阿印8号”据点东北方向的印军警戒阵地,距主阵地400余米。第九连第六班穿插到两阵地之间,由侧后攻入。在火箭筒、轻机枪掩护下,副班长符孟军担负爆破任务,抓住时机,一跃而起,利用地形将手榴弹塞入地堡射孔,炸毁印军地堡2座。战士赵绍先子弹打完后,手持圆锹继续战斗,绕到地堡后砍死一印军。其余地堡之印军惧歼而逃,均被击毙。
第十团第九连歼印军14人,攻占该高地,保障了第十一团第九连主攻印军8号阵地时的侧后安全。战后符孟军记一等功,六班记集体二等功。
图:1963年2月,印军第114旅旅长赖纳准将为热钦山战斗的战死官兵举行火葬
攻击8、9号据点战斗历时1小时40分钟,达到了全歼速决的目的。此战共歼印军第114旅库马盎联队第13营第3连141人,其中击毙少校连长夏坦·辛格以下136人,俘虏5人(印方资料则称该连兵力一共123人,死109人,5人重伤被俘,9人逃回),缴获全部武器弹药装备等。
我第十一、第十团攻击部队受伤98人,牺牲21人。
印方战史资料称这次战斗为“热赞山口之战”。宝莱坞以其为原型,在1964年摄制了战争题材电影《Haqeeqat》。夏坦少校被追授国家最高荣誉勋章(PVC,迄今为止只有21名印度军人获得)。他因其“率部抗击5000中国军人的进攻,击毙其中1300人”的“辉煌战绩”,被印度国内吹嘘为“中印战争中最伟大的英雄”。将失败吹嘘为胜利,不记教训,似乎是印方传统。
图:丁如泽机场东南方,印度修建的“热赞山口之战纪念园”
苦战5100高地
“阿印16号”据点位于莫尔多通道东北、班公山南侧山嘴突出部的山腰台地上,印方称为“桌顶”,海拔5100米,东、南两面坡度陡峭,不易攀登,北面多为乱石,迂回困难,且在印境内据点“阿印17号”的火力控制下。该据点处于莫尔多通道附近的制高点上,可通视班公洛地区20多公里,对我威胁最大。
图:从“阿印16号”据点可通视我班公洛地区
“阿印16号”为印军第114旅廓尔喀第8联队第1营第3连的两个排约50余人据守,主要武器有81迫击炮、51迫击炮各2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步枪、冲锋枪30余支。
印军于1962年7月初侵占后,加紧构筑工事,同时还埋设了大量防步兵地雷。据点内筑有地堡28座,每座有1~3人驻防,露天工事22个,房子5间,有81、51迫击炮阵地各两个,并有部分堑壕、交通壕相联接,北部正面有布雷场3道,纵深约120米(包括间隙在内大约400~500米),形成环形防御。印军在距前沿1000米处小山包上设观察哨,晨出晚归。
图:5100高地(“阿印16号”)战斗战场鸟瞰图
担任拔点的阿前指(副支队长张昌奎、政治处主任贺登云)于11月14日上报决心部署,拟将主攻方向选在北部的山脊正面,采取炮火掩护、工兵开辟通路、正面强攻、侧后助攻的打法。正面虽有雷区,但可以火力掩护工兵开辟通路,避开侧后的“阿印17号”射击;若从侧后攻击,易越出边界,且腹背受攻,增大伤亡,极其不利。
为此,以阿支守卡分队第四连3个班,第五连2个班,8号卡2个班、9号卡1个班,共8个班组成突击连,配属连用重机枪1挺、57无坐力炮1门、喷火器8具(1个排)、第十团工兵连第一排(18人)为第一梯队,由第四连连长曹福荣指挥。
以4个加强班由北向南,从正面沿山脊向印军实施突击;副政指王裕民率两个班18人从右翼印军侧后实施包围迂回,切断印军退路,配合正面主攻分队消灭印军:副连长率两个班19人插入印军侧后,阻印军17号增援。骑兵第三团第一连为第二梯队,视情况投入战斗或执行警戒和抢救伤员等任务。
支援火力方面,有骑兵第三团迫击炮连的82迫击炮12门,配置在10号哨卡(今秋迪检格拉哨卡)以西的凹地,支援拔点作战。火力急袭时,还可得到斯潘古尔湖西岸的康前指炮兵群的支援,包括120迫击炮4门、76.2加农炮连(4门)、第十团迫击炮连(6门)和75无坐力炮2门。该炮兵群还负责反击压制印军炮兵、打击印军增援部队等任务。
图:5100高地(“阿印16号”)战斗作战经过要图
18日凌晨,从10号哨卡出发的我突击分队踏雪破冰,冒着严寒翻越了班公山主峰5684.6高地(印方称为“黑顶”),沿山脊运动抵达16号据点以北高处的攻击出发地。8时55分,我炮兵对印军据点实施火力准备,但因射距未测准,炮弹均未击中敌阵地目标。由于后续通信联络中断,炮兵未能修正弹着点。
图:班公山雄姿,因其山体岩石黝黑,主峰制高点被印方称为“黑顶”
9时10分,印军25磅野战榴弹炮和轻型坦克的75炮开始射击,企图拦阻我进攻分队。印军一些坦克的自动装弹机在严寒中被冻僵,坦克兵不得不手动装填。
9时20分,我炮兵群向印军炮兵阵地猛烈还击。
9时22分,我主攻分队进至印军据点前约600米时,从行进间发起冲击。因战前未查清积雪覆盖的印军雷场前后沿及纵深,多数人安全通过第一道雷区后,有人踏响地雷才知进入雷区。主攻分队进至第二道雷区边沿时,工兵即用爆破筒开辟通路,仅炸开20余米,爆破器材就用完。
工兵排长王其芳当即请求步兵以火力掩护,指挥工兵人工排雷,他连续两次负伤,不下火线,率领左翼突击分队找地雷间隙跃进通过雷区,不幸触雷光荣牺牲。工兵连第三班的几名战士也相继在雷场中阵亡。工兵连第二班战士罗光燮左腿触雷致残不能站立,眼看战友伤亡很大,步兵也不能前进,便毅然顺山势向雷区滚去,压响几枚地雷,用血肉之躯开辟通路。工兵副排长周世仁,5处负伤不下火线,带领步兵通过雷区。
战后国防部授予罗光燮同志“滚雷英雄”称号,追记一等功,排长王其芳追记一等功,副排长周世仁荣立一等功,工兵一排记集体三等功,第二班记集体二等功。
图:1962年的中印战争西线战场,一名印军锡克教徒炮兵在推动25磅野战榴弹炮进入阵地。当时印军的很多MK3型25磅炮都拆掉了炮口制退器,这样可以减少噪音和冲击波对炮手的危害,也可以减少炮位的烟尘
图:“滚雷英雄”罗光燮(1941~1962)
当我主攻分队进入第三道雷区前沿时,前进受阻。我迂回包围分队从侧后接近敌阵地,被印军发现,十多名印军弃点逃跑。按印方资料记载,这批印军似乎就是据点的指挥官及其亲信。该指挥官见势不妙,在呼叫“我阵地已失守,向我开炮”后,竟然放弃阵地和部下逃走了。
印军阵地火力随之减弱,我主攻分队经重新组织兵力火力,于11时再次发起冲击。连长曹福荣带头踩着裸露出冰雪表面的石块,寻找地雷间隙跳跃前进,通过第三道雷区向核心阵地攻击。通信员秦政清跑在连长前面踏雷带路,掩护连长光荣牺牲。
阿支第四连排长鲍岁丑率迂回分队从侧后攻入阵地,头部负重伤跌倒在地,苏醒后坚决不下火线,继续战斗,坚持掩护战友冲击,表现了硬骨头精神,直至全歼守敌,流尽最后一滴血。
喷火连副排长芦荣湖进入核心阵地后,即用喷火器连续喷烧两座地堡,当向第三地堡喷火时,不幸中弹牺牲。
战后,秦政清、鲍岁丑、芦荣湖均追记一等功,曹福荣记二等功。
图:我主攻分队突破雷场和炮火封锁,向5100高地“桌顶”进攻的600米血路
中国边防部队前后配合,两面夹击,逐个夺占地堡,激战2小时40分钟,毙印军29人,缴获81迫击炮、51迫击炮各2门、重机枪1挺、轻机枪4挺,步枪35支及弹药物资一部。我拔点部队牺牲46人,伤35人,消耗各种弹药2万余发。
兵不血刃收复莫尔多隘口
11月18日下午,我炮兵群继续进行还击,逐次轰击印军的丁如泽机场设施及莫尔多隘口两侧的5、6、7号据点,给印军以沉重打击。印军坦克连被迫从莫尔多通道逃往楚舒勒村。
图:1972年拍摄的丁如泽机场,背景为莫尔多隘口,机场遍地仍是1962年被我炮兵击毁的印军车辆残骸等战争遗迹。现在该机场已经关闭
总参谋部于11月19日电示:“你们已顺利地歼灭了8、9、16号据点之敌,甚慰,同意你们乘胜拔除5、6、7号印军据点”,请切实注意以下四点:
1、要做好准备工作后再动手,不可轻敌。
2、这几个据点靠近国界,不好迂回包围,故能歼灭者坚决歼灭,不能歼灭者给以严重杀伤后打跑了也是胜利。
3、对楚舒勒、丁如泽机场,印军炮兵的处置仍按总参谋部前电规定执行,即: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如打,我就坚决还击、压制或摧毁。炮弹可以打出国界,但人员决不能越出国界。
4、多抓俘虏、少杀伤,学几句外语。
19日,中印双方的炮兵部队继续进行炮战。印军坦克连也开上了楚舒勒村的一个山坡,利用仰起的车体实施8000米超越射击,不过收效甚微。印军已经意识到,5、6、7号据点的陷落只是时间问题。20日凌晨,印军指挥官发布了从这几个阵地撤出兵力、收缩防线的命令。
图:5、6、7号据点印军撤退经过要图
20日下午,5号(廓3连余部)、6号(廓1连)、7号(库2连)据点的印军放弃了阵地,在己方炮火掩护下,仓皇逃出我国境,退至丁如泽机场西南方的印控区山麓设防。我军很快兵不血刃地收复了最后这三个据点,收集物资,打扫战场。
至此,班公洛西岸地区自卫反击作战胜利结束。西线作战部队于11月26日下山归建。
第二阶段作战历时3天,全部肃清斯潘古尔湖以西地区印军入侵据点,攻歼据点3个,扫除3个,收复了失地。共击毙印军165人,俘虏5人,缴获各种火炮11门、各种枪支109支(挺),弹药6万余发,汽车2辆,以及其它作战、生活物资等。我拔点部队伤131人,亡67人。
图:康西瓦烈士陵园,安葬着对印自卫反击战西线战场的部分烈士
班公洛地区战斗中,伤病员较多,部队医疗队顾不过来,日土县委书记、县长亲自组织了全体医务工作者和机关的女同志参加看护工作。小学教师丹巴索巴、还俗喇嘛贡觉才旦自告奋勇,夜以继日地照顾伤员,他们脱下自己的皮袄给伤员盖,打好酥油茶喂伤员。他们说,这些毛主席派来的菩萨兵,为了保卫我们祖国的土地,保卫我们的幸福,不怕流血牺牲,功德无量,我们应该好好照顾他们,让他们早日康复。
11月21日总参谋部电示:“现在敌人内部非常混乱,到处都在撤,包括传统习惯线外的提斯浦尔、卓哈特、特祖,还有西线的丁如泽、楚舒勒都有跑的准备。”印军昔日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早已无影无踪,而陷入了混乱和惊恐之中。当天,中国政府在自卫反击作战节节胜利的情况下,为促成10月24日提出的和平解决中印边界问题三项建议的实现,发表声明,决定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并立即付诸行动。同时,中国政府还在声明中指出:“为了保证中印边界地区人民的正常往来,防止破坏分子的活动和维护边境的秩序,中国将在实际控制线本侧的若干地点设立检查站,在每一个检查站配备一定数量的民警”。
据此,解放军总参谋部于11月30日,向中国西藏、新疆边防部队下达了经中共中央批准的在中印边境设立民警检查站(后改称为民政检查站)的部署方案,班公洛即为中印边境西段的民警检查站之一。而对于边界上已经收复的各前印军据点,我方则不再驻军,而是保持定期巡逻。
图:印方的楚舒勒边防会晤点,左侧为两个直升机坪,右侧为我方公路终点站
现在,班公洛是我普尔楚边防连的驻地。近年来,为方便中印两军边防部队首长的会晤联络,我方修筑了穿越莫尔多雷场的绿色通道,这条公路从普尔楚边防连出发,沿着莫尔多通道向西,直抵印方丁如泽机场跑道附近的楚舒勒边防会晤点附近。印方也在雷场里开辟了一条狭小的简易公路,连接楚舒勒边防会晤点与我方公路的终点站。
今年印军非法越境导致的中印西段边境局势紧张以来,两军首长在该会晤点已经进行过多次会谈,由于印方缺乏诚意,一再发动挑衅行为,谈判一直进展甚微。
从8月底至今,印军更是变本加厉,又在班公洛地区越线挑衅,并对前出交涉的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鸣枪威胁,严重侵犯中国领土主权,中印边境西段局势有着急转直下的巨大危险。
在1962年战争中,印军败于既缺乏战斗意志、又处于火力劣势。58年后的今天,此两项战争决胜要素,印军与我军差距更大。奉劝印方还是多回顾1962年战争的惨痛教训,尽早悬崖勒马!(文/南海的浪涛)
图:近日,印度随军记者登上非法占领的“桌顶”高地,俯瞰我斯潘古尔湖
参考资料:
1.《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编写组[中国],1993
2.Cardozo,MajorGeneralIan(retd.)(2003),ParamVir:OurHeroesinBattle,NewDelhi:RoliBooks,ISBN978-81-7436-262-9
3.《凡人之路(回忆录连载137、班公措)》https://bbs.rednet.cn/thread-48080634-1-1.html
4.《兵器知识》2010年12期,中印楚舒勒之战1962,罗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