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说】没上访不是好事吗?咋还被约谈了?
发布时间:2020-08-25 22:20:01来源:学习小组
图片来源:网络
前几日,一位基层干部告诉小组,当地连续几个月“零信访”,结果却被上级叫去谈话提醒,说“零信访”不科学,怎么都得整两件上去!如此“考核”,令他感到既困惑又无奈,不得不写材料解释清楚。
“零信访”不是好事吗?咋还会被约谈了?
一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打造“零信访”乡镇,但在现实工作中,又对基层信访数量提出了不少“硬杠杠”。
个中缘由,恐怕还要从信访工作考核制度说起。
在《信访条例》中,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信访工作绩效纳入公务员考核体系。《信访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也规定,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考核评价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
尽管文件明确要求对信访工作进行绩效考核,但如何考核、怎样考核,却缺乏具体标准和清晰表述。所以,地方政府通常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以越级信访为主的考核评价机制。
如何理解?简单来讲,就是越级信访在信访工作绩效考核中占了“大头”。只要当地不出现越级信访,地方政府的政绩就基本不会受到影响。
逐级信访作为解决群众诉求的重要渠道,这时反而成了基层信访工作是否到位的指标之一。逐级信访数量多,上级会认为你工作做得到位,说明你将矛盾化解在了基层。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地方反其道行之,即使“零信访”也要强行编上几条。
二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员吕德文认为,“零信访”成了被约谈的理由,一方面是压力层层传导的结果,毕竟上级也要向更上级汇报信访工作情况;另一方面,上级可能是为了推卸责任。一旦出了事,拿出“留痕”的工作记录,也可以证明自己一直是积极作为的。
从深层次看,其中还涉及基层干部与政府干部在工作方式上的差异。
基层处理事情,具有面对面、不定期、及时处理等特点。在基层,经常会遇到细小琐碎、家长里短的小事。对于这些事,基层干部很可能一番话便化解了纠纷、解决了矛盾。不过,基层干部未必会当回事,更不会觉得有工作留痕的必要。
在上级统计中,这些解决群众诉求的小事也应当归类为信访。正是这种工作方式上的差异,会让一些上级误以为,没有信访案件是因为基层工作不到位、摸排不彻底。
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直接武断地下结论称“‘零信访’不科学”,甚至要求“整两件上去”的做法,充满了形式主义的味道。
三
曾经,公开“信访排名”是考核地方信访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甚至成为党政领导干部能否晋升的关键因素。在考核压力下,地方政府提高了对信访工作的重视程度,但也出现了一味重视越级信访数量、忽视对信访矛盾的化解等问题,偏离了信访工作绩效考核的初衷。
2013年开始,国家取消“信访排名”,通过改革信访考核和问责制度来减轻各级政府信访工作的压力。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要求不简单以信访数量多少为标准进行考评,推动各地区把工作重点放在预防和解决问题上。
但是,不搞公开“信访排名”,基层信访压力真的降下来了吗?
事实是,虽然现在不搞“信访排名”,但地方上依然会根据信访情况进行内部排名。而且,地方政府对于越级信访的容忍度变得更低。对于基层而言,一旦出了事,那就是“吃不了兜着走”。
在这种情况下,基层经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去预防越级信访这种小概率事件,客观上加重了基层治理的负担。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通过一定的考核手段,让基层重视信访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
不过,在尊重信访群众基本权利的同时,完善信访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也迫在眉睫。给地方政府部门减减压,给基层信访工作者松松绑,实事求是,让“一票否决”和“编凑信访数量”的事情都少些、再少些。
文/钟祺
资料来源/学习时报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书打卡活动已经进行到第37天。今天的学习任务是第九章中《加快建设海洋强国》一文。别忘记点击下方的小程序入口,抓紧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