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三亚的光,汇聚在一碗港门粉里

发布时间:2020-08-21 08:22:42来源:深夜谈吃

二十万吃货的精神故乡

我记得好些年前,我参与过广州传统美食奖项的评选,满心激动,能为自己热爱的城市的烟火做点什么。时间一晃眼,好些年过去了,奔波忙碌让我连体会美食的机会都越发少。这座城市新的年轻人,在喜欢着什么,体验着什么,时常成了我的一个迷。

但今晚要带来的故事,关于一碗港门粉。这位来自三亚的朋友,带着对自己城市热腾腾的喜爱而来。记得要打开音乐,因为这首歌,也是来自于今夜的作者。

——深夜君

-正文-

于吃货而言,一年四季,睁眼醒来操心的便是一日三餐。

海南人口味清淡,三餐简单,生活中自是少不了食粉与食鲜。两者即可作为普通便餐,应付日常的口腹之欲,也能上得了台面,成为招待宾朋时必点的招牌。值得一提的是,靠海吃海的海南人还擅于把两者结合,混搭出一道独具海南特色的粉汤——这就是传说中的“港门粉”。软糯顺滑的米粉配上鲜香的海鲜,趁着热气嗦一口粉,再咬一口劲道的鱼饼,咀嚼的过程中喝一口鲜美的汤头,那滋味真是美妙极了,令人欲罢不能。“老板!一碗不够,再来一碗!”便成为我们偏爱港门粉最直接的表达。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三亚90后,自打记事起,港门粉一直相伴左右。像一个知己,给予安心,像一本好书,温暖心灵,又像几缕清风,吹散三千烦恼丝。不管处于人生哪个阶段,港门粉的味道总是那么振奋人心。一碗港门粉下肚,立刻满血复活。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周围的环境也在改变,昔日的小渔村蜕变成今日的自贸港,熙熙攘攘的老渔港市场不在了,象征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有轨电车出现了,城市里的每个角落好像被施了魔法,旧貌换新颜,往日的时光和印象也只能留在温热的记忆中,记不起时就翻翻老照片,能回味好久,好久。幸好,那一口熟悉的“乡味”还在,还没丢。我们还能继续和好友“续碗”,即便是吃得满头大汗也觉得过瘾。

如果要问,我是何时衷爱于吃港门粉的,答案是自打从娘胎出来。说起来,这得归功于我的爷爷奶奶。

崖州大地,物产丰富。古时候的三亚称为崖州,而人们口中的“港门”,就位于三亚宁远河出海口的那片区域,自古以来就是当地最重要的深水良港之一,因此当地人靠海吃海,一日三餐皆与海鲜有关。生活在崖州港门的渔民,常年以捕鱼为生,生活中自然是少不了吃海鲜的习惯,于是渔民就发明了这种以海鲜、米粉为主料的特色小吃,港门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诞生的。它老少咸宜,轻松地解决了一代又一代人一日三餐吃什么的难题。

随着年月的积累,这份传统的手艺活也落到了我的爷爷和奶奶手里,他们成为了港门粉的老一辈传承人,也成为了将港门粉从小镇范围推向三亚市区的第一人。“爷爷奶奶牌”港门粉成为我们童年记忆中最难忘的味道,最好吃的味道,也是这辈子都无法忘怀的家乡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商品经济,也给港门粉带来了生机。这碗在港门人口中非常普通的“粉汤”也随着市场经济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年复一年的推广中,爷爷和奶奶不断完善着港门粉汤的制作,伍氏家族的前辈们除了严格遵守每一个制作环节的顺序,还认真调配各个环节中的主料和佐料的配方比例,容不得半点马虎。

回想起那时做粉汤的日子,再对比现在的港门粉现状,父亲经常感慨,“那时候的味道最纯正了,但是真的很辛苦”。从制粉到制鱼饼,再到熬制高汤,每一步工序复杂,且皆由纯手工制成,不掺丝毫“水分”。

港门粉制作的关键就在于“粉”和“汤”。

首先说“粉”。粉指的是米粉,用大米制成。老一辈人制作的港门粉都是手工粉,而非机器粉。手工粉的制作工序较为繁杂,需要十足的耐心和技巧。奶奶通常先把大米洗干净,然后浸泡在水里三至五个小时,等米变软后放入石墨中用力磨出米浆。接着,米浆按照适当的比例放入蒸皿中蒸制,米粉蒸完后就可以切粉了。其中,调制和蒸制的过程都是考验米浆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如果比例调制得不合适,蒸出的粉可能会很厚,口感略糙,如果太薄,粉易断且不美观。所以,制作一份好吃的手工粉还是需要功力的,好吃的手工粉既要有柔韧感、有弹性,水煮不糊汤,翻炒不易断,还要爽口嫩滑,这等美味是机器粉做不到的。

再来说“汤”。在我看来,汤绝对是港门粉的灵魂。过去,爷爷奶奶做的汤头一般是将制作鱼饼过程中用不上的新鲜鱼皮、鱼骨、鱼肉,以及一些个头很小的海鱼一起熬煮,加入姜片、八角去腥。后来,在熬煮的过程中也放入海螺提鲜,或者加入大块猪头肉增味,最后熬煮出来的汤鲜美清新中带点香浓。这也是港门粉和其他地方的粉汤最大的区别之处。汤头的营养价值高,鲜美鲜香,经常有客人为了喝汤慕名而来。

除了粉和汤,港门粉的“配料”也非常丰富:有鱼饼、豆芽、自制酸菜或白花菜、脆皮肉、炸花生、葱花、黄灯笼辣椒等。其中,鱼饼的味道决定了港门粉的级别。一碗好吃的港门粉,肯定少不了鲜香十足、肉质细腻的鱼饼。爷爷奶奶以前制作的鱼饼极其讲究:先把新鲜的海鱼处理干净,然后拍打鲜鱼,使得鱼骨、鱼皮和鱼肉更好地分离,分离出来的鱼骨和鱼皮可用来熬汤。接着用小勺把鱼肉一点点挖出来,细心查看是否残留鱼刺,挑完鱼刺后用力揉捏这些鱼肉,撒上盐搅匀,做成饼状后下锅小火烹炸,即可出炉。每道工序细致有序,融入了手艺人对生活的热爱。好吃的鱼饼有嚼劲,又鲜美,而不单是满嘴面粉般的劲道感。

除了鱼饼,“花生”也是港门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爷爷奶奶过去用的是红皮花生,这种花生营养价值高,有补血、生发的好处。手艺人首先要能挑选好的花生,之后后先用盐来翻炒,炒熟后得到花生散发着迷人的酥香,手工去皮后就可以筛选花生了。香脆美味的花生绝对是粉汤的“Punchline”,一口花生下去,满嘴飘香,给粉汤留下更多的滋味。

一碗看似简单的港门粉,竟然有如此多的“精彩”。精益求精的工序是老一辈手艺人不懈的追求。不得不得感慨,这样的港门粉真的是“吃上一碗就很满足”。

有人说,相传元朝大诗人王仕熙自副宰相高位被流放到港门时,就在当地习作港门粉,并为此世代居住港门。甚至宋朝黄道婆、赵鼎、毛奎等名人流落港门时也吃过港门粉。虽然这些故事尚未得到考证,但也说明了港门粉文化源远流长,它所承载的不只是当地人的饮食习俗文化,还见证着三亚的历史与发展。

回想起小时候吃港门粉的场景,心生暖意。每次吃粉,总要和老板说再加一块鱼饼,总感觉粉汤里原来的配料不够吃。默契的是,那时候和小伙伴常把港门粉吃个精光,不剩一滴汤汁。不仅如此,每次吃粉,大家还会互相比拼,看看谁吃得最干净。其中一位兄长说:“吃的干净才对得起做粉汤的阿公阿婆啊!”话音刚落,大家有的笑哈哈,有的趁人不注意端起碗咕噜咕噜把汤喝完。

时隔多年,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吃着,因为我知道,这看似简单的一碗“乡味”,实际上背后却是前辈们夜以继日的用心和无悔的付出。

其实,不仅仅是我,每一个生活在三亚的本地人,都非常热爱故土的“乡味”。也会时常产生一种“即使尝遍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也不如自己的乡味来得真切”的感慨。虽说港门粉只是一种小吃,但如果你仔细“品尝”,就会感受到它的文化魅力:这是三亚人最朴实的饮食文化,最本质的生活写照,是祖祖辈辈传承的品质,也是三亚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象征。

作为晚辈,我们也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宣传家族传下来的港门粉,不仅通过文字,还用音乐的方式来记录“家乡味道”,创作了《港门粉》本土原创歌曲,表达对前辈们的赞颂,更表达对了我们对“乡味”的热爱与期待。

文/伍志浩

图片/网络

BGM/港门粉-伍志浩、伍志伟

关于投稿

1、深夜谈吃接受日常投稿,欢迎与20万吃货分享你的美食故事

2、投稿的邮箱为:tougao@tonightfood.com

3、深夜谈吃不是商业机构,没什么收入,支付不了稿酬,还请见谅

4、稿件字数800~2000字为宜。如可能,尽量为文章内容自己拍几张好看的相片,若不能提供相片,深夜君帮你找合适的也可以

5、文章发表后,一切权利归原作者,若你需将文章作他用,可联系我们开放白名单等相应操作

深夜谈吃

你与吃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q群:344547537|暗号「深夜君开门」

▲长按扫码关注

本账号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签约账号

深夜谈吃是覆盖千万受众的WeMedia自媒体联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