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习近平考察安徽,去的第一站有故事

发布时间:2020-08-20 22:20:07来源:学习小组

【学习小组按】

8月18日,习近平赴安徽考察,他在当天考察的第一站就是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

随后,他又前往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看望慰问受灾群众。他说:“我一直牵挂灾区的群众,看到乡亲们生产生活有着落、有希望,我的心就踏实。”

今年南方洪灾期间,王家坝闸开闸蓄水。蓄洪区内的681户2017人在7个小时内紧急转移。这背后有哪些令人感动的故事?小组给您讲一讲。

视频来源:市场星报

7月20日8时32分,接国家防总命令,位于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的淮河王家坝闸开闸放水。

13孔闸门缓缓打开,滔滔洪水奔泻而下,涌入蒙洼蓄洪区。蓄洪区像一个口袋,把淮河干流里的洪水暂时储存。十几个小时后,下泄的洪水淹没蓄洪区内的4个乡镇,77个庄台变成一个个水中孤台。

蓄洪前夜,工作人员挨家挨户叩门,第一时间疏散群众。村民潘光辉开着电动三轮车上下台子十多趟。床垫、电视机、一袋袋包裹,从庄台下的老房子搬到了庄台上的儿子家。虽然都是些老物件,但潘光辉不愿意丢弃。

“4万多只鸡,7个小时根本不够。”养鸡大户刘超觉得时间不够用。于是,他将一箱箱鸡笼搬上卡车,将它们“寄宿”在邻镇朋友的鸡场里。

一辆辆三轮车、摩托车在窄窄的村道上穿梭。村民们收拾着家当,把能带上的东西都带上。有的人赶着牛羊鸡鸭,有的人抱着养的猫狗,匆匆忙忙离开了家。

没有一个人问“为什么要撤”,更没有一个人说“我不撤”。接受媒体采访时,王家坝镇镇长余海阔眼睛几度湿润,“历史和地理位置选择了蒙洼作为蓄洪区,蒙洼人就要担起这份责任。

7个小时内,2000余位村民在当地干部的引导下全部转移到安全地带。

7月19日,在郜台乡桂庙村,村民驾驶三轮车转移自营小超市内的货物。(图源:新华社)

每当淮河洪水肆虐,王家坝就会开闸蓄洪,保障中下游平安。

王家坝上游大多是山区,300多公里河道落差约178米,再加上27条一级支流及100多条二三级支流,一旦洪水下泄,将会很快到达闸口,对下游城市造成的破坏难以想象。

因此,治理淮河,必须在中上游选择一个地方作为蓄洪区。这就是被称作“千里淮河第一闸”的王家坝闸以及库容7.5亿立方米的淮河蒙洼蓄洪区。

自1953年建闸以来,王家坝共开闸蓄洪16次。蓄洪区内1.18万亩耕地反复化为一片汪洋。

王家坝闸位置示意图(图源:时政新闻眼)

老话讲,“好家撑不住三搬”。但王家坝人一搬就是16次之多。在村中很多老人的记忆里,家的位置始终在变动。

“1968年、1991年、2003年的洪水都特别大,把屋顶都淹没了。甚至洪水刚退,准备搬回家时,第二次洪水又来了!”村民崔辉绍说,只要开闸蓄洪就得搬家。

“心疼咋弄呢,为了国家,心疼也没办法。对政府的决策支持,庄稼长得再好,开闸蓄洪也要响应号召,不能只想着自己……”说这话的是陶士友老人,蓄洪前夜他和老伴儿从蓄洪区搬到了儿子家。

种养大户任超丢下了他承包的540余亩水塘。3年前投放的已长成“全镇最肥最大”的黑鱼,一夜间被洪水冲走,但他没有一句怨言。“我们就淹点地,水淌到别处,淹到人可怎么办?来年再好好干,我相信党和政府!

半个多世纪里,王家坝为削减淮河洪峰,确保两淮能源基地、京九和京沪交通大动脉、淮北大堤及沿淮大中城市的防洪安全立下汗马功劳,几代王家坝人也付出无私牺牲。

“舍小家、为大家,这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一个老党员应有的责任。”崔辉绍说。

编辑/钟祺

资料来源/新华社、光明日报、人民网安徽频道、观察者网、上观新闻等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读书打卡活动已经进行到第32天。今天的学习任务是第八章中《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一文。别忘记点击下方的小程序入口,抓紧打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