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 | 让我们再次缅怀这位天津老乡!
发布时间:2020-08-17 08:22:23来源:天津广播
今天是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诞辰94周年的纪念日
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一起致敬这位为祖国奉献一生的民族脊梁
缅怀这位天津老乡!
视频来源:CCTV10于敏先生的一生,尤其令人敬佩,
他跟钱三强、邓稼先、程开甲等
为国“铸核盾”的功勋科学家不同,
他没在西方名校留过学,
没喝过一滴“洋墨水”。
这位“国产土专家1号”,
在共和国最艰难的岁月,
硬是在一张白纸上
和他的团队
书写了中国人用世界最快速度
独立研制出氢弹的神话!
于无声处起惊雷,
28年隐姓埋名为国铸核盾,
作为“中国氢弹之父”,
于老曾掷地有声地说:
“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
也绝不能受旁人欺负!”
2019年1月16日,“氢弹之父”走了,
他留下的成果
庇护了我们50多年的“核武器”
越来越枝繁叶茂……
//
于敏在天津求学的那些年
//
出生于宁河的于敏,大学之前都是天津度过的。
童年于敏
1926年8月16日,于敏出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街)一个职员家庭。他的儿时都是在芦台度过的。于敏7岁时开始在芦台镇完全小学校(今天津市宁河区芦台一小)上小学,上的是新学,从未上过私塾,于敏的接受能力很强,成绩总是全班第一。
于敏在回忆小学生活时表示:“孝、悌、忠、信”四个字是我们完小的校训,一直影响着我,孝、悌、忠、信教育我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善待兄弟姐妹;在人生中,要忠于国家,为民族做贡献。
因为工作需要,于敏的名字保密了三十年之久,直到1988年才解禁。2004年5月2日,于敏院士和夫人带着孙子,在弟弟于确的陪同下,不惊动宁河县委、县政府回家乡、回母校探访。
2014年4月27日,芦台一小校长刘宗明和学校科技小组师生代表一行6人赴北京拜访于敏院士。拜访结束时,于老深情寄语母校全体在校学生:“我是你们的爷爷,也是你们的校友!我很羡慕你们生长在美好时代,振兴中华靠你们的创造性,希望你们胸怀宽广,好好学习,将来能为国家作更大的贡献!”
于敏初露头角是在天津木斋念高中的时候,木斋中学是一所私立学,到了那里,于敏学业大进,才华初露。他除了学好老师课堂上讲的功课外,平时最喜欢博览群书,上高中二年级时,有一次参加高一至高三三个年级的基本常识统考,尽管知识量很大,他无所不知,张榜时得了全校第一名。老师们对他赞赏有加。于敏初露头角,引起了木斋中学一位叫刘行宜的老师的注意,她担心因木斋中学现有的教学条件不能满足于敏这样难得的人才,出于爱惜人才,帮助于敏转到当时天津市最好的耀华中学读高中三年级。
从木斋中学转到耀华中学读书后,于敏非常喜欢这所学校。于敏曾在与母校师生交流时,回忆起自己当年在耀华学习生活点滴,他说,那时自己最钟爱学校的图书馆,一有时间就跑进图书馆去阅读那里的丰富藏书。同时,耀华教师的教学方法,对他也有很深的影响。老师的启发式教学,让他形成了一套独有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在耀华,除日语外,于敏的各门成绩都名列榜首,加之他待人诚恳,在学习上乐于助人,老师和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和器重他,说他是耀华中学多年来非常出色的好学生。
耀华中学校园内于敏雕塑
于敏一直关心耀华的发展和教育问题,他曾重返母校与耀华学子探讨青年成长之路,耀华师生也多次看望于敏院士,讲述学校的发展和变化。2013年9月22日,耀华学校领导前往北京看望于院士,在交谈中,于敏院士回忆起他在耀华学习生活时的情形,提到了在礼堂集会、到图书馆借阅外文书籍等学习生活点滴。于院士说,“耀华的时时事事人人都是有故事的”,“教育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才能发展得更好”。最后,于敏院士还为学校题写了“根深源远宁静”,希望年轻学子能勤奋刻苦,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2007年10月6日是耀华中学的80周年校庆,作为校友,当时81岁高龄的于敏也回到了母校参加校庆大会。
//
国产土专家1号
//
1961年,于敏时年34岁,已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十载春秋,眼看要有所发现、有所建树的关键时刻,一天,于敏被通知到钱三强办公室。钱三强直言不讳:“经院里研究决定,请你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你看怎么样?”
组织上突如其来的决定,令于敏始料不及。原子弹和氢弹虽然都是核武器,但是一个属于核裂变,一个属于核聚变,是两个不同的研究领域。
于敏和妻子孙玉芹
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1951年,于敏从研究量子场论转行研究原子核;1961年,他又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这意味着他不仅要离开研究了多年的学术领域,而且需要隐姓埋名,长年在外奔波!
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儿。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于敏的名字和他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国产土专家1号”从此被雪藏,他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
研制氢弹,中国完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于敏和科研人员们只知道氢弹的释放当量比原子弹要大几十倍上百倍。至于怎么造氢弹,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就连彭桓武都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周恩来立即部署:一定在1968年之前进行氢弹装置爆炸试验!
时间紧迫,氢弹研究还没有关键性突破。直到1965年,氢弹研制方案才终于有了一些眉目,于敏把自己埋在数以万计的演算纸、运算纸带里,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他以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逐渐理出头绪找到关键!终于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原理到构形的基本完整方案。
仅用五年不到的时间,于敏从一个对氢弹完全不懂的“国产土专家1号”,硬是靠着独立自主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更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氢弹原理一突破,所有人都斗志昂扬,恨不得立马就造出氢弹,但是,氢弹原理还需经过核试验的检验。核试验场远在大西北,生活条件相当艰苦,吃的是夹杂砂子的馒头,喝的是苦碱水;茫茫戈壁飞沙走石,大风如刀削一般,冬天气温零下30℃,道路冻得像搓板……
生活的苦咬咬牙就能克服,可时时刻刻压在人心头的苦,却是最难以言说的!在一次核试验前的讨论会上,压力、紧张充斥整个屋子。这时,只听到——“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于敏和陈能宽两位科学家忽然你一句我一句地将诸葛亮《出师表》背诵到底。那一刻,在座所有人无不被感动得泪流满面……
当时,法国也在抓紧研制氢弹,于敏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如果中国能赶在法国前面突破氢弹的话,不仅长中国人的志气,更能让中国在世界上挺直腰杆!
1967年6月17日,一架战机在新疆罗布泊上空投下了一个降落伞,氢弹试验正式开始。伴随着雷鸣般的响声,大漠上空同时升起两个太阳,蘑菇云随之拔地而起。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
更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是,“于敏方案”设计的氢弹更适合实战,中国氢弹诞生之初就已经接近甚至完成了小型化的应用。就连美国军界都说,这家伙可抵十个集团军!
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苏联用了六年零三个月,英国用了四年零七个月,法国用了八年六个月,而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中国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中国的氢弹从无到有,完全是自主化产物,是最地道的中国制造!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
//
与核共舞的一生
//
于敏在平洞试验场
在氢弹试验成功后,1969年,于敏带领团队来到了四川绵阳的深山里,开启了核武器研究的新征程。
已经有原子弹、氢弹了,为什么还要继续隐姓埋名研制核武器?于敏说:“我们的武器在地下,是固定的,人家卫星一看你这个位置都知道。核武器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如果丧失威慑能力,我们就要重新受到核讹诈。”
为了研发二代核武器,于敏深藏大山,日夜无休的科研,加上实验中放射性物质的侵害,他的身体变得越来越虚弱,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69年初,在首次地下核试验和大型空爆热试验时于敏上台阶都要抬着腿才能慢慢上去,同事都劝他休息,他坚持要到小山冈上观测火球,由于操劳过度和心力交瘁,在工作现场,于敏几近休克。
由于连年都处在极度疲劳之中,1971年10月一天深夜,于敏再一次因为过度劳累休克,经医生抢救方转危为安。1973年于敏在返回北京的列车上开始便血,送到医院时又一次休克……
于敏,这位中国的物理学天才几乎是拼了自己性命为国铸核盾!尤其是在二代核武器研制中,他不仅一次次突破关键技术,更敏锐地意识到,核武器发展到一定程度,美苏肯定会采取措施,限制其他国家进行核试验,中国必须加速核试验!
1986年,301医院的一间普通病房内,总是能看到于敏去探望病人的身影,他的老朋友邓稼先在一次试验任务中受到辐射已进入直肠癌晚期。
除了探病,于敏同邓稼先谈论更多的还是中国的核试验发展。他问邓稼先:“我们是不是到头了?”邓稼先也很忧虑,但两人都意识到中国核试验,决不能“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于敏和邓稼先
当时邓稼先已经进入生命倒计时,全身出血不止的他坚定地对于敏说:“我们现在就上书中央!”在邓稼先生命最后的期限里,他和于敏一起字斟句酌地写下了《关于中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建议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前,加快中国的核试验步伐。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之后,于敏十年如一日,将两人合作的最后一份规划一步步变成现实。
上世纪90年代的于敏
1996年7月29日,在邓稼先逝世10周年这一天,中国郑重向全世界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1996年9月10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票通过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正是因为邓稼先、于敏的战略眼光,为我国争取了十年宝贵的核试验时间。更让中国赶在世界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1999年9月18日,于敏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勋章,在那里,他更替老友邓稼先见证了中央领导为“两弹一星”元勋颁奖的全过程!也正是在这一天,于敏、程开甲、王淦昌等功勋科学家,隐藏30年的身份才真正解密!
15年后,89岁的于敏荣获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坐在轮椅上的于敏,华发稀疏,略有驼背,满脸谦逊慈祥,回顾自己一个甲子的科研历程,于敏淡然地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
近半个世纪与“核”共舞,于敏有自己的看法:我打心眼里赞成核武器最好完全禁止。可是,我们不能没有核武器,中华民族不欺负旁人,但也绝不能受旁人欺负!
“愿将一生献宏谋!”
于敏,兑现了他对祖国的诺言!
今天,请让我们一起缅怀于敏,
缅怀这位天津老乡!
铭记他的名字,
感谢他的功勋!
编辑|顾颖
综合|北洋之家在线央视网共青团中央天津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