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高考满分作文”的阅卷组长,终于被处理了
发布时间:2020-08-13 21:23:11来源:再深一点
今天,围绕那篇高考满分作文引发的争议,终于有了一个初步结果:
停止陈建新老师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
也就是说,这位给满分作文“背书”的浙江省语文评卷组作文组组长,以后再也不能给高考作文评卷了。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大快人心”的决定。
先来看一下通报全文:
关于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卷相关情况的通报
日前,网上流传今年我省高考评卷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及专家点评,引发网民热议。
为做好每年的高考评卷工作,我省根据教育部相关规定制定了《评卷工作细则》与《评卷教师工作规则》。
经调查,今年语文评卷组高考作文的成绩评定过程符合评卷工作规范。但作为语文评卷组作文组组长的陈建新老师在评卷结束后未经允许擅自泄露考生作文答卷及评卷细节,严重违反了评卷工作纪律。根据《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九款的规定,浙江省教育考试院经研究决定:停止陈建新老师参加国家教育考试工作(含高考评卷等)。对网民反映的其个人其他相关问题,有关部门正在调查核实。
全文较长,小小琪来总结几个点:
1、评卷过程没有问题
2、陈建新擅自泄露满分作文,有问题
3、陈建新公开满分作文的评分理由,有问题
4、其余问题还在查,大家别急
5、高考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如果违规,绝不姑息。
在通报之前,那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已经引发了舆论的争议,更有甚者,已经实名举报了陈建新与考生之间可能出现“利益输送”。
8月8日,湖北武汉市退休媒体人李未熟向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实名举报,称李建新既担任高考作文阅卷组长,又编写出版高考作文书、开设高考作文指导讲座等,指其“既做教练员又当裁判员”。
举报的点主要集中于,陈建新既当教练,又当裁判。
说他当教练,是因为他每年都会主编高考满分作文辅导书。
在高考作文评审挑大梁的近十年里,陈建新一直没停止过与高考作文相关的商业活动。
多本由他主编的高考作文辅导书在各平台销售,如定价59元,2019年12月第一次印刷的《高考作文实战实训》;定价30元,2016年11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修订论述类文章精选精评》。两本书均附有高考满分作文范文、点评等。
据中国出版传媒网2019年报道,当时浙江教育出版社还联合了包括陈建新在内的多位高考阅卷名师制作《高考作文密训课》系列付费课程。
说他当裁判,是因为他恰好又是评卷作文组组长。
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我评我自己”。
并且需要注意,这一时间跨度,长达20年。
20年前,北京的房价还只有4000多一平。
20年后,朝阳的学区房房价都快上100000一平了。
撼房价易,撼陈建新难。
所以有些网友不得不感叹,陈建新可能就是“浙江高考作文之父”。
上一回有这种待遇的,可能还是所有江苏考生的苦主:数学老师葛军。
不过对于举报信的内容和网友的质疑,陈建新还挺坦荡的:
陈建新回应称考试院已知晓情况,个人不发表意见,相信组织和领导会给自己一个公正合理的结论。
现在终于等来了结论……
毕竟,数学和语文不同,高考数学的答案是确定的,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我教你了,你写不出来,我再怎么改卷子也没用。
但高考语文作文的评分是不一样的,因为你很难做到完全客观。
就像这篇满分作文,前三位老师以及最后的评论组给出了不同的分数:
39、55、55、满分。
其中的差别还是挺大的。
如果忘了那篇作文,我先适当回顾一下那篇满分作文。
开头就输了,直接上了三个生僻词:嚆矢、滥觞、振翮。
就我个人而言,该文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说人话。
不说人话的核心表现,就是使用不“必要”的生僻字和不“必要”的用典。
注意我的关键词:不必要。
明明可以更简洁,却非要强行用典,就已经落了文章的下乘。
从文学角度考虑,生僻字和用典当然可以用,甚至可以化用,起到的目的就是”言简意赅“,用尽量简短直白的信息,表现出足够丰富的内涵以及美感。
但是不必要的用典,就是画蛇添足,反而破坏了文章的整体调性。
就连陈建新自己都对用典过度”嗤之以鼻“:
浙江省内多所高中官网信息显示,陈建新曾在杭州、温州、湖州等地进行高考作文指导讲座。
讲座中,他曾多次提到要切忌套话作文,并曾将屈原、陶渊明、苏轼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
而据媒体报道称,六七年前,在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组负责人明确提出此类意见后,意见下传至省内各学校,浙江省考生高考作文中引用的名人逐渐由古代转向现、当代,由国内转向国外,由知名者转向不知名的人。
陈建新还反对矫揉造作的文风,提倡准确、简洁、流畅、明了的语言,他说“写论述文不要掉书袋、过多举例、要提升用词准确性”简单堆砌材料。
结果这次反手就给过度用典的文章评了满分。
嗯,我黑我自己,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能力棒棒的。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并不针对考生。用典和生僻字属于炫技操作。在应试教育体系下,想在成千上万的试卷中脱颖而出,炫技是取巧的方式。就连英语作文也是如此。
可正常人根本不会这么说话。举个例子,把then替换成thereafter,看上去意思差不多,还显得自己词汇量丰富,但你知道么,thereafter是一个非常正式的词,它一般出现在法律文书以及19世纪的文学小说中……
还记得19世纪么?那时的中国,大清还没亡,刚打输第一次鸦片战争,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以,学生炫技,可以,但要做好拿不到高分的准备。
老师给满分,不可以。
老师公布给满分的理由,更不可以。
因为这会引发高考课外辅导”市场“的跟风效应。
时间一长,大家都开始模仿这种文风,使用不必要的生僻字和典故,从而”劣币驱逐良币“,那以后,谁还会好好说话呢。
当然,我的这种观点,浙江省写作学会在《关于这次高考作文“满分风暴”的几点说明》已经反驳过了。
全文太长就不贴了,核心意思就是:
1、我们开放包容,重在鼓励逻辑思辨。
2、满分不是完美,是对比其他考卷之后,得出的一个相对结论。
3、你们喷行文晦涩有道理,但你们没我们专业。
随意了,我还是觉得这个满分作文,它不配。
理由很简单,再怎么对比,不必要的生僻字和用典就是既不华丽,也无内涵,属于强行装逼。
蛇精脸的五官拆开来,都很精致,但是放在一起,就是做作。
当然,本次事件我觉得最不应该的,就是把这篇满分作文放出来的组织:浙江省写作学会。
该学会解释,发满分作文是为了推动浙江省高中语文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给中学作文教学提供范例,原本打算提供10篇高分作文并加以点评。
结果第一篇发出来的《树上的生活》就直接炸了,后面9篇也就不敢再发了……
学会还称,他们与月刊社的这次合作,是由学会会员提议,会长赞同,然后再通知陈建新加入的,陈建新并非主导,而且这次合作无涉金钱。
但这种说法遭到了语文教育界业内人士的质疑,认为这次浙江满分作文第一时间在刊物上披露是违规的。
教育部聘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就指出,“高考阅卷评分应当有保密性,所有参与阅卷者,均不得向外透露阅卷情况,这是纪律。”
违纪这一点,看来是共识了,没跑了。
希望陈建新老师和浙江省写作学会可以吸取这次教训。
当然,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提高整个作文评卷组的审美能力。
大白话就是好的,好看的文章就应该是字浅意深。
白话可以抒情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白话可以记录对现实的思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白话更能展现真正的自我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哪怕是装逼,白话其实也可以: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这才是真正的”美“。
好看的文章,会跨过山海,穿越千年,直达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让你暮然回首,就能看见当时的月亮,以及月亮下的她,在那个灯火阑珊的地方等着你。
这才是真正的满分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