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影视聚合站

乡村留守女孩676分考上北大:每个孩子成功背后都有一位引路人

发布时间:2020-08-13 08:23:10来源:慢青年

文|十里百果

2020年盛夏,上千万学子们遭遇了“史上最难”的高考。放榜之际,我们为每位考生完成这项艰巨任务而高兴,也要向在他们背后默默支持的老师们道一声谢:“老师,您辛苦了!”

湖南耒阳一名农村的留守女生钟芳蓉高考676分,总分排名高居全省文科第四。成绩公布当天晚上,学校校长和全体老师连夜赶去女孩家祝贺。清华北大的招生老师也相继上门指导她填写高考志愿。老师们的关怀让钟芳蓉备受鼓舞,她说要继续努力,实现名校梦想。

7月30日,钟芳蓉告诉记者,她决定选择北大考古学专业。虽然这是个冷门专业,但她心仪已久,立志读研深造并从事考古研究。

钟芳蓉做出这样的选择,一个重要原因是致敬她心中的偶像学者樊锦诗先生,一位同样师出北大考古学专业的敦煌学专家。而樊教授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很高兴,给钟芳蓉寄去了记载自己求学和科研奋斗史的书籍以表祝福,并鼓励她“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理想,静下心来好好念书。”

据钟爸爸透露,身为父母的他们常年在外地打工,孩子生活上全靠爷爷奶奶照看,学习上则主要仰仗学校老师的指导。

钟芳蓉从六年级开始住校,父母只去看望过三四次。在各位老师的鼓励帮助下,孩子不仅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方向,树立了远大理想。这让钟爸爸对学校和老师们十分感激。

像钟同学这样的寒门子弟,虽然学习条件艰苦,也可能缺少父母的陪伴。但幸运的是他们成长中一直都拥有老师的关爱和教导,不仅获得受教育的平等机会,还能在求学道路的每个转折点走得踏实。

01

老师是一种职业的坚守

在很多偏远山村,总有一个忙碌的身影与孩子为伴。他们坚守着“一师一校”的阵地,用一己之力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

贵州镇远的潘仲勇,就是这样一位老师。作为乡村小学里唯一的教师,他坚守在这个岗位已经20年,成了山里娃娃的启蒙导师。

贵州日报报道过他的事迹。2000年潘仲勇刚从师范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松柏村坪玉小学。看到学校只有一个平房、两名代课老师、少量低年级学生,他内心有些犹豫。可父亲的话点醒了他:“松柏是你的家,你都不愿留下来,其他人怎么会留下来?”

潘老师投身乡村小学后,便爱上了这片土地。2002年结婚后,夫妻二人就把家安在了学校。潘老师负责教学,妻子负责给孩子煮饭并照看学龄前儿童。夫唱妇随,十分默契。

潘老师在村里广受夸赞。他的学生大多是留守儿童,年龄都在5-7岁。潘老师对学生的照顾格外细致。老人没空来接孩子,他会把孩子安全送到家。老人农忙时,他还主动请缨帮助插秧。

潘老师扎根乡村无怨无悔。曾经有机会调去中心校区工作,他也谢绝了。他还说如果让他重新选择,他还会来这里工作,因为他想帮助有梦想的孩子们走出大山。

就像刘若英在公益歌曲《最好的未来》里唱的一样,“每个梦想都值得灌溉”。老师便是孩子的筑梦者,用爱心托举起孩子的一个个梦想。

潘老师用行动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值得珍爱,教好孩子就是老师最大的成就。

02

老师是一个奋斗的传奇

教师的工作看似默默无闻、单调枯燥,可每位老师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励志故事。

云南昭通有一名特殊的山区教师江声发,被称为“无臂教师”。原来他在23岁时因为抢修村里被暴雪压断的高压线路,意外触电而被迫截肢。双臂残疾的他曾经被命运打击得心灰意冷,可最终振作起来,用断臂苦练出了一手好字,可以帮村民写对联谋生。

2003年,当地的大山小学老教师退休、无人继任时,江声发因为上过高中又会写字,被推举为代课老师接管班级学生。即使不能享受正式教师的待遇,薪酬微薄,他仍在学校坚持执教17年。

每位上过他课的孩子,都觉得江老师很神奇,能化解身边的任何难题。他上课前需要请学生帮助把粉笔绑在断臂上,可板书却总那么工整。他无法像常人一样拿黑板擦和翻书,就用自己的衣服来擦黑板,用嘴熟练翻书。江老师的断臂在冬季会长冻疮,可他不惧严寒,坚持脱下外套,为的是露出胳膊来书写教课。

在江老师的激励下,他带的班级孩子们懂事早,学习也很用心,在全镇联考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强调:教师个人的范例,就像阳光一般照亮青少年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

江老师身残志坚的故事,为孩子们树立了一个身边的榜样。他为人师表,比神话英雄更真实,也鼓舞着孩子们勇敢面对生活和学习的挑战。

03

老师是毕生信念的追求

三尺讲台是一个有魔力的地方,每位站上讲台的老师都把教书育人当作了自己终生的使命。

在安徽和县卜陈村,有一位92岁的老人决心把教书生涯延长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被誉为永不熄灭的“乡村烛光”。他就是叶连平。

叶老师民国时期曾在美国驻华使馆做工,因此练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解放后,他曾与同事开办过教人识字的夜校。1978年文革刚结束,卜陈村学校一个毕业班无人授课,叶老师临危受命重返讲台,他接管的这个班级第二年考出了学校的最好成绩。

此时,叶老师已经年过半百,可乡村课堂焕发了他教学的第二春,让他浑身充满了斗志。

叶老师在教学中发现一个问题,当地经济落后,很多孩子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学习上无人指导。因此叶老师退休后,就自掏腰包在家中创办了“留守儿童之家”,免费为孩子们辅导功课,还为贫困孩子包吃包住。

叶老师不仅教孩子学习,更教孩子做人。2012年他把自己的积蓄和政府企业的捐款全部拿出,成立了助学基金,慷慨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为了开拓孩子视野,他还自费带学生参观科技馆和博物馆,组织夏令营活动,丰富孩子们的业余生活。

任教40年来,叶老师自己省吃俭用,把时间和金钱都用在了孩子身上。他在退休后辅导过的学生就有上千名,不少孩子成功考上大学,学业有成后仍用恩师的教诲鞭策自己继续奋进。他的儿童之家,也吸引了不少大学生志愿者来义务支教,服务社会。

叶老师一生无儿无女,却把无数学生当作自己孩子一样爱护。他常说自己必须和时间赛跑,才能多教些孩子,“希望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说的不仅是师生恩情,也饱含了老师们的社会责任感。叶老师就是这样一位将生命奉献给讲台的教师典范。他的事迹感动了国人,也激励着更多老师投身于教育事业。

04

师恩难忘

师者匠心,每位老师都有着鲜明的个人魅力。孩子们手中的课本虽然无声,老师们却能用自己的智慧去声情并茂地解读、拓展和延伸,鼓励学生们探索知识的宝藏。同时,老师们也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讲台注入活力,激发了学生们无穷的求知欲。

遇上一位好老师,是孩子一生的幸运。

就像钟芳蓉,身为偏远乡村的留守女孩,因为一位名师而爱上了考古学,又因为更多无名老师的教导而顺利考上北大,得以在名校继续追梦。正是这些可爱的师长,为钟芳蓉和无数孩子插上了理想的翅膀。

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每个成才的孩子背后都不缺少引路人,那就是老师。无论在城市或乡村,无论在校园或社会,总有一个个师长在这场教育的接力赛中传递着火种,为青少年点亮心中那盏希望的灯。

这些默默耕耘的园丁们有着不同的称呼,或许是民办老师,代课老师、辅导老师……但他们都是人民教师的一员,是知识的传播者、孩子心灵的导师。他们不求名利,却都值得大家尊敬和颂扬。

本文为“碧读好书”原创,好书像碧玉般珍贵!提供原创文章、新书资讯、必读书单等,伴你成长!

您的转发分享是最好的赞赏

图文来源网络目的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